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的同伴互助

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的同伴互助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之后人们开始尝试在进行最初的培训后再继续采用同伴互助的培训模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同伴互助首先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沃斯倡议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意是同辈教师相互指导。从表现形式上看,教师同伴互助就是实践中的教师采用结对或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多种研究学习活动,通过相互支持获得专业发展。教师同伴互助所强调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对话。

第五节 作为教师专业知识发展途径的同伴互助

一、同伴互助提出的背景

20世纪70年代,教育工作者一直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通过教师参与一连串的校内外培训或研习活动,以学者、专家理论为主题来协助教师改进教学的过程,只要教师认真参加,不断改进培训内容,并且有足够的资金保证,那么这些培训必然会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与教学效果的改善。[29]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验研究表明,教师在接受培训后,能将新知转化到教学中的比例不足20%。[30]于是,研究者开始将问题转向思考教师如何学习和如何将掌握的技能运用于实践中去。乔伊斯和肖沃斯发现,“在先前的培训后再进行指导,将比单纯的培训能更好地进行知识转化”[31]。于是,乔伊斯和肖沃斯首次提出“同伴互助(Peer coaching,又译同伴指导,或同事互助)”的概念。[32]之后人们开始尝试在进行最初的培训后再继续采用同伴互助的培训模式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以下是乔伊斯和肖沃斯在1983年进行的等组实验结果:

表5.12 教师专业培训转至教学实践中的比例[33]

img57

结果显示:随着培训方式的改变,教师从培训中获益的比率在不断地提高;在培训结束之后加入“指导”,培训所产生的效能要比先前提高多倍。[34]通常,我们为教师所开展的培训都是按照“理论(theory)—展示(demonstration)—实践(practice)—反馈(feedback)”的流程来展开的。[35]单就培训本身而言,这的确是比较完善的模式,但是教师参加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希望他们能够“学有所用”,由于培训自身的特性限制了它的功能发挥,所以每阶段培训结束后,其后续工作得不到保证,影响了教师培训的质量,而这正是“同伴互助”的作用所在。它弥补了传统培训的不足,立足于学校教学实践,由教师自身形成学习共同体,开展相互的学习和指导活动,这种方式为学校教师教育提供了一种教师自我培训的新模式。

二、同伴互助的内涵、特征以及分类

(一)同伴互助的内涵

同伴互助首先由美国学者乔伊斯和肖沃斯(Joyce&Showers)倡议作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意是同辈教师相互指导。后来学者们不断丰富其涵义。加尔布雷斯(Galbraith)等认为,同伴互助是一种增进归属感与改进教学的专业成长过程,教师通过经验分享、提供反馈、支持与协助的过程,来达到熟练旧技巧、学习新技巧、解决教学问题的目标;[36]迈纳和普雷斯顿(Minor&Preston)认为,同伴互助是教师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各种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等方式,彼此学习新的教学模式或改进既有教学策略,进而提升学生学习成效,达成教学目标的历程;[37]罗宾斯(Robbins)提出,同伴互助是指两个或多个教师同伴一起,共同反思当前的教学实践,改进与建立新的技能,相互教导,共享经验,共同参与教学研究并在工作坊中共同解决实际问题。[38]综合来看,“同伴互助”这一概念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内涵。[39]

1.同伴互助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师自愿结合的伙伴关系

“同伴互助”是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平等互动关系,强调教师同事之间是相互扶持的专业伙伴。在《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词典(英英·英汉双解)》中,peer的释义是:“someone of the same age,social class etc as you”,这一释义特别强调peer是一种平等的伙伴关系;而同伴互助中的coaching,根据乔伊斯和肖沃斯的解释,是指一对教师彼此观察,互为教练。总之,同伴互助更强调教师双方地位的平等性,双方合作关系的互助性,两者之间不存在主次之分。

2.同伴互助的最大意义在于改善教学

同伴互助价值诉求在于通过同伴之间的协作,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或改进措施,改善教师的教学。利尼克(Linik)[40]等学者认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无暇针对本身的教学进行反观,而同伴的教学观察与记录,以及课后的讨论与沟通,能够为教师提供反馈,使教师发现教学上的优缺点,并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这种协作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通过共同阅读与讨论、示范教学,特别是有系统的课堂观察与反馈来进行。教师观察的目的是从他的同事身上学习,在观察过程中由教师同事提供不断的鼓励、协助与教学反馈,以此学习别人的优点,协助教师成长。[41]

3.同伴互助意味着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

同伴互助不再将教师视为不足者,而是将其视为具备一定专业能力、可以向伙伴教师提出专业建议的专家。长期以来,教师大多扮演被培训、被教导的角色。同伴互助强调“教师是最了解教学活动的人”,每个教师都有帮助支持同伴发展的潜力,足以担当彼此指导的工作。当然,同伴互助也要求教师本身具备主动参与、持续反思、乐于分享的素质。

(二)同伴互助的特征[42]

1.同伴互助以实践中的教师为主体

与传统的教师培养和培训模式不同,教师同伴互助更强调这样一个基本理念——教师同伴是教师发展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教师有能力成为教师教育者。从表现形式上看,教师同伴互助就是实践中的教师采用结对或组成学习小组,开展多种研究学习活动,通过相互支持获得专业发展。在形成方式上,教师的组合可以是同一学科教师的组合,也可以是不同学科教师的组合。

2.同伴互助的实质在于教师之间的合作

教师同伴互助最主要的关注点在于参与各方在地位平等基础上的相互支持、共同进步。教师同伴互助所强调的是参与者之间的对话。研究表明,通过教师同伴互助,许多参与者感到更为自信,不仅因为其同伴的支持性特征,而且因为其为同伴提供帮助与支持的能力。

3.同伴互助以研究为基础

在教师同伴互助中,无论是哪种活动,都必须基于教师个体的研究和合作研究。比如在最常见的课堂观察中,作为被观察的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以其个人探究和合作探究为基础的,作为观察者的教师同样需要对相关主题、被观察教师的特征、教学活动的长处与不足进行探究。只有在这种探究的基础上,观察者才能提供适当的反馈,提供适合于被观察者发展的帮助与支持。而被观察的教师立足于改善教学行动也同样需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深入的反思探究。

(三)同伴互助的分类[43]

美国教学视导与课程开发协会(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s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把同伴互助分为照镜式互助(Mirroring)、合作式互助(Collaborating)、专家式互助(Expert Coaching)。[44]照镜式互助指搭档教师对被助教师的课堂关注点做出真实反映,并不对观察资料提供任何主观阐释或提供任何的改进建议。这种互助风格是建立在教师(特别是资深教师)本身已有能力而且更愿意自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另外,照镜式互助也可以是由搭档教师进行教学示范,被助教师通过课堂观察自己领悟所关注的教学问题或教学技巧。合作式互助则是教师建立合作关系,探讨与分析共同关注的问题,或是提出改进策略、协助搭档教师解决问题。这种合作方式是教师之间较为普遍的互助风格。专家式互助即为资深教师或该领域的专家和被助教师共同分享他们成功的教育实践经验。专家教师通常善于应用良好的发问技巧,引导教师对探讨的问题作进一步思考,从而获取解决方案与改进教学。当然在这一过程中,被助教师对于是否接受建议具有决定权。该方式多被用于新教师群体中。

根据目的的明确性来分,迈耶和格雷(J.Meyer&T.Gray)把同伴互助分为两种,有特定目的和无特定目的的参与(specific participation and non-specific participation)。有特定目的的参与是教师事先有具体的、明确的问题待解决,然后邀请他的指导同伴参与协助解决题。比如课堂观察,教师必须清楚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哪些方面、哪些问题需要关注,如不清楚的话,他们必须事先观看并研究自己的教学录像,找出自己的问题所在,然后把这信息告诉听课教师,让他们在课堂观察中要特别注意这些方面。无特定目的的参与是指没有明确的、具体的问题需要解决,希望通过参与同伴的一些活动,来发现问题并提高自我。如教师A邀请同伴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的观摩,在计划会议上他并没有给同伴明确的任务,只是希望通过课堂观察,能指出他需要提高的方面及评价他整体的方案,在反馈会议上与听课教师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的过程中,也能促进彼此的进步。[45]

按照内容的侧重点来分,同伴互助分为技术性互助(technical coaching)、合作性互助(collegial coaching)、认知性互助(cognitive coaching)、挑战性互助(chal-lenge coaching)。[46]技术性互助主要是围绕课程与教学的创新,关注教师获取某种新的教学技能,并将该种能转化为自身所有,使其成为个人技能库中的一部分。这种互助多与培训内容紧密相连。合作性互助的主要目的在于改善教师教学实践,增加教师间的合作,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促进教师对自身工作进行反思并改善以往的教学行为,使之对问题的认识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认知性互助主要关注的是教师的理解能力、思维方式。挑战性互助通常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特定问题寻求解决方案,它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问题,也包括年级层面、学校层面甚至整个教育领域内的一些问题与研究

按照参与主体人数来划分,把同伴互助分为教师个体一对一互助与小组互助。其中一一组合还可以分为同辈教师之间的组合(同一水平的教师或同一层级的教师之间的组合)与非同辈组合(主要是指普通教师与优秀教师,或校外专家的组合,或新教师与带教教师之间的组合)。同辈教师之间的组合多见于有经验的教师或优秀教师之中;而非同类多见于职初教师或成长教师中。小组互助指的是两个以上的教师组成小组,建立合作网络关系,达到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这种以教师群体组成会议小组的形式,有利于教师在更大的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大家一起就共同的问题研讨或就各自的教学心得、经验、困惑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小组成员的共同进步。

按同伴互助发生场所的不同,则分为课堂外活动(out of class activities)和课堂内活动(in class activities)(Robbins,1995;Showers,1996)。课堂外活动通常是以教师合作小组的形式开展的研讨,内容主要是共同计划和开发课程、集体备课、学习与交流教师普遍性问题等。课堂内活动主要是教师个体之间互相观课。具体的程序包括课堂观察前会议(pre-observation)—确定被指导教师的观察重点和目标;课堂观察(observation);课堂观察后会议(post-observation)—被指导教师与指导教师交流与反馈所观察的内容,并对事前目标进行反思和总结。

三、同伴互助的意义

根据同伴互助的涵义和特征,不难发现同伴互助至少具有如下意义:[47]

(1)同伴互助可以帮助教师将新的教学技巧或知识转化为教学实践,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2)同伴互助促使教师研究新的教学策略,并能恰当地加以运用。

(3)同伴互助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并赋予教师更多的能力。

(4)同伴互助可以加强教师之间的互助,利于教师熟练使用新的教学技能,直到教师将新的技能内化到自己的知识库,自发呈现并弹性运用。

(5)同伴互助小组可以重新审视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尝试新的教学方法。

(6)同伴互助可以帮助教师自我反省,并营造出合作的氛围,让教师以开放的心胸去尝试新的教学技巧。

(7)同伴互助使得教师可以提出更多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并与同伴交流这些想法与意见,在交流中各种意见的碰撞利于激发教师产生更多的教学上的新想法。

(8)同伴互助可以促进教师的反思能力,针对教学问题进行专业对话,找出改进教学问题的解决方法,改变教师对各种专业和个人因素的态度与信念。

(9)同伴互助可增进教师的教学自信,激发教学热忱。

(10)同伴互助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差距,让教师自我觉察并作出自己成长方向的规划。

另外,由于同伴互助是教师通过相互合作来达到专业的发展,一般不需要安排特定的场所,不需要特别准备培训材料。所以这种方式投入相对较少。因此,综合而言,同伴互助是一种相对其他培训方式而言,投入小、效率高的专业发展方式。

四、同伴互助的原则[48]

在学校开展教师同伴互助时,必须明确以下一些原则,使教师间的同伴互助活动能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教师同伴互助的明确性原则

明确性原则是指要对教师同伴互助活动进行明确的描述,使参与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同伴互助的意义,让教师们了解实施同伴互助并非是一种总结性的教师教学评价,而是一种形成性的帮助教师改善教学,通过其他参与教师的帮助找出自己所看不到的问题。

(二)教师同伴互助的自主性原则

教师同伴互助的自主性原则主要指在教师参与同伴互助活动、教师选择同伴教师、教师决定同伴互助活动关注的领域具有绝对的自主性。强调教师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活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选择与自己志同道合的合作伙伴;教师同伴互助小组计划开展哪些活动、最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都由小组成员共同讨论自主做出决定。

(三)教师同伴互助的反思性原则

反思性原则是指通过教师的反思、对话提高同伴互助实施成效。反思教师行为背后的观念及态度,真正了解自身教学问题的症结所在。避免同伴互助堕于过度行为主义化的呆板的、机械的行为操作。

五、同伴互助的实施

(一)教师同伴互助的实施条件[49]

1.进行教师培训,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教师同伴互助活动开展需要相应的培训。培训的内容大致包括:(1)认知方面,帮助教师正确认识同伴互助的定位和价值取向。某些同伴互助的相关纲领性方针和它的具体表现形式及操作流程,比如同伴互助的基本原理,包括同伴互助概念及理念、同伴互助的优点和作用等。(2)技术方面,为教师互助活动提供具体的行动方法,比如活动前指导教师如何选择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中如何确立合作目标,如何有效地与教师同伴进行交流,如何进行指导同伴,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交流及反馈等。(3)理论方面,为教师互助活动提供理论层面的指引。比如学习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学习理论、教师的反思性研究等。(4)实践方面,加深教师对同伴互助的体悟。比如实施并分析某次同伴互助活动的方案等。(5)同伴互助活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比如互助活动中应注意相互之间的信任和平等互助关系等。

2.建立交流平台,提供服务性支持

建立交流平台,提供服务性支持,是同伴互助活动顺利开展的有力保障。交流的内容不定,比如:(1)认知层面。教师提出同伴互助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且描述他们所理解和希望的同伴互助活动的状态,探讨成功的同伴互助的基准等等,从而扫除教师的心理障碍和疑惑,帮助教师正确理解同伴互助。(2)理论层面。学校组织教师参观已实行教师同伴互助活动项目的学校,分发教师同伴互助活动的资料,邀请有相关经验的教师来校讲座等形式来开展。(3)实践层面。了解教师自身所关心的问题,关注教师在同伴互助活动中的感受,相互之间是否彼此信任,是否坚持了所预设的目标,是否经常进行专业化的讨论,是否对自己的教学有所收获等。

3.管理者参与,提供情感和行政上的支持

同伴互助的实施须有来自于行政力量的支持。同伴互助的成功与否与学校的支持有很大的关系。如果给予同伴互助的团体足够的空间与时间,提供硬件与软件的全力支持,同伴互助的实施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同伴互助实施的流程[50]

学校开展教师同伴互助活动,从活动的计划与准备开始到具体实施,具有特定的流程。

1.活动的计划与准备

通常,学校在学期初安排参与同伴互助活动的教师自主选择合作的对象,不随意干涉教师的选择,以防人为地指派造成合作效果的降低。合作者签订同伴互助协议(Peer coaching contract),协议通常包括:合作关系的批准、合作内容的确定、合作遵从的互助互惠的原则、按时交纳活动报告,等等。

教师的合作内容,即本学期期望达到的目标,诸如教学技能或教学策略的目标等。合作内容通常由合作者之间协商后达成,但应与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学生发展目标、学校发展目标相一致,同时也要与学区的要求相一致,不过,学校不做严格的限制。每学期初,学校相关部门应与参与同伴互助活动的教师共同商议,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和需求,并确定本学期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及教师专业发展目标等。其次便是合作时间,由同伴互助教师自行协调。时间问题是保证指导活动持续进行的关键因素,学校通常会根据校内教学工作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教师同伴互助活动的切实开展。如课时安排不能冲突,提供同伴交流讨论场所等。

2.活动的实施过程

学校实施同伴互助活动主要按教师个体之间的互助活动和小组合作互助活动进行。[51]

(1)个体教师之间的互助

个体教师之间的互助分为同辈教师之间的合作和非同辈教师之间的合作,合作指导的风格也各有自己的倾向。但是,无论是哪种方式,互助活动都是围绕课堂教学观察来展开的。因为不管采用何种方法来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或是学生成绩,课堂才是体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场所。活动过程以“观察前商议—课堂观察—观察后讨论”来实施。

A.课堂观察前商议

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明确具体的实施计划,包括:

①确定观察的目标和内容,并达成协议和共识。

②相互协商和讨论,确定最适宜的教学观察时间、地点以及需要观察的次数。

③明确观察教师的行为,诸如何时进/出教室,是否需要参与课堂等。

④确定观察的标准以及资料分析的标准。比如被观察者想知道什么信息,期望达到什么目标,目标实现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教师和学生应该如何表现等等。

⑤确定收集资料和记录课堂的形式和方法,诸如借助什么样的工具和技术,等等,因为这些资料和信息将为被观察教师提供随后反馈所需的信息来源。

⑥确定观察后会议的反馈时间、地点以及形式。

此外,合作双方还将用教师表格(teacher’s form)、观察者表格(observer’s form)以及观察日志(observer log)在课堂前会议中两人共同完成教师表格和观察日志,并由观察者来完成观察者表格。这些表格只有同伴互助搭档双方可以阅读。

B.课堂观察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观察的实施过程,包括进入课堂和在课堂中运用事先决定的观察工具对所需要的信息进行记录。在观察中观察教师作记录时,需要注意:

①观察不涉及判断、评价或是表现教学表现监督,其职责主要是根据课堂观察前商议所讨论的行动计划来如实记录,为被观察者提供所需信息;

②观察要有针对性,对确定的目标问题进行深入地观察,如果观察的焦点问题足以进行有意义的反馈,那么就无须过多关注不相干的内容或是受其干扰,面对突发问题要随机应变,加以留意;

③提供给被观察教师的信息必须是不经过观察和反馈是无法获得的,必须是有效的信息;

④认真记录关注的焦点出现的时间和具体表现,因为教室是复杂的场所,对于已经确定的观察目标或内容很有可能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场所发生改变或是受影响,因此,观察教师要加以注意,否则易使观察流于一种形式或是变成一种表面化的、肤浅的或是随意性的活动;

⑤观察行为不能影响正常的教学,并且观察的内容只能用于预先所指定的目的中,不能作他用,这是对被观察教师的尊重。

C.观察后讨论

这是同伴互助活动最重要的环节,也是合作教师进行专业对话的过程。教师在获得观察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归纳于整理,并在观察后讨论中进行分析。观察教师应鼓励被观察教师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并为其如实描述所观察到的内容,提供可能性的技巧、方法和建议,或是共同讨论解决的方案,从而扩大被观察教师可选择的内容。在反馈过程中,观察教师应尽力避免判断,注意交谈的技巧,促进平等的、有启发的对话。通过这样的分析与讨论过程,被观察教师在观察教师的协助下对问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思考,发现问题的原因及背后的影响因素,等等,并与观察教师探讨需要进一步进行观察和改进的目标,制定下一次的活动计划。课堂观察是一个循环持续的过程,一次观察的结束也就是下一次观察活动的开始。

(2)小组合作互助

小组合作互助多是组织教师进行集体研究活动,通常围绕“课程开发、教材分析、教学策略实施、教学过程评价、课堂管理等问题进行研究”(B.Joyce&B. shows,1996;W.Murphy,1998)。一般,组内通过划分任务,资源共享、讨论交流,个人实践应用以及支持他人实践活动、交流与反思结果等结构环节来实现对教学的改进与创新。当然,小组互助也可以采用上面的两人搭档式的同伴互助,借助课堂观察实现共同的目标。不过参与的人数以不超过四人为宜,以免进入教室的人过多而影响正常的教学。

A.小组组成与目标的确定

首先,参与同伴互助的教师需要组建同伴互助小组。其次,学校要为合作小组提供工作坊,通常安排在固定的会议室或办公室。然后,明确合作目标。最后,是确定合作的时间。小组将根据目标达成所需的精力与时间来安排日程,学校可以从中协调,关键是保证组内成员的日程安排时间不冲突。

B.实施过程

在正式参与合作前,全体小组成员必须同意以下原则:全员参与共同工作;共同确定合作目标、计划实践方案、收集并共享相关的信息资源;划分任务并认真地完成,保证所有成员都有所努力和付出;研讨应以搜集到的信息资料为基础,并分享彼此获得的成果;积极配合并尝试运用全体成员所决定要实施的人和改变;在改变的过程中,必须协助组内成员在一个支持性的环境下进行实践;指导合作过程不涉及评价、判断;小组合作指导活动需保证内成员都能达成预期的共同目标。

进入正式的合作环节,教师首先要根据共同的关注点商讨如何选择与主体相关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料,哪些才是与主题相关的资料等,然后,在对材料进行分析和研讨的基础上,组员将被划分到具体的任务,思考可解决的小目标以及可行的具体策略。再次,在进一步的集体研讨中,分享各自的想法,并在交流中互补彼此之间还未涉略的问题,逐渐达成总体标。在商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①内容和表现标准。我们需要学生知道些什么?我们将如何判断学生们做得如何?

②资料搜集。根据所关注的问题,采用何种途径和方法来搜集资料,什么样的资料是要搜集的?还要继续搜集哪些资料?

③资料的使用。如何展现这些资料?基于资料的分析和学生的需求,哪些资料将能最有效地帮助我们实现目标?我们现在究竟有些什么呢?我们还需要些什么呢?

④教学策略和实施。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达成我们的预定目标呢?如何进行这些策略呢?

⑤班级管理。这些策略对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有些什么要求?对学生有些什么要求呢?我们在具体的实施中能做些什么来保证目标的顺利达成呢?

⑥评价。如果学生的学习得到提高了,我们怎么能知道?如果他们达到或超过标准了,我们如何能知道?或者是说我们如何能判断我们实施的结果呢?

最后,在解决问题基础上,同伴互助小组需要计划他们将如何监督新策略的实施,并且保证小组成员在各自的实践中能继续维持彼此之间的交流、合作与协助,直至小组成员真正实现目标;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继续研究。

六、有效开展教师同伴互助需注意的问题[52]

(一)坚持自主自愿原则

教师同伴互助强调教师参与的自愿性原则和选择搭档伙伴的自主原则,把合作的主动权下放给教师个体,突显教师在合作中的主体性地位,有利于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合作的动力来自于教师本身,自主选择合作伙伴更易实现在相互支持和信任的基础上的教师合作,这样的合作行为易于维持。

(二)给予同伴互助活动开展的基本保障

学校决策部门在建立和推行教师同伴互助活动方面应给予制度方面的保障。学校应该在时间、人力以及财力上提供支持。在时间上,除了应妥善安排课表,以保证教师们有充足的共同空余交流时间外,在同伴互助小组需观察同组教师的教学时,应能及时调整课表。在人力上,学校不要给予教师额外的工作负担,以便让教师有余力与时间来进行同伴互助工作;在财力上,学校应充实教师学习与成长空间的设备器材,以便于教师能便利地进行小组讨论与同伴教学,并对于教师的额外工作时间进行一定的薪金补偿。对于小组的努力与成绩,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三)营造教师平等合作的氛围

在教师同伴互助中,合作的双方是平等的,不存在等级上的差别和主次之分。参与各方排除了年龄、教龄、教学经历、经验以及身份、职务等的差别。在开展活动时各方是互助、友好的伙伴关系。因此,教师在合作过程中,注重的是彼此之间地位上的平等,对话上的民主、交流上的开放。为保证教师能抱着一种开放的心态平等地与他人交流,“学校行政组织不可利用任何同伴互助过程中的资料来作为对教师进行评价或奖惩的依据”。活动不涉及对教师的价值判断,注意营造无威胁的、合作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和融洽平等、彼此尊重的文化氛围。

营造教师合作文化是推动教师同伴互助有效开展的重要条件。合作文化有许多的优点。它能令教师超越纯粹个人的反思、或是依赖外在的专家,转向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一起分享和发展他们的专长,从而促进教师的发展。合作文化不一定就是自然演进的产物,可能需要通过一系列正规的、特殊的程序而产生,这种文化我们称为人为合作文化。比如要求教师进行协同教学、同伴互助、师徒结对等,都是人为合作的体现。它们意味着鼓励教师之间的联系;鼓励教学技能和专长的分享、学习和提高。实施同伴互助反过来又能促进教师合作文化的形成。

【注释】

[1]景敏:《中学数学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策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2]顾泠沅、王洁:《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师教育模式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3年第1期。

[3]顾泠沅:《教学改革的行动与诠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26页。

[4]Joyce B&Showers B.The Coaching of Te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2,40(1):4-10.

[5]王俭、余秋月、洪俊彬:《基于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41-45页。

[6]唐玉光:《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制度》,《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第35-40页。

[7]金燕娜:《观课概说》,http://202.121.15.143:82/document/2001/jk010908.htm.

[8]Signh K&Shifflette L M.Teachers,Perspectives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Journal of Personnel Evaluation in Education,1996,10(2):145-160.

[9]周仕德:《让评课标准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蓝本》,《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4日,第6版。

[10]王映学:《谈教学反思》,《中小学教学研究》2002年第1期。

[11]罗凤娇:《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阶梯》,《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第32-33页。

[12]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第99-102页。

[13]罗凤娇:《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的阶梯》,《基础教育研究》2005年第12期,第32-33页。

[14]黄伟:《反思“教学反思”》,《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4期,第53-54页。

[15]林炊利:《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第7期,第16-18页。

[16]辛涛:《教师反思研究述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8年第3期。

[17]沈兰、郑润洲:《变革的见证——顾泠沅与青浦教学实验30年》,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47-248页。

[18]张立昌:《试论教师的反思及其策略》,《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第17-21页。

[19]俞国良等:《反思训练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第69-73页。

[20]王洁、顾泠沅:《行动教育:教师在职学习的范式革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21]张菁:《在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发展学校”中教师的反思》,《教育研究》2004年第8期,第58-63页。

[22]杨骞:《论学校中教师的反思》,《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第65-68页。

[23]王琛:《怎样成为优秀教师》,《国外教育动态》1983年第1期,第32-36页。

[24]黄伟:《反思“教学反思”》,《中小学管理》2005年第4期,第53-54页。

[25]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第44-49页。

[26]邵光华:《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分析研究》,《宁波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27]波利亚著:《怎样解题》,阎育苏译,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8]邵光华、顾泠沅:《我国青年教师压力状况的初步研究》,《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29]杨超、夏惠贤:《同伴互助——教师自我培训的新模式》,《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第5期,第28-32页。

[30]Barbara Little Gottesman,James O Jennings.Peer Coaching for Education.Technomic Publishing Com.Inc.,1994:12.

[31]Beverly Showers,Bruce Joyce.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March 1996,53(5):12.

[32]Joyce B&Showers B.Improving Inservice Training:The Messages of Research.Educational Leadership,1980,51(2):57-61.

[33]Dr.Bruce Joyce.Staff Development Awareness Conference Columbia,SC.January 1987.转引自:Barbara Little Gottesman.James O Jennings.Peer Coaching for Educators. Technomic Publishing Com.Inc.,1994:14.

[34]Barbara Little Gottesman,James O Jennings.Peer Coaching for Education.Technomic Publishing Com.Inc.,1994:12.

[35]Barbara Little Gottesman,James O Jennings.Peer Coaching for Education.Technomic Publishing Com.Inc.,1994:12.

[36]Galbraith P&Anstrom K.Peer Coaching:An Effective Staff Development Model for Educators of Linguistically and Culturally Diverse Students.1995(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94300).

[37]Minor J&Preston K M.Peer Coaching at the Junior College Level:Developing a Nonthreaten Environment,1991.(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 339410).

[38]Pam Robbins.How to Plan and Implement a Peer Coaching Program,from the Website of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1991.

[39]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0]Linik J R.Surviving the Crossfire:Walla Walla’s Mentoring Program Helps Neophytes Triumph over the Challenges of Teaching.Northwest Education,2001,7(2):30-35.

[41]Joyce B&Showers B.The Evolution of Peer Coaching.Educational Leadership,1996,53(6):12-16.

[42]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3]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4]Glen Ellyn.Program Design:Collaboration Through Mentoring&Peer Coaching. http:www.mentoring-association.org/members Only/K12/CollabPC.m.htm.2005-4-23.

[45]毕海滨:《网络环境下的教师同伴学习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第10期。

[46]Jean M Becker.Peer Coaching for Improvement of Teaching and Listening.http://www.teachersnetwork.org/tnpi/research/growth/beacker.htm.2007-7-27.

[47]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48]陈黎:《教师同伴互助:理论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49]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0]左林华:《美国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之教师同伴互助研究》,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51]http://www/eaglerockshoolorg/NSDC/peercoaching.htm.

[52]陈黎:《教师同伴互助:理论与技术》,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