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优秀中小学校长素质探讨

优秀中小学校长素质探讨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尤其是在当今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中小学校长自身的素质就显得格外突出,没有高素质的校长就带不出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有关校长素质问题,目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同时校长素质存在层次上与类型上的差异。本文仅就优秀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作些探讨。《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

优秀中小学校长素质探讨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邓志祥

李岚清同志在湖南汨罗考察基础教育时说:“一个好校长带一批好老师,就能办出一所好学校。”可见,在办学管校的过程中,校长的作用是多么重要。尤其是在当今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过程中,中小学校长自身的素质就显得格外突出,没有高素质的校长就带不出高素质的教师,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教不出高素质的学生。

有关校长素质问题,目前学术界的认识还不一致。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北京教育学院的贺乐凡教授认为:“校长素质是指适应校长职务所必需的政治、思想、道德、作风、心理以及文化、专业、能力、健康等基本素养和品质。校长素质,决定一个校长应具备的资格和条件,是校长修养的方向。”[1]江苏教育学院的王铁军教授指出:校长的素质,包括两个层次,一是校长作风社会公民的基本素质;二是校长的岗位素质,即校长的职业素质,是其从事学校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物质要素和精神要素的总和,是校长在管理工作中经常起着重要作用的内容要素,是为实施学校管理活动在德、识、才、学、体等各个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2]。北京师范大学的安文铸教授分析:全中国有80万所中小学,校长队伍有百万之众,校长作为一个职业群体,由于其每个个体的状况不可能整齐划一,必须呈现出水平意义的层次性。大体可划分为不合格校长、合格校长、优秀校长,并且在结构上呈正态分布[3]。笔者认为,校长素质应是适应校长职务所必需的基本素养和品质。同时校长素质存在层次上与类型上的差异。中小学校长素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合格校长的素质,这是所有担任校长职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校长素质决定一个校长具备的资格和条件,也是校长修养的方向,凡把校长作为一种职业、一门专业、一项事业的人,除应具备合格校长的素质外,还应努力具备第二个层次即优秀校长素质。本文仅就优秀中小学校长应具备的素质作些探讨。

1.成熟的教育思想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校的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4]美国中学校长协会制定了校长应具备的十二项基本技能,其中有:具有较成熟的教育思想,易接受新观点、新思想。1995年北京市率先在全国举办首期校长高级研修班,中心议题是“我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可见,校长教育思想多么重要。

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在自己实践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并逐渐形成体系,成熟的教育思想应具备以下特征:(1)目的性。即教育思想应具有目标导向作用,任何教育思想都要体现教育方针的要求。(2)明晰性。指教育思想的表述必须是简单的、明确的、无须加以特别解释的,如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3)渗透性。指作为理性认识的教育思想应渗透到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它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4)相对稳定性。指教育思想应该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内具有指导意义,而不能变来变去,频繁地花样翻新。

目前,有些校长在没有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前,应着重转变观念,如教师观、学生观、教学观、人才观等,逐步形成正确的教育本质观、教育价值观、教育实践观、教育质量观。

2.独特的办学风格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办出各自的特色。”校长不但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而且要把其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办学实践,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教育实践又进一步促进教育思想的完善),形成独特的办学风格,真正使其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关键是学校特色。学校特色实质上就是校长办学实现个性化的结果。即所谓“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办学有特色是时代的呼唤,目前“千校一貌”、“万生一面”的状态与社会对教育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办学特色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充满竞争的时代,学校欲求生存和发展,就得办出特色,办学特色也是办学规律的体现。

3.杰出的管理能力

校长的管理能力,主要是指校长有效开展学校管理工作所必备的一种个性特征和实际技能。学校工作纷繁复杂,管理内容千头万绪,要求校长具有较强管理能力。这不仅直接影响学校管理工作的效率、效能、效果,而且也关系到校长自身形象和威望。综合有关的调查研究表明,校长们最看重的并且必须具备的管理能力有:(1)决策分析能力。校长是学校的最高领导者,必须把决策放在首位,学校的领导过程,实质上就是制定决策并实施决策的过程。为此,首先表现在分析问题的方面,校长应在了解现象、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把握问题关键,提出自己的建议;其次表现在选择判断能力方面,校长应能在掌握丰富信息的基础上,预测事物的发展方向,从科学的角度作出判断和选择,最后拍板。(2)组织协调能力。正确的决策,只是一个理想的蓝图,要付诸实践,决非校长个人所能,校长必须协调各种关系,组织各项工作,才能做到人尽其才,财尽其利,物尽其用,使学校工作沿着既定的目标前进。(3)业务实施能力。校长要懂得所领导学校的全部业务、活动的规律并能使业务活动顺利实施,如苏霍姆林斯林主持巴夫雷实中学时,一面考虑学校的工作,一面给学生上课;他一边坚持听课,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一边从事写作,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最终成为一名优秀的校长。(4)改革创新能力。校长要有打破旧事物,改革旧体制、旧传统,提出新想法、新办法的能力,校长应具有现代改革意识和现代化教育观念,结合学校和所在地的实际,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把学校管理的科学性和创造性融合一体,将学校办成有特色的学校。(5)社会交往能力。现代教育是开放的教育,学校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生存和发展与政府的理解和支持,社会的关心和帮助更是直接相关。然而,现实中的这种理解、支持、关心和帮助并不会自动发生,需要校长去主动争取,所以校长必须具备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使学校与社会各界保持良好关系,争取到政府和社会各界道义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为实现学校目标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6)语言表达能力。校长的工作需要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无论是口头指挥,还是会议,无论是国旗下的讲话,还是与社会公众的交往,都需要校长有准确、流畅、生动、形象、深刻的语言。校长应该是演说家、鼓动家,如著名校长陶行知就是一位出色的演说家、鼓励家。

4.崇高的个人威望

要当好一名校长,需要有较高的社会声誉和名望。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中指出:“如果你担任了校长职务,便以为凭着某种特殊的行政领导才能就可以取得成功,那你还是打消当一名好校长的念头吧:”[5]原天津一中校长韦力说:“实践证明,校长不能仅靠他的领导权力、行政系统、行政手段来指挥和控制学校教育系统的运转,而主要是靠他对教师、职工群众的精神影响力。只有在这种影响力的基础上,指挥权力、行政手段才能真正起作用,这种精神影响力就是校长在群众中的威信。”

校长的权力无外乎两种,一种是在外在权力。应是由校长职位所决定的,是一种法定的权力,是一个常量。另一种是内在权力。它是由校长个人的素质所决定的。它与职位没有必然联系,主要是通过校长的威信、能力、修养、学识等因素而形成的。它因人而异,是一个变量。可以这样说,校长的外在权力总是有限的,但内在权力特别是威望是无限的。就现实而言,校长到社会上办事,主要是凭校长的威望,所以校长应该注意威信的培养,努力使自己成为当地的社会名流。事实上,好多有成就的著名校长,就是当时的社会名流,如陶行知校长等。

校长素质不是天生的,主要是学习、实践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校长素质的提高主要有三个方面:

1.勤于学习

诸葛亮说:“才,须学也。”我们的社会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校长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而且要精通教育原理,掌握教育规律。校长不管工作多忙,事务多杂,都要想方设法挤出一定时间读书,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研究整改动态。只有这样,校长才会在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中具有真知灼见,做到方向明、决心大、方法对。

2.勇于实践

校长应把学习到的理论应用于办学实践。我国一些著名的校长都是勇于实践者,如上海原建平中学冯恩洪校长、原北京五中的吴昌顺校长等。原北京四中校长邱济隆说过:“不听话的校长不是好校长,完全听话的校长不能成为名校长。”这说明要成为名校长,必须有主见,要勇于实践。

3.善于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看出本质,由具体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具体,这就需要概括,需要总结。总结就是去把握事物的规律性,校长就是依据规律的认识去领导学校工作的,为什么有些学校的工作年复一年地踏步不前呢?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领导工作陷入日常小事之中,不善于得出概念性的结论,因此,可以说,没有总结就没法工作。”校长应在办学管校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断进行理论升华,探索教育规律,进一步指导实践,使学校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贺乐凡,赵幼侠.中学管理.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2

[2]王铁军.校长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3]安文铸.学校管理研究专题.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7

[4]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