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综述

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综述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国内外计算机学界、图书馆学界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回顾2004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历程,及时了解发展的现状,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对提高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水平,促进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004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综述

陆颖隽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摘 要】本文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对2004年以来国内数据库,尤其是对国内关于信息资源数据库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的主要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和总结,以期待对今后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研究提供启示和思考。

【关键词】信息资源数据库 信息资源 研究 综述

Review of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Resource Database Since 2004 in China

Lu Yingjun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

【Abstract】Through extensiv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literatures,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d comprehensive summary of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the domestic database,especially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in information resource database theory,so as to provide insight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database.

【Keywords】information resource database information resource research literature review

随着以Internet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资源已成为最具活力的国家战略资源,信息资源成为新的社会发展方向和经济增长点,信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成为当前和未来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

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而信息资源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就是将数量、种类众多的信息资源开发建设成为各具特点的信息资源数据库。数据库技术成为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关键技术之一。数据库在信息资源建设上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对图书馆而言,信息资源建设是图书馆传统的最重要的业务活动之一,而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图书馆中,信息资源的建设尤其是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开发与建设更显重要。围绕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应用,国内外计算机学界、图书馆学界以及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回顾2004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历程,及时了解发展的现状,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分析探讨其发展趋势,对提高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水平,促进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为了全面地了解2004年以来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的情况,笔者利用万方数据的期刊论文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标题和关键词都输入“数据库”进行高级跨库检索,共检索出2004—2010年相关文献16 390条(见表1,截至2010年4月25日)。利用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题名(T)和关键词(K)均输入“数据库”,年限为2004—2010年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出符合条件的相关文献14 535条(见表2)。利用中国资源知识总库(CNKI)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题名和关键词都输入“数据库”,时间为2004—2010年进行高级跨库检索,共检索出21 218条相关文献(见表3)。

表1 万方数据2004—2010年有关数据库的论文数

img101

表2 重庆维普2004—2010年有关数据库的论文数

img102

表3 CNKI 2004—2010年有关数据库的论文数

img103

从国内这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检索结构可以看到,2004—2010年国内发表的有关数据库方面的论文数量还是非常多的,说明数据库的研究,包括信息资源数据库方面的研究目前仍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

1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

众所周知,信息资源是信息服务机构提供信息服务的物质基础,而信息资源数据库又是信息资源建设,尤其是数字信息资源建设最重要的方法和内容。建设特色数据库(包括专题库)已成为信息服务机构尤其是图书情报界数字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的重要构成。在我国,有关论述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文献从数量上来说是非常多的,从涉及的内容上看也是非常广泛的。

闫永君在《我国特色数据库研究进展综述》(1)中,通过对1986—2007年我国特色数据库研究的调查统计分析,总结和评价了近些年我国特色数据库领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向。蒲筱哥应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1997—2006年国内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探讨了这十年间我国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2)。朱育晓和任光凌对1994年以来图书情报学17种核心期刊上从有关特色数据库载文的年代、期刊、作者、基金以及主题分布进行了统计分析,从整体上概括和总结了我国特色数据库研究的状况(3)。王小琼通过对我国图书情报系统自建特色数据库、数字资源进行研究的期刊文献(2007年之前)的统计分析,将其研究大致划分为萌芽起步阶段(1995年之前)、稳步发展阶段(1996—2000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01—2006年)三个阶段,并就每个研究阶段的状况进行了分析概括(4)

从这些文献看,综合论述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建设的原则要求,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问题,技术,知识产权等问题,虽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但大多数停留在理论方面的探讨,缺乏深入、具体的分析和举措。

1.1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及原则

1.1.1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

有关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论述。王尊新、丛鲁丽提出了地区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丰富我国文献资源数据库,地区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有利于形成馆藏特色,有利于资源共享(5)

李英在论述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时指出,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特色服务;保护地方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文化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用奠定基础(6)

张永山从高校重点学科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出发,认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既能发挥图书馆信息资源广博的优势,又能体现该学科在专业上出类拔萃的教学、科研能力;既能倾图书馆之力对该学科的教学、科研进行信息资源方面的重要扶持,又能依靠该学科的专业特色促进图书馆更开放地面向社会,提高馆藏资源利用率,增强该学科在国内及行业中的影响力(7)

范贤玉指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特色服务;整理、保存本馆信息资源(8)。赵燕则认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开展特色服务,以及整理、保存本馆信息资源方面(9)

孙淑娟在论文《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中指出,公共图书馆建设的特色数字资源库群及其使用推广,在传播与弘扬地方优秀文化、保存与传承地方文献遗存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深度开发馆藏文献资源,使潜在的文献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从而促进本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建设与发展,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服务社会、参与建设的社会职能,提升公共图书馆的社会形象,提高信息服务竞争力(10)

彭建波从美术院校图书馆收藏有部分珍贵书画资源,但极少提供给师生利用的实例出发,认为加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一方面有利于缓解美术院校图书馆藏与利用的矛盾,另一方面能极大地满足美术院校师生的文献检索需求,从而对教学、科研和创作产生强有力的支撑作用(11)

柳霞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的角度,提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合作和交流,能更好地保存一些可能消失或正在消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必然结果(12)

1.1.2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目的以及必要性

对于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目的以及必要性,众多学者也发表了很多不同的看法。

宋蓓玲和张永军认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该遵循的原则包括地方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共享性和可扩展性原则和质量控制性原则(13)。郭峰在论文《浅谈特色数据库建设》中论述了建设特色数据库的必要性:形势发展的需要;丰富我国文献信息资源;避免重复资源建设、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14)。赵菁阐述了建设馆藏特色数据库的原则,需结合地方建设与本馆藏书特点;把握社会需求热点,选准切入点(15)。阿拉坦仓论述了特色化建设的原则:效益优先原则、地域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协调性原则(16)。李敏等人则较全面地论述了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原则:独特性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实用性原则,可扩展性原则,完备性原则(17)。牛文杰对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了概括,即用户需求为上的原则;特色性原则;与时俱进的原则(18)。王尊新、丛鲁丽在谈到地区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遵循的原则时提出应包括:地域独特性原则,社会需求原则,质量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统筹规划原则,联合建库原则。在论述地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求时指出,地区特色数据库建设要突出地域特色,地区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选材要精,要保证地区特色数据库的系统性、完整性,地区特色数据库应建成系统功能强大、检索方便的数据库(19)。孙长怡在论文《特色数据库的“特色”刍议》中指出,特色数据库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数据库,它有着一般数据库不具备的属性和特点,具有强烈的单一性或唯一性,是一个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标志。他认为特色数据库建设最主要的原则应该是单一性。单一性的建设原则应该是相对的,而不应该是绝对的。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同时出现两个相似的特色数据库,就不认可它是特色数据库,否认该数据库的特色性是错误的。因为两个相似的数据库在图书馆众多数据库中毕竟是少数,它符合特色数据库的单一性原则。况且,在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中,也不可能存在两个完全一样的数据库,而两个相似的数据库却有存在的可能。单一性的建设原则包含了唯一性、特殊性和特色性,是这三种特性的集合和概括(20)。安娜和井水在谈到今后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发展建设时指出,应遵循改变传统观念原则;突出地方文化特色原则;选题定位精确,突出重点学科原则;保证质量原则(包括适度规模原则;数据库深度;二次开发原则);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加强数据库维护,提高专业人员设置;推动CALIS系统在陕西辐射作用原则;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原则(21)

1.2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途径与方法

阿拉坦仓指出了特色建设的途径和方法:确定特色化建设的点;建设特色化文献馆藏;建设特色数据库;建设特色网站和特色资源导航库;开展特色服务;建设地区特色资源优势;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员队伍(22)

游春山在《“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反思》中指出,建设独具特色的数据库就是要充分展现中国特色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学科特色、文化特色、使它具有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用户集中、效益明显等特点。认为所谓特色数据库就必须与现在所有的数据库完全不同才是特色的思想是片面的。特色不是独一无二,信息时代资源是共享的,决不可能有完全属于某个人独享的信息。特色数据库建设只能做到“人有我优,人有我精”,“人无我有”在文献资源建设学上是一种最理想模式,在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在具体的建设中,做到一是把长期呆滞的、专业性很强不宜被人利用的、具有一定特色的文献建成数据库,以便其通过网上传播被更多人利用。二是针对某种特定需要、某些特殊用户,把处于分散无序的、淹没在信息海洋中的文献搜集起来,为之所用。三是围绕某学科或专题把与之相近的文献资源挖掘出来通过长期积累形成独特的数据库(23)

黄桂凤撰文提出了促进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方法:一是借势而上。自建馆藏数据库,不仅具有资源丰富的优势,且具有数据准确、可靠、特色明显、相关性强、较少牵涉知识产权纠纷等优点,又比较节省时间和人力、物力、财力,可以使分散零乱的特色文献资源得以系统化、有序化整理和深层次挖掘;二是借鸡下蛋。引进符合本校专业发展需要的专题数据库,高校图书馆引进数据库是建设特色馆藏最快捷、最重要的一种途径;三是借花献佛。充分利用网络免费数据库资源,高校图书馆要做好对虚拟馆藏资源的建设与利用(24)

钢山和董莎莉在《浅谈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一文中提出,内蒙古民族大学作为科尔沁地区的最高学府,有责任更有义务为科尔沁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尽最大的努力。建立“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的途径是加大地方文献的采购力度,尤其注重收藏散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科尔沁传统文化实物等,以丰富藏书特色。应整合网上资源,勤于拜访地方名人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加强和地方有关部门的联系并积极与当地公共图书馆共建地方特色数据库。同时在建设“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中还应注重完善检索系统和不断补充及更新信息(25)

徐纲红将自建数据库关注的问题化解为自建数据库前、自建数据库中、自建数据库后三个阶段,指出自建数据库前应关注选题、关注调研、关注数据、关注建库管理系统的选择;自建数据库中应关注数据的转换、关注文献主题分类和学科分类的标引、关注录入的质量;自建数据库后应关注数据的修正、关注数据的更新、关注系统的维护、关注数据库的安全以及关注文献信息的深层开发。他提出自建数据库的发展还应关注合作问题、互动问题和宣传问题(26)

余彤心以中国林业大学重点学科外文原版图书图片数据库的建设为例,将外文原版图书图片库建设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数据库结构设计阶段,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图片检索平台,设计出图片数据库的总体结构框架。第二阶段为数据库基本建设阶段,以图片专题的形式建设图片数据库,逐步完成单个或几个主要专题的数据库建设,实现系统的基本服务。第三阶段为数据库全面建设阶段,继续完成专题图片库的建设,将多个图片专题同时进行建设,随时添加数据条目,逐步完成数据库建设的目标。第四阶段为数据库进一步优化、完善和维护阶段,以全面实现数据库建设总目标(27)

吴怡青阐述了图书馆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与竞争对手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得发展的理念,提出了图书馆必须建立具有综合支持能力的国家信息化核心机构的目标。强调应该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高度,认识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建立具有综合支持能力的国家信息化核心机构;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创建新一代数据库建设管理控制体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28)

1.3 特色数据库建设的问题与建议

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撰文在对我国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已取得的成绩予以肯定的同时,都对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讨和论述,并分析和研究了解决的措施和建议。

郭峰认为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有:数据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问题;数据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数据库产品缺乏市场开拓。建议进行特色数据库建设时应注意:统筹规划、共建共享;重视数据库的标准化;引入营销机制;加强数据库宣传;合理对待数据库的知识产权问题等(29)。肖大成则指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主要是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存在问题;特色数据库项目的选择上存在问题和特色数据的数据资源的筛选上存在问题。因而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应选择适合自己的建库软件;建设特色数据的目的一定要明确;项目选择必须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唯一性;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要加强各方的合作;特色数据库的资料应立足于对原始资料的收集整理;开展个性化的特色数据库建设;争取政府和学校的支持(30)。游春山总结建立特色数据库要重点把握的要点包括,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有建设的价值、要有统一的组织、要有规范化的标准、要能方便地被广大用户所使用、通过高效的网上运行具有广泛的共享性、具有较好的前瞻性和持续性(31)

吴慰慈论述了网络时代图书馆资源观的变化,提出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所面临的新任务,认为图书馆应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馆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利用有限的经费购买重要的、适用的印刷型图书与期刊等传统文献,从资源建设方面做好传统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的衔接工作。二是注重新型媒体文献的入藏工作,包括以CD-ROM为主导存储技术的各类型光盘文献、数据库、音像制品、教学软件等。三是利用网上信息资源建设虚拟馆藏。四是做好知识的组织工作。五是加强各类型数据库建设。六是将馆藏特色文献转化为电子信息资源。他提出开发特色文献数据库应坚持标准规范的建库原则和共知共享的目标,使数据具有可共享性与永久保存价值;图书馆要根据自身拥有的优势,根据社会发展对文献信息的需求,选择适合的主题,系统地组织信息,研制成多层次、多方位、新颖独特的数据库;图书馆可建立本馆文献资源定位系统,使自行开发的特色数据库上网流通;在具体操作中,要把握好原则性、前瞻性、效益性和本馆的个性化,重视标准化,避免重复投资建设,要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运行机制(32)

牛文杰认为,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着没有相应的地方馆藏政策的支持;版权与授权问题存在差距;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缺少标准化的规范;领导重视不够以及资金等问题(33)。孙淑娟指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条块分割,缺乏统筹规划;过度追求特色,忽视了实用价值;重复建设,缺乏跨行业间的协作;急于求成,质量降低。而在进行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时应注意:建立成功的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首先要选好题,把好立项论证关;数字资源库类型的选择可依据建设对象资源类型而定;规范建设标准是建设高质量数字资源库的前提与保障;版权问题不能忽视;数字资源库建成使用后,还要进行经常性的更新和维护;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是做好数字资源库建设的关键因素(34)

潘长海和刘彩虹2009年对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进行了调查,认为资源共建共享未能真正实施;特色馆藏数据库内容匮乏;知识产权问题导致全文数据库开发以古籍为主;特色数据库建设经费得不到保障。提出馆藏特色数据库建设应注重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相互协作的机制;详细规划,以项目开发的方式,申请各级政府支持(35)。覃凤兰撰文指出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是:反映地方经济、政治、参考决策等内容的数据库偏少;重复建设,缺乏协作,资源不能共享;数据库缺乏标准化和规范化;检索方式和途径单一;知识产权问题突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包括:加大数据库建设的力度,加强联合,建设专题知识库;加强数据库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合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问题;宣传推广等(36)

赵燕认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注意选题问题、数据库建设的标准化与规范化题、数据库的质量问题以及知识产权问题等。提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加以思考,完善数据库检索系统;选择适合自己的建库软件;加强对数据库产品的营销(37)。刘莹对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调查之后指出,高校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着特色数据库建设规模较小;数据库类型单一,专业特色不突出;向社会开放不够,影响力小,利用率低;特色数据库检索方式单一等问题。他建议:实现数据库的质量控制;注重数据库的附加值;完善多功能检索系统(38)。张永山则分析指出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应该依靠政府扶持,加大管理力度;优势互补,发挥地方优势,集中建设;特色鲜明,立足市场,提高效益观念(39)。张文娟在谈到我国师范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尤其是共建共享问题时认为,师范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名称各异、共享程度不理想、相同的教学资源,重复建设等问题。特别指出师范类高校特色数据资源共享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建议将“共享”作为筹建特色数据库原则之一,要努力做到“贡献共享”与“共建共享”,建立好教师教育文献信息服务平台(40)

黄晓斌、蒲筱哥在所撰写的论文《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中指出,我国的文献信息服务机构主要由三大服务群体组成,即高校图书馆系统、公共图书馆系统和科技(科学院所图书馆)系统。通过对这三大系统所建设的特色数据库进行调查分析,发现我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分别以地方特色、学科特色和科研专题特色为主来建设特色数据库。他们认为由于我国体制的原因,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主要存在数据库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数据库建设的标准不统一;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法规亟待完善;特色数据库的共建共享有待进一步改善;具有特色的商情数据库的建设较少;数据库自产自用,数据库产品缺乏市场开拓等问题。他们在指出这些问题之后,论述了我国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对策: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行业协调;加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合作(包括合作建库的优势、合作建库的原则、合作建库的途径与方式以及通过技术实现特色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加强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质量控制;合理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加强对数据库产品的营销(41)等。

1.4 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实践

特色数据库建设是当前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中主要的工作和重点。而无论是特色数据库建设还是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其最终的目的和原则就是一个:那就是实用。只有从实用角度出发,充分发挥各自图书馆的优势,才能更好地利用已有的人力、物力开发建设好特色数据库和信息资源数据库。

我国的特色数据库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还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有关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实践的研究一直是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领域的关注热点。国内许多学者都结合本单位特色数据库的实际建设具体情况,介绍和评述了相关的特色数据库。

周明华、谢春枝等人通过对CALIS“九五”特色数据库建设成绩的回顾,介绍了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的建设思路,包括建设内容、标准规范、系统结构、管理机制和运作程序等,总结了项目建设方面的一些特点。他们指出,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项目建设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从参建馆各子项目来看,参与面广,充分体现了CALIS的共建共享原则;主题丰富,具有较强的特色;基础较好,有一定的数据规模。而是从项目管理来看,具有统一标准规范,争取技术领先;构建中心门户,实现个性化服务;主动与企业合作,探索三方共赢的特点(42)

赵阳和姜爱蓉撰文《“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重点介绍了项目的发展现状、系统架构、相关标准规范、参建馆本地系统建设进展和存在的问题、中心系统的平台部署和功能模块等(43)。为了配合“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也为了充分发挥地区建设优势,促进江苏高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JALIS管理中心组织开展了“JALIS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项目的建设,该项目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负责组织实施。蒋萍和缪红梅介绍“JALIS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项目的建设模式与系统架构,着重讲述参建馆本地系统的建设、中心系统中论文元数据的工作流程和元数据的发布与收割模式,并对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阐述(44)。吴立志认为可以借鉴一些知名大学图书馆对学位论文的处理办法,建立电子学位论文提交系统和论文全文服务系统,积极参与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45)。王君和王爱国介绍了济南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情况,济南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采用基于XML的WebService的软件开发体系,建立了可跨平台整合的底层数据支持系统,构成稳定、易用、开放的多层次软件机构。采用SQL SERVER作为数据库平台,使用存储过程进行数据的处理,大大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安全性。采用VisualStudio.NET作为开发平台,使用ASP.NET及VB.NET进行软件系统的开发,采用XML语言进行元数据描述,实现数据格式的共享性(46)。赵阳、姜爱蓉和吴建新从系统建设、数据处理、版权保护、存档与备份等角度,介绍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47)。刘宏军以大连理工大学力学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实践为例,对CALIS“十五”建设子项目之一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从建库过程的平台选用、数据库设计、数据采集、数据整合等方面进行阐述(48)

苏令云在《浅谈CALIS教参信息数据库的建设》中,简述了天津大学图书馆教参信息的征集与整理以及对元数据著录的意义、标准、格式的认识,介绍了教参信息的元数据著录的方法,全部揭示了CALIS教参数据库建设的过程,以期实现各高校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49)

左少凝指出本科生毕业论文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文献收藏价值,同样有必要纳入数字化、集成化的管理途径。本科生毕业论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高校的办学特点,反映了教学科研的基本水平和创新能力,是高校学术资源和教学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叙述了《深圳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数据库》建立的主要步骤包括:数据库系统平台的选用;论文数据的录入;论文检索系统的设计;毕业论文数据库的管理与维护(50)

文玉萍和贾翠玲分别就延安大学图书馆采用《CALIS“十五”特色库管理型元数据规范》对陕北多种载体类型的文献进行组织、存储并进行数字化管理,创建《陕北文化专题数据库》(51)和《中共“延安时期”历史文献数据库》(52)的组织原则、收集范围、实施举措及其具体方式作了介绍和评述。

刘毅力和秦静结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认为自己学校的特色数据库应该以建筑学科为主体,强调建筑特色数据库一定要立足于本单位的文献资料(53)

钱家英和许苗简述了海南大学图书馆所建设的《海南旅游资源库》、《张云逸专题资源库》、《中国黎族多媒体数字资源库》、《日本侵琼史料文献数据库》、《罗门蓉子专题数据库》、《海南学者文库》、《热带农业文献数据库》、《热带海水养殖数字资源库》等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现状,探讨了海南大学图书馆通过与地方学者联合共建,整合分散的特色文献数据库,为读者打造一站式的特色资源服务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的全新服务模式。介绍了海南大学图书馆在原有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的基础上于2008年启动海南记忆网的建设的情况(54)

曹铁娃和刘家新以自己学校特色数据库建设为例,认为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要深入挖掘最有价值、最具保护紧迫性的地域文化与特色资源,要充分发挥高校学术优势,精心选择专业软件平台,突出功能设计,严格建设规范,完善建设保障,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实用性强、价值突出的特色数据库(55)

于丽滨根据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和货币图片的特点,简述了货币图片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探讨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一些关键问题和一般过程,小结了哈尔滨商业大学图书馆货币图片数据库建设的相关经验(56)

朱海涛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校内视频资源数据库为例,介绍了流媒体技术的原理和视频资源的各种编码格式,阐述了RMVB编码格式和REAL网络流媒体平台的优越性能,并对视频资源数据库建设中的技术环节进行研究探讨,提出视频资源的数字采集、编辑加工、格式转换、视频链接、资源发布等的解决方案(57)

卢石、杨红英和余文雯介绍了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通过挖掘、整合奥林匹克文献信息资源,自建《中国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及运动队数据库》和《竞技体育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的情况。并结合建设奥林匹克文献信息专题数据库实际情况,对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在建设专题数据库过程中应注意数据库的长期性和发展策略,从而推动自建专题数据库的建设(58)

潘黎明和刘诚在《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发表了《纺织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一文,认为纺织高校图书馆之间的协作订购、资源的共建共享是确保纺织类原版期刊订购种类的最有效的途径。介绍了本着纺织信息“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有偿互惠”的原则,由武汉科技学院图书馆承担设计、开发加工,全国十三所纺织高校图书馆共同参与,建设的期刊馆藏目录——纺织外文期刊文摘数据库的情况(59)。刘建平从“纺织服装史图文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流程,多方面阐述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并将“纺织服装史图文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分为三期。一期确定数据库结构,建立元数据标引规范,确定图像数据收集范围和图像说明文档规范,并完成中国服装史图文数据库的建设;二期进行中国纺织史、国外纺织服装史图文数据库建设;三期对东华大学教学、科研中产生的专题图文数据进行数据库建设(60)

俞长保通过介绍徐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汉代画像石、砖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实践,认为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要深入发掘最有价值、最具保护紧迫性的地域文化与特色资源,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学术优势,精心选择专业软件平台,突出功能设计,严格建设规范,完善建设保障,全力打造特色鲜明、实用性强、价值突出的品牌特色数据库。指出特色数据库关键在于“特色”,发掘特色、定位特色、凝聚特色、完善特色,是数据库建设的成败关键和首要前提。高校开展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应依托地域优势和学术优势,深入发掘最有价值、最具保护紧迫性的地域文化特色资源,是一个较佳的切入点(61)

《中文公安期刊全文数据库》是全国公安院校的共建项目之一,收录了1994年至今的中文公安期刊题录或全文,是在原来的中文公安文献篇名数据库(1996年由湖北警官学院图书馆牵头,自发联合江苏警官学院、浙江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广东警官学院、天津公安警官职业学院等图书馆共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蔡史霓通过对该数据库的建设的分析与探讨,认为存在参与意识不强,信息源不全面,技术力量薄弱,更新周期长,少主题词标引等问题(62)

甘肃省图书馆收藏有乾隆四十七年抄成的文溯阁《四库全书》正本一部。长期以来,甘肃省图书馆不但对文溯阁《四库全书》进行了妥善保管,而且十分重视相关研究资源的搜集工作。为促进四库学研究的深入开展,甘肃省图书馆在2005年引进清华同方光盘有限公司推出的TPI软件系统,2006年开始了《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的建设。陈淑霞从数据库建设的基本情况、数据库的分类导航、使用及维护情况等多方面对《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进行了介绍(63)

吴健、俞天秀和张若识阐述了建设敦煌艺术图像数据库对于敦煌艺术的保护、弘扬、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分析了数据库的硬、软件技术的构架,并制定了拍摄、扫描、存储的一套规范标准,为快速、便捷的检索图片提供服务(64)

李学静、严屏和梁瑜认为对中国抗战文献中美术作品的收集、整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学的知识,建立中国抗战美术作品专题数据库,是对中国特殊阶段的传统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有效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能够为现代艺术研究和艺术教育提供文献信息服务(65)

胡帆在《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上)(66)、(下)(67)中,对国家统计局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的背景,难点,重点与思路,工作过程以及数据库的软件开发,组织实施等方面作了较详尽的介绍。

严春子从吉林省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出发,从特色数据库建设原则、数据库加工软件的选择、各类数据库字段的设置、资源的采集与加工、资源的发布与利用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吉林省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过程(68)

孙琴通过对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调查,指出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发展迅速,但良莠不齐。文章从CADAL(中美百万册书数字图书馆合作计划)的基本功能、建设目标、古籍的著录与选目、扫描方式等方面对CADAL项目中的古籍数据库进行了分析比较,从而进一步探析国内古籍与民国文献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促进古籍与民国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发展(69)

刘凤琴和刘长发从金史研究文献数据库建设的背景、意义,数据库的主题内容、用户界面以及采用的技术和标准等方面对金史、金源文化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做了评介(70)

2 数据库的分析与比较

近几年来,国内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国内重要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进行了较全面而细致的分析和比较。分析了不同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特点,比较各自信息资源数据库的优劣,提出了促进信息资源数据库持续发展和不断创新的意见与见解。

2.1 数据库的分析

孙琴在《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中对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资源作了较全面的介绍。她将古籍特色数据库分为古籍图像类特色数据库、全文古籍特色数据库和古籍书目数据库三类。分别对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苏州大学图书馆)、中国历代名人图像数据库(浙江图书馆)、古籍插图库(首都图书馆)、明清北京城垣资源库(首都图书馆)。二十五史全文检索系统(南开大学组合数学研究中心、天津永川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开发)、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系统(南京师范大学研制开发)、全唐诗电子检索系统(北京大学中文系李铎博士主持开发)、中国国家图书馆系列特色数据库、上海数字图书馆系列特色古籍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复旦大学图书馆古籍书目检索系统、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特色资源库作了评介和分析(71)

谢琳惠在《我国数据库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认为我国的数据库产业存在规模小,上网数据少、商品化程度低,缺乏市场意识、重复建库严重、全文数据库少、标准化程度低,兼容性差,重视硬件建设,软件投入不足,政府监管不力、维护不及时,待建栏目多等问题。指出目前我国正处于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家的投入支持非常必要;应制订完善的数据库的生产、经营、使用、安全及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数据库技术规范;加强政府的监管;凡是由各级政府部门经营的数据库,其经费应该纳入政府事业经费;我国的数据库企业需要改善外部环境,还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创名牌产品;数据库建设就是为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我国的数据库产业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需要发挥社会制度的优势,强强联合,联合建库,参与国际竞争,打入国际市场(72)

李京芬通过统计数据和事例指出了我国中文数据库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提出可以借鉴国外数据库建设的经验。认为国外数据库建设重复率很低的主要原因是与他们的数据库建设和购买的政策、原则、方式有直接的关系;国外的数据库建设起步早,经验丰富,与国家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有很大关系;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为数据库的建设提供了保障;数据库制作格式标准统一,数据库系统接口一致,保证了信息资源的跨库整合;积极与其他出版机构联合建库或把自己的文献集成到规模较大的数据库中,减少重复建设的现象(73)

XML是一种专门为Internet所设计的标记语言。XML的重点是管理信息的数据本身,而不是数据的样式,XML已成为Internet上数据表示和数据交换的标准。XML数据库研究的问题与传统的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RDBMS)一样,XML数据库管理系统也要解决XML数据的存储与查询处理问题,即存储引擎与查询引擎或者说XML数据的查询分解与优化。XML文档如何进行有效管理与快速查询是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冯建华和钱乾等人对当前XML数据库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论述与分析(74)

郑秋红、张慧琴与叶尔愉在评介《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的基础上,分析了2003年网络版改进后的优点,即检索界面符合用户习惯、检索途径增多,提供索引词列表、出版速度加快、安装维护更简便(75)

康延兴和李恩科在《国内引文数据库发展综述》中,对国内5种主要的引文检索的数据库系统,即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网络版和镜像版)的《中国科技论文引文分析数据库》(简称CSTPI)、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简称维普引文库)以及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简称CSSCI)的评述,探讨和分析了国内引文数据库的总体情况,并指出当前国内引文数据库应在注意深化和扩展应用的同时,力争在建设方面能有一个大的跨越式的发展(76)

吕润宏对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AJ)、《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CCJ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进行简述和分析(77)

董迎霜在论文《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发展趋势研究》中,阐述了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发展历程,分析了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发展的五大趋势:网络数据库主流化、数据库内容深入化、信息服务多层化、信息报道主动化、用户界面个性化(78)

厉莉和赵瑾通过对中文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数据库中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新华社综合信息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以及专题性数据库中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和国家图书馆开发的专题数据库、经济类数据库、法律类数据库、中国历史文化专题数据库的评介分析,指出中文人文、社会科学网络数据库发展势头强劲,数据库开发应多样化,应建立多样化的信息检索平台,重视中文社会科学免费资源的开发利用(79)

符国冰通过慧科海外中文报刊全文数据库实践应用的介绍,论述了海外中文报刊全文数据库在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产品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对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了海外中文报刊全文数据库的缺陷:不完整性、数据库数量少、数据库建设不完善,搜索渠道少、价格昂贵,费用大(80)

王珊和张坤龙在2004年发表了论文《网格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认为网格计算是一种重要的新技术,网格上的大量数据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管理。介绍了与网格环境下数据库系统相关的研究工作,指出网格数据库的研究内容包括网格数据库管理系统、网格数据库集成和网格应用的新需求。建议数据库研究人员对网格数据库作更多的研究,致力于从网格应用中发现并解决网格数据库面临的新问题。预测网格环境下的数据库的研究将注重制定数据库存取与集成的标准;更多地研究网格数据库管理系统;继续发掘网格应用的新需求以及在网格环境下开展数据库新技术的研究(81)

2.2 数据库的比较

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种类繁多,不仅有全文数据库、引文数据库,还有书目数据库、文摘索引数据库等,全文数据库中又有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全文数据库、会议文献数据库以及各专业门类的学科数据库,如中文古籍数据库、建筑学数据库、法学数据库、经济学数据库等。分析比较各类信息资源数据库各种功能的优劣,对我们更好地使用这些数据库大有益处。

2.2.1 期刊数据库的比较

2005年顾立茵发表了《网上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特点功能比较》一文,论文从收录范围分析指出了清华大学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的《中国期刊网》(简称CNKI)、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简称维普)和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的《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简称万方)的优势和不足,从信息发布、检索系统(从导航/形式限定、检索方法、检索字段、期刊范围选项、时间限制、排序、检索词字典、“期刊浏览“的实现)、全文浏览器等方面对这三大中文数字期刊数据库进行了对比(82)

王平南和吴娅娜对国内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的收录内容、检索功能进行了分析评价,并通过用户对这些数据库的使用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指出通过调查,用户对维普数据库的评价是最高的,而万方和清华同方比较,除了在论文质量方面,其他各个方面的用户评价都稍逊于维普数据库(83)

李玲和杨桂珍通过对目前国内使用最广泛的两个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重庆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的基本情况、检索功能、检索效果以及输出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指出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提出了完善数据库建设,充实全文检索数据资源;提高数据标引质量,确保检索功能发挥作用;完善检索技术,增加检索功能的改进建议(84)

张群在对K luwer、JohnW iley两种国外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收录情况(从学科和期刊种数)、检索系统(检索方式、检索入口、限定检索、检索功能、检索结果)、信息服务功能等方面的异同点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比较,指出国外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集题录、文摘、全文于一体,将期刊文献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序,根据其内容进行专业知识结构的分类整合,并且通过网络提供多用户同时检索的平台,极大地保障了用户对文献资源的获取(85)

彭晓庆、张义兰和张占江简介了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这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基本概况,并对这三个数据库的收录期刊检索功能进行比较分析。认为三个数据库各有优缺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内容性能较之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字化期刊要好,要想得到比较完美的结果最好三个数据库结合使用(86)

2.2.2 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比较

侯小俊认为学位论文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它是高价值情报源,属于“灰色文献”,是学科前沿的原始研究成果。从数据收录、检索字段、检索功能、检索结果、输出方式等方面,国内外四大学位论文数据库——《Pro-Quest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PQDD)、《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CDDBFT)、《中国优秀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CDMD)和《CALIS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了比较研究(87)

王方从论文的数据量、从全文与文摘的对应关系、从收录年限、从数据来源、从论文类型方面对三种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论文库,CDDBFT,CDMD进行了对比,对其著录字段、检索方式、发布方式和原文浏览进行了比较分析(88)

刘萍和孙汝杰从收录情况、用户界面、检索功能、输出功能、版权保护、价格和实题检索等方面,对《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比较,指出两数据库收录论文的年限相差不大,收录的学科范围也基本相同,只是侧重点不同;两者的用户界面均友好,记录字段详尽、检索方式灵活多样;《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收录论文数量较多,而《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设置了中文简体和中文繁体以及中、英文形式,提供了专题包库、镜像站点、全文光盘三种使用方式。认为这两个数据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如果经费允许,建议同时引进(89)

邱凤鸣对万方和清华同方两大学位论文库所收录的论文来源、数量、新颖性及收录学科的完整性进行了比较,同时分析了两库的检索功能、输出方式及下载速度等,对数据库的采购和使用提出了建设性意见(90)

王群通过对《万方博硕论文库》和《清华同方博硕论文库》的收录范围、检索功能、检索结果、论文更新速度、输出功能比较的基础上,指出两个数据库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为用户的使用提出了参考建议(91)

何怡就《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简称CDMD)和美国ProQuest数字化学位论文库(ProQuest Digital Dissertation,PQDD)在基本数据、检索功能以及检索结果处理等方面作比较分析,认为CDMD起步较晚,因此在数据量、收录年限等方面与PQDD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支持逻辑运算等方面,尚不能支持位置检索及右截词符检索,检索史不能保存和调用,这些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92)

2.2.3 引文数据库的比较

任丽娟在《国内五种引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中,通过对我国的五种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引文数据库”的数据库内容、数据库检索性能以及各自的优势和不足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建议CSCD、CSTPC、CSSCI三个数据库的更新频率应缩短;应在被引文献检索字段中增加关键词(或主题词)字段;可以在CSSCI数据库中加上(非)“-”逻辑运算符;CAJ数据库收录了6 600种期刊,更新频率非常快,应该开发出与之相应的引文检索系统(93)

余丽清选择了国内外几个典型的网络版引文数据库,包括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扩展(SCIE)、《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和《中文科技期刊据库》(VIP)引文版,对其收录范围、检索途径、检索功能、检索效率和评价功能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指出国内引文库在论文与引文统计分析和评价功能方面,较之国外的SCIE存在一定差距,CSCD虽有被引频次,但不像SCIE那样对当年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率和影响力从总体和学科分类上进行客观的统计和描述,VIP引文版未显示被引频次,仅列有被引文献题录,CJFD虽有被引频次,只能逐篇显示,且未进行引文统计分析(94)

邱均平、赵蓉英和马瑞敏认为,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功能从宏观来说有检索功能和评价功能两个部分构成。他们对国内的四大引文索引数据库(CSCD、CSTPC、CSSCI、CJFD)在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标杆SCI参照下进行了比较,提出应重新审视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建立标准、重视来源期刊的评价和选择、走互补和合作的道路等,以对它们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95)

赵蓉英、雷将等人选取SCI作为参照,将国内的五大数据库(CSCD、CSTPC、CSSCI、CJFD、VIP)从收录数据、检索途径、检索功能、检索结果以及统计分析与评价等方面对其引文功能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五大数据库各具特色;与SCI相比国内五大数据库除了(CJFD)外,都没有设置“引文主题词”这个检索字段,而“主题词”往往是用户检索专题文献的主要入口;CSCD、CSTPC、CSSCI和VIP这4个数据库的更新频率要加快;还需提高查准率和查全率建议国内引文数据库以及具有引文功能的全文数据库厂商多方合作,整合开发综合的网络检索体系,提供一站式服务(96)

2.2.4 其他数据库的比较

罗春荣以INSPEC数据库为例,比较和分析了Ei Village 2和Web of Knowledge在检索功能(检索方式、检索字段、浏览功能、检索技术、检索限定、检索界面)、检索结果的处理(检索结果的调整、检索结果的显示、检索结果的输出、)、整合功能(资源整合、跨库交叉检索和联合检索、超链接)、个性化服务(创建个人账户、用户页面定制、存储检索策略、存储检索记录、定题快讯服务、更新账户信息、查看检索式)、检索效率(检索策略、检索结果、响应时间)及管理功能(访问方式、用户管理、统计报表、数据更新频率、技术支持与服务、专业培训与服务)等方面的异同,提出EiVillage 2和Web ofKnowledge虽有不足之处,但均是性能优异的检索平台;应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数据库检索平台的评价与选择;全面系统地评价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检索平台等建议(97)

王效岳和王志玲对目前国内外几个较为典型的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系统:清华同方的USP检索平台、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跨库检索系统、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国外Ex Libris公司的MetaLib、Webfeat公司的WebFeat Prism等进行了简介,分析了各系统的结构及特点。认为跨库检索正是应用户的需求而产生的;大多数据库应该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权限;应考虑数据库检索服务的自动选择问题;跨库检索系统应适应信息检索的发展;国内数据库的建设标准不统一将给跨库检索系统带来了不便(98)

杨涛从收录范围、收录时间、更新频率、用户界面、检索功能、结果输出及保存等方面对《世界各国报纸全文库》和《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进行比较,指出前者在检索途径和结果输出上的优势;提出改进用户界面设计、加强信息标引深度等建议;认为加强个性化服务、提供RSS聚合服务和成为学习的工具是报纸全文数据库的发展趋势(99)

2006年任平在《现代情报》发表了《网络会议文献数据库的比较》一文,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网络会议文献数据库及收录会议文献的数据库Conference Paper Index(CPI,会议论文索引)数据库、Web of Science Proceedings(WOSP)数据库、英国图书馆文献供应中心会议文献数据库和我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外文会议论文库》等外文会议数据库,以及万方《中国学术会议论文库》、我国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NSTL)《中文会议论文库》和上海图书馆会议资料数据库作了比较分析,介绍了检索和利用会议文献的一些新途径与技巧(100)

孙琴从收录内容、数据格式、检索功能、检索结果的利用、销售方式以及数据库版本类型等方面对两大中文古籍数据库——《中国基本古籍库》和《国学宝典》进行了比较分析(101)

王知津和姚广宽参照数据库的一般质量评价标准,重点从数据库的引文功能入手,对CNKI、V ip和CSSCI三大数据库的引文功能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CNKI、Vip、CSSCI作为目前各高校和科研机构使用最频繁的三大数据库,都具有一定的引文功能,在检索途径方式上各有特色,在检索功能上可以相互借鉴,检索效果上各有优缺点。CNKI作为一个全文数据库,充分发挥了其收录全文的优势,提供了引文和被引文的全文链接。Vip皆有全文数据库与引文数据库,它收录期刊的学科范围最全,收录时间跨度最大,回溯性强,响应时间短。CSSCI作为一个专门的引文数据库,检索方式设置科学合理,检索结果准确,引用文献收录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便于数据统计。不足之处:收录来源文献时间跨度小,提供文献的被引情况不够全面,数据库更新缓慢,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同时网上数据更新及时,时效性强,保证了文献被引情况收录的完备性(102)

程雪艳通过对中国法律检索系统(简称“北大法宝”)和中国法律资源全互动数据库(简称“北大法意”)这两大法律专业数据库的研发单位、收录内容、检索功能、数据更新、价格、特色优势对比等方面进行详细比较和分析。指出就目前而言,北大法意能为广大的法律研究者、学习者以及法律实务工作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中文法律文献信息的服务。北大法宝作为建库最早的专业法律数据库,仍然会在我国的法律文献信息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应注意不断推陈出新,在文献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上应注重自己的特色服务和特色产品,这样才能避免在竞争中落后以至于被淘汰。(103)

苏建华和邹育理针对本校(西南政法大学)引进的LexisNexis、Westlaw、HeinOnline、北大法宝、北大法意等法学专业数据库,长期以来使用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从这些数据库的基本情况(创设年代、收录范围、文献总量、访问方式、用户界面、更新周期)、检索功能(浏览功能、检索方式、检索算符、检索字段限制、检索结果输出)和个性化服务方面进行了对比,指出国外法学数据库具有广泛和权威的收录范围;科学和规范的数据加工整理;强大的检索功能,便利的获取方式等特点。而国内法学数据库则存在数据库规模小;数据库组织架构不尽合理;低水平重复建设;全球市场占有率低等缺陷(104)

李记旭从数据库资源、书目信息、检索方式等三方面对Worldcat数据库、国家图书馆的外文文献数据库、CALIS的西文数据库进行比较,探讨了如何利用此三大西文书目数据库,快速且高质量的进行西文图书的编目。认为这三大西文书目数据库数据量大、质量高、检索途径多,西文图书编目员要充分了解这三大数据库的特点,熟练掌握三大西文数据库的使用,参考其书目记录的信息,编制出高质量的西文书目数据,规范本馆的西文书目数据,做到西文图书编目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105)

王泽琪通过对文摘索引型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现状进行比较,总结出两类数据库的相同和不同特征,指出文摘索引型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只提供题录和文摘等二次文献信息,后者除可提供二次文献信息外,还能提供作者原文的一次文献信息。认为两类数据库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两类数据库应该不断融合、取长补短,实现合作互补(106)

郭丽芳在对五大国际联机检索系统——Dialog、DataStar、STN、ORBIT、EINS收录数据库按学科类别、学科分级分别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依据收录数据库资源特色来选择联机检索系统的五点建议:①Dialog收录数据库内容涉及的学科最全面,收录范围最广泛,建议广大用户使用。②DataStar收录数据库内容在商业经济和新闻报道方面是最全面的,也包括一定专业的科学技术,重点在欧洲特色,建议经济、新闻专业人士及想了解欧洲相关情况的用户使用。③STN收录数据库内容在科学技术方面是最全面的,收录范围涉及全世界,建议广大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使用。④ORBIT收录数据库内容在知识产权尤其是商标权方面是最全面的,收录范围涉及全世界,建议以盈利为目的的广大企业用户使用。⑤EINS收录数据库内容在欧洲科学技术尤其是航空航天方面是最全面的,建议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技术专家和工程师使用(107)

刘煜昕和梁平分析了关系数据库(RDB)、对象数据库(OODB)和XML本源数据库(NXD)各自的特点,重点评介了XML本源数据库并分析了发展前景。认为关系数据库由于它简单、方便,适合大多数据应用场合,技术上也很成熟,因此仍然会成为未来的主流数据库。对象数据库适合于一些特殊应用的场合。NXD结合了两种数据库的优势既可以对简单的关系数据进行存储,在Web数据的处理、网络间数据交换和复杂数据的处理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NXD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广泛应用的流行数据库。但NXD在并发控制、数据查询等方面还不是很成熟,尚有一段很长的发展过程(108)

3 元数据与数据库及数据库的评价

元数据(Metadata)是关于数据的数据。具体地说,元数据是一种数据结构标准,是一组描述数据本身的基本特征和属性的数据,它提供了一种框架体系和方法来描述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特征,并通过一套通用的编码规则,将来源各异的数字化资源归纳到一个标准的体系中。其目的是加强对信息资源的发现、识别、开发、组织和评价,而且对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选择、定位、调用,追踪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变化,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有效管理和长期保存。简单地说,元数据是用来说明数据的内容、质量、状况和其他有关的背景信息。目的是为了实现特色资源的存取和检索。

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数据库资源的评价体系,有助于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优化与图书馆整体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从数据库和科学评价的关系来看,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数据库产品中的信息对科学评价,尤其是定量分析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对科学评价的数据支持;二是数据库技术在实施评价过程中的应用。

3.1 元数据与数据库

2006年,张婷在发表了《浅析元数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一文,指出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元数据方案设计原则应包括元数据方案的标准化原则、元数据方案的准确性原则、元数据方案的通用性与专用性原则、元数据方案的互操作性原则、元数据方案中的编码语言统一性。认为元数据在特色资源建设中的应用,使得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和管理更趋科学化,信息的利用率也大大提高。因此,在建设特色数据库的过程中,应该制定详细而全面的元数据计划,使得庞大繁杂的信息和数据处在严格控制之下,为特色数据库的规模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109)

王会丽通过对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了特色库中元数据的设计以及电子图书、期刊论文、网络资源等三种信息资源的元数据设计。提出了元数据工作要注意重视与CALIS专题特色库中心网站的联系;应加强与用户的联系;注意信息资源之间的联系以及保持与软件开发者的联系的建议(110)

董蓓结合本单位的特色数据库建设的案例,指出应注重特色数据库建设平台的选择,专题资源类型的确立和收集以及设计元数据方案。对专题特色资源建设中DC元数据应用的提出了应重视元数据应用方法的规范建设;应建立统一的中文元数据应用规范;需大力培养DC元数据标准研究人员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跟踪最新发展趋势的建议(111)

孙竹梅、汪志兵和史小仙探讨了元数据设计的原则,即要能对资源进行全方位的清晰的描述,即简单性与准确性相结合;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通用性,即专指度与通用性相结合;应注意元数据描述语言的严谨性、规范性,即指元数据的互操作性与易转换性和元数据的双向扩展规则。从对国内外的一些学位论文元数据标准的比较中,介绍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的适合自己学校实际情况的元数据标准(112)

林爱群从机构知识库的服务质量主要取决于数字资源的元数据质量的角度出发,基于元数据抽取和收集两种方法,探讨了元数据自动生成系统的框架结构,分析讨论了元数据完整性和精确性这两个主要的评价指标。提出以数字资源元数据的抽取和收集两种方法为基本框架的元数据自动生成框架结构,可实现元数据的自动生成。对于自动生成的元数据,其质量不是绝对的,不同的用户群对元数据质量有不同的倾向和评价。因此,应当针对不同的特定用户群来调整元数据的评价指标,以保证各类用户对数字资源的查询和检索的高质量(113)

凌云和徐革等人以“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建设为应用实例,论述了各种类型的资源在选择相应的元数据标准、选择描述资源属性的元素和修饰词时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如何制定相关的著录细则。指出应确定资源内容收集的范围,结合相关资源的特点来进行元数据标准及其元素的选择(114)

海量存储系统的元数据一般采用层次结构或哈希法来管理,存在元数据修改和查询目录等操作所需时间和空间开销大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系统的性能。吴婷、鞠时光和蔡涛分析了将基于DBMS元数据管理策略用于管理海量存储系统中的元数据信息时,所需的时空开销以及管理元数据的灵活性。验证了基于DBMS元数据管理策略能有效地减少查询和更新所需的时空开销,实现高效、灵活的元数据管理功能,从而有效地提高海量存储系统的性能。通过引入二维表保存元数据信息,提出了一种基于DBMS的新型元数据管理策略。吴婷等人改变了无结构或半结构化的元数据结构,使用二维表保存海量存储系统中的元数据,并建立相应的索引,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基于DBMS的元数据管理方法(115)

樊隽轩和迟昭利等人过对国内外一些元数据标准的研究分析,阐述元数据的定义、作用、意义和标准化问题,介绍各相关领域的元数据标准的主要内容,从而为制定古生物学元数据标准提供参考。他们认为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元数据领域的研究、标准制定和实施方面均有较大差距。需同时开发与古生物学元数据标准一致的各类操作工具软件,各个数据开发单位(即建库单位)均应提高对元数据的认识(116)

3.2 数据库的评价

数据库的质量是数据库建设中最核心的问题。科学合理地评价全文数据库的质量,有助于数据库资源的优化,帮助筛选出对学科发展和研究有利的数据库,节省经费。同时,还能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建立科学合理并且适用性强的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刻不容缓、意义重大。这不仅有助于对现有的数据库进行评估,而且可以从信息资源的角度指导数据库的建设和不断改进。

2004年,张李义在《中国图书馆学报》发表了《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指出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数据库资源评价体系,有助于图书馆数据库资源的优化与图书馆整体资源的开发与建设。确立的数据库资源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数据库内容、检索系统功能、使用情况、数据库的性能价格比、数据库服务等5个一级指标以及若干二级指标(117)

傅立云分析了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书目质量控制的现状,认为书目质量存在主题标引与分类标引不一致、未能全面揭示文献主题、主题词录入错误等问题,以及多卷集系列出版物各馆著录不一致、联合目录数据库中重复记录现象比较严重等问题。提出协助组织主题词表的修订,改进组织管理,建设标引队伍;严格按照规程操作,避免提交重复数据;加强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建立并完善编目员培训制度和考核制度,严格执证上岗等措施(118)

王惠敏以具体的数据为例,分析了CALIS中文数据库的书目数据质量,认为数据质量参差的主要原因包括各高校图书馆对机读目录格式的理解不统一;各高校图书馆使用的系统软件与《中国机读目录格式使用手册》和《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不同步;有的学校使用的软件存在bug,因此乱码较多;CALIS数据管理中心对上载数据检验水平有待提高等。提出了加强书目数据质量控制应把《中国机读目录格式》定为国家标准;加强编目人员的培训工作;CALIS数据管理中心加强上载数据控制;对编目软件全面升级,以适应联机编目的需要的建议(119)

吕健撰文认为书目数据库质量控制是提高建库标准化,实现书目资源共享的根本保证。围绕当前书目数据格式标准和书目数据内容标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文献著录问题主要有对丛书、多卷书的著录方式不灵活;CNMARC330字段严重缺省;检索点的缺省;文献标引存在的问题有分类法未完全统一;标引的不一致;规范控制等(120)

张建和芦金石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适合电子期刊数据库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主要表现在指标体系中,针对电子期刊数据库的特点,较全面的评价电子期刊数据库,避免了指标的疏漏;指标具有较强的代表性,避免指标过细过多带来的评价困难;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多角度考虑影响电子期刊数据库的指标因素;具体地说,定义了指标C11:满足本校学科发展程度,该指标为动态指标,与各个高校的学科分布和发展方向有关。所创建的二级指标评价体系。指标既能够全面概括影响电子期刊数据库评价的各个主要因素,又避免了过于繁琐,同时易于获得,为以后应用数学模型来科学评价电子期刊数据库奠定了基础(121)

杨浴琮、张凯勇认为如何准确地了解数据库资源的服务效果,高校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数据库资源评价体系,从而提高经费投资绩效是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迫切问题。指出数据库资源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高等学校数字化资源的优化;可以了解用户需求,提高数据库资源的利用率;对高校图书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意义重大;可以实现传统纸质资源与数字化资源的合理布局;有助于图书馆整体工作的评价(122)

邓燕萍和王玉平分析了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现状,从资源的数量统计、资源的内容、资源的组织、资源服务环境、版权问题五个方面对特色数据库的评估指标作了一些探讨(123)

2009年,胡晓青和张建勇发表了《数据库检索系统可用性评价指标与实证研究》的论文。该文在传统可用性评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新型可用性评价指标集:可理解性、可操作性、信息获取度、信息辨别度、出错频率、交互效率和用户主观满意度。采用总结性测试方法对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进行可用性测试,验证可用性评价指标集的适用性。分析测试结果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进一步完善系统可用性的建议(124)

索引数据库是集用户需求、文献资源、数据处理和技术平台为一体的系统,质量会体现在不同的方面;索引数据库是集多专家的集约式作业方式的智力活动,众多专家的思维更难保持协调一致,建立索引数据库的质量评价体系越来越有必要。王梅和舒明全在简述建立索引数据库质量评价标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现有的索引质量标准,提出了我国索引数据库的质量评价基准,并以全国高校专题特色数据库的质量评价体系为参考,构建了我国索引数据库的质量评价标准的内容(包括通用标准和专用标准),最后就索引数据库质量评价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设想(125)

针对网络数据库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汪徽志和岳泉采用网上特尔菲法和基于指数标度的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的过程中,采用“等差分级、等比赋值”的指数标度取代1-9标度系统,获得了非常满意的一致性检验结果(126)。此外,汪徽志和岳泉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对国内外网络数据库评价做了比较研究,结合特尔菲专家调查法和指数标度改造的层次分析法,建立起一套客观、科学、合理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国内外9个网络数据库进行了实证分析(127)

甘利人等人在《图书情报工作》上连续撰文(128),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国内数据库网站的一些现实情况,考虑了7项IA考察内容,分别为:全局导航、局部导航、语境导航、补充导航、分类体系、检索系统、标记系统。由此构建了一套IA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维普”、“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以及“中国期刊网”这4个国内较有影响的数据库网站进行IA评价分析。

4 数据库的安全与订购

随着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的不断发展,信息安全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课题,作为信息系统核心的数据库的安全尤其是网络环境下的数据库的安全则成为重中之重。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已成为获取、传送信息的一种必备的工具,但计算机的安全保密问题也日益突出。病毒的泛滥、黑客的入侵,给使用者造成巨大的损失。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的存储方式,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的问题,如何确保数据库系统的数据安全与保密性成为关键。

在网络环境下,在传统图书馆向数字图书馆发展的进程中,图书馆购买数据库来扩充自己的馆藏资源,已成为图书馆馆藏建设的必然。如何才能使图书馆运用有限的经费,购买到最优化馆藏资源结构和最能满足读者需求的数据库。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者提出了许多数据库订购的策略。

4.1 数据库的安全

4.1.1 数据库安全的方法

温小兵基于高校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对SQL Server数据库安全模型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自身的安全管理以及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连接到Internet数据库的安全管理两个方面,论述了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指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对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管理:服务器的安全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技术、定期数据库备份、管理扩展存储过程、密码的使用安全以及账号的使用安全。而图书馆计算机网络连接到Internet上数据库安全的管理通过代理服务器、防火墙和路由器来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性;利用在线加密保护数据的安全性和对ICP/IP进行配置来隐藏SQL Server(129)

王法能和周晓娟论述了数据库安全的重要意义和评估安全数据库的相关标准,讨论了保证数据库安全的机制,认为数据库安全是指保护数据库中数据不被非法访问和非法更新,并防止数据的泄露和丢失。保证数据库的安全涉及立法、管理和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指出保证数据库安全的基本方法就是从DBMS实现的角度看,保证数据库安全的一般方法包括:用户身份认证、存取认证、存取控制、数据加密、审计跟踪与攻击检测,重点探讨了数据库的加密(130)

朱良根、雷振甲、张玉清在对过去30多年来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认为数据库安全是指数据库的任何部分都不允许受到恶意侵害或未经授权的存取或修改,主要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三个方面。当前DBMS所采用的数据库安全技术主要有标志和鉴别、访问控制、信息流控制、推理控制、审计和加密等,其中目前应用最广也最为有效的是访问控制技术。在论述的基础上设计出了一种安全级别至少为B1的安全数据库体系结构(131)

张剡、夏辉和柏文阳在现有安全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NDMAC模型。该模型对主客体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和分类,并采用最细客体粒度为属性和元组级的方案。该模型引入了同步约束、互斥约束和推理约束,并通过引入特权机制增强该模型的灵活性。该模型提出了隶属完整性规则、实体完整性规则和推理完整型规则,并给出了六种操作的处理策略(132)

吴溥峰和张玉清从数据库安全的定义入手,对用户认证、存取控制、安全管理和数据库加密等数据库安全技术的几个方面进行了讨论。认为数据库安全通常通过存取管理、安全管理和数据库加密来实现。对国内目前采用改造数据库的方式来提高数据库安全的方法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指出数据库应用领域的扩大会带来新的安全问题,这些必然促使人们对数据库研究从各个方面向前推进(133)

2006年杨方燕撰文指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要确保所使用的数据库系统的健壮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防止重要数据的丢失和未授权窃取,认为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运行数据库系统的硬件系统的安全性;二是指网络的安全性(134)

暨南大学的赵晓玲认为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性已成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的保障,数据库安全保护是一个多层次的、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问题,与其他系统的数据安全保护一样要充分利用DBMS、OS及应用系统所提供的各种安全保护机制,同时结合硬件技术和相应的管理制度,在多个层次上同时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135)

吴洪森、卢涤非认为数据库安全是信息系统安全的一个子问题,为了保护数据库的安全,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安全系统至少应当包括身份认证、安全控制、审计跟踪与攻击检测、系统恢复等功能。安全控制是应用最广的数据库安全技术,通常安全控制类型包括:访问控制、信息流控制、加密控制和推理控制(136)

4.1.2 数据库的加密

保证数据库安全的方法很多,其中安全控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也是数据库安全应用最广的技术。国内许多学者参与了该研究的讨论。

王元珍和冯超研究了数据库加密技术,着重探讨了生成子密钥的数据库加密技术。提出数据库加密系统设计思想包括加密粒度的选择、加密算法的选择、生成子密钥的字段加密技术和三级密钥体制等。而数据库加密系统应包含加密字典、加密系统管理程序、数据库加/脱密引擎、DBMS内核进行修改、SQL语句扩充(137)

刘闪和袁丁通过一个模拟的密文数据库系统,详细分析了密文数据的存储、数据加密字典、密文查询等模块,并描述了数据库的查询、删除以及修改等数据库操作,指出这种方式构造的密文数据库系统不仅提高了数据库中敏感数据的安全性,并且查询效率,数据库管理及操作上都有一定的提高。指出研究工作重点一方面是考虑如何在压缩索引技术下提高查询效率,另一方面是在现有数据库加密系统的基础上实现更强的用户身份认证(如IC卡、Skey等)、与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紧密衔接等系统功能,从而保证数据库加密系统在一个更加安全的环境下运行(138)

2005年尚晋、徐江峰、黄小粟在《计算机科学》上撰文(139),在对数据库加密技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数据库加密的设计要求:加密后的数据仍然存放在数据库系统中;加密后的数据库,其操作仍然是可行和有效地;合法用户对数据库的访问,效率不受明显影响;严格的身份认证,使非法用户不能对加密数据进行正确访问。并给出了一个基于P/S结构的数据库加密方案,并利用JSP技术实现了上述方案。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安全性能,而且实现简单。

李亚秀和刘国华分析数值型数据的保序加密方法的基础上,认为现有加密技术和数据库系统的整合应用导致了运行性能的降低,使得大型数据库加密在实际查询应用中基本不能实现。传统的数据库加密技术只能对数据库中数据进行部分加密,而索引字段不能加密、比较字段不能加密等,这样数据库加密范围受到限制。数据库加密的主要技术有子密钥、随机数求和、多项式函数、存储桶、秘密同态、加密智能卡等。这些技术从不同的角度解决了数据库加密中的各个关键技术问题,各有利弊。两人提出了一种针对字符数据的模糊匹配加密方法,阐述了其加密原理、过程、算法特性和鲁棒性。并用实验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既提高了鲁棒性,又解决了查询处理的响应速度问题(140)

2005年陈铁英等人在《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基于三层次的数据库加密应用系统》(141)的论文。他们在数据库加密理论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三层次的数据库加密应用系统,该系统具有三大特点:一是所有重要数据都是经过加密处理的,即使黑客窃取了关键数据,仍然难以得到所需的信息,另外大大提高了数据的安全性。二是客户端实现数据加密,网络上传送的是密文,增加了网络传输的安全性。三是加密系统与应用程序无关,在加密要求(加密字典)改变后,系统管理员只需重新执行加密修改的相应模块即可完成新的加密要求。

4.2 数据库的订购

2005年,苏建华、王琼在分析研究全文数据库检索功能之后,提出了全文数据库的选择策略:首先是检索策略方面。就目前情况而言,较为先进的系统除了能提供包括刊名、篇名、著者、机构、关键词、文摘等传统的检索入口之外,还能提供全文检索功能。其次是数据库的更新速度、传输速度及数据库访问方式。再者是否具有引文检索功能。最后还应考虑是否实现了资源整合、是否具备跨库检索功能(142)

刘颖撰文认为,购买数据库的策略可分为三个阶段。购买前充分调研和策划,制定合理、科学的电子馆藏发展政策;了解网络数据库的发展动态;全面分析和评价目标数据库;还应考虑数据库的价格成本。采购时可考虑集团采购并兼顾各方利益,达到成员馆之间的资源共享;以优化馆藏为准则实现馆藏资源的合理布局;防止成员馆之间信息数据的重复化并注重数据库与图书馆性质的相关性;要以读者需求作为选购数据库的重要标准。指出图书馆购买数据库是一项比较浩大而且繁琐的工程。图书馆联盟应该建立规范、科学的数据库采购模式,形成相对合理的决策机制,在种类繁多且价格不菲的数据库中,立足于读者需求,用最优惠的价格购买最需要的电子资源使馆藏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143)

李翠霞在评介数据库购买的一些传统的原则和依据后,将统计学的原理运用于其中,不仅使得数据库的选择有了数学理论上的依据,而且使数据库购买的模式更加完善(144)

郑立琴通过填写订购回执、签署合同付款、征集订单、订单(数据)整理、订单查重、订单提交、下载发订收登、检查订单过程,详尽地对ProQues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的订购流程作了介绍(145)

刘树春、何素清在《电子期刊数据库的营销模式与采购策略》(146)中指出,电子期刊及数据库的营销模式随着出版公司、代理公司或数据库商业公司的不同在订购方式、计费方式、对印刷版期刊订购数量的要求及过期文档的长期可用性等方面存在不同,同时相同的产品又依据用户的类型、访问方式、并发用户数、用户单位的使用人数、参加集团采购的成员数等方面的不同在价格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讨论了数据库采购前后的质量评价及数据库订购与服务中的数据库中的期刊品种具有不可选择性;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品种具有不稳定性;数据库在全文服务中存在一定的时间延延迟;不同数据库中收录的刊种存在交叉重复以及数据库的引进与维护需要大量经费支持等问题。

向林芳总结了数据库采购的策略、方式、流程和存在的问题后,指出目前国内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采购可采用联合采购与单馆采购相结合,以及包库购买、分学科购买、购买使用量、分买合用的方式。提出需与学院合作联合采购电子资源、应建立图书工作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制度、大力推行分买合用的购买方式、建立电子资源采购部和开通国际线路等建议(147)

曾昭鸿认为高校图书馆在国外网络数据库采购的过程中,应关注国外网络数据库的新特点,做好国外网络数据库的分析与评价,参加由CALIS组织的集团采购并协调国外网络数据库与印刷文本的购置比例(148)

罗小平和孟妍嫣从图书馆期刊订购的角度,论述了纸质期刊与期刊数据库的相互关系,以及图书馆、期刊出版商和数据库厂商之间的关系,并对纸质期刊与期刊数据库的订购选择进行探讨。指出图书馆应该制定文献资源建设战略规划;做好数据库评估工作,解决重复收录问题;开发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工程,减少经费开支;做好订购纸质期刊和全文期刊数据库的取舍以及提高图书馆采访馆员的业务水平(149)

江洪涛则对农业数据库采购原则和工作流程作了较详尽的论述。认为数据库采购一般同图书馆期刊采购,不宜频繁停订转订,订购前要慎重选择,一经采用,就要相对稳定;数据库的服务方式不同,价格不同,系数也不同,还要考虑到用户质数;数据库的采购不仅要考虑到价格因素,还要注意该库的收藏起始年代和农业类的篇数;数据库的采购不只是一年一度的工作,而是要贯穿整个年度,平时要及时统计用户利用数据库的流量:点击次数、下载篇数以及类别(150)

5 数据库的法律保护

数据库的保护问题是当今世界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中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由于数据库经过了特定主体付出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收集、编排,因而必须受到法律应有的保护,但数据库究竟通过什么法律加以保护呢?国内外学者就此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国内的研究者也提出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

2004年,张雅琴发表了《数据库版权保护的质疑及我国数据库法律保护的设想》(151)一文,认为版权保护目前已成为数据库法律保护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我国现有的知识产权法体系中,尚未出现数据库这个概念,在与此相类似的是《著作权法》第14条所规定的编辑作品的概念。提出现阶段我国的数据库保护应该主要定位在反不正当竞争上,并辅之以合同法的保护。

木林森指出国内有的馆未经数据库商和原著作权人许可,以数据库内容为基本素材而自编数据库,构成双重侵权;有的馆不遵守协议,利用取得了授权范围内使用下载软件的权利,在短时间内大批量下载数据库的内容;有的馆私设代理服务器,让并未取得授权许可的IP地址的校外用户使用该数据库;有的馆恶意下载数据库的大量内容,并据此开展有偿服务,谋取经济利益等。他强调这些行为构成了严重的违约侵权,会导致数据库被停用,甚至被追究侵权法律责任。对此,高校图书馆务必要牢牢树立并增强知识产权法律意识,以及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网络产权观念(152)

易斌撰文就公益性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数据的采集及服务过程中所涉及的作品转载与摘编、服务范围、链接的侵权,作品侵权的免责,馆藏作品的数字化等方面的著作权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了探析。关于自建数据库中作品侵权的免责问题,他认为在图书馆网站如果出现侵权的作品,图书馆一般没有主观过错,因此必须要注意获得免责。《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第14条至第17条的“通知和删除机制”同样适用于图书馆。如果权利人认为图书馆自建数据库提供或链接的作品侵犯了自己的信息网络传播权或其他权利,可以向图书馆提交书面通知,要求删除或断开该作品的链接,图书馆在“明知”了通知内容以后的态度和是否采取移除侵权材料或阻断对其访问的行动,将成为法院认定其是否有“过错”的法律依据。按照权利义务对等原则,权利人如果滥用通知给服务对象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153)

刘梅从数据库保护的条件和范围、保护的客体、权利的内容、权利的限制与例外和保护的期限五个方面对《欧盟指令》、日本《著作权法》和我国的《著作权法》进行了比较和评述。认为目前国际上数据库权益保护模式主要有三种,著作权与特殊权利共同保护的双轨制保护模式(如《欧洲议会及欧盟理事会关于数据库法律保护的指令》)、独立著作物版权保护模式(如日本《著作权法》)、汇编编辑作品版权保护模式(如我国的《著作权法》)。提出我国应采用著作权法与其他法律共同保护的模式、应兼顾数据库制作者权益与公共权益的合理平衡、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154)

马红春和牛根义简述了国外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的三种模式:数据库的版权保护、数据库的特殊权利保护以及数据库的反不正当竞争保护。并分析了每种模式的优缺点,针对我国数据库知识产权保护存在的问题,他们提出应该暂缓建立特殊权利保护制度。认为我国是信息资源大国,同时又是信息产业弱国,因此,现在建立特殊权利保护制度为时尚早。否则,将可能出现我国丰富的信息资源被少数发达国家或公司垄断,反过来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局面(155)

陈明利从数据库特别权利保护的立法背景和实践入手,分析了其内容、限制及界定,并就其对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评价。指出数据库特别权利保护是一种保护投资的制度,其主要目的是降低数据库制作者的投资风险,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数据库投资和数据库产业的发展,这个问题上,应该结合国内实际情况,不能一味盲从。数据库特别权利保护法律的制定不能一味追求单方面保护数据库制作者的权利,保障其权益,而应当在数据库制作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之间寻找平衡点,在优先考虑保护制作者权益、分担其投资风险的同时兼顾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数据库产业和科学、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且相互推动(156)

2005年,李辉撰文《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157)指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有利于提高数据库著作者的生产积极性,同时也符合社会的公平原则。数据库保护适用的法律一般有版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提出我国数据库保护存在的问题:国内制作的、用不受版权保护的材料组建的、在开发过程中耗时漫长、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的数据库缺乏保护。此类数据库价值较大,又容易被复制,应受到保护;由于数据库是一定量信息的集合对于不具备独创性的数据库来说,其编排无智力创造,因而存在两个完全独立的主体分别开发出同样的数据库的可能。在法律提供给数据库保护的同时,亦应有相关的法律条文来界定两个甚至更多个分别开发的、绝大部分相同的数据库的侵权问题;对已存在的数据库进行第二次开发(重组、扩充、删裁)虽然也有一定的投入,但由于它是建立在第一次开发基础上的,因而开发成本更小。因此,应制订法律条文对相应的是否应经一次开发人同意、数据库权利的划分、报酬比例进行明确规定。

2006年吴丹在《图书情报工作》上发表了《浅析数据库特殊权利的法律保护》(158),认为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应受到法律保护,针对这一问题,应及时进行研究和制定相应策略。指出目前建立数据库特别保护体系的最大障碍表现为:在保护数据库制作者利益的同时,如何实现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立法的本意。强调下列行为应在立法中加以明确,其不构成侵权:①为说明、解释、举例、评论、批评、教学、研究或分析的目的,传播或摘录数据库的合理行为;②为了教育、科学或研究等非商业性目的,传播和摘录数据库内容的行为;③传播或摘录数据库中的单个信息或数据库内容的非实质性部分的行为,但恶意的重复或系统性的行为不在此限;④仅仅为了验证信息的准确性而传播和摘录的行为;⑤政府部门因实施调查或情报活动而传播或摘录的行为。

陈延寿和陈炎宾在《数据库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159)中,从数据库的法律性质、数据库独创性的司法解释、数据库的法律保护、数据库保护中的利益平衡、我国数据库保护现状及建议5个方面探讨了数据库保护的有关问题。认为判定数据库的独创性应该采用比传统作品独创性低的原则,兼顾数据库作品的特殊性。关于数据库保护中的利益平衡,他们认为,我国数据库的版权保护具有弱保护性,在范围上过于狭窄,明显不符合有关国际公约的要求。独创性的标准上过于苛求,难以保护数据库制作者的劳动和投资,不利于我国数据库产业的发展。借助于反不正当竞争法来弥补版权保护的不足也不乐观。

魏萍撰文指出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关系到制作者的权益和社会公众信息自由平衡的两难选择,如何确立行之有效的保护制度,也是理论研讨和立法实践至今未能得到妥善解决的问题。在分析各种保护方式理论的基础上,指出我国现行版权保护的不足,并提出单一模式的法律保护,对于数据库这一新兴产业明显无法遏制侵权行为。而应采用“双轨制”:即在“内容的选择和编排上具有独创性”的数据库采用传统的版权保护和建立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体系以促进数据库产业的投资和制止不劳而获的“搭便车”行为(160)

阮延生通过分析美国近年来若干数据库保护议案的演变,从美国数据库保护的立法取向出发,提出我国建立数据库保护制度的一些建议。他认为受保护的数据库,应当包括电子数据库和非电子数据库;应该制止不正当竞争及其有损数据库市场的行为;必须防止政府制作的数据库和信息归属私人机构所有,并广泛向所有使用者传递数据信息;事实数据、非版权信息属于公有领域的信息资源,任何新的保护制度都应该对其保留一个宽的缓冲带,以确保事实信息不属于私人所有权的权利要求范畴;在制定新的保护制度时,应该合理考虑维护数据库制作者与公众之间的利益平衡;新的保护制度不应与现有法律相冲突,也不应限制非营利性教育、科研人员对事实信息的传统或习惯的获取和使用,也不应该影响图书馆的重要作用和服务功能(如公益性的信息资源收藏与利用),同时应该有效规定对权利的限制和例外(161)

2008年牛继舜论述了知识产权法对数据库保护的现状、被保护的数据库类型,探讨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方面需要注意的知识产权问题。指出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数据库本身的保护,即数据库创作者对数据库整体享有著作权;二是对数据库中信息的保护,即原作品的著作权不得侵犯(162)。数据库的合理使用可以参考《欧洲数据库指令》第六、七、八条对数据库知识产权人权利的限制:①本国法律允许,出于研究或个人学习目的的合理使用是允许的;②用户与数据库生产商签订的合同具有优先于知识产权法的效应;③如果信息来自公知领域,而且对信息的组织存在其他可选择的方式,则不得阻止第三方用同样的方式使用这些信息。

叶秀明、江向东、傅文奇撰文,认为为了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应当适当扩大合理使用的范围,将上述依据版权法规定为合理使用的行为,在特殊权利保护中也归属于合理使用的范围。同时个人非营利性的学习、研究目的也应该可以提取或者再利用电子数据库。作为对数据库保护模式的一种创新性的尝试,特殊权利保护制度是对数据库保护方式极其重要的补充,存在不足是难免的。只要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修改完善尤其是努力达到数据库制作者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平衡,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相对于版权、合同、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技术措施的保护而言,起源于欧盟的特殊权利保护制度会成为最合理、最有效的一种模式,并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采用。(163)

6 结 语

当今社会,信息已成为最具活力的战略资源,信息代表着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社会发展方向,信息也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当前和未来世界各国竞争的制高点。而信息资源数据库是信息资源的最主要组织形式,数据库是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之一。开发各类独具匠心、各具特点的信息资源数据库,尤其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也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焦点,各国都推出了许许多多数量众多的特色数据库。

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与国外先进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总体来说,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已粗具规模。有关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研究,一直是国内计算机学界和图书情报学界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热点。有关研究文献不仅数量多,而且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除了本文所评介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数据库的比较、元数据与数据库及数据库的评价、数据库的安全与订购、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等内容,还有探讨数据库技术中分布式数据库多层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的(164)论述数据库标准的,有分析数据库中数据挖掘技术的(165),有讨论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的(166),还有研究异构数据库数据集成的(167)。有探讨数据库标准的(168),也有论述利用引文数据库提升论文水平的(169)等,几乎涉及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各个方面。

从这一阶段的研究内容看,主要的热点比较集中在特色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的比较、数据库的评价和数据库的法律保护等几个方面。总的来看,一方面理论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说明目前仍然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另一方面,观点陈旧或者说雷同的比较多。如论述特色数据库建设原则的,大多谈到了地方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共享性和可扩展性原则和质量控制性原则等;探讨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问题的,大多集中在数据库建设缺乏统筹规划、数据库建设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建库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据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数据库产品缺乏市场开拓等几个问题上。又如在数据库的评价研究中,根据F.W.Lancaster的阐述,判定一个检索系统的优劣,主要从质量、费用和时间三方面来衡量。对计算机信息检索的效果评价也大多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检索功能的评价上,绝大多数的文献都是从检索方式、检索功能、检索入口、检索限定、检索结果、链接功能、评价功能以及检索结果处理方面予以评价的。对于数据库的法律保护问题,大多数文献都谈到了我国的数据库保护立法,应该在立法中明确不构成侵权的行为:①为说明、解释、举例、评论、批评、教学、研究或分析的目的,传播或摘录数据库的合理行为;②为了教育、科学或研究等非商业性目的,传播和摘录数据库内容的行为;③传播或摘录数据库中的单个信息或数据库内容的非实质性部分的行为,但恶意的重复或系统性的行为不在此限;④仅仅为了验证信息的准确性而传播和摘录的行为;⑤政府部门因实施调查或情报活动而传播或摘录的行为。再者,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论述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的文献较多,而探讨科研院所图书馆特色数据库的建设的文献就较少。评介国内外数据库以及国内外数据库比较的文章,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大多停留在介绍利用的层面上,而对这些数据库技术层面的分析探讨的文献就不多。

2004年以来,与我国信息资源数据库的建设情况相似,我国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虽然还存在着一些缺陷,但在信息资源数据库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我们相信,我国的信息资源数据库的研究将会开展的越来越好。

【作者简介】

img104

陆颖隽,男,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领域为数字图书馆技术、信息资源数据库。曾于Implementation of SoftwareMagnetometer、TheDevelopmentof theVR Motion Tracking System by the F lux-gateMagnetometer等刊物发表论文。

【注释】

(1)闫永君.我国特色数据库研究进展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9(5):7-10.

(2)蒲筱哥.我国特色数据库建设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9):53-56,65.

(3)朱育晓,任光凌.从核心期刊载文分析看我国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与发展[J].现代情报,2009(6):115-118.

(4)王小琼.我国图书情报系统自建特色数据库研究概述[J].现代情报,2007(12):28-30.

(5)王尊新,丛鲁丽.地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S1):55-57.

(6)李英.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的建设[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6(3):74-76.

(7)张永山.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99-100.

(8)范贤玉.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5(2):83-85.

(9)赵燕.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J].情报探索,2008(7): 60-61.

(10)孙淑娟.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6):75-76,21.

(11)彭建波.美术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刍议[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5(4):31-34.

(12)柳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的建设[J].东岳论丛,2008(6):196-198.

(13)宋蓓玲,张永军.地方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新探[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9(3):117-118,120.

(14)郭峰.浅谈特色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论丛,2008(3):42-44.

(15)赵菁.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J].重庆图情研究,2007(1): 44-47.

(16)阿拉坦仓.特色化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4):42-44,52.

(17)李敏,王凭,白凯.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难点与实践[J].情报杂志,2007(11):134-135,138.

(18)牛文杰.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浅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44-47.

(19)王尊新,丛鲁丽.地区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4(S1):55-57.

(20)孙长怡.特色数据库的“特色”刍议[J].河北科技图苑,2009(2):91-92.

(21)安娜,井水.谈陕西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发展现状与前景[J].情报杂志,2005(5):119-121.

(22)阿拉坦仓.特色化建设——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5(4):42-44,52.

(23)游春山.“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反思[J].图书馆建设,2005(2):37-38.

(24)黄桂凤.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若干对策[J].图书馆杂志,2005(12):45-47.

(25)钢山,董莎莉.浅谈科尔沁文化特色数据库建设[J].内蒙古图书馆工作,2008(2):68-71.

(26)徐纲红.关注自建数据库建设的关键问题[J].现代情报,2007(7): 110-111,114.

(27)余彤心.外文原版图书图片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学刊,2008(3):108-111.

(28)吴怡青.论现阶段图书馆数据库建设[J].现代情报,2009(4): 100-102.

(29)郭峰.浅谈特色数据库建设[J].图书馆论丛,2008(3):42-44.

(30)肖大成.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现代情报,2004(1):133-134.

(31)游春山.“特色数据库”建设存在的误区及反思[J].图书馆建设,2005(2):37-38.

(32)吴慰慈.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兼谈数据库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图书馆论坛,2004(6):11-14,24.

(33)牛文杰.公共图书馆的特色数据库建设浅议[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1):44-47.

(34)孙淑娟.公共图书馆地区特色数字资源库建设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8(6):75-76,21.

(35)潘长海,刘彩虹.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9(12):105-108.

(36)覃凤兰.公共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5):83-87.

(37)赵燕.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J].情报探索,2008(7): 60-61.

(38)刘莹.我国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7):36-38.

(39)张永山.论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99-100.

(40)张文娟.我国师范类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与共享状况调研[J].现代情报,2009(2):71-74.

(41)黄晓斌,蒲筱哥.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情报科学,2007(5):784-789.

(42)周明华,谢春枝,洪正国,饶艳,刘颖.CALIS“十五”全国高校专题特色库建设情况综述[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36-41.

(43)赵阳,姜爱蓉.“CALIS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48-52.

(44)蒋萍,缪红梅.“JALIS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实践[J].图书情报工作,2009(9):66-69.

(45)吴立志.谈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4):55-56,68.

(46)王君,王爱国.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的建设研究[J].图书与情报,2004(3):40-41,48.

(47)赵阳,姜爱蓉,吴建新.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建设实践——以清华大学图书馆为例[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6(5):6-9,43.

(48)刘宏军.CALIS重点学科导航数据库建设实践[J].情报探索,2007(5):122-124.

(49)苏令云,浅谈CALIS教参信息数据库的建设[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29-30.

(50)左少凝,高校图书馆应加强本科生毕业论文数据库的建设——以《深圳大学本科优秀毕业论文全文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8(5):49-51.

(51)文玉萍.“陕北文化专题数据库”建设的思考——以延安大学图书馆为例[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22-124.

(52)贾翠玲.中共“延安时期”历史文献数据库建设探析[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122-124.

(53)刘毅力,秦静.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研究[J].现代情报,2009(12):95-96.

(54)钱家英,许苗.海南大学图书馆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探析[J].图书馆学刊,2009(7):21-22.

(55)曹铁娃,刘家新.高校地域文化资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以天津大学图书馆“中国建筑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5):69-73.

(56)于丽滨.关于高校图书馆自建特色数据库的探讨——以哈尔滨商业大学货币图片数据库的建设为例[J].图书馆建设,2007(5):44-46.

(57)朱海涛.高校视频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以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图书馆自建校内视频资源数据库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06(7):105-108.

(58)卢石,杨红英,余文雯.奥林匹克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建设实践——以北京体育大学图书馆为例[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1):50-52.

(59)潘黎明,刘诚.纺织特色数据库的建设[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3):30-32.

(60)刘建平.“纺织服装史图文专题数据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图书馆建设,2009(1):45-48.

(61)俞长保.高校地域文化资源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探讨——以“中国汉代画像石、砖特色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学研究,2006(12):25-29.

(62)蔡史霓.《中文公安期刊全文数据库》建设的实践及思考[J].情报探索,2006(6):44-46.

(63)陈淑霞.《四库全书研究资源数据库》建设的若干问题述要[J].图书与情报,2008(5):117-120.

(64)吴健,俞天秀,张若识.敦煌艺术图像数据库的建设[J].敦煌研究,2008(6):68-71.

(65)李学静,严屏,梁瑜.中国抗战美术作品专题数据库建设与应用研究[J].民族艺术,2008(2):89,116-118.

(66)胡帆.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上)[J].中国统计,2009(2):9-11.

(67)胡帆.国家统计数据库建设的回顾与思考(下)[J].中国统计,2009(3):18-19.

(68)严春子.吉林省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实践[J].图书馆学研究,2008(12):24-26.

(69)孙琴.以CADAL项目为例探析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0(1):57-59.

(70)刘凤琴,刘长发.金史、金源文化地方特色文献数据库建设探讨[J].图书馆学刊,2009(9):21-22.

(71)孙琴.国内古籍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2):30-32.

(72)谢琳惠.我国数据库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7(5):93-94.

(73)李京芬.对中文数据库重复建设问题的分析与思考[J].现代情报,2008(8):59-62.

(74)冯建华,钱乾,廖雨果,李国良,塔娜,周立柱.纯XML数据库研究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6(6):1-7.

(75)郑秋红,张慧琴,叶尔愉.《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网络版浅析[J].图书馆杂志,2004(2):40-42.

(76)康延兴,李恩科.国内引文数据库发展综述[J].情报科学,2006(4):765-768.

(77)吕润宏.浅析国内引文数据库的种类及特点[J].情报探索,2005(3):57-59.

(78)董迎霜.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发展趋势研究[J].情报探索,2009(1):62-63.

(79)厉莉,赵瑾.中文人文、社会科学数据库分析探讨[J].图书情报工作,2006(增刊):184,252-255.

(80)符国冰.海外中文报刊全文数据库及其应用[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5):47-49.

(81)王珊,张坤龙.网格环境下的数据库系统[J].计算机应用,2004(10):1-3,23.

(82)顾立茵.网上三大中文期刊数据库特点功能比较[J].现代情报,2005(1):135-137.

(83)王平南,吴娅娜.国内三大期刊全文数据库优势与特色评述[J].图书馆,2008(5):88-89.

(84)李玲,杨桂珍.我国两大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之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04(5):2-4,7.

(85)张群.K luwer、JohnW iley两种国外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的比较分析[J].现代情报,2006(8):108-109.

(86)彭晓庆,张义兰,张占江.中国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与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内容性能之比较[J].中国索引,2007(1):48-52.

(87)侯小俊.国内外四大学位论文数据库比较研究[J].情报探索,2005(2):105-107.

(88)王方.对我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6):3-4.

(89)刘萍,孙汝杰.两个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之比较[J].图书情报工作,2005(1):110-112.

(90)邱凤鸣.万方和清华同方两大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对比分析[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06(4):49-52.

(91)王群.中国两大博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6(1):65-68.

(92)何怡.中外网上学位论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3):47-49.

(93)任丽娟.国内五种引文数据库的比较研究[J].情报科学,2005(3):401-405.

(94)余丽清.国内外网络版引文数据库的对比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6(4):67-70.

(95)邱均平,赵蓉英,马瑞敏.我国四大引文索引数据库现状比较研究[J].中国索引,2006(3):2-7.

(96)赵蓉英,雷将,马瑞敏,邱均平.我国五大数据库引文功能的比较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4):593-598,605.

(97)罗春荣.Ei Village 2和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平台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4(2):82-86.

(98)王效岳,王志玲.国内外异构数据库统一检索系统的比较研究[J].情报杂志,2005(12):116-118.

(99)杨涛.两个报纸全文数据库之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4):135-138,142.

(100)任平.网络会议文献数据库的比较[J].现代情报,2006(1):133-137.

(101)孙琴.两大中文古籍数据库比较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07(1):52-53,85.

(102)王知津,姚广宽.三大中文数据库引文功能比较——CNKI、V ip和CSSCI实证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5(3):61-65.

(103)程雪艳.国内两大中文法律数据库比较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4):10-12.

(104)苏建华,邹育理.国内外法学数据库的比较研究——透视我国专业数据库建设存在的问题[J].现代情报,2008(5):79-81.

(105)李记旭.网上三大西文书目数据库的比较和利用[J].现代情报,2009(6):172-175.

(106)王泽琪.文摘索引型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的比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5(3):48-51.

(107)郭丽芳.五大国际联机检索系统收录数据库内容比较分析[J].情报科学,2007(2):259-262.

(108)刘煜昕,梁平.三种数据库的应用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33-35.

(109)张婷.浅析元数据在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J],情报杂志,2006(1):136-138.

(110)王会丽.CALIS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研究[J].情报杂志,2009(2):72-75,80.

(111)董蓓.DC元数据在专题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应用——以南开大学图书馆“跨国公司研究专题数据库”为例[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4): 42-44.

(112)孙竹梅,汪志兵,史小仙.高校学位论文数据库元数据标准的探索与实践——以江苏科技大学学位论文管理系统的开发为例[J].图书馆学刊,2008,(2):71-73.

(113)林爱群.机构知识库元数据的自动生成与评估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7):10,21-23.

(114)凌云,徐革,李一平,王利.特色数据库建设中的元数据标准选择——“峨眉山自然遗产特色数据库”的应用实例[J].情报杂志,2006(1):131-133.

(115)吴婷,鞠时光,蔡涛.基于DBMS的元数据管理策略[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4):1297-1300.

(116)樊隽轩,迟昭利,陈峰,陈清.元数据标准及其在古生物数据库中的应用[J].地层学杂志,2009(4):391-397.

(117)张李义.高校图书馆商业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1):66-69.

(118)傅立云.CALIS联合目录数据库书目质量控制刍议[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6(2):50-52.

(119)王惠敏.CALIS中文图书数据库数据质量分析[J].图书馆学刊,2004(1):44-45.

(120)吕健.论书目数据库的质量问题[J].图书馆学刊,2005(1):84,88.

(121)张建,芦金石.电子期刊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情报杂志,2009(4):72-75.

(122)杨浴琮,张凯勇.高校图书馆数据库资源评价研究[J].情报科学,2008(11):1716-1719.

(123)邓燕萍,王玉平.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J].现代情报,2007(7):118-120.

(124)胡晓青,张建勇.数据库检索系统可用性评价指标与实证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9(2):46-50.

(125)王梅,舒明全.索引数据库质量评价标准的探讨[J].中国索引,2006(4):2-5.

(126)汪徽志,岳泉.网络数据库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情报科学,2008(4):556-560.

(127)汪徽志,岳泉.网络数据库综合评估指标研究与应用[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59-62.

(128)甘利人,郑小芳,束乾倩.我国四大数据库网站IA评价研究(二)[J].图书情报工作,2004(9):28-29,96.

(129)温小兵.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安全管理[J].图书馆论坛,2006(3): 126-128.

(130)王法能,周晓娟.数据库安全的实现技术[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5(8):68-70.

(131)朱良根,雷振甲,张玉清.数据库安全技术研究[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4(9):127-129,138.

(132)张剡,夏辉,柏文阳.数据库安全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4(10),:101-103,149.

(133)吴溥峰,张玉清.数据库安全综述[J].计算机工程,2006(12): 85-88.

(134)杨方燕.数据库系统安全保密技术探讨[J].计算机科学与技术,2006(6):51-53.

(135)赵晓玲.图书馆数据库的安全保护[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4(1):32-34.

(136)吴洪森,卢涤非.数据库系统安全技术研究[J].警察技术,2008(7):24-27.

(137)王元珍,冯超.数据库加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应用,2005(8):170-172.

(138)刘闪,袁丁.数据库加密系统总体设计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5(6):79-80,82.

(139)尚晋,徐江峰,黄小粟.基于B/S结构的数据库加密研究[J].计算机科学,2005(8):80-82.

(140)李亚秀,刘国华.数据库中字符数据的加密方法[J].计算机工程,2007(6):120-122.

(141)陈铁英,陈华,刘瑜.基于三层次的数据库加密应用系统[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7):41-43,46.

(142)苏建华,王琼.国内外全文数据库检索功能分析及选择策略[J].图书情报知识,2005(2):84-86.

(143)刘颖.网络环境下图书馆购买数据库的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7(2):47-50.

(144)李翠霞.数据库购买模式的研究[J].情报杂志,2004(4):117-118.

(145)郑立琴.ProQuest博硕士论文数据库及其订购与利用的问题[J].现代情报,2008(8):160-161,163.

(146)刘树春,何素清.电子期刊数据库的营销模式与采购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9(1):57-59.

(147)向林芳.高校图书馆数据库的采购[J].图书馆学研究,2006(3): 63-65.

(148)曾昭鸿.国外网络数据库的采购策略[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5):521-522,532.

(149)罗小平,孟妍嫣.图书馆纸质期刊与期刊数据库订购的抉择[J].图书情报论坛,2007(3):69-71.

(150)江洪涛.中国三大农业相关数据库比较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4(10):160-164.

(151)张雅琴.数据库版权保护的质疑及我国数据库法律保护的设想[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3):262-264.

(152)木林森.高校图书馆数据库建设和著作权问题新议[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5(3):110-112.

(153)易斌.公益性图书馆自建数据库的若干法律问题探析[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8):46-48.

(154)刘梅.国内外数据库权益保护模式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8):94-97.

(155)马红春,牛根义.国外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河南图书馆学刊,2006(3):40-42.

(156)陈明利.论数据库特别权利的法律保护[J].新世纪图书馆,2008(3):63-66.

(157)李辉.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J].现代情报,2005(8):29-30.

(158)吴丹.浅析数据库特殊权利的法律保护[J].图书情报工作,2006(8):70-72,95.

(159)陈延寿,陈炎宾.数据库保护若干问题的探讨[J].情报杂志,2005(6):99-102.

(160)魏萍.完善数据库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J].情报科学,2004(1): 84-87.

(161)阮延生.美国数据库保护的立法取向及对我国的启示[J].情报探索,2005(2):11-14.

(162)牛继舜.图书馆数据库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图书馆工作,2008(11):159-161.

(163)叶秀明,江向东,傅文奇.数据库特殊权利保护新进展:案例、问题和策略[J].图书馆学研究,2009(8):90-93.

(164)曹洪其,姜志峰,孙志辉.分布式数据库多层关联规则挖掘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5(12):2858-2861.

(165)蔡雅琳.数据库中数据挖掘技术研探[J].软件导报,2008(8): 109-110.

(166)陈勇,蒋泽军.异构数据库集成中间件的设计[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8):1755-1758.

(167)陈洋,罗四维.异构数据库数据集成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06(7):192-194.

(168)赵菁华,娄东升,吴志刚.“十一五”数据库标准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6(5):10-13.

(169)刘筱敏.利用引文数据库提升论文水平[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6):721-72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