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与特征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与特征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而个人本位高职教育目的观则强调关心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性化管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单方面强调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只会把高等职业教育引入歧途。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内涵与特征

(一)内涵

高等职业教育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而产生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主要要解决“为什么”和“有什么”两个问题。“为什么”的问题,就是价值目标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实现社会价值目标,还是为了个人价值目标的问题;“有什么”的问题,就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有什么样的素质标准。因此,我们在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时,应该从价值目标、素质目标、价值目标和素质目标的整合三个层面来理解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

1.高等职业教育的价值目标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什么?长期以来存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选择,即个人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的价值观。社会本位的高职教育目的观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要把学生培养成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人,主张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社会规范。而个人本位高职教育目的观则强调关心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身心健康和人格的健全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人性化管理。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是高等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单方面强调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只会把高等职业教育引入歧途。

现代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的整合。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关系是实现这一整合的前提。高等职业教育首先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同时也要谋求自身的发展。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就应该在社会责任和自身发展中寻找结合点。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这一整合的最好途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有利于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学用结合的、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学生勤奋人生,惠泽社会,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激发创造力,实现人生价值。

2.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素质目标

人的整体素质除自然素质之外,还有由后天形成的文化素养组成。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其文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两部分。两者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有赖于后天的训练和提高。

能力本位的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强调“实践能力”的培养,主张知识、技能和态度一体的素质结构。这一素质结构主要包含完成职业任务所具备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等基本职业素质、职业岗位应变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几方面。将“技术应用性人才”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定位,不仅是一种理想思维的使然,也是高等职业教育对现代经济生活的一种对接与回应。然而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精神和审美情趣得到充分发展和运用。具体到教育实践中,就是发展学生的品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审美素质和生理心理素质五个方面。在这五种素质中,能力素质虽然是核心,但并不能替代或包容其他四个方面,特别是品德、知识、审美等人文素质,更不能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唯一指标。

因此,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教育的目标不能离开能力本位而谈人文本位,也不能离开人文本位而谈能力本位,两者整合构成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素质目标。这就要求教育者在人文知识传授中突出对学生动手能力、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课程教学中也要培养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

3.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价值目标与素质目标的整合

素质是一个社会性的概念,社会道德规范、社会价值取向、社会审美标准等一系列社会要求内化为个人的素质。这是评价人的素质高低以这些社会标准作为参照系的根本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素质标准,也离不开社会标准。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道德规范和审美标准将被内化为对高职学生的德、智、体发展的要求,具体对学生个体来说,就是需提高能力素质和人文素质。社会发展大趋势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应该在高职教育中得到回应。

人的能力是素质的综合表现,它不仅表现为人的劳动技能,还表现为人的价值判断能力。任何专门人才,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最终都会体现其社会价值。20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高度繁荣的物质生活,但同时也带来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社会问题。所以人类在发展科技、进行经济活动中就需要在环境和伦理上做出价值判断,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人对自然与自身的人性关怀,这种关怀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高度统一。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能力本位和人文本位的统一就是两种精神的高度统一。能力本位和人文本位培养模式,在高职学生个体上其体现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汇合及人格的完整和人性的提升方面。人文精神在现代化大工业生产中越来越多地贯彻以人为本的主旨,提倡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激发了人的创造热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科学和人文的互相渗透和交融,有利于塑造学生完整的精神世界。

(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

1.人才层次的高级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高职人才必须具备与高等教育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技能,掌握相应的新知识、新技术和新工艺,以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以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

2.知识、能力的职业性

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职业教育,它对学生进行某种职业生产和管理教育,以提高职业技术水平为目的。它以职业岗位群的需要为依据开展教学计划,在对职业岗位群进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明确列出高职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进而组织教学。因而,高职毕业生具有上手快、适应性强等特点。

3.人才类型的技术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其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不但懂得某一专业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某一岗位群所需要的生产操作和组织能力,善于将技术意图或工程图纸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是为生产第一线服务的,因此高职人才毕业去向具有很强的基层性。例如,工科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企业生产第一线从事施工、制造、运行、检测与维护等工作;艺术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到文化部门从事艺术工作;经济类高职的毕业生主要去财经部门或企业部门从事财经管理工作等。高职毕业生去向的基层性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之所在。

5.培养手段的多样性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培养手段的多样性。在教学形式上,不仅有一定的理论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而且有大量的实验、实习、设计、实训等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实施教育的参与对象上,既有学校的专职教师,又有校外兼职教师和实习单位的指导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双向化,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组织者和管理者,为学生学习提供资料、咨询等方面的支持,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求者,教和学成为双向式教学过程。在教学手段上实现现代化,计算机和多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将迅速、高效地为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提供各种所需信息,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