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教为主”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以教为主”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认为“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建立在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基础上的ID逐渐受到批评。这样,就使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不仅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加涅的“学与教”理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与实施步骤

通常认为“以教为主”ID的理论基础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由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任何教学的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研究人类学习过程内在规律的学习理论,以及研究教学过程性质、规律的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显然起着比较关键的指导作用,即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应当是四种理论中更为重要的理论基础。另外,在这四种理论中,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的研究内容和理论体系近几十年来的发展相对稳定,因而对ID理论发展的影响也比较稳定(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这三种理论对ID的发展均起过较大推动作用,但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这种影响没有太大变化)。唯有学习理论,由于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因而对ID理论发展的影响特别显著,特别引人注目。

早期ID在学习理论方面主要是基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所谓“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非已知刺激诱发出的联结反应(已知刺激所诱发出的联结反应则称为“条件反射”)。在某种操作条件的作用下,当联结反应被诱发之后,若随即给予强化,即可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这就是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或称之为刺激—反应(S—R)学习理论。由于这种理论强调认识来源于外部刺激,并可通过行为目标检查、控制学习效果,在许多技能性训练或作业操练中,刺激-强化又确实有明显的作用,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这种学习理论曾风行一时,对早期ID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是由于这种学习理论只强调外部刺激而完全忽视学习者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对于较复杂认知过程的解释显得苍白无力。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则与此相反,它认为人的认识不是单纯由外部刺激形成的,而是外部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并且认知主义往往更为强调内部心理过程在认识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建立在行为主义联结学习理论基础上的ID逐渐受到批评。在此背景下,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M.加涅吸收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两大学习理论的优点,提出一种折衷观点,即所谓“联结—认知”学习理论。这种理论主张既要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作用,又要重视外部刺激(条件)与外在的反应(行为),即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教学就是要通过安排适当的外部条件来影响和促进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使之达到更理想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加涅还研究出一套与“联结—认知”学习理论密切配合的、独具特色的教学理论(包含“学习条件”理论、“九段教学法”和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过程模型等内容)。这样,就使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不仅建立在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于是,加涅的“学与教”理论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以教为主”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

这种以教为主的ID理论(也称传统教学设计理论)是目前的主流,这种教学设计通常包含下列实施步骤[2]

(1)确定教学目标(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结果)。

(2)分析教学目标并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教学内容(即确定为达到教学目标所需掌握的知识点),至于教学顺序(对各知识点进行教学的顺序)可以通过教学目标的分析来确定,也可以通过其他方法确定。

(3)分析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学习者是否具有学习当前内容所需的知识基础,以及具有哪些认知特点和个性特征等。

(4)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确定教学的起点,即确定在哪种难度等级和知识基础上对当前的学习者施教。

(5)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的分析选择与设计教学策略

(6)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要求选择与设计教学媒体。

(7)通过提问、测验或察言观色等方式对课堂教学作形成性评价(以确定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然后根据形成性评价所得到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作适当的修改与调整。

经过多年来众多教育技术专家的努力,传统教学设计已发展成具有较完整理论方法体系和很强可操作性的独立学科,并且已有大量的专著及教材问世,但是其基本内容都离不开上述7个方面。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例如,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目标的完成,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地学。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