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识在于思维

知识在于思维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莫在字眼上取巧,因二物之一并称“其一”,而把此一与彼一混同。

苏:心灵不是通过触官而后知觉刚者之刚性、柔者之柔性吗?

泰:是的。

苏:刚性柔性二者之存在与存在性、其彼此之相反与相反性,心灵自己从事思量排比、而加以判断。

泰:确然。

苏:凡通过身体而后及于心灵者,人与兽并有与生俱来天赋之能,以感受而知觉之;至于对此等感受之存在与作用的思量,却需时苦练,并加以教育,才能达其所能达者。是否如此?

泰:毫无疑问。

苏:不能达物之“存在”,还能达物之理否?

泰:不能。

苏:不能达物之理,于物能有所知否?

泰:焉能,苏格拉底?

苏:然则知识不在于对事物的感受中,却在于对所感受而起的思维中;显然,由思维能达事物之“存在”与事物之理,由感受则不能。

泰:显然。

苏:彼此既有偌大差别,尚能赋以同一名称吗?

泰:确是不妥。

苏:视、听、嗅、冷感、热感,此类应有何名?

泰:舍知觉别有何名。

苏:统称之为知觉?

泰:必然。

苏:我们说,由此不能达事物之理,因由此不能达事物的“存在”。

泰:不能。

苏:便也不能达事物的知识。

泰:也不能。

苏:然则,泰阿泰德,知觉与知识断非同物。

泰:断非,苏格拉底。知识异于知觉,今已十分明确。

苏:我们讨论的初衷不在于求知识之非何,乃在于求知识之为何。然而却达到这一步:晓得知识不在知觉上求、在心灵本身应事接物的作用上求——不论此作用的名称为何。

泰:苏格拉底,我想此作用谓之思议或论断。

苏:你想得对,朋友。今请尽弃前言,从头考虑,据此已达的一步,所见是否益加明确。再说,知识究竟为何。

泰:苏格拉底,不能说所有论断尽是知识,因其有虚假者;也许论断之真实者为知识。以此暂作我的答案。随后若不以为然,设法再提其他答案。

苏:应该如此,泰阿泰德,今之侃侃而谈胜于前者之将言而嗫嚅。如此行事,二者必居其一:或得其所求,或庶几免于以所不知为知;即此收获已非小可。足下于意云何?是否说,论断有真实与虚假两种,其真实者定为知识?

泰:是,这是我目前的看法。

苏:是否还值得重提有关论断的问题?

泰:你指什么问题?

苏:某问题目前与往时时常搅扰我,使我于己于人并有许多莫名其妙的经验。此经验为何、由何而起,我真说不出。

泰:什么经验?

苏:作虚假的论断。我考虑着:或存而不论、或换个方法研究,至今游移不决。

泰:苏格拉底,问题若非莫须有,为何存而不论?方才你和德奥多罗对时间的运用说得不错,讨论此类问题不可急躁。

苏:提醒得好。也许此刻回溯原题还算及时。小有成胜于大不就。

泰:可不是?

苏:如之何?何所云?是否说,论断每有虚假,有人思议虚假的物,有人思议真实的物,一若其本质原是如此。

泰:是如此云云。

苏:在一般与个别情形下,于物岂不只能或知或不知?学习与遗忘等中间阶段,暂且不论,因其与目前问题无关。

泰:不计学而复忘,则知或不知以外,确无其他可能。

苏:然则,有所思议者,必然思议其所知或所不知的物?

泰:必然。

苏:不可能不知其所知或知其所不知。

泰:焉能?

苏:思议假事物者是否指鹿为马,于其所知者不以此为此而为彼;是否并知彼此而不省识彼此?

泰:然而不可能,苏格拉底。

苏:是否于其所不知者以此为彼?这是否可能:与泰阿泰德及苏格拉底素不相识,心目中却以苏格拉底为泰阿泰德、或泰阿泰德为苏格拉底?

泰:焉能?

苏:任何人绝不至于认为,其所知者即其所不知者、其所不知者即其所知者。

泰:倘其如此,岂不离奇!

苏:然则焉能作虚假的论断?一切既不出于知或不知二途,此外便无作论断之可能,此内亦无作虚假的论断之余地。

泰:对极了。

苏:我们所探讨的,是否有须改途易辙,改“知或不知”之途,易以“存在或不存在”之辙?

泰:你的话何所谓?

苏:这是简明的事实:关于任何东西,思议其所无有或不存在者,所思议无非虚幻之物,且莫问其他方面运思的情况如何。

泰:似乎如此,苏格拉底。

苏:泰阿泰德,设有人质问:“公等所云是否可能;无论关于相依而存之物或独立自在之体,是否有人能思议其所无有或不存在者?”我等将何以为辞?似乎要答:“可能,若对不真实者起念”;你以为如何?

泰:是要以此为答。

苏:同类情况在其他方面是否可能?

泰:什么情况?

苏:如见某物而所见却是无物。

泰:如何可能?

苏:见某一物,所见必是存在之物;或者你以为“成一者”能归于不存在者之列?

泰:我不以为。

苏:那么,见某一物,即见某物之存在者。

泰:显然。

苏:闻某物,即闻某一物,并闻物之存在者。

泰:然。

苏:同样,触某物,即触某一物;触某一物,即触物之存在者。

泰:亦然。

苏:有所思议或论断者岂不是思议或论断某一物?

泰:必然。

苏:思议某一物者岂不是思议存在的某物?

泰:是,我同意。

苏:思议不存在之物是思议无物。

泰:显然是思议无物。

苏:思议无物等于一无思议。

泰:似乎了然。

苏:然则,无论关于相依而存之物或独立自在之体,不可能思议其所无有或不存在者。

泰:显然不可能。

苏:那么,思议假事物异于思议不存在之物。

泰:似乎各异。

苏:所以,无论由此途辙或由方才的途辙,都不能发见有虚假的论断。

泰:确实不能发见。

苏:我们所谓虚假的论断是否如此产生的?

泰:如何产生的?

苏:心目中指鹿为马,把实在之物以此为彼,此种混淆的论断,我们认为虚假的论断。思议总是有关存在的事物,然而以彼易此;唯其思议不中鹄,所作论断应谓之虚假的论断。

泰:我想你此刻的话最正确。若以丑为美或以美为丑,便是思议真的假事物。

苏:咄,泰阿泰德,你居然不我畏而我欺矣。

泰:你为何出此言?

苏:我想,你以为我不会吹求你“真的假”的语病,不问你:“快的慢”或“重的轻”是否可能,或任何矛盾能否矛不为矛而为盾、盾不为盾而为矛、双方不各依己性而依对方之性起作用。且放过此语病,以免你扫兴。据你说,你满意于以虚假的论断为混淆的论断?

泰:满意。

苏:据你的意思,心官可能不以此为此而为彼。

泰:可能。

苏:心官以此为彼时,岂不必然兼思彼此或独思其一?

泰:必然;或同时兼思彼此,或先后独思其一。

苏:妙极了。你对思议的解释与我同否?

泰:你如何解释?

苏:解释为心灵考虑事物时的自言自语。我对你阐明此理,自己并不知其所以然。我觉得心之运思无非自言自语——自问自答,自立自破。问答立破得一致的结论,不问得之徐徐或得之豁然,只要自信无疑,便是我们所谓心的论断。如此,我把思议谓之自言自语、论断谓之所言所语,默然无声对己而不对人。你如何解释?

泰:我也如此解释。

苏:那么,把一物断为他物者,其人当时仿佛对己说,此物即彼物。

泰:诚然。

苏:请回忆,你曾否对己说,确实美是丑、不义是义。总括一句,请检查,你曾否企图说服自己,一物确是他物;或者适得其反,甚至梦中也未曾敢对己说,奇确是偶,或类似的话。

泰:你说得对,我不曾。

苏:你想,曾有任何人,无论醒或醉,悍然自语、诚然自信,牛必是马、二必是一?

泰:对着上帝说,我不作此想。

苏:思议若是自言自语,则心兼摄二物、自语而作论断,绝不至于语为断为其一即是其他。莫在字眼上取巧,因二物之一并称“其一”,而把此一与彼一混同。吾意乃在于此:绝无其人作以丑为美之类的论断。

泰:苏格拉底,我不在字眼上取巧,并同意你的话。

苏:然则,思议兼及二物,不可能以此一断为彼一。

泰:似乎如此。

苏:思议仅及其一而毫不及其他,更不至于以其一断为其他。

泰:对;倘有此情,则必至于思议毫未涉及之物,竟能摄之于心。

苏:然则,思议无论兼及二物或仅及一物,都不至于混淆彼此,以一物断为他物。因此,把混淆的论断定为虚假的论断,此定义等于徒然。足见由此途径或由前之途径,都不能发见有虚假的论断。

泰:似乎不能。

苏:然而,泰阿泰德,如果不能发见有虚假的论断,势必承认许多离奇现象。

泰:何种离奇现象?

苏:未把问题面面考虑周到,暂且不告诉你。迷离恍惚中勉强承认此等现象,我为吾辈耻之。倘得路而出迷网,便能以局外人地位指摘他人堕入迷网;否则唯有低声下气,若晕船者之一息如缕,任辩口波涛澎湃汨没,而无可奈何。且听我如何再接再厉为我们的问题求出路。

泰:请说。

苏:我们以前同意,不可能以所知为所不知,因此而作虚假的论断。现在我不以为然,料其在某种情况下却也可能。

泰:你指的是我当时所怀疑的吧?我们说其不可能时,我怀疑着:譬如我识得苏格拉底,有时远处望见所不识的人,却以为是相识的苏格拉底;——在此情况下,你所指的虚假论断便产生了。

苏:我们岂不已弃此说,因其竟持同时又知又不知其所知的谬论?

泰:已弃。

苏:且把问题转个方向,困难或者减轻,或者适得其反。然而我们的处境是要面面尝试,把所有论点通盘检查,看我是否言之有物:前所不知,能否学而知之?

泰:必能。

苏:能否学知一件又一件?

泰:为何不能。133

(柏拉图:《泰阿泰德》,《泰阿泰德智术之师》,严群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0—8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