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大德育理论的特点和实质

三大德育理论的特点和实质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一致主张“行动”。在这种情势下,陶行知要为教育找出一条新路来,为大众找出一条走向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路来,这条新路就是推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

4.三大德育理论的特点和实质

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德育理论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坚决地革除传统教育的弊端,全心全意地为了普及广大民众的教育和提高广大民众的道德水准是三大理论的精髓和本质特征,是全新的、符合社会需求的、符合民众需求的、符合生活实际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论。他曾经多次指出,传统教育是“教学生自己吃自己”“教学生吃别人”“吃农人工人的血汗”,因而“传统教育是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是完全脱离社会生活实际、脱离时代要求、脱离人民大众要求,只是“少爷的手杖,小姐的钻戒,政客升官的梯子,书呆子的轮回麻醉的乌烟” 的“死教育”;传统教育育人之“始而装痴装聋,继而变成哑巴,终之而拜倒在当前势力下”,这是“帮凶教育”;传统教育“只教大众坐而听,不教大众起而行,或是依照小众的意思起而行”,这“是木头人教育”。而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推行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生活”“教中国的民众起来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政府的主人,做机器的主人”的教育,是能够教给“学生一种生活力,使他们可以单独或共同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的教育,是“要教大众觉悟”“对大众讲真话要教大众以生活为课程”“为大众谋福利除痛苦”的教育。综上所述,可以看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的特点和实质在于六个方面。

首先是“生活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最后回归于指导生活;遵循三大德育理论,教育活动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有怎样的社会生活便进行怎样的教育,社会生活有什么需要便进行什么教育,社会生活与教育活动相互呼应,教育可促进社会生活的进步,社会生活的进步又促成教育的普及;遵循三大德育理论,教育活动可以变得生动活泼,在活的生活中认识活的知识,以活的知识去指导生活中的行动。正如陶行知说:“我们要从生活的斗争里钻出真理来。我们钻进去越深,越觉得生活的变化便是教育的变化”,只有和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是在陶行知的德育实践中逐步发展、完善起来的,晓庄师范是他三大德育理论最早的实验基地,陶行知为晓庄师范题了一副对联,“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便充分表现出陶行知将教育与生活相结合,在生活中探索、求知、达成的德育理念。后来的工学团实践,“小先生制”的推行更是生活、社会、教育、教学做合一的生动实践,在整个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活动,将整个的社会当做学校,学校与社会生活没有藩篱,教育与生活契合相融,如空气般弥漫,让每个人得以在生活中呼吸到新教育的空气。学校由此向社会广阔空间延伸,社会的每个角落都成为教育之场所,生活的每种形态都成为教育的目标,社会的每一份子尤其是最底层的劳苦大众都能接受教育的熏陶。

这种理论来自于陶行知的教育实践,却是发乎于陶行知对祖国、对民族最深刻的爱。因为爱国,所以期盼其强盛,因为爱民,所以希望其欣荣。陶行知深知,只有教育,才是强国之本,富民之根,所谓教育不兴国难兴,教育不振民智难振。所以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教育,以心血耕耘教育,以心智研究教育,以身体力行教育。“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是他勤奋与躬行的结晶,是可让中华子孙代代受惠的巨大宝藏。

其次是行动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一致主张“行动”。陶行知说:“高谈阔论不能救国。只有实际的救国的行动才能把将亡的国救回来”,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行动在生活与教育中应取得主导地位,因为“行动产生理论,行动发展理论。行动所产生发展的理论还是为着要指导行动。理论要通过行动才能发生它的力量,丰富它的内容。”他曾有一首小诗生动地比喻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没有老子何来儿子更遑论孙子?没有行动的学习是死学习,没有行动的理论是空口号,没有行动的人是无能的人,以此强调行动是首要的,是处于中心地位的。

必须有行动,却又不能盲动、乱动。陶行知说:“不能盲行盲动。我们所需要的是有理论的行动、有组织的行动、有计划的行动、有纪律的行动。”陶行知说到的理论、组织、计划、纪律,绝“不是校长、训育主任为行政便利,弄出来的那一套”死板僵硬的东西,而是指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组织生活中的教育活动,拟定生活中的教育计划,制定生活中的教学纪律,在生活、社会、教育的结合下,在全民中普及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在旧教育的废墟上重建新教育,好教育,“人为物质环境中的人,好教育必定可以给学生以能力,使他为物质环境中的主宰,去改造环境”,培养能以行动去改造环境的人,培养以高尚道德去指导正确行动的人,这就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的培养目标。

陶行知是在行动中,进行了晓庄、育才、工学团等教育方式和方法的成功尝试;同样是在行动中,分析、总结了行动过程中偶尔的失误、获得的成效,建立了至今意义深远的德育思想体系;更是在行动中,把自己的思想和理论更深入地融入实践之中,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上收获更丰硕的成果。做是行动,知是思考,成是收获,行、知、成的良性循环就是如此,往复不断,然后才有不断的进步,才有向理想标的不断接近。

其三是大众的。文化本就是大众的,传播文化的教育也应是大众的。陶行知指出:“大众是文化的创造者。最初连语言文字都是从劳动中产生出来的。从哼呀哼呀的呼声里发现了语言,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在树皮上面游猎的路线是文字起源之一。石斧、石刀、种地、造房子不是什么圣人发明的,乃是许多劳苦大众一点一点的积起来的贡献。”但是,长期以来,教育被上层社会、所谓贵人富人把持了,独占了,创造文化的大众却被剥夺了接受文化教育的权力,以致民智未启,民愚未治,国民素质低下,而这种状况一是不公平,二是不利于国家与民族的繁荣昌盛。在这种情势下,陶行知要为教育找出一条新路来,为大众找出一条走向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新路来,这条新路就是推行“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的新教育之路。

陶行知反对传统教育,因为“传统教育是有钱人的教育,叫做‘小众教育’”。当“小众”教育成为当时教育的主流方式时,而大众教育却严重缺失时,陶行知清醒地认识到大众“只可以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就是要把生活与教育相结合、社会和教育相结合,建立一种处处是教育之地,人人是受教育之人的一种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大众需要的教育模式,将“教学做合一”推而广之,使教育回归大众,使教育“教人”“化人”的功能普及到整个生活,整个社会。

陶行知指出:“文化是无疑的要对大众解放,使整个文化成为大众的文化。有些人把文化当作装饰品看待,以为大众用不着这个东西。我承认现在所谓‘文化’当中有一部分是好比金刚钻戒指。但是有一部分是思想斗争的武器,这武器必定要解放出来,给大众抓住,然后民族大众的解放才有很快的发展。其次,有些人以为大众文化是要等到大众政治实现以后才有可能。我承认大众文化的普及是要等到整个政治变成大众的政治。但是,大众的政治绝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它是要靠着大众继续不断的奋斗才能实现。这奋斗是要运用文化的武器以转变大众的思想才能保证胜利。前进的知识分子在推进大众文化上固然能起重要的作用,但是大众文化运动决不能由少数知识分子代办。大众文化是大众的文化,是大众为自己推动的文化,是大众为自己谋幸福除痛苦而推动的文化。大众文化的解放是要大众运用集体的力量来争取的。”

要做到教育回归大众,依靠什么?“前进的知识分子在推进大众文化上固然能起重要的作用,”但根本的还是靠大众自己。陶行知指出:“农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农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农人!工人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工人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工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所以,他提倡通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帮助进步的农人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农人一同进步!帮助进步的工人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工人一同进步!帮助进步的小孩子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全体小孩子及时代落伍的成人,一同进步!”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理论指导下,大众都是先生,大众都是同学,大众都是学生,教育的大众性得以体现,大众性的教育得以实现。

其四是前进的。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还在于推动教育的前进,推动生活的前进,同时也推动生活中的所有人前进。他主张从事教育活动的人“要钻到大众的生活里去感受大众的痛苦,了解大众的问题,明白大众的力量”,这就是要求教育与生活、与由众多生活汇集而成的社会相结合。这种结合产生的效果是“前进的意识钻进大众的生活里去,等你钻出来的时候,你的意识是更前进了。大众的意识也跟着你所接触而一起前进了。”这就是“教学做合一”对教育产生了一种推动力量,推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前进。

与之相对,传统教育则是“先生讲解,学生静听。于是讲书、听书、读书便等于正式教育而占领了几乎全部之时间。它使人坐而言,不使人起而行”,“教而不做,学而不做”。陶行知批判传统教育死读书的方式是落后的教育方式。他说,“平日过的是少爷小姐的生活,便念尽了汗牛充栋的劳动书,也不算是劳动教育;平日过的是奴隶牛马的生活,便把《民权初步》念得透熟,熟得倒过来背,也算不了民权教育”,教育与生活严重分离,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陶行知尖锐地指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先生是先死,学生是学死!先死与学死所造成的国是死国,所造成的世界是死世界。”死的东西于国家民族何用?所以对于这种落后的教育必须大刀阔斧加以革故鼎新。

有真理指导的行动才是前进。实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就是要“使大众加入真理的行动以追求行动的真理”;实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就是要指导大众在寻求真知中追求生活的前进,过康健的生活受康健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受社会革命的教育,总之,就是“用前进的生活来引导落后的生活,要大家一起来过前进的生活,受前进的教育。”实施“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要求以生活为中心读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有用的书,这样的教育方式将具备引导人前进的力量,引导人思想的力量,引导人产生新价值的力量,引导人产生新益求新的力量,积极向“造成自由平等幸福的新中国”的目标而努力,“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的前进性得到具体的体现。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德育理论是在对传统教育思想和形式的反思之后,根据当时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生活实际创立的人民大众的德育理论,是一种具有划时代的创造精神的教育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