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PISA认为,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减少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个体学业成就的不利影响。PISA对国家教育制度公平性的检验是通过对全体学生成绩的差异、学校间和学校内学生成绩的差异进行比较获得的。

一、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对教育公平的追求

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The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起并组织实施的考试评价研究项目,测评参与国15岁学生在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的水平。PISA通过聚焦于课堂之外、真实生活情景下学生在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方面,评价学生对未来生活准备得如何。

该项目是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水平最高的教育质量测量项目,该项目的设计充分反映了对教育公平与效率的追求,分析结果在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家庭层面围绕教育质量的公平与效率展开讨论。

1.PISA对教育公平的认识

(1)PISA的产生

20世纪90年代世界各国对教育公平的关心从单纯追求入学机会转移到对教育质量或者教育结果的公平上来。1990年的世界全民教育大会提出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并于90年代末启动2000年全民教育进展评估,183个国家参加了当时的评估,覆盖了世界90%以上的国家。但是,2000年全民教育评估主要监测了入学率、辍学率、重读率、保留率、文盲率等指标,在当时并没有开展大范围的学生学业成就测试,而反映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是教育的产出质量,即学生的学业成就。OECD国家纷纷提出建立稳定、可靠的数据库,了解本国教育系统运行质量、学生的知识技能情况。为了实现这一需求,经合组织1997年正式筹备PISA,并于2000年在43个国家开展测试,每3年举行一次,参加国家逐渐增多,到2009年,有67个国家和地区正式参与PISA测试,占世界经济总量的87%,60%左右的国家为非经合组织国家。正是产生于这样一个背景,PISA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公平与效率的测量。

(2)PISA对于教育和质量的理解

PISA的测量目标是学生的学业成就,通过对学生学业成就的比较,评价参与国家的教育体制的质量、公正性和效率。选择15岁人口为目标群体,原因是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在15岁时结束,从而比较各国义务教育的实施质量。PISA对教育和教育质量的理解有几个特点:

第一,扩大了的教育概念。PISA以15岁人口为研究对象,因此,除了正规的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学校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例如,体育学校的15岁人口在全国15岁人口中达到一定比例,也必须纳入PISA的抽样框。PISA测量的核心概念——素养,不仅能够通过在学校等机构正式学习获得,而且也能够通过与家庭、伙伴、社区的互动交流获得。

第二,关注素养。PISA对学业成就的考察,不是检查某种课程的掌握情况,而是考察学生在关键领域中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分析、推理和有效交流的能力,被概括称为素养。

第三,着眼于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观念下,学生不能只学习在学校里需要知道的东西,为了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年轻人不仅需要知道知识和技能,还需要意识到为什么和怎样学这些东西。PISA认为素养是一个连续体,素养的获得是终生的事情。因此,不仅测量学生的阅读、数学、科学素养,还调查学生的动机、信念和学习策略。

第四,质量和效率并重。PISA选择年龄而不是年级作为考察对象,也是为了比较各国的义务教育效率,到15岁时各国教育体制能够给学生提供了多少教育。分析结果中,除了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排名之外,还着力探讨学习成果分布的公平性,以及影响学习成果分布的制度性、政策性等因素。

(3)公平指标的测量

PISA在抽样阶段就保障弱势群体进入教育体制比较的研究范围。只要有15岁3个月到16岁2个月的学生的各类教育机构都必须纳入在PISA抽样框。各类教育机构是指单轨、双轨或者多轨系统下的所有全日制、半日制,职业、特殊、普通等类别的、分年级教学或者不分年级的等各类性质的所有学校。农民工子弟学校、艺校、体校等等,都应该包括在抽样框内。

问卷中,PISA收集了学生的性别、是否移民、父母教育程度、职业、家庭财产状况、家庭文化资源状况等信息,从而计算出学生和学校的社会经济地位指标。

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多水平模型,在考虑学生和学校社会经济背景的基础上评价学生和学校的学习成效,从而阐释教育体制提供的教育机会分配的公平程度。分析指标主要有: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成绩的影响,学校成绩与学校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校内差异与校际差异之间的比较。PISA认为,学校教育的作用就是减少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个体学业成就的不利影响。

PISA效率指标是学生学习结果的绝对水平,以及国家投入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时间投入与学生成绩的关系。

2.PISA对教育公平的分析维度

(1)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教育质量拿到同一个平台上来比较

PISA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放在同一个平台上进行教育质量的比较,并提供了翔实的客观数据证实了不同国家间在不同测试领域中存在的巨大差距。参与PISA2006的57个国家,科学成绩排名中最后10位都是发展中国家,平均分为382.3,排名前10位的发达国家为533.7分。能够参加PISA的发展中国家都是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国家,这个数据已经足以引起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教育质量的关注。

(2)检验教育制度的公平性

PISA对国家教育制度公平性的检验是通过对全体学生成绩的差异、学校间和学校内学生成绩的差异进行比较获得的。一个国家学生成绩在学校之间的差异较小并且小于校内差异可以说明这个国家的学校办学标准一致,学校教育质量比较均衡。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到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等国家校际差异很小,远远低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也处于所有参与国的最低水平。芬兰的学校间差异水平不到OECD国家学校间学生成绩变异的5%,冰岛和挪威也都低于OECD国家的10%。同时,芬兰学生的成绩在国际排名中仍旧是最高的,这表明,芬兰全国各所学校办学标准不仅很高,而且学校之间一致,芬兰的家长可以完全信赖国家的教育系统,不论将孩子送进哪一所学校,都会取得相同的成绩。中国澳门学校间差异也比较小,处于倒数第13位,中国香港处于OECD国家平均水平,中国台北学校间差异比较大,57个国家和地区中处于第14位。

保加利亚、德国、斯洛文尼亚、捷克共和国、奥地利等国家学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尤其是保加利亚、德国的学校间差异是OECD国家平均水平的两倍,说明这些国家的学校教育质量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从图2中还可以看出学校间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对学校间变异的解释比例也很高,说明学生很大程度上是按照家庭经济地位区分、聚集于不同学校的,即学校按照社会等级公开或者隐性的分层。在这些国家,教育系统有比较强的选择性,尤其是德国,小学阶段只有四年,在所有OECD成员国中是最短的。10岁、11岁的学生根据成绩分别升入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或高等文理中学。学生年纪越小,成绩越容易受到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德国这种早期分流的教育制度,恶化了处境不利儿童凭借教育向社会上层流动的环境,来自低社会阶层家庭的儿童发挥潜能的机会要远远小于其他儿童。因此,当2000年阅读测试结果公布以后,德国教育制度受到国民强烈抨击。

img12

图2 2006学生科学成绩在学校间和学校内的差异

A.被学生和学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指标所解释的学校间方差;B.学校间总方差;

C.被学生和学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地位指标所解释的学校内方差;D.学校内总方差

(资料来源:http://www.pisa.org/)

(3)检验学校效能的公平

一般来讲,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成绩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一所学校的成绩也与就读学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构成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但是,PISA2006证明学生家庭经济背景指标仍旧是影响学生和学校成绩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然而学校的糟糕成绩并不必然由学生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不利造成的。学校效能的理论认为,学校的作用在于削弱家庭的影响,为所有儿童创造平等的教育机会。如果学生的成绩被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所决定,就说明学校没有起到应该有的作用。PISA分析报告中用社会经济背景指标斜率大小来说明学生成绩受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影响程度,斜率越大,说明社会经济背景对学生个体成绩的影响越大。2006PISA科学测试中,就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而言,社会经济背景指标解释了14%的学生成绩变异。具体到各个国家这个数值有所变化。图3展示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指标对学生成绩影响的国家分布图。横轴是科学成绩变异被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指标所解释的比例,纵轴是学生成绩。图3右上角是学生成绩高于平均成绩,但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指标影响低于平均水平的国家和地区,例如,中国香港、芬兰、日本、加拿大、韩国、瑞典等国家。

img13

图3 科学成绩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

图3左上角显示了德国、新西兰、比利时等国家虽然学生平均成绩高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线,但是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指标对成绩的影响超过了平均水平,这些国家的社会经济背景指标的斜率比较大,学生成绩更大程度上受出身的影响。

3.PISA研究的两条重要结论

(1)高标准教育质量与学习成果的公平不矛盾

既取得学习结果的公平又不降低成绩标准是一项挑战。当义务教育的普及带来各种资质和背景的少年儿童都涌入学校的时候,学校教育质量必然要受到不利影响,尤其是当学校无力克服学生家庭社会经济背景消极影响的时候。但是,PISA的研究结果提示我们教育质量与公平的关系是不矛盾的,效率和公平之间可以取得平衡。一个国家达到全面的高水平状况的时候并不一定伴随着学生的更大分化。尽管所有的国家都表现出家庭背景有利的学生成绩更好一些,但是,一些国家证明,在不同家庭背景出身的学生中,仍旧能够同时保证高质量和学习结果的公平。

(2)教育投入增多并不必然导致教育质量的提高

教育投入多也并不必然导致教育的高产出和高公平性。一般来讲,教育质量和投入相关,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正比关系,投入处于最高水平的美国和挪威学生的成绩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而成绩最好的芬兰、新西兰、韩国、日本、澳大利亚和荷兰的投入处于中等水平。PISA的结果也显示,虽然学生的成绩在2000年到2006年之间变化不大,但是在这个时期里,OECD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增加了39%。所以投入是重要的,但是对提高教育质量不是唯一的,如何使用这些投入至少是同等重要的。

4.启示

我们在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各级政府把目光转向教育质量的追求。但是对教育质量的追求必须坚持公平性。PISA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对于我们坚持质量和公平相结合具有非常好的借鉴意义。

(1)考试设计和结果分析应考虑学生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

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这个问题:

第一,考试设计必须考虑对考生的公平性,考试结果能否公正地体现考生能力。如果考试测查内容含有对某个群体的歧视或者不公平现象,将会导致这个群体的高能力学生落选。例如,高考设计中英语考试占有很大比重,城市儿童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了英语学习,而农村儿童一般从小学三年级才能够开始,更有一部分学生上中学后才有机会学英语。目前,我国大学中农村生源比例严重下降,不仅仅与高校收费、农村地区中等教育结构设置等因素有关,高考考试设计也是重要影响因素。

第二,社会经济地位与学生成绩的关系是评估教育系统提供平等学习机会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我们以往的考试结果很少分析学生成绩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关系,但是,在社会普遍关心教育公平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比较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学生成绩的影响,并据此调整我们的教育决策,保障社会低阶层人口的受教育权。

(2)教育质量评价应体现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PISA的研究目标是为各国教育决策服务,而非学术目的。PISA秉承了全民教育的思想,设计中给予处境不利的少数学生群体特别关注,提示我们也要关注那些单亲、流动人口子女、残疾儿童和汉语非第一语言的儿童等等。如果这部分儿童不能够获得平等的学习成果,不能够享受国家教育投资增大带来的益处,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程度就只能算是低水平的普及。我们从公平角度考虑、从全民族的发展角度考虑,各类考试中应该考察这些少数群体能否在学校帮助下获得学业进步、我们的教育系统能否为这些儿童提供平等的服务。地方政府对于学校的评价应该将学校是否特别关注处境不利群体列为硬性的指标。而不是动辄将这些儿童排除在外,或者参加了考试成绩却不计入班级或者学校总成绩。

(3)解决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的差距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渠道

根据学生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队和奖惩是我们地方政府的普遍做法,但是学校之间的差距是否在合理范围、学校之间的差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不仅缺乏关心,更缺乏实证研究。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差距过大导致:城市择校问题严重,农村学生学习困难问题突出、农村学生高考升学率低等不公现象。政府不是少数人的政府,而是全体人民的政府,政府就必须保障公立学校之间教育质量标准的一致性。研究导致学校之间差距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百姓能够放心地将孩子送到任意一所学校,才是真正实现了教育公平。

(4)对教育投入进行研究和评估应成为新增教育投入的一部分工作内容

PISA研究证明教育投入和教育质量之间并不是完全的正比关系,这个结论对于我国现阶段的教育发展尤其重要。当前我国正大规模增加教育投入,保证教育投入发挥效益,在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使广大人民受益,必须进行教育投入的监控和投入效益评估,否则,造成扩大差距或者造成投入的浪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