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语文教学与德育渗透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搞好德育渗透教育,使教育对象品学兼优,成人成才。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对所任学科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对所任学科德育渗透教育问题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计划。融会性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与德育渗透教育水乳交融到一起。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生动性,唯其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唯其引起学生兴趣,才能收效。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是给予学生以教育(第斯多惠《德国教育指南》)。”语文学科教学首当如此。我国现行中学语文教材绝大多数作品完美地体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可以说,它的每一篇课文都是闪光的人伦、道德、情操的寄托;它的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爱与恨,都燃烧着心与火,它给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责任在课堂教学中搞好德育渗透教育,使教育对象品学兼优,成人成才。

如何有效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呢?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我们认为,如果执教者在教学中能够做到如下几点,庶几可以使问题得到解决。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论持久战》)。”语文教师不仅应该对所任学科的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问题有一个系统的计划,对所任学科德育渗透教育问题也应该有一个相应的计划。譬如一学期内,要教完一册书,那么,就要根据这册书的内容确定德育渗透教育的总体规划,以免课堂渗透时发生松散零碎、不深不透或互相撞车的现象,而在平时教育中,则要求备课时对每一节课如何进行德育渗透教育也有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增强德育教育的目标性,才能克服盲目性、随意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所谓贴近性,首先要求我们发挥的内容要与课文内容有密切联系,切忌牵强附会、生拉硬扯,致使讲的人心虚,听的人不服气。例如,我们在进行《改造我们的学习》教学时,如果抓住了“一百年来,其优秀人物奋斗牺牲,前仆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真理,是可歌可泣的”这段话,就可以列举林则徐、孙中山、秋瑾、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加以说明,既有利于学生理解,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一举两得,贴切自然,达到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如果我们扯得太远,诸如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罗列许多,就离谱儿了。

贴近性还要求德育渗透教育要受语文学科特点的制约,不能不加节制,尽情发挥,喧宾夺主,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诚然,有时一篇文章可资我们引申发挥、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地方很多,但我们只能比较选择,就其重点处加以挖掘、生发,切不可像小贩卖菜,全都摆将出来,那样不唯会有损语文课的特点,而且会把学生的头脑搅乱。

融会性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知识与德育渗透教育水乳交融到一起。也就是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不必一定亮出德育渗透教育的标签,而是融德育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也许有的老师对这一条望而生畏。其实,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比方说我们教《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晋祠》等文章时,如果能够充分分析其意蕴,便既可以使学生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又可以使学生领略祖国山河之美,从而激起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我们教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在介绍文天祥诗集命名由来的同时,也自然展示了文天祥的爱国丹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受到了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

灵活性是要求我们上课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决定渗透教育的内容。比如,班级总体情况不同,我们渗透教育所举内容就应该有所不同,在高中文科班上课,我们可以举一些有关文科内容的例子,在理科班上课,我们可以举一些有关理科的例子,这样学生会倍感亲切,容易接受的。另外,地域、民族、年龄等因素,都决定我们进行渗透教育要采取灵活的原则,不能千篇一律,千曲一调。

灵活性还要求执教者配合当时形势对确定的内容进行灵活的引申、发挥,或许有人会认为这很难做到。我们说,大凡事物,往往有多个侧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是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它的。相当一部分材料,我们可以作不同角度或程度的引申发挥。例如李绅的《悯农》诗,我们平常教它,往往只止于教育学生要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粮食。而现在,我们就可以把它提到“国情教育”的高度来分析:我国人口众多,但可耕土地面积却不多,并逐年减少,因而粮食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我们要特别注重节约粮食,以备不测。再如,我们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以前进行的往往是革命英雄主义教育,其实,现在我们又何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以讲:纪念碑是我国革命胜利的象征,我们应该用自己的才智乃至鲜血去捍卫她,防止异国入侵、占领她。

岳飞说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我们不妨说“渗透教育之妙,存乎一心”!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如果人们对某些知识或道理感兴趣,大脑就处于兴奋状态,就容易接受和掌握。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渗透教育时,一定要注意生动性,唯其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唯其引起学生兴趣,才能收效。倘若你进行渗透教育时,讲课枯燥无味,学生昏昏欲睡,不是瞎子点灯白费蜡?笔者听过一个中年教师的课,他在讲解修辞时进行了渗透教育,举了一个很有趣味的例子:

一次,周恩来接见美国记者,有个不怀好意的记者挑衅地问:“总理阁下,你们中国人为什么把人走的路叫马路呢?”周总理机智而且自豪地回答:“我们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路,简称叫马路。”

这个例子,选自《支部生活》杂志,周总理幽默的语言充分显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超人机智。学生看了,会于笑声中增强对周总理的敬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我们看过或听过不少名言警句,这是智慧的结晶,虽只言片语,但却发人深省。我们在进行渗透教育时,倘适当加以引用,也可以增加生动性,倘若你自己能揣摩出精辟的句子,那更具有说服力。一次,我分析李白的《行路难》时,指出“人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有消极悲观的情绪,我们不应该消极接受。有的同学当即提出不同意见,他说现在社会上花天酒地、及时行乐的人很多,老师何必要求我们“独醒”呢?我笑了笑说:“我有一句话说出来与你共勉,我也许无力改变世俗的风气,但我也不应该轻易地被世俗的风气改变。”这句话是我自己说的,但自觉颇精辟。课后,这个学生对我讲:“老师,你这句话我要记在心中,当作座右铭!”

准确性要求我们在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时举例要准确无误,如果我们所举事例谬误百出,那么就失去了说服力。记得有一位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讲“有志者事竟成”时,举了陈景润的例子,他说陈景润只上过中学,后来全凭自学,成为世界知名的数学家。这下子引得学生哄堂大笑,因为学生都知道陈景润是厦门大学的毕业生。

1996年3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