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儿的语言天赋及语言的形成

婴儿的语言天赋及语言的形成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听觉器官中枢接受言语的声音,嘴、喉、鼻等的器官中枢发出言语的声音。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语言器官的形成也很神奇。如果婴儿在第七个月降生,他的耳朵就已经完全形成,只等发挥作用。婴儿对于不理解的各种嘈杂的声音没有反应。由于儿童的器官任凭他开动,因而语言是儿童创造的。婴儿可能认为,他没有听到其他的声音,但事实上是因为他对其他的声音不作出反应,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刺激他。

在此,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些有关婴儿语言的话题——语言机制。大家都知道,中枢神经系统为生物提供了适应外部世界的器官,各种感觉器官、神经和神经中枢以及运动肌肉器官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起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语言机制不单纯是物质因素。19世纪末期的研究表明,语言同大脑皮质的神经细胞有关,其中主要有两个区域:一个是感觉中枢,负责接受语言;另一个是运动中枢,负责语言的产生。很明显,语言机制包含许多器官,而且同样可以进行支解。听觉器官中枢接受言语的声音,嘴、喉、鼻等的器官中枢发出言语的声音。两种中枢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独立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听觉器官同神秘的内心世界是相联系的。儿童的语言在其内心世界中不知不觉地发展。而运动器官的活动又同异常复杂和准确的说话的动作相联系。

显然,运动器官比听觉器官发展得缓慢,表现得晚。对此只有一个解释——儿童发出声音所不可缺少的微妙运动是由儿童听到的声音所激起的。这种设想有其逻辑上的合理性。因为如果儿童不是幸好有已经形成的语言,那么,他们在学习别人发声之前定然已经听到过这种声音。因此,复述别人的话的动作必须以记在心里的声音为基础。因为,将要做出的动作取决于听到的,而且是记在心里的声音,这很容易理解。但我们还得记住,语言是通过自然机制产生的,而不是通过逻辑推理。只有真正的自然才是合乎逻辑的。在研究自然时,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些事实。当我们理解了这些事实之后,就会认为它们是合乎逻辑的。我们自然会认为,“肯定有某种导引它们的智慧力量”,这一智力导引创造性的活动,它对心理现象的影响比对纯粹的生理现象更加明显。不过,即使是对生理现象,它的影响也足以引人注目。人们想到花,就会想到那斑斓的颜色和美丽的形状。显而易见的是,儿童出生时,既没有听力,也没有语言。那有什么呢?什么也没有,但一切都将出现。

就某一特定的语言来讲,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与声音和遗传影响关系不大。但是,它们具有利用语言、激起说话运动的能力。它们是自然用来发展语言的机制的一部分。做更深入地探讨就会发现,除了这两种神经中枢外,肯定还存在着特殊的敏感性和动作的预备期。因此,儿童的活动服从于他的听觉。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儿童一生下来,就能开始适应环境和为说话做准备。

只要细心观察,我们就会发现一些有趣的事情,语言器官的形成也很神奇。耳朵结构其实非常精密,简直是一部无与伦比的作品。耳朵的中心部分就像一个竖琴。竖琴上的弦能够根据各种声音的长度发出振动,从而重新发出这些声音。我们耳朵的竖琴有64根弦,由于空间狭窄,它们按不同的长度被置放成类似贝壳的形状。尽管只有这个有限的空间,自然还是巧妙地提供了接收音乐旋律所需的一切。但什么使这些弦发生振动呢?因为,如果没有什么振动琴弦,它们就犹如一架不用的钢琴,长期沉默。竖琴的前面有一层像鼓面似的振膜,声音一旦振动鼓膜,竖琴的弦就发生振动。由此,我们的听觉就捕捉到了那悦耳的音乐。由于耳朵里只有64根弦,不能将宇宙间所有的声音都接收进去,但却可以在上面弹奏出相当复杂的音乐。语言虽然有各种音调和重音的细致变化,但还是可以由它来传送。还在神秘的胎儿期,耳朵就产生了。如果婴儿在第七个月降生,他的耳朵就已经完全形成,只等发挥作用。耳朵是怎样沿着细微的神经纤维把它得到的声音传送给大脑的呢?我们又一次面对自然的一大奥秘。

那么,语言是如何在婴儿大脑中形成的呢?不少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听觉的发展是最迟的。由于听觉在这时还很麻木,因而很多人认为婴儿生来是聋子。婴儿对于不理解的各种嘈杂的声音没有反应。在我看来,这可能含有某种神秘的意义。我并不怀疑感觉迟钝,但我认为,儿童的语言中枢反应敏感,尤其是对带有词汇的语言。听觉机制也许只对某类声音作出反应。结果,儿童听到的词开动了复杂的机制,产生了运动机能,从而重演出接收到的声音。假如这些中枢的特殊机能没有建立,由它们随意接收任何声音,儿童就会发出怪异的嘈杂声音。他每到一地,就会模仿那个地方特有的声音,甚至还会模仿非人类的声音。正是由于自然为人类语言建造了感觉和运动中枢,并且分离了二者,儿童才能学会说话。由于某种原因被抛弃在丛林中的“狼孩”经过某种方式保留了生命,这样的儿童的周围尽管有鸟兽的怪叫,淙淙的流水声和树叶的瑟瑟声,但他们仍然是哑巴。他们什么声音也发不出来,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到过唯一能刺激语言机制的人类语言。

我想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是,语言机制的确是一定时期才存在的,这点毋庸置疑。人类不是天生就有了语言,而是具有创造语言的机制。由于儿童的器官任凭他开动,因而语言是儿童创造的。在刚刚出生后的神秘时期,儿童是一个具有特殊感觉形式的心理统一体,处于自我睡眠状态。但他突然间醒来,听到了优美的音乐,所有神经纤维都开始振动。婴儿可能认为,他没有听到其他的声音,但事实上是因为他对其他的声音不作出反应,只有人类的语言才能刺激他。

如果想到创造和保存生命的巨大强制力量,我们就能理解这一音乐引起的神经纤维的振动必须永存的道理,就会理解为什么不断降生于世的新生命就是保持语言的延续性的手段。在儿童的记忆中,无论形成了什么都能成为永恒。富有节奏的歌曲和舞蹈也是这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并通过身体的运动对其音乐作出反应,还赋予相应的词。人的声音就是一种音乐,词就是它的音符。它们本身没有什么意义,但每一民族都赋予了它们某种特殊的意义。在印度,成百种语言把它分成众多民族,但音乐却把它们都联系起来。我们试着想想这意味着什么。没有哪种动物有音乐和舞蹈,而整个人类都知道并创作了歌曲和舞蹈。语言的声音在无意识中固定下来。我们不知道生物内部所发生的事情,但其外部表现给我们提供了引导。首先固定于婴儿无意识中的是单音,这是母语的基础部分,我们可以称它为字母,接着是音节,然后是词。但婴儿并不理解它们的意思,正如有时儿童大声朗读识字课本一样。然而,一切都进行得多么巧妙啊!在儿童内部有一个小老师,她像古时候的老师那样,经常先让儿童背诵字母,然后拼音节,再朗读单词。然而古时候的教师不能适时施教,他们是在儿童自己已经能够说话并完全掌握了语言之后才施教。儿童内部的老师却不同,她是在恰当的时候教儿童学习语言的。

儿童首先掌握单音,然后是音节,循序渐进,正如语言本身一样合乎逻辑。在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最先掌握的是事物的名称。自然的教育方式与我们预期的相同,自然就是最好的老师。在它的指导之下,即便是再枯燥乏味的语言,儿童也会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可以持续到儿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3~5岁。她有条不紊地教儿童名词和形容词、连词副词。正像在学校里,学期结束时我们要对儿童进行考试,儿童以实践表明他能运用每一种词类。只有在这时,我们才意识到他有一个多么好的老师,他是一个多么勤奋的学生,他是多么聪明能干,完全掌握了所有词类。然而,没有人羡慕这一优异的工作,而且只有当儿童开始上学读书时,我们才真正对他所学的产生兴趣;对他的成绩感到自豪。如果我们年长的人对儿童有着真诚的爱的话,就应该看重他们的成功,而不是所谓的缺陷。

儿童确实是非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只在两年时间内,儿童什么都学会了。在这两年中,儿童内心的意识逐渐觉醒,节奏逐渐加快。直到突然间,它好像被一股顺风冲击,从此意识便开始支配一切。婴儿大约在4个月时,就察觉到在他周围并深深触动他的这一神秘的音乐是出自人的口,是由嘴唇的动作产生的。人们很少注意到婴儿在观察说话人的嘴唇时是多么仔细。他全神贯注地盯着说话人的嘴唇,还试着模仿嘴唇的动作。

然后,儿童的意识在活动中起积极作用。当然,婴儿已在无意识中准备好了运动的机能,但产生口语所需要的全部细微肌肉纤维并没有完全协调起来。不过,有意识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从而加强了他的注意,他便开始有意识地做一些生动而机智的尝试。

婴儿通过两个月的细致观察,说出了一些简单的音节。这时他才6个月。在这以前,他一个字也不会说。一天早晨,婴儿醒来时,他说:“爸……爸……,妈……妈……”他已经会说“爸爸”和“妈妈”这两个词了。以后的一段时间,他仍然只说这两个词。这时我们就会说:“婴儿只会说‘爸爸’和‘妈妈’。”但我们必须记住,他是在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之后才达到这个水平的,它是婴儿自我发现的结果,婴儿已意识到他自己的能力,可以随意学习语言技能了。

婴儿10个月左右的时候,开始意识到声音的意义。当父母对他们说话时,他们知道这些话所表达的含义,并且努力去理解其中的意思。到1岁时,儿童发生了两件事:他在无意识中理解了语言,并进而达到了有意识阶段;儿童创造了语言——虽然只是咿咿呀呀、简单地重复和声音的组合。

当儿童到1周岁左右时,就可以说出第一个代表一定意义的单词。虽然跟以前一样咿咿呀呀,但他的咿咿呀呀有了一定的意思。这就是有意识智力的证明。儿童内部又是如何呢?细致的研究表明,婴儿内部的能力远远大于外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儿童进一步意识到语言的产生依赖于他所处的环境,儿童有意识掌握语言的愿望也变得更加强烈。这时,婴儿内部也出现了重大冲突,即意识反抗生理器官的斗争。这是在人的内部出现的第一次冲突,是人的各部位之间的第一次交战。让我以我自己的经验来说明这个问题。假如我有很多想法要说出来,为了打动听众,我想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我的思想。但我用外语说话无异于无用的咿呀学语。我知道我的听众是很聪明的,希望同他们互相交流,但由于缺乏表达的手段而失去了这个机会。

婴儿的大脑里其实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想法,却像是茶壶煮饺子一般尴尬,有口说不出来。这时,儿童正处于一个戏剧性变化的时期,有生以来,他第一次感到失望。于是,他下意识地努力学习,独立探索,很快便能取得惊人的成功。一个试图表达自己思想的人,迫切需要一个发音非常清晰的教师。为什么家庭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因为我们通常不是帮助儿童,而只是模仿他们的咿呀学语。如果儿童没有他自己的内部教师,他就不可能学会说话。正是其内部教师让他听成年人的相互交谈,即使没有谈论他时,儿童也要听他们的谈话。这促使儿童准确地掌握其语言,我们对此并没起什么作用。

有时我们看到有些人跟1岁的小孩子咿咿呀呀地对话,总觉得这个人童心未泯,非常好玩儿。但我们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儿童的困难,没有意识到给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明白,儿童是通过自己掌握语法知识的,但决不因为这样,我们就放弃对儿童讲规范的语言,或者根本不帮助他遣词造句。

1~2岁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儿童监护人需要具备语言发展的科学知识。通过对儿童的帮助,我们成了儿童的服务员和创造儿童的自然的协同者。而且,我们还发现儿童的整个学习计划都已制订妥当。

再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如果我想用外语谈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但说起外语来又只是咿咿呀呀的,那我该怎么办呢?我很可能会发脾气,生气,甚至会大声嚷嚷。1~2岁的儿童也是如此。当他尽力用一个词语告诉我们某件事的时候,我们听不懂,他就会大发雷霆,沉溺在对我们好像是毫无意义的狂怒之中。事实上,我们常说:“瞧!现在你可以亲自看一看与生俱来的人类天性的堕落。”

然而,他是一个被人误解而又正在争取独立的幼儿。由于还不会说话,他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发怒。但是,他有创造语言的能力。他的恼怒在于,尽管他尽了最大努力,还是没有找到恰当的词汇。不管怎样,无论是失望还是误解,都不会终止儿童的探索,他使用的相类似的词汇也逐渐增多。

大约在1岁半的时候,儿童就开始意识到,原来很多东西都有它特定的称谓。这表明,儿童已经能够从他听到的所有词语中挑选名词,特别是具体名词。到此为止,他已迈出了多么惊人而又崭新的一步啊!刚开始的时候,儿童只是说一些个别的单词,心理学家称这是“一个单词的句子”。这时孩子如果看到晚饭准备好了,就说:“muppet。”意思就是说,“妈妈,我要吃晚饭。”这种简缩化语言的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这些词语本身发生了变化。它们常常和一些拟声词联在一起,如狗的“汪——汪”声,或者这个词纯属生造。我们把它们统称为儿语。迄今为止,我们对儿语的研究还远远不够,只是局限于儿童照管人员的研究范围。儿童在这个年龄所形成的远远不只是语言,其中还形成了秩序感。这绝不是我们经常主观臆断的那种表面的或暂时的现象,它产生于实际需要。在其心理的积极形成阶段,儿童常常感到一种强有力的冲动力量,催促他按照自己的逻辑,把混乱的语言变得条理清楚。儿童的孤立无助是多么容易使他陷入精神上的痛苦。而我们对儿童语言的理解,这对于把他们从精神的痛苦中解救出来,使其内心趋于平静起着多么重大的作用啊!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因为这个实例有助于说明这一点。这是一个西班牙儿童的故事。这个儿童想说“abrigo”(大衣),但他却经常说“go”(去),而不说“abrigo”(大衣)。他想说“espalda”(肩膀),却经常说“palda”,而不说“espalda”。儿童说的这两个词“go”和“palda”产生于一种心理冲突,这一冲突使他尖叫和对抗。儿童的母亲脱掉了大衣,放在手臂上,儿童立即就尖叫起来,无论如何也不能安静下来。最后我建议他母亲穿好大衣,儿童果然立即停止哭叫了,还高兴地说“Go palda”,意思是说“现在对了,大衣应该披在肩上”。

我为什么要举这个例子呢?它主要表明了儿童对于秩序的那种强烈渴望,并且他们对混乱表现出强烈的反感。所以,我多次呼吁为1岁到1岁半的儿童建立特殊“学校”。我认为,所有的母亲乃至整个社会都不要把儿童孤立起来,要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和成年人接触,让他们能够经常性地听到符合人们发音标准的最纯正的语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