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产学研合作实质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交易活动。在上述事实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知识创造的视角,深入产学研合作知识转换过程的黑箱,认为造成我国产学研合作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以下两点。因此,有必要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创造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为有效促进项目开发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知识创造有效运作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指导。

1.1.5 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关键问题

造成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绩效低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1.5.1 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自主创新并未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

目前我国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主要技术支撑是企业自身或企业集团内部的资源,而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完成创新活动的行为尚不十分普遍。

2004-2006年间,在实现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由企业独立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和工艺创新项目分别占同类创新项目的76.3%和69.9%;与外部合作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占同类项目的17.2%(其中与其他企业合作完成的占7.4%,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完成的分别占4.8%和3.7%),与外部合作完成的工艺创新项目占同类项目的13.9%(其中与其他企业合作完成的占9.3%,与科研机构和高校合作完成的分别占4.6%和2.6%);委托外单位完成的产品创新项目和工艺创新项目分别占同类项目的6.5%和16.2%。

2006年我国开展创新活动的规模以上企业创新费用支出达到58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费用支出为3250.6亿元,占创新费用的55.8%;用于企业内部的研发活动支出为1888.3亿元,占32.4%;购买相关技术的支出为470亿元,占8.1%;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活动的支出为212亿元,仅占3.6%。我国企业创新经费的半数以上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软件,而欧盟国家创新费用的60%以上用于自主研发,表明现阶段我国工业企业的创新主要依靠引入外部技术来实现,总体上尚未进入自主创新的发展阶段。(14)

上述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依然沉溺于通过规模扩张增加企业效益,以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作为企业的主要发展战略,处于以市场换技术的低水平发展阶段,对技术仍存在“重引进、轻吸收”的倾向,通过参与产学研实现自主创新并未成为企业迫切的内在需求。

另一方面,作为产学研合作技术的供给方,高校自身以发表学术论文、成果获得政府奖励为评价导向,晋升和发展均围绕这一指挥棒展开,因此对技术的市场应用性考虑甚少,对与产业界的合作愿望不强烈。

1.1.5.2 企业创新能力在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没有得到实质提升

我国目前产学研合作创新定位主要以获取资源为主,而非知识创造。企业大多为了从大学获得技术解决方案,大学为了从企业拿到科研经费。合作多停留在“小作坊模式”,通常是基于一个项目或者一项技术的开发,合作随着课题的结束而结束。合作形式松散,行为短期化、形式化,往往以临时组合争取政府项目为目的居多,尚未全面进入以提升组织能力为目标的合作阶段,多数产学研合作各方未能从“技术交易”层面的合作关系发展至“战略联盟”的共生关系。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企业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实质的提升。这样“表面化”的合作导致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无法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帮助,从而导致企业更无动力参与产学研合作,进而导致产学研合作绩效更加低下,从而使整个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对于制约我国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的问题,我国学者做了较多的研究,普遍关注的是组织层面上的合作动力不足(游文明、周胜、冷得彤等,2004;冯学华,1996),利益分配机制缺失(冯学华,1996;胡恩华,2002;龚建立、吕海萍、王飞绒,2003),缺乏金融支持体系(冯学华,1996;胡恩华,2002),管理体制(冯学华,1996;龚建立、吕海萍、王飞绒,2003)等问题,上述研究大多把产学研合作作为一个“黑箱”来讨论,但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管理、知识转移、知识共享尤其是知识创造机制研究和关注甚少。而产学研合作实质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交易活动(刘力,2001)。在上述事实的基础上,本研究从知识创造的视角,深入产学研合作知识转换过程的黑箱,认为造成我国产学研合作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是以下两点。

1.1.5.3 企业和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的知识创造本质和机理缺乏了解

企业和学术界对产学研合作创新存在片面理解,对产学研过程中知识创造和转移的内涵缺乏了解,更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创造的机理和管理方法了解甚少。完备的知识创造机制是维持和巩固产学研各方合作关系的根本保证,是激励成员相互协助的基础,能提高产学研合作组织的整体效率和绩效。

从企业调研中发现,当前企业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等存在片面理解。产学研合作实质上是一种以知识流动为特征的交易活动(刘力,2001)。但相当一部分企业认为产学研合作就是大学和科研机构研究出科研成果,然后企业将其产业化;或者企业提出技术难题,由大学和科研机构来解决,最好是“交钥匙工程”。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未能在产学研过程中积极参与知识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知识产权完成转移或者技术难题解决的过程中,因为没有积极参与知识创造过程所以未能顺利完成知识的转移过程,进而企业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没有得到实质提升。

1.1.5.4 企业缺乏对产学研合作创新过程中知识创造的有效运作和管理机制

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的知识共同创造本质的理解有偏,导致对产学研合作中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因素的把握不准,最终致使企业缺乏对产学研合作有效运作和管理机制,这是目前中国产学研合作绩效低下的重要原因。有些企业借鉴产学研领先企业的成功经验却仍未给企业带来良机和希望,实际上不同企业自身禀赋(如掌握资源状况、技术能力、吸收能力)存在差异,而且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不同阶段知识的类型和特性都存在差异,因此无视企业自身特质,不遵照知识创造的客观规律,盲目照搬别人的成功经验,注定会失败。

因此尽管企业可能已经认识到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知识创造的重要性,但是在采取实际行动以有效应对挑战方面却显得力不从心:多数产学研项目并没有建立起知识获取构建、知识应用集成和知识转移共享的系统机制。因此,有必要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的知识创造机制进行系统的分析,以便为有效促进项目开发过程中针对产学研知识创造有效运作和管理机制的构建提供指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