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简介

《中国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南大学李廉水教授主持的“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2003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此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一书,不仅理念创新,而且方法科学、数据翔实,2009年9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东南大学李廉水教授主持的“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2003年获批教育部首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此项目的最终成果《中国特大都市圈与世界制造业中心研究》一书,不仅理念创新,而且方法科学、数据翔实,2009年9月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进一步规范界定了“新型制造业”,评价中国制造业发展“新型化”程度,提出中国制造业必须走“新型制造业”道路,揭示“新型制造业”的内涵就是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创造、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第二章比较了中外特大都市圈的发展轨迹、发展模式,进而提出了我国推进特大都市圈建设的具体建议。第三章总结了世界制造业中心的演化规律,并从经济、科技、环境三维集成的角度客观评价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分析中国制造业的特征,描绘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前景。第四章以长三角都市圈制造业发展为例,研究了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关系,探讨了制造业和都市圈之间互动发展的理论基础、现实背景、约束条件和推进机制,认为特大都市圈的发展必须以制造业发展为载体,而制造业的发展又通过带动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都市圈延伸扩展,最后提出特大都市圈与制造业互动发展的战略举措。

二、基本观点

(1)注重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保护能力协调发展的新型制造业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制造业,我国制造业发展必须走新型制造业道路。

(2)我国特大都市圈的发展历程、功能定位等都具有中国特色。其中国外特大都市圈是由中心城市的功能外溢而逐步形成的,政府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国内特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不仅与经济发展程度有直接关联,而且与政府的强干预紧密相关。现在,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经涌现出具有一定自主创新能力的长三角制造业都市圈、具有较强国际接轨能力的珠三角制造业都市圈、具有知识集成引导发展能力的京津冀制造业都市圈。

(3)东部特大都市圈和世界制造业中心,本是两个不同系列的概念。然而,在中国以加工制造方式融入全球化,推动城市化的进程中,成为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研究课题。中国东部特大都市圈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取决于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取决于中国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和都市圈健康持续发展能力能否融合,取决于都市圈与制造业能否良性互动发展。

三、主要创新

(1)提出“新型制造业”概念。阐述了气候异常、环境污染、资源稀缺使得作为排放、耗能大户的制造业面临节能减排目标的严峻挑战,走低碳化之路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2)在新型制造业理念基础上,用一套涵盖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环境资源保护能力的三位一体指标从总体、区域、产业和企业层面分别对我国制造业进行新型化程度的评价,运用主成分、聚类等方法,找出中国新型制造业的“十大强省”、“十大强市”,评选出中国上市制造业中规模最大、效益最优、成长最快、“最受尊敬”的企业。

(3)阐述了特大都市圈与制造业的互动发展关系,提出特大都市圈的发展必须以制造业发展为载体,而制造业的发展又通过带动生产者服务业发展,进而带动都市圈延伸扩展。

四、社会影响及意义

此研究的中间成果《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于2004年推出之后,立即被看做是一部汇集中国制造业发展大量数据的权威工具书,是一部解析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年度研究报告,同时也是一部动态反映全球制造业发展研究动态的学术导读书,大量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都对之进行引用。此报告荣获江苏省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5)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

此研究的中间成果《都市圈发展:理论演化·国际经验·中国特色》于2006年6月出版后受到欢迎,2007年3月再版,被列入科学出版社“走出去”工程项目,参加了2009年的法兰克福书展。截至2010年3月,此成果相关内容除了被团队成员深化研究后发表在《现代城市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期刊上外,被相关学术论文共引用73次,其中期刊论文引用23次,博士学位论文引用24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引用26次。此成果2007年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9年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