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知西周的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小学和大学两级。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说明大司乐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称为“教官”,说明其主要职责是教化。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乐与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第二节 西周时期的教育制度

一、西周的学校系统

我国奴隶社会发展到西周时期,学校教育体系已相当完备,大而言之,分两类、两级:一类是国学,一类是乡学;国学又有大学与小学两级。

国学是专为奴隶主贵族子弟设立的。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可知西周的国学按学生的年龄与程度又分设小学和大学两级。小学设在宫廷附近,其学生是王太子、公卿、大夫元士子弟;大学设在近郊。天子与诸侯的大学名称各异。

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

诸侯所设的大学,仅有一学,因半环以水,称“泮宫”。诸侯所设大学与天子所设大学的这种差别,是西周等级制在教育上的具体反映。

国学之外,又有乡学。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乡学是为一般奴隶主和部分庶民子弟设立,规模比较简单,只有小学一级。乡学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反映了西周教育在普及方面有所进步。

西周的学校系统(见图2-1)如下:

img2

图2-1 西周的学校系统图

二、西周的教育行政体制

“学在官府”是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所谓“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即学术被官方垄断,民间无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在官师不分、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分。

官师不分即官师合一,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这种“官师不分”,首先体现于宫廷教育中。国之重臣太师、太保、太傅,同时也是帝王之师,他们多由王族的长老或国王的岳父担任。后来西周官制逐渐分化,师、保的职责偏重于教育,爵位亦渐降低。

西周时国学的主持者称大司乐,说明大司乐负责宗教祭祀和国家典礼,是国家最高的礼乐官,兼管国学教育事务。大司乐属下的一些官员,就是学校的教师。

西周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是大司徒,也往往称为“教官”,说明其主要职责是教化。从西周地方官学(乡学)的教育内容来看,其职责与地方行政长官的职责大体相同。地方教化是地方行政长官的主要任务。

乡大夫为一乡之最高行政长官,可见乡大夫既为乡一级行政长官亦是乡教育行政长官,其职责涉及选才、治民、兴教化等。

西周行政、乡下设州,每州设州长一人,州长所掌不外乎教民学法、习射及祭祀之礼,选拔人才,扬善惩恶,仍以地方教化为主。

从上述的内容不难看出,西周地方各级行政长官,均与教育有密切联系。

西周的官师合一的情形可见下图(见图2-2)。

img3

图2-2 西周的官师合一图

教育机构和行政机构不分,即学校和官府合一。如国学,既是教育教学的场所,又是国家处理行政事务的场所,朝政、祭祀等都在辟雍举行。泮宫则是诸侯举行国事活动的地方。各级乡学也是地方举行乡饮酒礼、射礼的地方。

三、西周的教育管理制度

西周时期,国家很重视对教育进行宏观调控和引导,建立了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

视学包括两种:一种是天子象征性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另一种是督导性视学。这种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包括德行和道艺两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考察,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察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

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行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实际上,贡举的名额很少,主要是为乡民树立模范,以达到引导社会风尚、化民成俗的目的。

四、西周的教育内容

西周的学校教育内容涉及很多方面,特别重视道德教育,以“明人伦”为核心。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的教育内容。“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

西周的“礼”教,大致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关于贵族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上下尊卑关系的规定;二是关于贵族的衣食住行、婚嫁丧葬等一切行为规范;三是西周政治、军事、法律制度,总称为“周礼”。“礼”是大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西周国学所教的“礼”,则是贵族生活中所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贵族子弟要从政,必须习知熟悉“五礼”。“礼”既是贵族子弟修身之要,也是他们用世之具,所以说,“礼”是政治伦理道德教育课。

“乐”和“礼”是紧密相联、互为表里的。西周大学教育中强调“礼”与“乐”的密切配合。礼的作用在于约束人的外部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乐则重在陶冶人们内心的情感,使本来具有一定强制性的礼变为能获得自我满足的内在精神需要。乐是通过美育、艺术教育来进行伦理道德教育的,其主旨就在于增进贵族内部的团结,进而调和各阶级、各等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礼乐教育在西周社会处于向上发展的时期,确实对于改变社会习俗,稳定社会秩序,加强各诸侯国与王室之间的联系,起了巨大的作用。乐与礼共同构成了西周六艺教育的中心。

“射”、“御”之教是军事训练课。“射”指射箭,“御”指驾车,战车在战争中十分重要,所以必须要学好“御”这种武艺。“射”、“御”在国学、乡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学科,都有一定的训练场所。

“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文字。“数”指计算、算法。一般来说,这是属于小学教育的内容。“六艺”之中“书数”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

综上所述,可见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以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为基本内容。在大学以礼、乐、射、御为重点,在小学以书、数为重点。而射、御的学习,除了传授和培养有关的知识、技能外,还着重于礼、乐之教相配合。

西周的教育以“六艺”为主要内容,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其对教育的要求。因为西周统治者所要培养的人才是:既具有一定的政治道德修养(体现于礼、乐课程)来调节统治阶级的内部关系,巩固其宗法制的社会结构,同时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本领(体现于射、御课程)镇压人民,抵御战争,因此需要兼顾文、武两个方面的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