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简介

《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简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解释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第五部分包括第九、十章,通过对全球社会经济调整逻辑的梳理及其对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理的影响。其中项目阶段性成果《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七卷本),2007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黄达教授主持的“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是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最终研究成果是专著《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新时期国家经济调节的基本取向与财政金融政策的有效组合》。它由黄达、张杰、陈共、陈雨露、杨瑞龙、郭庆旺、吴晓求等合作完成,2009年由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著作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章为导论,给出研究背景,诠释全球经济调整的含义和本研究报告所采用的视角及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第二部分包括第二、三章,基于一个长期的历史演进视角刻画全球经济调整的过程和利弊权衡以及中国因素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第三部分包括第四、五、六章,解释全球经济调整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增长的具体影响。第四部分包括第七、八章,探讨在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资本市场发展对于一国经济增长的作用。第五部分包括第九、十章,通过对全球社会经济调整逻辑的梳理及其对迅速融入全球化进程的中国经济增长机理的影响。第六部分包括第十一、十二章,讨论伴随全球经济演进而不断更新着的货币制度以及货币政策框架。第七部分包括第十三、十四章,重点讨论在全球经济调整背景下中国究竟选择什么样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

二、基本观点

本研究成果的基本观点主要如下。

(1)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格局的要害是通过与外部经济的冲突、博弈和妥协过程来寻找和谋求建立对自己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有利的“组合”和组合规则,以及提升维护和调整这种“组合”规则的能力。我们需要充分利用经济的某种“不均衡”来寻求经济发展的机遇,因为不均衡往往意味着经济调整与发展的机会或者“套利”空间。

(2)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经济调整,中国经济的不平衡主要源自国际国内市场迅速变化所引致的经济结构特别是需求结构不平衡。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财政政策需着眼于调节国内国际两个层面的需求状况。合理的财政政策应当主要考虑,通过强有力措施消除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城乡之间的“非经济性”障碍,以形成一个适宜的收入分配格局;同时,增加政府的社会保障投入,以便从根本上“置换”银行体系特别是国有银行体系的“负担”,缓解金融风险,最终减轻国家财政的金融救助压力

(3)货币当局在面临多重相互交织的目标时必须有所取舍。从理论上讲,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其货币政策内外均衡的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摩擦和冲突。因此,尽管在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不平衡的形成原因中内部和外部因素都有,但是货币政策应当主要着眼于外部因素,或者说主要针对外部均衡目标。衡量一种货币政策是否适宜的尺度应当看其长期的绩效,而不必过多纠缠短期的“经济账”。基于此,为了改善中国经济面临的外部不平衡,中国需要主动制定适宜的货币升值政策,并以此为契机,稳步推行人民币国际化战略。

三、主要创新

此著作的学术创新主要有:

(1)系统考察了全球经济调整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因素作用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

(2)形成全面深入解释全球经济调整条件下中国经济增长结构与过程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实证基础。

(3)初步建立了分析中国宏观调控体系与财政货币政策组合的新的理论体系与政策框架。

(4)通过内生处理“中国因素”,摆脱了国内一些同类研究简单模仿现有主流模型的做法,实现主流模型与本土化命题的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既可解释全球经济调整中中国财政货币政策绩效,又能与主流研究框架接轨的新的分析体系。

四、社会影响

此项目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学术界引起了积极反响。其中项目阶段性成果《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调控体系研究》(七卷本),2007年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10月入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