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上海农村地区学校校长课程领导的思考

对上海农村地区学校校长课程领导的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领导是每个校长的使命。那么,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其课程领导又该如何进行呢?要立足于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高度,及时转变角色,以不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抓手,力争学校教育软件的提升。即基于学校、家庭经济状况开发低成本的校本课程;三是实用性原则。而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学校开发各年级校本课程的原始资源。

对上海农村地区学校校长课程领导的思考

宝山区顾村中心校 赵 斌

课程领导是每个校长的使命。那么,作为一个城乡结合部的农村学校的校长,其课程领导又该如何进行呢?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谈一点个人的思考。

一、上海地区农村学校的特征分析

从地理位置来看,我校位于沪太路地区,处于上海这样国际大都市的城乡结合部,是典型的上海农村地区的学校。而这里的农村学校又与内地广大的农村地区学校有着明显的不同。随着地区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上近几年市、区、镇各级政府对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重视,教育投入的政策倾斜,像我们这个地区的学校早已不是人们传统印象中“校舍破旧、设备落后、经费短缺、师资流失”的农村学校了,相反在学校硬件基础建设上已经赶上甚至超过了不少城区学校。

那么,我们这一地区的学校和城区学校是不是没有差距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差距在哪里?造成这些差距的因素又有哪些呢?我想从学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两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1.学校外部环境

(1)文化环境的差异。本地区的社区文化的建设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我们的学生还不能够像城区孩子那样便捷地到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场所,社区文化对学生的熏陶和影响还远远不够,从而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制约。

(2)家长素质的差异。本地区学校的家长主要由本地农民、动迁居民、外省市来沪人员等组成。家长的文化层次、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想观念等同城区居民有着较大的差距。大部分家长普遍具有文化程度低、科学素养差、思想滞后、小农意识与小市民意识强等特征。

2.学校内部环境

(1)教师素质的差异。虽然农村教师大多勤奋朴实、认真敬业、乐于合作,但毕竟因较长时间的信息闭塞,造成教师自身观念落后、教法陈旧、知识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存在。

(2)学生素质的差异。像我们学校,除本地学生之外,涌入了大量因市中心老城区改造而动迁来的低收入家庭学生和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数量占一半以上。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这一类学生的家庭教育氛围往往是很不尽如人意的。

二、社会、家长的需求促使农村地区学校必须走内涵提升的发展道路

受时代意识和地方环境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都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素质的激烈竞争。因此,总体上这里的家长对子女从小接受全面的高质量素质教育的需求和愿望非常迫切。

1.由于市政动迁等原因而不得不外迁入本地区的原城区居民,面对本地农村学校的教育,他们很容易会以无奈和挑剔的眼光审视学校,基于原有的心理优越感,他们有着更为强烈的对优质教育的渴望,期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

2.外省市来沪务工的居民,他们深深体会到异地谋生的艰辛,满心期望子女能来到上海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从此步入稳定安逸的生活轨道。

3.本地区的家长,在感受农村城市化而带来的生活质量的改善之余,渴望孩子能够像真正城区学校的学生那样接受优质教育环境的浸润和熏陶。

总之,家长已经逐渐从被迫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转变到主动关心孩子的教育。他们对学校现行的全日制常规教育持认可和支持态度,但总体上仍觉得不能满足其对子女成才的需求,希望学校能有更多、更广泛的课程设置,给予孩子更多的能力培养。

三、农村学校校长应该努力寻找一条适合城市化进程的农村学校的课程改革之路

在政府倡导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的大背景之下,校长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学校硬件建设的发展,更应顺应时代的潮流,使学校的内涵发展较快地满足社会和家长的这种需求。要立足于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发展高度,及时转变角色,以不断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为抓手,力争学校教育软件的提升。

1.以教育服务理念为指导,形成教师对学校课程改革愿景的向心力和内驱力。我们学校的课程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是“教育服务”,家长的需求实际,就是我们的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我们应该从这一地区家长的实际需求入手,努力做到对每一个家庭负责,对每一个孩子负责,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负责,为每一个孩子提供切实的优质教育,力求通过我们的“教育服务”让所有的家长满意,保证每一位学生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因此,校长应坚持以人为本的领导思想,走教师这一群体的群众路线,畅通交流渠道,深入教育教学一线,把握一线动态;应该通过和教师各种形式的交流,力求使广大干部教师对学校课程发展的愿景从理解、认同到真正内化,形成促进学校课程改革发展的一股巨大的向心力和内驱力,发挥教师在课程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2.校长应该引领教师扎扎实实地、高效率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农村学校的教师有其朴素务实的特点,我们的课程建设不求轰轰烈烈,不求时髦,而首先应该做到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开足开好每门课程,精心设计好每一次学生活动,提高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及其家长所关心的可能并不在于学校层面的宏观“课程”,他们更在意于一所学校的老师的备课、上课、辅导、作业和评价等方面能否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更是要体现在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办事,要更多地走进课堂,走进教研组,充分了解一线教育教学情况,正确引导教师立足于扎扎实实地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如果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真正有益于学生,服务于学生,满足学生发展的内在需求,那么,这所学校就是学生以及家长高度认同和十分喜爱的学校了。

3.校长应该引领教师开发切合农村学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基于我们对本地区周围环境及校情、学情的了解,我们不应去盲目跟从、追求相对高端的校本课程。我们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原生态性原则。即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知经验;二是经济性原则。即基于学校、家庭经济状况开发低成本的校本课程;三是实用性原则。即正视与中心城区的差异,不搞那些华而不实的,脱离学生实际需求的课程内容;四是人文性原则。即基于农村学校特有人文环境,开发具有本地风土人情特点的课程内容。校长的课程领导的任务还在于及时发现学校教师中原生态的宝贵经验,及时发现教师的隐性特色和创新优势,及时帮助教师对这些重要资源进行总结升华,以激励广大教师积极走到“教师即课程”的改革前沿。如我校的“少儿吹塑版画”课程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形成了初步的雏形。原先的“少儿吹塑版画”教学只是一位美术教师的兴趣小组成果,经过十几年的积累,现有近千幅充满浓浓乡土气息和质朴童趣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学校开发各年级校本课程的原始资源。“欣赏版画”、“学画版画”、“版画配文”等校本课程内容深受农村孩子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