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自身和社会

教师职业角色是指教师自身和社会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唤起民众和当局对教师职业地位的尊重,很多有远见的思想家提出“教师也是劳动者”的新观点,认为“教师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他们是从事国民教育的劳动者”。教师也是“劳动者”的角色形象定位,在经济和政治意义上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教师职业角色的规范

教师是人类社会中一种很古老的职业。早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即自从出现学校萌芽之后,就开始有了专职的教师。从此以后,教师职业就与人类社会历史的进程永相伴随,成为人类文明史中永恒的职业之一。目前全世界共有在职教师5700多万,我国则有1100多万。在行业竞争异常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教师作为一种古老而又常新的职业劳动,同其他职业分工活动一样,都有着自身的行业性质和特点。从事教师工作的人需要形成与自己的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和职业角色形象。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性质

教师的职责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把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文明成就,包括知识经验、技能技术和社会行为规范,传授给年青一代,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这就决定了教师劳动的对象、过程、内容、性质以及特点。教师的劳动对象是学生,教育是一种需要师生相互作用、多边活动的长期工作过程。教师的劳动内容在于传道、授业和解惑。因此,教师的劳动性质属于以脑力劳动为主的社会公益型服务。教师的职业劳动,一般说来具有示范性、复杂性、长期性、艰苦性和创造性等特点。

(二)教师职业的角色形象与社会地位

作为人类社会的古老职业,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角色形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演变而不断地变迁的。不同历史阶段社会发展需要不同,对教师职业的社会要求与角色形象的定位也有着一定的差别。

1.“崇高者形象”

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有限的古代农业自然经济社会里,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高。教师职业队伍的主体属于上流社会的一部分,因而对从事教师职业人员的要求普遍比较高。我国秦代奉行“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西汉以后的“一律计资定品,领取官俸”“天地君亲师”“师道尊严”典型地反映了教师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日本明治维新以前,教师“圣职论”异常盛行,教师与僧侣一样受到社会民众的尊敬。欧洲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以前,教师的社会地位也很高,社会上普遍认为教师的职业是“天职”,同牧师、传教士一样,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的神圣职责,而太阳底下没有比教师的职业更崇高更优越的了。因此在古代东西方社会,几乎无一例外地对教师的道德品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2.“劳动者形象”

近代工业革命的洪流有力地冲破了教师的传统权威形象。因为古代教师的社会地位尽管比较高,但维系教师职业的基础是道德本位主义和官本位主义,而且从业人员十分有限,受教育对象也多局限于少数特权阶级的子弟。这种情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社会教育平民化变革发展的需要。“唯利是图”的商业化社会使多数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再也无法扮演过去的“崇高者形象”了,“师道不尊”成了近现代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18世纪至二战以前,世界各国的中小学教师普遍陷入了社会经济地位低下的境地。为了唤起民众和当局对教师职业地位的尊重,很多有远见的思想家提出“教师也是劳动者”的新观点,认为“教师的劳动应该受到尊重,他们是从事国民教育的劳动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国际工人运动对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作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30到40年代,国际工运组织发起成立了“教育工会”,提出“教师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要求教师同工人一样具有改善自己生活待遇和工作条件的权利。教师也是“劳动者”的角色形象定位,在经济和政治意义上为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改善与提高,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3.“专业工作者形象”

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国际上又出现了教师职业“专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师资管理政策和教师从业人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认为改善或提高教师职业社会地位的唯一出路是“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有的学者认为,教师职业的“专业化”不同于现在社会上流行的“专业”或一般“职业”。教师的专业化包括以下10个方面的内容:①为社会能提供不可缺少的服务;②具有专业服务的权利;③接受长时间的训练和任职培训;④具备一系列专门的“圈内知识”;⑤有专业自主权;⑥有对从事职业成员约束力的社团组织;⑦确立了一套专业守则;⑧获得社会和当事人的信任;⑨享有相当的社会地位和报酬;⑩不断接受在职培训和从事科研活动。也有的学者提出所谓“专业化”,指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化水平的过程,对教师来讲,就是指“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技能、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为了保证教师职业的专业工作者角色形象,西方许多国家从学历制度、专业资格证书制度、考核制度、进修制度、工资制度以及国家教育公务员制度等方面,严格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活动,比较成功地提高了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也逐步扭转了“师道不尊”的社会风气,使教师成为社会上受人尊崇的热门职业之一。

二、教师的社会心理角色定位

社会心理角色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表现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行为和态度模式。教师的社会角色心理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工作和履行职业活动时,表现出来的符合社会(包括学生及家长)所期待的模式和规范。在学校教育中,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是多方面的,家长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多种多样的,这就决定了教师社会角色心理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如果教师能够有正确的角色意识与期待,就有可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的学习,这也有助于教师本人的职业发展和成熟,从而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好教师”。一般而言,人们对教师角色的期待有以下七种。

(一)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最突出的作用就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是教师这一职业的最显著的特点。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把教师看成是发动、指导和评定学习的人更为恰当。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应着重体现在帮助和指导学生的学习上。

(二)家长的代理人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时常要充当家长的代理人这一角色。儿童入学前,主要与自己的父母打交道。入学后,他们常将教师当作父母的化身,希望教师像自己的父母那样对他们作出反应。事实上,大多数教师也愿意并且接受了这一角色,对学生充满了热情、希望和关怀。不过,教师对学生产生的心理效应与孩子从他们家长那里得到的效应并不完全相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既要扮演父母温暖关怀的角色,又要充当严格要求的角色,要引导学生逐步把家长的权威与教师的权威分开,使他们超越个人情感的圈子来认识教师的权威,以加速儿童社会化的发展。

(三)学习纪律的管理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为了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的效果,教师还要充当建立良好学习纪律管理者的角色,他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控制和约束自己行为的能力和习惯。

(四)社会公德的模范遵守者

教师是教育人的人,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是通过言传和身教来实现的。特别是小学生很乐意接受教师言行的影响,有模仿教师行为的倾向。因此,人们对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以便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

(五)心理卫生工作者

教师在教学中还负有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同时还要扮演一个心理卫生工作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因此,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相应的心理卫生的知识与技能,要创造一种理解和宽容的气氛,鼓励学生自我提高、自我约束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使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六)学生的知心朋友

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教师应有意识地调节和控制自身的态度和行为,热情、平等地对待学生,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使班集体成为团结友爱的集体。

(七)人际关系的协调者

教师除了应正确处理与学生的关系外,还应正确处理与其他教师的关系,与学校管理者的关系,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教师应与各方面加强沟通,善于交往,促进相互了解。应该意识到,与各方面人士进行有效的沟通与交往是教师的任务之一。

上述七点是社会对教师角色的基本期待,其中最主要的仍然是传授知识、技能和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这可以说是教师职业的本质。

三、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师职业角色的转变

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教员地位的建议》中提出:“教育工作应视为专门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员具备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的培训才能获得维持专业知识及专门技能的公共业务;它要求对所辖学生的教育和福利具有个人及共同的责任感”。这是国际上最早提出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文件。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指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首次提出“国家实行教师资格制度”,并实行“教师职务制度”和逐步实行“教师聘用制度”。这是我国从法律角度正式确认教师职业是一项专门职业,也是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专业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一职业逐渐达到专业化水平的过程。而教师的专业化就是指“以学生的利益为前提、强调专业的知识技能、社会地位的提高与教学能力的提升”这样四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三大专门职业为医生、律师和教师。我国现在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实行“教师资格认证”考试,这也表明教师职业特殊专业技能的不可替代性。

著名教育家叶澜指出,时代发展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仅体现在学历水平上,而且体现在专业修养的内涵上,专业化体现了职业分工的不可替代性和专门化,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具体表现在专业精神和教育理念上。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职业角色要求教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观;在教学方式上要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在课程设计上要加强选择性、确保均衡性,由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构者、开发者和评价者;在知识获得上要成为信息的搜寻者和终身学习者;在教师的成长上,要成为教育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具体内容如下:

(1)学习情景的设计者。

(2)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和合作者。

(3)校本课程的开发者。校本课程就是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是校长、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及家长等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的活动。(1)

(4)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和搜寻者。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的信息化教育环境中,为了支持学习者主动探索和完成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师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要为其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即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评估、组织、处理与使用。

(5)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者。在信息化教育的环境下,个别化学习也是学习的主要形式。因此,为了使每个学习者都能获得适合他们各自特点的教学帮助,使其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教师要做学习者个别化学习的指导者。

(6)反思者。反思是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一条重要途径,教师只有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从实践者转化为反思者或反思探究者,才能应对出现的新问题。

(7)成为研究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