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教育起源很早,但现代教育制度却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并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这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也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进行教学的现代学校,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正式起步。192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将此草案修改后交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八次年会讨论修正。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幼儿园称学前教育。

(二)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教育起源很早,但现代教育制度却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以20世纪初废科举、建新学为起点,并在民国期间逐渐成熟。

鸦片战争之后,清王朝处于危机四伏的境地,官学名存实亡。封建地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的知识分子,主张学习“西学”,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更是把兴办新式学堂、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富国强兵的重要手段。清末的新式学堂(或称洋务学堂)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1862年,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这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外国语学堂,也是最早采用西方教学制度进行教学的现代学校,它标志着中国近代教育的正式起步。经过1862—1902年整整40年的办学实践,已经积累了各类学校的办学经验。从1898年开始,京师办有大学堂,各省城办有专门学堂、专科学堂性质的教育机构,各府州厅设置了相当中等教育性质的学堂,县和县以下的村乡也设置了类似小学、蒙学性质的学堂。因此,制定统一的学制的基础和条件已经具备。

1902年,在张百熙的主持下拟定了一系列学制系统文件,包括《京师大学堂章程》、《高等学堂章程》、《中等学堂章程》、《小学堂章程》和《蒙学堂章程》,统称《钦定学堂章程》,也被称为壬寅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中央政府的名义制定而未予实施的全国学制系统,具体规定了各学堂的性质、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在学年限、课程设置和相互衔接关系。

1904年1月13日,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第二个学制——癸卯学制,见图7-5。这个学制是中国第一个完整、系统并付诸实施的学制,它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立学宗旨,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学制形式,也保留了一定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残余。该学制的最大特点是修业年限长,从小学堂至大学堂要21年,至通儒院要26年。具体来说,癸卯学制共分三段七级(若不计蒙养院和通儒院,亦可称为三段五级):第一段为3级,即蒙学院4年,初等小学7岁入学读5年,高等小学4年,共13年;第二段为初级中等教育,设中学堂5年;第三段为3级,即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3年,分科大学堂3~4年,通儒院5年,共计11~12年。

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3日孙中山成立共和政府,同年颁布新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各种学校章程修改和补充,史称“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依然仿日本学制,但与癸卯学制相比,该学制的修业年限缩短了2~3年。这一学制以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取代了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各级各类学校全部废除了经学;取消贵族学堂;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初等教育实行男女同校,普通中学、师范学校、实业教育可为女生独立设校。该学制的主体结构可用“三段七级”来概括。若不计蒙养院和大学院,可以称“三段五级”:一段为2级:初小4年(7岁入学),高小3年;二段为中学校4年;三段为2级:预科3年、本科4年。儿童从7岁入学到大学本科毕业,共18学年。

img14

图7-5 癸卯学制

在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推动下,1915年4月湖南省教育学会发起学制改革,提出《改革学校系统案》,同年第一届全国教育学联合会把这一方案提请各省讨论。1922年9月,北京政府教育部将此草案修改后交在济南举行的全国教育联合会第八次年会讨论修正。1922年11月1日,以大总统令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方案》。称新学制或“壬戌学制”(见图7-6)。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该学制小学为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称“六三三制”。幼儿园称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分初小4年和高小2年两段;中等教育分初、高级2段;高中与大学衔接。初级中学为普通教育,但也可兼设职业科,高级中学可设普通及各职业科。高等教育4~6年,其中专门学校3年以上。儿童6岁入学。“壬戌学制”受美国影响很大,进一步缩短了小学的学程,尤其是将中学分段设置,有利于不同年限的义务教育的实施。

此外,该学制颁布后,国民政府还颁布了其他相关的法规,如《专科学校规程》、《大学组织法》、《私立学校规程》、《小学法》、《中学法》、《师范学校法》、《职业学校法》、《幼稚园规程》等一系列法规,从而使中国教育制度逐步走上正规化、制度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