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从管理型向研究型、教育型、服务型转变。树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管理理念。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包括保证教学运行的教务管理和关于教学过程与质量提升的教学建设。通过这些更新管理理念的举措,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和激励机制。

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吕洪雁

高等学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要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迫切需要树立教学管理新理念和模式,以及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实现高等学校培养造就创新人才的目标。这就要求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必须进行改革,通过教学管理理念、制度、方式方法的创新,改革传统的教育教学体系,构建以创新为导向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一、更新教学管理理念,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一个营造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环境的过程,包括学校的教学管理观念、现实的教学管理活动等。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要转变观念,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逐步从管理型向研究型、教育型、服务型转变。树立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根本目标的管理理念。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包括保证教学运行的教务管理和关于教学过程与质量提升的教学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者,要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思考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奉行的管理理念,并通过组织各项教学活动,将培养创新能力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在学科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教学中启迪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发展,使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的能力,并形成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创新意识的氛围。建立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强调的是系统运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规章制度的柔性不足,这种管理模式对于努力在学术上保持先进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大学文化氛围是不利的。因此,建立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管理模式势在必行。在管理制度上,应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和不同项目的目标要求,细化实施办法和组织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好学习项目和内容,有效提高个人能力;在教学环节设置上,要考虑多层次、多种类、多角度的组合方式,充分利用优质资源,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个性化学习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学管理新理念,着力新人才培养,理解人、尊重人的人本精神,有效提高管理效能。采用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方法。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借助多媒体、网络等先进管理手段和方法,实现网络辅助教学等。这种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新教学模式,要求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必须从以教材、教师、教室为中心的传统封闭式管理模式,向开放综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教育转变为方法教育,从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培养创新能力,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专业面宽,富于应变能力,适应性强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二、开展实践探索,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教学管理的创新工程,它要求学校必须从教育理念、模式、方法等方面去系统地研究、实践和总结,才能营造出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和机制。

(1)树立管理新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研究型本科教育教学新体系,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型本科教育理念学习与教学改革研究的大讨论,深入研究高等教育的现实和发展方向,充分挖掘优势资源,从思想上逐步树立现代教育与管理理念。为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结合贯彻落实教育部“质量工程”,学校决定全面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以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指导思想,通过有计划加强本科教学基本建设和质量内涵建设,继续完善研究型本科教育体系,全面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使人才培养质量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通过这些更新管理理念的举措,形成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校园氛围和激励机制。

(2)建立管理新模式,为创新人才培养创造有效机制、遵循以人为本理念,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强调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通过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协调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培养方案的具体实施上,第一,重视内涵建设与优化,以学科“平台课程”为基础,规划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体现学科基础知识的覆盖面、专业课程的综合性以及研究特色,并通过课程大纲对课程内容与体系进行优化。第二,丰富课程资源,增大学生选课的灵活性,强调必修学分而不是必修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专业、兴趣自由选课,为自己定做“个人学习计划”。第三,实现课程整合与重组,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实现宽口径培养。增强不同学科的交叉,理工科专业加强人文素质课程,文科专业增加自然科学方面的学分要求。第四,加大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力度,扩展人文社科类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对各个科类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都有重要作用。在实践教学方案的设计中,将实践教学环节、实践能力提升环节、大学生课外科研活动项目紧密结合起来,构成实践教学的整体方案,确保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时间上贯穿本科四年,在空间上贯穿课堂内外。通过参与构建国家级、省市级、校级三级实践活动体系,尽可能让每个学生获得适合自身能力发展的实践活动机会,使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局限在个别优秀学生层面,而是全体学生普遍发展。

三、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方法,确保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

学校通过改革传统的知识教育,建立开放综合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方法,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首先,革新管理方法,形成创新教学方式。在人员的聘用中,鼓励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参与课程教学的组织工作,主要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以及新教材建设和全校关键教学岗位聘期同步进行,增强教师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体系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提倡以精、宽、新为目标,穿插采用提问式、双向交流式的讲课方式,提倡讲授本学科正在探索的课题,使课程学习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训练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成绩评定上,按照学习过程评估和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对大多数课程建立新的考核规范,使考核成为建立研究型教学体系的重要导向因素。其次,全面整合规划,实现资源有效共享。在实践体系的设置上,将课程实验、教学实习、生产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及军事训练、劳动锻炼、第二课堂活动等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设计,全方面、多层次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锤炼;在实践环境的建设上,通过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逐步规范各级各类实验室,完善公共实验教学管理模式,形成基础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和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的层级体系,逐步建设面向多学科、多专业的实验教学中心,统筹安排、调配、使用实验教学资源等。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提升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效性。通过建立专业课程教学网络资源中心和数字化自主学习中心,实现以教学管理信息资源为中心的统一数据管理,并通过建立网络环境下的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网上辅助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开放管理;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为教学管理提供高效的计算机辅助管理工具,及时、准确、全面地分析各种教学信息,满足教师、学生、教学管理等各方面对信息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