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

教师职业道德在全社会道德体系中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民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自己履行崇高的社会职责。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意在告诉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要将这些行为规范或准则内化为道德观念意识和道德行为品质,只有达到两者和谐的统一,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在我国,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

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特定的工作岗位和环境里应自觉遵守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涉及理想、感情和行动多个领域。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集体关系时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以及在此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曾经这样说过:“教师应该是道德卓越的优秀人物。”人民教师应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才能保证自己履行崇高的社会职责。

教师职业道德概念具有如下基本含义:一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性,说明了它是教师这一职业所特有的,是与教师这种职业密切联系的专门性道德,是教师在其现实职业生活中应遵守的和应具有的。二是揭示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涵,说明教师职业道德不只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还包括教师从这些规范或准则中内化而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对教师职业道德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外在行为规范或准则具有共同性,它是对所有教师的共同要求,是所有教师都应共同遵守的。第二,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体现的是外在因素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约束性,具有他律性。而在这一基础上表现出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是外在规范或准则在教师个体身上的内在获得,体现的是教师个体内在的自主性或自觉性,具有自律性。第三,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虽然是外在行为规范或准则在个体身上的内在获得,但获得的程度和表现出来的水平在教师个体之间是不尽相同的,具有差异性。一般说来,外在道德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只是要求人们应该怎样,内在道德观念意识或行为品质则表明人的道德实际是怎样的。教师职业道德是这种“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统一。

总之,作为外在行为规范或行为准则内化而成的道德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是道德内涵所不可缺少的。分析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意在告诉教师不仅要了解教师职业道德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或准则,而且要将这些行为规范或准则内化为道德观念意识和道德行为品质,只有达到两者和谐的统一,才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教师。

(二)影响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受一定社会生活条件制约的。正确认识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经济条件和精神文化条件的关系,弄清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性,了解现实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的新要求,有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本质,充分发挥教师职业道德的社会作用。

1.教师职业道德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教师职业道德反映着一定社会或阶级的利益要求,它的内容、特征、发展和变化都是受社会经济关系制约的。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取决于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特别是取决于社会经济关系的状况和要求。

第一,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教育利益,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客观物质基础。教师职业道德是建立在对一定的教育利益的理解和调节之上的。每个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经济关系决定着教师的社会地位,规定了教育利益的基本导向,从而制约着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采取怎样的劳动态度,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上遵守怎样的行为准则。

第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标准,制约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每个社会,学校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的标准,是由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不同的社会要求教师的教育劳动实现不同的教育目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确立之后,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人才,要求教师把热爱教育事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等作为基本的职业道德要求。

第三,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化,最终必然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变化。教师职业道德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革而发展变化。一方面,当一种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取代旧的社会经济关系之后,教师职业道德总要在继承有益的师德传统的基础上,提出适应新的经济关系需要的新的师德规范和要求;另一方面,即使在同一社会里,社会经济关系的某些变化,也常常引起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应变化。

在我国,党和国家对人民教师提出的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不是主观臆想,而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具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2.社会精神文化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重大影响

社会精神文化一般是指政治思想、科学教育、道德传统、文学艺术、社会风气等因素。教师职业道德虽然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又与其他各种社会意识形态交互作用。尽管社会精神文化因素不能直接决定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水平,但却能通过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对教师职业道德产生影响,成为教师职业道德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条件。精神文化因素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治思想状况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一个人的政治理想和信念与道德理想和信念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说来,一个教师政治觉悟的高低是与其道德觉悟的高低相一致的。在教育劳动中,教师只有深刻认识和领悟自己从事的教育工作所要实现的社会或阶级利益,才会自觉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二,科学文化的影响。事实表明,一个国家、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总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当人们具备较高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素养之后,就容易理解遵守职业道德准则的必要性,增强讲道德、讲文明的自觉性,一定会更加重视教育事业,尊师重教,促进教师职业道德建设。

第三,传统道德的影响。传统道德对教师职业道德观念的形成和道德习惯的养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在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时,往往会以某种约定俗成的价值尺度去判断是非、善恶,选择自己的教育行为。传统道德一旦融化在教师的道德心理素质之中,就会成为其评价事物的尺度,指导其职业道德实践。

第四,文学艺术的影响。文学艺术不仅可以再现教师职业道德风貌,而且可以运用艺术的手段创造教师职业道德的理想人格,向人们显示,怎样的教师是有道德的、高尚的,值得学习和效仿;怎样的行为是卑劣的、不道德的,必须予以反对。

第五,社会风气的影响。社会风气是大多数社会成员的精神道德面貌的体现。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是教师职业道德进步的催化剂,而社会风气中腐朽、落后因素的蔓延和扩散,则会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起消极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关系

1.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

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在教师职业领域中的特殊表现,植根于道德基础之中,反映着道德对教师职业的专门化影响和作用。道德作为社会共同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价值来源。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中,道德总是为各种职业道德规范的确立提供合理性论证。

教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共道德所具有的共性表现在:

(1)相对的独立性

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社会因素决定的,特别是受它们所依赖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因此,一般说来,它们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在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过程中,它们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具有相对独立性。一是在它们的发展中,某些道德并不因沧桑变化和世代更替而发生变化,如勤劳、勇敢、诚实、钻研、敬业、善良等道德规范和道德品质。二是它们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并不总是绝对的同步,表现为或滞后于社会发展,或超前于社会发展。

(2)质的阶级性

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总是反映和体现着阶级的意志,并按照阶级的意志来建设其自身道德体系。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在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

(3)历史的继承性

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一方面主要根源于它所依赖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另一方面它也是对先前社会道德遗产批判继承的结果。因为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尽管不同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所不同,但在维护基本生存发展和生活秩序方面却有许多共同之处,这就决定了不同社会、不同阶级具有某些共同的道德需要。正因为如此,反映人类社会需要的那些最基本最简单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常常被后来的社会所继承。这说明,任何新道德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适应一定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的需要,适应一定阶级利益的需要,并对以往道德规范、观点等进行加工改造、继承发展而来的。

(4)现象的一致性

作为道德现象,社会公共道德和教师职业道德都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现象。它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指导和衡量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是社会或行业团体对人所提出的外在要求。二是道德意识现象。它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条件,在道德活动中形成的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认识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思想观念、理想信念等。三是道德活动现象。它是指人们在一定善恶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支配下所进行的各种道德实践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

2.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区别

就它们之间的区别而言,一是两者产生的时间和发展的状况有所不同。道德先于教师职业道德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和产生的,而教师职业道德则是人类社会脑体分工之后才开始萌芽的;道德是随着社会整体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在整个社会的广阔空间里形成和发展的,而教师职业道德,虽然也是随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但更主要的、具体的还是在教师职业领域中形成和发展的,是与教师这一职业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二是两者适用的范围有所不同。道德是社会公共生活中最一般、最普遍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教师职业道德则是教师职业活动中特有的善恶标准和观念,因此道德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泛,涉及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一般的指导价值和一定的善恶评价意义,而教师职业道德的适用范围则没有道德那样广泛。虽然教师职业道德也能对社会其他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其总体上是适应教师职业的需要而产生的,具有专业的适用性,主要是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进行调节,并给予善恶评价。

认识和把握教师职业道德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不仅要有良好的教师职业道德,还要有良好的一般道德。因为一般道德是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所应当具有的。同时,这种良好的道德可以提高或强化职业道德的基础,使职业道德得以很好地确立和发展,增强教师职业道德内涵的道德底蕴。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和继承性

我们在肯定教师职业道德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阶级性的同时,还应当肯定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的特点。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阶级性,或者否认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和继承性都是片面的、有害的。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是指不同社会、不同阶级的教师职业道德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某些相同或相似的规范和要求。由于教育职业劳动具有共同的社会历史背景,所遵循的教育工作规律具有一致性,因而不同社会形态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或多或少地具有共同性。这些共同或相似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和要求,不是从某一阶级的利益或愿望中引申出来的,而是从教育工作对教师职业劳动的特殊要求中引申出来的,反映了人类道德上的进步。

教师职业道德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维护教育和教学秩序所必需的、最起码的、最简单的教育劳动行为准则上具有共同性。比如,在师生关系上提倡热爱学生、言行一致、为人师表;在教学工作中,强调刻苦钻研、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这些道德规范不是某一个时代、阶级或社会所特有的,而是任何时代、阶级或社会的教师应当共同遵守的,是维持正常的教育和教学秩序所必须做到的。第二,对教师个人的职业品质要求具有共同性。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教师,在教育职业劳动中的基本职能和作用是相近的,存在着某些共同的职业利益。教师为了实现教育劳动的目的,维护教师职业的利益,必须使自己养成相应的职业品质,如爱岗敬业、严于律己、严谨治学等。第三,教育科学规律和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行为的要求具有共同性。人们对教育科学规律的认识以及教育事业自身发展对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往往具有全人类的共同特点。如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是教育科学规律决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违反这一要求就会损害学生的天赋和才能,受到教育规律的惩罚,难以把学生培养成才。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性是指教师职业道德的自身发展的历史延续性。每个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都是从一定的社会或阶级利益出发,在批判继承历史上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遗产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继承以往的教师职业道德的优秀成果,为新的社会或阶级利益服务是教师职业道德发展和进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教师职业道德的继承是批判的继承,是一个辩证的“扬弃”和“取舍”的过程。今天,我们应当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出发,从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古今中外各种教师职业道德思想进行实事求是的具体分析和评价,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继承、借鉴、吸收和改造其中一切合理的、积极的、有价值的因素,为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服务。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是在教师劳动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道德,它既有一般社会道德的特征,也有其他职业道德共有的特征,更有教师职业道德自身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是指向教育的,表现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善恶的专门体现和专门要求。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个基本的特点。

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与发展和教师这一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职业的独特性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针对性。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是关于教育领域是非善恶的专门性道德,因为它的一切理论都是围绕教师职业展开的。它不仅告诉了人们教师职业何以为善的道理,而且指出了教师职业如何为善的途径。

教师职业何以为善?在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致的回答:教育是造福人类的事业。正因为教师职业具有为善于社会、为善于人类的巨大价值,所以教师职业是非常神圣的。夸美纽斯曾经说过:“我们对于家的贡献,哪里还有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呢。”

教师职业如何为善?从教师职业道德中更是难以尽数。从教师爱岗敬业的情感到乐业、勤业、精业的践行,从教师的言教身教到教师的自我修养,从教师学而不厌的钻研进取到教师诲人不倦的忘我情怀,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到教师对整体的关心等,无不包含着何以为善的道德策略。

教师职业道德的理论、规范、范畴,无一不是围绕教育问题和教师职业来展开的,无一不是围绕解决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关系和矛盾而形成的。因此,我们说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很强的教育专门性。

(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发展始终贯穿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要求。从最早对教师的表述来看,教师就已被赋予了教书育人的职责。如我国古代《礼记》中就有“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之说。意思是:教师的职责是既要教学生有关具体事物的知识,又要让学生知晓立身处世的品德。苏联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师:“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在教师职业道德中,育人被视为教书的根本。正因为如此,法国18世纪教育家卢梭指出:对一个教师来说,“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教书育人在教师职业道德中,包含着许多实践性要求,诸如团结协作、依法执教、廉洁从教、为人师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三)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在古今教育发展的长河中,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教师职业劳动的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在教师劳动价值上,它向人们揭示了教师所从事的是造福人类的伟大事业,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在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上,它肯定了教师职业的崇高性,把教师视为联系历史和未来的一个活的环节,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在教师职业职责上,它强调教书育人是根本,主张教书和育人的统一,反对只教书而不育人;在教师职业态度和情感上,它提倡爱岗敬业,育人为乐;在教师职业形象上,它要求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教师职业行为品质上,它要求尊重信任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关心集体,善于协作,民主平等,公正自律;在教师职业情操上,它提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廉洁从教,不慕虚荣;在教师职业业务上,它提倡不断学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精益求精,尽心指导,循循善诱。总之,教师职业道德充分体现了教师这一行业所特有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规范、职业良心、职业信念、职业作风、职业荣誉、职业情操等。

(四)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教师职业道德的产生与发展是适应社会和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其功能具有多样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这一行业所特有的伦理现象和精神文化,构成了教师这一行业特有的精神风貌,影响着从业者的内心世界,对从业人员具有很强的职业教化作用,使其认识自己的职业价值,培养其对职业的敬重感、自豪感、责任感,形成坚定的职业信念,成为职业工作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行为的善恶标准和观念意识,它不仅是衡量评价教师职业行为及其水平的重要依据,对教师行为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是教师在职业活动中对各种关系和矛盾加以调节或解决的重要依据,对教育活动中的人际关系以及人际之间的利益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个体内在获得的道德信念和道德品质,不仅能够增强和提高教师对其职业道德的评价能力,而且能增强教师言行示范的自觉性,促进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道德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都说明,教师职业道德功能具有多样性。

(五)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教师职业道德不仅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要求,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手段,教师是学生最直接的榜样。因此,教师的“为人师表”,不仅是教师道德的重要规范,而且也是我们这个古老而文明的民族中教师职业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尽管社会制度几经变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教师在道德上应起表率作用的观念却代代相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是全新的、开放式、立体式的教育,为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面向社会的要求,完成历史赋予教师的使命,人民教师必须向自己提出更高水平的道德要求,在学生乃至整个社会面前,建立起更高的道德威望和道德形象,完善自身的素质,成为全社会的道德楷模和典范。出于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教师在道德行为上必须接受来自学生和社会的监督,把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作为教师的美德。除此之外,还应坚持以实践和培养学生的效果作为评价和检验教师道德行为的标准。评价一个教师的行为是否正确,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的方法是否可行,不仅要看学生的在校表现,还要看学生走上社会以后能否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也是其他职业道德所不具备的。

(六)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

所谓广泛,是指教师的思想道德不仅广泛地影响在校学生,而且会通过学生和家长进而影响整个社会。学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地,教师是精神文明的倡导者和推行者。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教师与社会的接触越来越多,联系面越来越广泛,他们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也将越来越多地直接作用于社会。可以说,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是一件牵动千家万户和影响千秋万代的大事,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所谓深远,是指教师道德可以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的性格和品质,其影响不只局限于学生在校期间,而且影响其终生,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和未来。毛泽东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的信中说:“徐老先生,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他称赞徐老的革命坚定性和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的精神,称赞徐老“心里想的就是口里说的与手里做的”,是“一切革命党人和全体人民的模范”。这充分表明徐老对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影响的深远性。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作为社会的人,与其他人一样,存在着自然的冲动、欲望与对功利的追求,这些往往是与教育职业的要求不一致或相背离的,因此需要教师职业道德对其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矫正和防范。这说明了教师职业道德在教师的职业行为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

(一)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

在教师的教育活动实践中,学校的规章制度、教育计划、教学大纲等,对教师的教育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导和调节作用,但是,它不可能包揽教师的一切教育行为,还必须有一种更灵活、更有效的,时时处处都能起指导、调节和监督作用的东西,这就是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教育行为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社会舆论和内心信念两种形式来实现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能够通过激发动力、评价优劣、调节行为来处理和调节各种利益关系,促进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证教育任务的圆满完成。这是教师职业道德最基本的社会作用。

1.动力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体现着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和作为教师应有的职业追求。它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具有激发、鼓励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教师不断进行自我修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觉做好教育工作的力量。教师职业道德的动力功能一般以三种形式来实现:

第一,社会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则,通过树立理想的榜样和进行正确的评价等方式,塑造理想的教师职业人格,形成社会舆论,从而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向往、追求并力图实现高尚的职业品质,推动其具体工作向社会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第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被教师个体所理解和掌握,它便可以成为教师自我限制、自我约束的动力系统,促进教师工作的开展。伴随着工作成就和社会赞誉的出现,教师职业道德便会与教师个体心理的内在需要发生共鸣,教师会产生成就感、尊严感、荣誉感等情感体验,教师职业道德便成为教师工作的内驱力。

第三,当教师的职业道德在工作中被不断遵循、认识、体验,最后内化为教师人格的一部分时,它便成为一种内驱力,对教师的言行、举止起到自动约束、激励的作用,经常地、习惯地、自动地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精神力量,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去履行自己的职责。

2.调节功能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以“应当怎样”和“不应当怎样”的外在尺度和内部的命令来规范教师的言行,指导教师正确处理各种矛盾,选择正确的教育行为,保证教育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的职业行为具有调节的功能。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的道德评价来实现的。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社会赋予教师的任务和责任。然而怎样教书,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不是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而为的,而必须按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进行。当教师的职业行为符合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时,就会受到社会舆论肯定的评价,从而对教师起到鼓励、鞭策的作用,促使教师继续坚持选择良好的道德行为方式,不断进取,以期获得社会舆论更好的评价。如果相反,社会舆论就会给予否定的评价,迫使教师根据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矫正职业行为。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建立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家长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上。

3.评价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是一定社会为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而对教师工作提出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既是规范教师工作行为的准则,也是社会、学校和教师自己对教师工作进行社会价值判断的标准之一。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对教师工作具有评价功能。教师的工作是伴随着教师具体的职业行为而开展的。当评价这些职业行为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与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相一致时,必然用一定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作为尺度或标准来衡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是非、善恶、优劣等价值判断,分析判断产生结果的原因,从而达到促使教师改进工作的目的。

(二)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青少年学生。尽管青少年有自己的情感、意志和主观能动性,但是,由于他们正处于生长发育期,对于是非、善恶、美丑等还没有成熟的观念和切实的体验,因此青少年具有很大的可塑性。青少年要想成长、成熟,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就必须学习,而且他们往往从教师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中汲取是非、善恶观念。在知识习得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传授书本知识来实现,但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书本知识的灌输,教师还必须以自己的言行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学生往往从教师思想道德、行为习惯中学到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认识是非、善恶、美丑。当教师按照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时,会使道德要求具体化、人格化,从而使学生在富于形象性的榜样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在潜移默化中形成教师所期望学生拥有的良好思想品德,增强教师教育的可信度、吸引力和有效性。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谈到教师的行为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时说道:“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说明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品质对学生具有很大的教育作用。在现代教育中,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体现在教师职业行为的示范性特点上。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可树立教师高尚的人格形象,从而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优良的学生集体都具有重要作用。而良好的师生关系与优良的学生集体对学生个体来说都具有教育的意义。这也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三)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教师职业道德的功能不仅体现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而且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教师职业道德内化到教师的思想中,便会时刻规范着教师的行为举止,这时教师职业道德便以人格化、形象化的方式对社会文明起到示范作用,成为社会各行各业人员学习或效仿的楷模。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具有多重角色的个体,他们在学校是学生,在家庭是成员,在社会是公民。学生的多重身份使教师的接触面无限扩大。教师为了做好教育工作,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必然要与社会及学生家长等方面打交道,以实现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当教师严格遵循教师职业道德,以高尚的道德面貌出现在社会活动中,不仅会使他们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而且他们的道德风貌、人格形象还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为人们学习和效仿,从而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

学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社会瞩目的文明园地。我国长期以来一直把学校看做是文明的神圣殿堂,称教师为先生,视教师职业为文明的象征。这种声誉不仅仅是因为学校和教师是知识的摇篮与传播者,更主要的是因为学校和教师是道德的载体。良好的校纪校风不仅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一个和谐美好的环境,而且也将在社会道德风尚中显示它的示范功能,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对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要求的逐步提高,整个社会对教师和教育越来越重视,越来越认同。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职业道德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更加显著。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曾在他的名著《爱的教育》中把教师称为“未来国民精神上的父亲”,“开发你精神的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能指导教师正确处理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调节教育行为,促进教育任务的完成,直接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还对改善整个社会风气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在职业活动中体现的道德面貌,一是能够直接影响社会风气;二是可以通过影响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而影响整个社会风气的变化。正是教师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和重要性,使教师职业道德在改善社会风气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具有特殊的社会作用。

(四)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对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高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教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道德水平,加强自身修养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的重要内容和应有要求。在教师自身修养过程中,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引导功能。所谓引导,就是促使或指导事物的发展按既定的方向和目标前进。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认清发展的方向和目标,而且在向目标前进过程中还要不断矫正那些偏离目标的行为或方式。

教师职业道德作为社会道德体系的组成部分,规范和约束着教师的职业行为。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内容为教师的职业行为提供着“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去做”的标准。这种标准在良心和义务感的作用下使教师在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中自觉地把它作为自己的行动特别是自身修养的指南。另一方面,教师职业道德也常常通过社会舆论和教师个体内心信念等途径,确立教师内在的荣辱观、善恶观,从而实现教师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控制、自我调节、自我修养的目的。教师为保持自己的荣誉,得到他人的肯定和尊重,必然会按社会舆论的导向,遵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自身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是对教师教书育人的职业行为提出的客观要求。当教师职业道德内化为教师的人格之后,它便体现在教师的职业行为中和教师的工作成果中。当教师把自身的职业道德转化为教育成果后,他所得到的是社会的肯定与尊敬。这种社会的认同,会激励教师更加努力地按教师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而收获的喜悦也会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使教师继续在教师职业道德引导下,加强自身的修养。

四、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道德原则是处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关系的根本原则,是调整社会生活中人们相互关系的各种规范要求的最基本的出发点,是道德的社会本质和阶级属性的最集中的反映,因而,也是人们在道德实践中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教师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必然具有社会道德基本原则的深刻思想内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调节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它统率着教师职业道德的一切规范和范畴,是一种最一般形式的道德要求。

(一)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于职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教师职业道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就应当是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在教师职业道德方面的反映,是与教师职业特点相符合的。因此,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1.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马克思曾指出:“物质生活的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现象,它是由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历代教育伦理思想发展变化的过程清楚表明,社会制度对教师职业道德具有决定性的重大影响。一定社会的教师职业道德归根到底是受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制约的。在阶级社会中,社会生产关系直接表现为阶级关系,因而,教师职业道德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并为一定阶级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人民群众当家做主,按劳分配的生产关系。人民政权领导教育,使我国教育开始走上了为人民服务的轨道。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全体劳动人民服务,是为了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为了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以往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无法相比的。人民教师只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担负起如此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党和国家对教师提出了一系列职业道德要求:热爱学生、教书育人、献身教育、遵纪守法等,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崇高精神境界。教师只有严格遵守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基本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2.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原则集中体现了无产阶级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和为全人类解放而奋斗的牺牲精神。教师职业道德统一在社会主义道德之中,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和规范的具体化。集体主义原则落实到教师的职业道德中就是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首先,集体主义要求教师要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履行对社会应尽的义务。教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学生服务上。如果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既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这就是为社会作出了贡献,体现了集体主义的要求。其次,集体主义要求教师要正确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人民教师的生活目的应该以民族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原则,进而才能把振兴教育、为国分忧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水平贡献出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

3.教育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决定了教师必须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社会的延续,总是把各种生产知识、劳动技能和工作经验以及社会生活的传统行为习惯传授给年轻的一代。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开发智力、锻炼身体、培养思想品德、造就社会人才的活动,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教育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造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通过发展教育,能够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促进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促进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的进步,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都有重要意义。教师只有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尽职尽责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

总之,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衡量教师行为善恶的最高标准。教师有了这样的道德理想,就能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自己所担负的道德责任,把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服务这个大目标上,使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得以有效协调,从而推动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

所谓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就是把人民的教育事业看成是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奋斗终生。具体来说,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还可以细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就是指传授知识,培养人才。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书育人要求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既要努力教育学生学习知识,又要培育学生成人成才。只有把两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

教书育人反映了教师这一行业的本质特征,指出了教师这一行业与其他行业不同的根本所在。它昭示人们,教师这一行业是教书育人的行业。教书育人也是对教师基本职责的概括,指出了教书育人是为师从教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是教师的天职。只要为师从教,就必须担负起这个职责。不认真履行这一职责,或不履行这一职责,就不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或根本就不配做一个教师。教书育人作为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一个构成要素,是由教师职业的本质特征和职责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性质的教育决定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并为一定的政治、经济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教育的必然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科学文化,这是一个伟大的任务。社会主义教育是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一部分,它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重任。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应当旗帜鲜明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自觉地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用人类最先进的思想和优秀文化成果教育学生,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同时,思想教育必须以丰富的知识作基础。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知识去说明深邃的哲理,给人以启迪;用知识点燃人们心灵的火花,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如果思想教育缺乏知识将显得空洞无力,枯燥无味,也不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所以,教学的过程既是开启知识大门的过程,也是敲开心灵窗户的过程。教师既要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又要传播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2.为人师表

为人师表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职业的过程中,按照教师整体素质的要求进行全面的修养,并以师德、师能、师为的综合形象展现在受教育者的面前。为人师表的道德意义,在于对教师的道德规范产生直接的、具体的指导作用。为人师表也是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

为人师表是教育性质、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对教师整体素质和行为取向的客观要求,是教师言教与身教的统一。师表的内容包括“学为人师”和“行为世范”两个方面。“学为人师”即以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和能力素质给予受教育者良好的知识引导和启迪,做到以学识和才能教人;“行为世范”即以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法纪素质向社会和受教育者展示优秀的做人典范,做到以德行和品格感人。这就是言教与身教的结合。言教是指教师所说的东西必须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在知识上、能力上给学生以正面武装;身教是指教师所倡导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能够通过教师的作为去实践,即要求受教育者做的事情,教师首先应当做到率先垂范。

为人师表是由社会主义教育任务决定的,它要求教师具有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勇于开拓创新的能力。在我国,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事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要有追求真理、坚持真理、传播真理的勇气与能力,认认真真地做学问;另一方面要把求真的科学品质和创新的思维、创造性学习与劳动向学生身上转化,为他们的学习过程和将要从事的劳动奠定基础。

3.献身教育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其核心就是献身教育事业。因此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构成要素也不能缺少献身教育的高尚精神。献身教育要求教师必须做到:

第一,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强烈的事业心是做好工作的内在动力,它给人力量,催人奋进。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也不是少数人干好就可以的。它需要成千上万教师不辞劳苦,勇于献身。从工作条件上讲,无论艰苦与否,只要有人群存在,就需要有学校和教师;从工作性质上讲,教师的劳动是繁重的,打破了工作和休息的界限,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教师付出全部的聪明才智和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第二,要有高度的责任感。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是受经济基础决定,受客观必然性支配的。但是我们在强调客观必然性的同时,也要强调人们选择善恶的自主性,强调人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道德责任。高度的责任感是教师做好工作的内在要求,它建立在对教育事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每一位学生负责,对祖国的教育事业负责,不计较个人的荣辱得失,这就是人民教师高度的责任感。

第三,要有公而忘私的高尚品格。一般说来,名利观都是一定的社会关系的概括和反映,教师的名利观也必然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无不与各种思想派别相联系,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人民教师的名利观是与国家、集体利益相一致的,公而忘私是社会主义提倡的名利观。教师以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发达为己任,以育桃李满天下为自己的最大满足,从学生的成就和业绩上透视自己的贡献获得最大的欣慰。就这一点来说,人民教师是公而忘私的。

(三)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地位和作用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调整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教师与社会关系时所应遵循的根本指导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贯穿于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始终,是衡量教师个人行为和品质的最高道德标准。

1.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不同社会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不可能脱离一定社会的政治与经济,而是为一定社会的阶级斗争和生产实践服务的,所以教育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如教育理论、教育方针、培养目标以及社会科学的部分教学内容等,无不带有阶级的色彩。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无一不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教师职业道德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特点和鲜明的阶级性。在剥削制度下,一切的教师职业道德,总是强调为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强调为统治人民、麻痹人民、奴役人民的目的服务。社会主义教师职业道德则强调要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以发展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人才为目的。这是人民教师职业道德与一切旧教师职业道德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也是人民教师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精神的集中表现。

2.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和核心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表现的是教师个人同教育事业的关系。它是每一个教师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遵循的道德行为标准,也是用来评价教师行为是非善恶的最高标准。在人民教师的职业道德体系中,道德规范都是以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为轴心。换句话说,教师道德基本原则在道德体系中起主导作用和支配作用,决定和制约着其他各方面的道德要求,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统率。实践表明,只有树立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的思想,才能从教育劳动中获得巨大的力量和无穷的乐趣,为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只有树立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才能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做到为人师表,并能团结协作,互相学习,搞好教学工作;只有树立了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的思想才能全心全意地为学生服务,尊重学生,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诲人不倦。做到了这些,教师的工作、学习、生活以至人生的全部过程都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情操。

3.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教师职业道德的一根红线

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红线作用,主要是讲它在道德规范、道德范畴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统率并制约着整个教师职业道德体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是在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教师职业的要求,而对教师提出的一些具体的道德要求。因为没有具体的道德规范,要对教师的道德实践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是困难的。在社会实践中,教师的道德选择和道德修养必须遵循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比如,热爱学生这个道德规范就是依据教师职业道德基本原则提出来的。可见,人民教师的道德选择必然要接受“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基本原则的调节和制约,并在这一基本原则的影响下,不断培养正确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养成正确的道德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正确体现了教师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相互关系,它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灵魂,影响和制约着其他一系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贯彻。如果抽掉了“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这一道德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其他规范和范畴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因此,必须认真贯彻这一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