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基本类型

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基本类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对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然而,来自社会团体或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及个人、外国和世界组织的资金支持,也应加以重视。②教育发展服从于较广泛的教育资源配置目标函数与教育服务需求的一致性。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也有缺陷。在教育的运行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永不言败的。教育市场所具有的“看不见的手”,很难在解决效率问题的同时解决个人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

三、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基本类型

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可以依据政府和市场在其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来进行分类。在对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是一只“看得见的手”,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然而,来自社会团体或企业的资金支持以及个人、外国和世界组织的资金支持,也应加以重视。由于政府和市场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基本类型可以依据政府和市场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

(一)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

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具有以下几个关键特征:①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权分散在国家、社会团体或企业、学校、家庭和个人手中,行使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权的划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资源配置决策的性质。②教育发展服从于较广泛的教育资源配置目标函数。③教育资源配置信息的横向流动是对较为普遍的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有重要影响的信息传递方式。④教育资源配置者可以获得有关选择行动的一系列变化信息。⑤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激励主要取决于多种激励手段及其激励强度。⑥激励通常是与市场评价相联系的。

(二)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

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具有这样几个关键特征:①关于办什么样的教育、办多大规模的教育、如何办教育、为谁办教育的决策,是政府的职能。②政府对教育发展所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明确的计划函数。③教育资源配置信息主要是通过政府上下级之间的沟通渠道来传递的。④通过建立政府下级对上级的依赖关系来确保教育运行信息纵向传递的畅通。⑤在行政架构内实现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激励。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激励的标准,在于成功完成政府教育发展计划所规定的任务。

(三)政府与市场互动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

政府与市场互动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关键特征是:①教育资源配置决策权在国家、社会团体或企业、学校、家庭或个人之间的分配,通过政府与市场的互动来实现,这种互动表现为政府运用政策引导市场,市场引导教育服务需求,在教育服务需求的变动与教育发展目标结合上政府选择市场引导教育资源配置的政策。②教育发展服从于较广泛的教育资源配置目标函数与教育服务需求的一致性。③教育资源配置信息的纵向传递和横向传递,对政府的宏观教育资源配置决策和学校、家庭或个人的微观教育资源配置决策,都具有重要意义。④教育资源配置信息的纵向流动是以横向流动为源头的,而纵向传递不受等级结构的限制。⑤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激励,通过多种激励手段、激励强度和行政权力的共同作用来完成。⑥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接受政府和市场的双重评价。

(四)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优点与缺陷

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优点是:它有利于维护受教育者选择教育服务的权益和自由,有利于较灵活地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有利于避免集中决策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有利于加强教育与经济之间的联系,激发教育创新和改革,提高教育资源配置信息传递的效率的质量。

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也有缺陷。在竞争条件下,教育市场具有明显的效率特征。教育市场竞争并不是万能的。教育资源配置竞争并不能保证学校运行走向理想的彼岸,并不能保证竞争游戏规则的不受破坏,并不能预见学校发展的未来。教育竞争有自身的局限性,它并不一定导致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在教育的运行过程中,“看不见的手”并不是永不言败的。教育市场本身不能导致各种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市场失灵。这种市场失灵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教育机会不均和学校垄断。

教育的自由竞争,在某种情况下使教育的社会边际成本逐渐逼近教育的社会最低平均成本,并在市场均衡点上使教育的效用达到最大化,即使学校运行,任何一个办学者和求学者,都不能在不使其他人情况变坏的条件下,使自己的情况变好。这意味着,这种资源配置使受教育者产生了最大程度的满足。但是,教育的自由竞争所导致的这种最大程度的满足,是部分人的最大满足,不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满足;是教育资源配置可以达到的最大可能性,不是教育资源配置可以达到的最大公平性和平等性。

那么,教育的自由竞争为什么不能导致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利用呢?其原因在于,一个有竞争的有效率的市场,并没有赋予每个家庭或求学者以相等的购买教育的能力。一些儿童出身在贫穷家庭,这不是他们的过错;一些儿童出身豪门,这也不是他们的功劳。然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以购买力为基础的,没有购买力的个人教育需求不能纳入个人教育需求曲线之中。个人教育需求的大小也取决于购买力的大小,因此,在个人教育需求曲线背后存在着的个人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不公平,就可能是教育市场本身造成的。

教育市场失灵也许导致这样一种结果:少数富家子女有钱购买最好的高层次教育,他们获得硕士、博士后,出入高薪阶层,为他的家族赚回更多的财富,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赢得更高的荣誉,并为他们的后代购买更好更多的教育奠定基础;而大多数贫穷家庭子女则失去获得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机会,甚至失去了所有的教育机会,他们在困境中长大成人后,只能从事简单的低工资的劳动,还不时失业,靠救济为生,其子女也将步其后尘,摆脱不了无力购买教育的困境。

一个由自由竞争实现的教育供求的市场均衡,可能是有效率的市场均衡,但可能是个人教育机会充满不平等的市场均衡。教育市场所具有的“看不见的手”,很难在解决效率问题的同时解决个人教育机会不公平的问题。对社会普遍存在的教育机会不均,教育市场机制本身是无能为力的。

教育市场之所以能在社会最低平均成本点上实现均衡,是因为没有一所学校能左右教育的市场价格,即学校运行处在完全竞争状态之中。然而,教育市场并不能自发地形成维持自身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的力量,在学校垄断面前,即在由一个学校或少数几所学校提供的全部教育面前,“看不见的手”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学校垄断是教育市场失灵的另一种主要表现形式。

那么,教育市场为什么不能排除学校垄断呢?其原因在于,学校运行中存在着教育的平均成本递减和竞争障碍。在办学过程中,教育的技术条件和成本条件是影响教育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在高层次的教育中,许多专业,如医学、生命科学,需要技术水平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习条件,而一个开设这些专业的高等学校,要降低这些教育的平均成本,有效率地办学,必须把在校生人数扩大到很高的水平,这就使得该校最低平均成本所决定的教育产出水平在这些教育总产量中占有较大比例,进而使得该校成为拥有少数提供这些教育的垄断者。在这里,学校规模经济所导致的教育垄断,成为教育竞争的必然。这种控制的结果是,教育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以至于每一学校提供的这种教育相对该种教育需求而言,是如此的小,使得该种教育市场难以引导一些学校按最低平均办学成本进行教育的生产和出售。

教育竞争的障碍是指阻碍教育市场竞争的因素和条件。它可能来自政府的限制,如办学许可的限制,招生配额和招生条件的限制等;也可能来自教育的差别,例如,存在就业推荐的高等学校和专业往往受到更多求学者的喜爱;给学生提供住宿的高等学校也往往更能吸引求学者。特别是那些跟某个著名大师相联系的艺术教育,是许多求学者梦寐以求的。那么,教育的差别是怎样成为竞争障碍的呢?一种教育的总需求被分割成许多有差别的教育市场,使得满足这种如此小的市场需求量的学校,不能按规模经济的要求进行生产,从而使得这种教育的生产成本不能趋向其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在办学竞争中,克服教育市场失灵,是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

(五)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优点与缺陷

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优点是:它有利于政府集中力量实现既定的国家教育发展目标,有利于政府按社会的教育需求来尽可能快地调整教育结构,有利于政府引导学校按社会的教育需求来办学,有利于实现教育的外部经济的内在化,有利于通过获取和利用反映教育整体的信息来把教育资源引导到最重要、最优质的教育领域,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

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也有缺陷。在教育市场上,政府对教育市场价格和数量的影响是通过教育的供给和需求来实现的,政府可以通过教育经费预算、政府学费保障机制等宏观教育政策手段来干预教育市场,调控教育供求,引导学校运行,但是,政府的这些干预过多过细,就可能造成教育管理成本上升、学校办学活力下降,从而成为教育发展的障碍。

这里以政府规定高等学校学费收缴的上限为例,来分析政府对高等学校学费收缴的干预可能会带来的结果。如图6-1所示,假定不存在政府对高等学校学费收缴的限制,那么,市场均衡高等教育量为E,市场均衡学费价格为1万元。这时,有人奋起谴责说,高校收费太高,许多贫困家庭无法承受,接受高等教育成为有钱人的特权,收学费对穷人的子女而言是不公平的。面对上述压力,政府常常会推出限制学费的政策,甚至取消学费,实行高等教育的政府供给制,就像中国高等教育1996年以前所做的那样。假定政府颁布一项政策,规定高等学校最高学费为每人每年5000元,在这一学费上,高等教育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供给不足的缺口,供给量为F,需求量为G。许多有支付能力的普通高中毕业生的高等教育需求得不到满足。这样,解决供给不足,就要求有某种非学费式的配给方式来调节。高考成绩排队配给方式,就是这样的非学费式配给方式。高考成绩在录取分数线以上的学生虽然有机会上学,但是,为了进入一个较理想的学校,他们不得不从事各种非法的“幕后交易”。那些高考成绩没有上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无缘圆自己的大学梦,承受着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巨大压力。

img199

图6-1 学费与教育供求的关系

(六)政府与市场互动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优点

政府与市场互动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的优点是:它有利于在尊重受教育者选择教育权益和自由的同时,引导教育朝着政府预期的目标发展,有利于调整教育结构,有利于实现教育外部经济的内在化,有利于提高教育适应社会变化的效率和质量,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集中决策所造成的重大失误,有利于克服分散决策所造成的短期行为。

当今世界大多数国家都普遍采用这种教育资源配置体制,以便克服单一市场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和单一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所带来的弊端。我国教育资源配置体制改革,也正在实现从过去那种单一政府主导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向政府与市场互动型教育资源配置体制转变。

在一个取消市场调节的教育运行中,教育价格机制远离教育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从而失去了对教育供求的直接约束。于是,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教育的个人购买力是以教育价格为基础的,没有教育价格,教育的个人购买力的大小将无从判断,经济发展水平一定条件下个人教育需求的大小也将无从判断。这就是说,不计教育价格的个人教育需求,不是有购买力约束条件下的教育需求,而是无购买力约束条件下的教育需要。而只有把教育当作非经济产品,社会或政府才应该无偿地提供给每个教育需要者。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只有向每个教育需求者提供教育,才能把市场调节排斥在教育运行之外。然而,事实上,只有义务教育才有可能实行免费。义务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都是非免费教育,不能排斥市场的调节作用。

就高等教育而言,个人选择接受哪种高等教育,取决于个人的偏好、购买力和高等教育收益预期等因素,受制于求学者主权。高等学校提供什么种类和多少数量的高等教育,只有与个人的偏好、购买力和高等教育收益预期相适应,才能把家庭潜在的高等教育支出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高等教育支出需求。教育资源配置只有满足求学者主权的需要才能实现合理化。这就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组织形式来调节教育资源配置,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杠杆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就是这种有效的社会组织形式和杠杆。

一般说来,市场调节那些非免费教育供求总量的积极作用在于:①分散的自主的风险自担的微观教育决策结构使办学者和求学者对教育供求、劳动力供求、教育价格、工资、专业结构和职业结构等等的变动,做出积极的灵敏的有效的反应,自发地促使教育总量供求趋向市场均衡,防止和避免教育总量供给走向过度扩张或过度收缩,从而有利于促进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化。②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竞争为导向和社会利益为准则的高等学校动力结构,使办学者和求学者积极、主动和创造性地参与学校运行,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③以教育价格、工资和就业为信号,以办学者、求学者和业主之间横向沟通为特征的高等学校信息结构,使办学者和求学者能较快较多地获得各种有效信息,以便优化学校决策和强化学校动力,从而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④以竞争意识、创新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开放意识和法律意识为特点的教育资源配置观念,使办学者和求学者勇于摆脱束缚、把握机遇、直面挑战、开拓进取,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以上说明,那些非免费教育运行的市场调节,是实现非免费教育总量供求市场均衡的一个体制性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