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统计科学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积淀了坚实的研究底蕴,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组建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申报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于当年获得教育部批准。自此中心成立至今,先后聘任校内外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兼职研究人员31人。本项成果形成专著《满意度评估系统应用研究》,并被评为“北京市第九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前身是成立于1988年的统计科学研究所,经过10多年的发展,积淀了坚实的研究底蕴,在此基础上于2000年组建应用统计科学研究中心,申报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并于当年获得教育部批准。

此中心建立后,始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和有关文件的精神,坚持以搞好科研为重心,以改革和创新管理体制为前导,以强化国内一流,争创国际一流为目标,利用学科特点和优势,积极开展横向联合,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经过10多年的努力,此中心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取得明显成效,成为统计学科学术研究和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和平台。

一、总体情况

此中心目前有4个研究室,分别为社会经济统计、数理统计方法应用、风险管理与精算、生物与卫生统计,并设有图书资料室和行政办公室。

此中心研究人员实行动态聘任制,申报此中心正式立项获准,即成为中心专职研究人员,签订聘任合同;项目完成后,与此中心聘任合同解除。此中心也聘任承担各类重大项目,带课题经费进入的人员为兼职研究人员。自此中心成立至今,先后聘任校内外专职研究人员18人、兼职研究人员31人。

10年间,此中心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53项,经费总额1636.1万元。其中,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9项,经费380万元;国家级纵向课题42项,经费562.7万元;其他横向课题54项,经费638.4万元;中国人民大学科研项目6项,经费48万元。

截至2010年年底,此中心研究人员共发表期刊论文272篇,其中SCI及SSCI检索论文32篇,软件及专利成果3项,出版著作92部,向各级部门提交研究报告130份,向国家部委及省市委提交报告62份。

10年来,此中心专兼职研究员共培养研究生627人,其中博士后15人、博士162人、硕士464人。并通过成立学生研究小组、组织前沿培训等,积极创造条件,提高研究生科研能力,开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主要成绩与经验

1.凝聚学科发展方向,创建重点研究平台

此中心始终沿着应用统计学科建设方向发展,坚持国内一流、世界影响的战略定位。科学研究瞄准国家重大实际发展问题,既树立标志性研究成果,也追求最新领域的发展研究,注重统计学科的交叉研究。10年间,此中心建设了九大重点研究平台,还创建和发展了面向实际应用的研究子机构: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调查技术研究中心、数据挖掘中心、六西格玛质量管理研究中心、保险精算中心、数据库研究室等,突出应用主题,创建网站,建立新型的学术交流、知识普及和与用户零距离连接的模式。

2.扩大国际影响,推进统计学科国际化发展

10年间,此中心共举办各类学术会议43个,其中国际会议15个。通过学术会议,特别是国际会议,构建国际交流平台,扩大国际影响。例如,2001年召开的“中国的保险监管与精算实务国际研讨会”,有10个国家和地区的150名代表参会。2005年召开的“第15届国际投入产出大会”,有来自世界五大洲近40个国家的280余位国际代表参加。自2004年开始与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主办国际统计论坛,至今已经举办四届,其中“第四届国际统计论坛”,邀请9位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及中国的科学院院士,多名考普斯奖获得者以及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等150多位国外统计学者前来参会,显示了论坛的国际影响力。

此中心还搭建交流及发展平台,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讲学及合作研究,共243人次;专兼职研究员出访境外参加国际会议或访学,共110人次。通过广泛的学术交流,及时掌握学科发展动态。通过在SCI、SSCI检索期刊发表论文、在国外出版学术著作等,扩大学术影响。

3.理论联系实际,提供咨询服务

此中心许多课题研究注重与实际部门合作完成,面向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咨询服务,提高解决重大实践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参与重大决策能力,并追求开发统计分析精品与实际部门长期互动。在统计数据、统计调查基础上建设数据库。各项实际应用课题成果,为各部门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报告及服务。主要合作机构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家发改委、国家开发银行、国家海关总署、商务部、对外经济贸易合作部、国家信息产业部、国家统计局、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商检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各省市政府部门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等。

三、标志性研究成果

(1)金勇进的《北京市居民满意度评估系统研究》。本项成果的研究贡献表现在,全面论述了进行满意度评估的意义和构建满意度测评体系的思路;提出满意度结构模型,为统计方法在满意度测评中的应用开拓了广阔的空间;在PLS方法和LISREL方法样本量的研究上取得创造性成果,利用功效分析的方法,得到更精确的最小样本量;将测评方法中的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应用到满意度调查问卷的分析中;采用结构方程中的直接、间接效用分析,满意度重要性矩阵,奖惩分析和客户细分方法,为满意度指数的应用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本项成果形成专著《满意度评估系统应用研究》,并被评为“北京市第九届优秀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

(2)赵彦云的《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评价与分析》。本成果借鉴国际竞争力理论和方法,力求深入分析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与挑战,提供中国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研究应用社会化的一项全新性研究成果,创造真正有益的社会价值,为企业、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沟通和竞争力的互动提升服务,积极创造三位一体的经济和谐社会。在研究组织上,突出与国外研究前沿交流,与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合作,全面开发企业数据库的竞争力分析研究,为国家发改委、中国工商银行信贷部直接服务,也以学术论坛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学术刊物等方式上发表研究成果,并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3)高敏雪的研究报告《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框架研究》。本成果对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现实需求和理论方法基础进行了归纳;提出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框架”;完整地给出了关于核算目标、核算原则、核算概念、核算内容和表示、核算中的估价方法、核算实施步骤的整体思路,为建立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第一个比较规范的版本;依据环境经济核算框架,对环境污染主题进行了实际核算尝试,从污染治理成本和污染损失两个角度得出了“经污染调整的GDP”的初步核算结果。此成果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负责人荣获2006年CCTV感动中国人物奖。

四、“十二五”的发展思路

此中心“十二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加强对现代统计分析理论与技术的探讨,加强对现代统计方法和应用的研究,运用现代统计学理论和方法交叉组合研究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实际问题,形成特色突出和科学有效的统计技术的应用产品或服务,把此中心建设成国内一流和世界有重大影响的学科平台。承继以学术研究带动基地发展的思路,并在“十二五”期间确定以下主要研究方向:

(1)重大发展问题的统计技术创新研究;

(2)现代统计技术与方法的应用性研究;

(3)精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

(4)生物医学统计技术发展与应用。

同时在基地运行、项目管理、成果推广等方面积极探索,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此基地建设成为更加具有学术地位和影响力的统计学科科研与交流平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