首页 理论教育 上城区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

上城区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城区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受到严重冲击,教师培训、进修工作被迫中断,学校处于瘫痪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上城区教育事业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教师培训也重新得到重视,开始走上正轨。通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上城区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上城区的教师培训抓住机遇,迅速提高,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阶段。

第二节 上城区教师培训的发展历程

教育是上城区的一张“金名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的30年里,伴随着经济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跨越,上城区的教育事业也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崭新的篇章。从恢复教育秩序、实施教育改革,到推进素质教育、追求品质教育,上城教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取得了令人骄傲的可喜成绩。而这背后,都离不开教育人才的培养。张天孝、张化万、王燕骅、杨明明等一大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教育工作者在上城的涌现,不是偶然,更不是特例,这其中凝结着上城教师教育30年来一以贯之、孜孜不倦的求索与奋斗。

一、改革发展时期(1978年~1990年)

上城区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师培训工作始于1959年。1959年3月,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正式创办,它的前身为杭州市上城师范学校,同年更名为杭州市上城区师资训练班。1960年,浙江省教育厅正式批准将杭州市上城区师资训练班更名为杭州市上城师范学校,参加全省统一招生。1961年下半年,全国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杭州市上城区师范学校被列为调整范围,普师班学员并入杭州钱塘师范学校,初师、幼师班学员转入附近杭六中、杭三初就读,学校撤销。1963年,在杭州市上城师范学校原有师资、设备等基础上加以调整、充实,创办了杭州市上城区教师业余进修学校。“文化大革命”期间,上城区教师业余进修学校受到严重冲击,教师培训、进修工作被迫中断,学校处于瘫痪状态。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随着上城区教育事业的逐渐恢复和发展,教师培训也重新得到重视,开始走上正轨。1978年之后,上城区教育事业百废待兴,迫切需要大量业务素质合格的教师担当重任,上城区教师进修学校在这个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始终把不断提高本区教师素质,建立一支既有数量,又有较高质量的教师队伍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全区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培训了数以千计的教师,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为发展本区教育事业,提高教育质量作出了贡献,也为将来上城教育的振翅高飞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上城区教育局大胆地在区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改革尝试,率先在全省实施教学研究、师资培训、教育科研“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在当时,这种“以教研为舞台,以科研为龙头,以进修为中心”的模式并不多见,这种创新的办学模式使教师教育呈现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势发展趋势,为全区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和科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更成为全国各地教师教育机构仿效的师训机制,一炮打响了上城教师培训的品牌。

从1982年起,上城教师培训的发展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其中“积极做好35岁以下学历不合格教师及部分高中学历教师报考杭州师范学校进修部”的复习补课工作最为出色。短短时间内,123名教师通过了杭州师范学校进修部两年脱产进修,获得了中师毕业证书。这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师队伍的质量,师资培训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1986年下半年,区文教局从高中毕业生中招干28人,这批人由区教师进修学校专门组织力量,集中半年时间进行上岗培训,努力提高其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并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将他们分别送往区实验小学饮马、小营两校实习,取得了非常明显的培训效果。在上岗不到3年的时间内,就在这28人中涌现出杭州市教坛新秀2名,上城区教坛新秀7名。

1988年下半年起,上城区教育局提出了对在职合格教师分批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的“1213”规划,即采用学分制,争取用3年时间对1000名在职合格教师进行120课时(12学分)的继续教育。至1990年下半年已有444人满12学分,参加继续教育的达2000人次以上。在继续教育中,进修学校坚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对参加继续教育进修的同志加强师德教育,请程玲、张天孝、杨明明等特级教师进行加强事业心教育,把业务进修与热爱祖国、热爱小教事业等思想教育结合起来,着眼于全面提高教师的素质,并把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置于头等重要的位置。

自1980年以来,上城区有2000多人次参加了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各种类型的培训、辅导班;先后组织352人参加了全省中师自学考试,其中有450人次获得了单科合格证书,240人领取了“教材教法合格证书”,233人拿到了“文化专业合格证书”。通过这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上城区教师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合格教师的比例从1984年的66%提高到1990年的85.2%。同时,师资水平的提高对上城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为上城教育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二、迅速提高时期(1990年至今)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事业进入新世纪,教育事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上城区的教师培训抓住机遇,迅速提高,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阶段。

1994年,上城区在全国率先实施了“跨世纪园丁工程”,为上城区培养了大批中青年名师。这项工作被誉为当年“浙江省十大教育新闻”之一,并由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专稿,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上城区因此受到了教育部的表扬。1999年,区教育局开始实施“四级师训网络”师训模式,以区、辅导片、支部和校四个层次为构架的“四级培训网络”师训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探索了一条中心城区师训网络有效运作的新路,有效适应了新形势新要求,构建起了学习化社会下教师接受终身教育的平台。2000年,上城区教育学院又率先进行了“专题化、菜单式、互动型”的研训一体的教师教育新模式探索,注重学员的反思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通过构建杭州市第一个集培训与管理于一体的教师自主研训网络研修平台,为上城的教师培训、教育研究、教科研管理等工作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服务。2003年,率先在师资培训工作中试行“教师教育券”,区教育局按每位教师每学期18个学分的标准统一向基层学校发放“教师教育券”,转变了原有的教育培训经费拨款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较大反响。2004年,上城区教育局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人才工作的决定》,创造性地开展区特级教师评选,成立了张化万浙派名师培养工作站和小学数学名师工作站,为拔尖教师量身定制培训方案,参加研究式培养方式,引领教师自主成长。

如今,上城区更加重视教师教育经验的总结,已逐步建立了开放、多元,适应教师成长过程的教师培训新体系。将其分为适应性培训(1~2年教龄的教师)、发展性培训(3~5年教龄的教师)、主题性培训(6~10年教龄的教师)、自主性培训(11~16年教龄的教师)和自由性培训(1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五个阶段,以不同的培训内容分层次、系统化实施。同时,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扶助教师成长,分别设立了新苗奖、新秀奖、风华奖、能手奖、红烛奖等奖项,每年拨出专项教育经费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教师进行资助,鼓励其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和自主式脱产研修,让教师在不同阶段都有发展的目标。

同时,大力实施名师培养工程,打造高端专业人才。充分发挥本区名师资源丰富的优势,依靠名师建立“名师培养工作室”,举办骨干教师培训班、名师培养班等,发掘骨干教师中的顶尖人才培养,做好绩效考核、发展性评估等工作,坚持使用与培养相结合,继续实施和完善区特级教师评选制度,选拔区域性优秀人才。

继续实施基于实践的内涵提升与外延拓展的分层分岗培训。建立并实施每月教师专业发展需求调研机制,重视教师研训需求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工作。举办丰富多彩的教学交流活动,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各种区域交流平台。开展各学科专题式教研活动,充分发挥学会等民间学术团体的作用。举办研讨评比活动,历练课堂,展示风采。重视培训资源的开发,建设区域性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利用上城教师研修平台,建立在线、在场培训“立交桥”,架设教师成长快车道。

建立和完善教师交流制度,推进教师交流工作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探索建立教师交流的有效机制。采取区内(外)调动、定期支教、挂职学习、名师共享、校际互派、借用这六种交流形式,以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教育协调发展、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增强教师队伍活力。进一步完善校际支教、跨校交流等工作的管理办法,使教师从理念到行为上实现由“学校人”向“系统人”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