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过程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材料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是特别重要的。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

第二节 组织教学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并进行任务分析之后,接下来就是教师要组织教学过程中几个基本要素,如教学事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材料以及教学情境等。

一、教学事项

教学是有一定程序结构的。在教学程序中,学生的学习随事先设计的教学情境而进行,这种按一定顺序进行的教学活动就是教学事项,即教师安排的程序性事项就是教学事项。加涅指出,在教学中要依次完成以下九大教学事项:

(一)引起学生注意——保持警觉

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事件。教师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动机,促使学生建立期望。教师可以通过三种方式来引导学生的注意:①激发求知欲,即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们为了知道问题的答案,就会集中注意教师的讲解以及其他教学活动;②变化教学情境,即通过教学媒体,提高教学的直观形象性,促进学生的感知和思维活动;③配合学生经验,即从学生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结合日常生活经验,然后转到所教主题之上。

(二)提示教学目标——建立预期

引起学生注意之后,向学生提示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准备,明了学习的结果和方法,以免学生在学习中迷失方向。在向学生陈述教学目标时,要注意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确保学生理解目标和结果,形成心理定向。

(三)唤起先前经验——提取记忆

任何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原有知识为技能为基础。教师要激活学生头脑中的与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技能,以此为基础推导和生发出新知识。如果发现学生缺乏必备的基础知识技能,就要给予及时辅导,以免产生学习困难。

(四)呈现教学内容——选择性知觉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教学材料为中介的师生互动过程是特别重要的。教师在呈现教学内容时要根据教学材料的性质、学生学习特点与预期学习结果等有关问题,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用学生最有效接受的方式进行编码,以利于学习者感官通道的接受。

(五)提供学习指导——编码

在呈现完教学内容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完成课堂作业。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要注意:①当学生对人名、地名等事实性的问题不理解时,可以给以直接指导,将正确答案直接告诉学生;②对于与学生经验有关的逻辑性问题,可以提供间接指导,即给学生一定的暗示或提示,鼓励学生自己进一步推理而求得答案;③在进行间接方式指导时,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对于能力强个性独立的学生,给予较少指导,鼓励自行解决问题,对于能力差个性依赖的学生,给予较多的指导,直到得到正确答案为止。在学习指导中,教师要教学生如何将新旧知识联系在一起,并教学生一些记忆和理解的方法,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保持。

(六)展现学习行为——反应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以某种方式来说明自己的学习所得。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上的三种线索来判定学生是否产生了学习:①眼神和表情,当求知活动由困惑而获得理解时,学生的眼神和表情会流露出一种满意的状态;②随时指定学生代表将所学知识或问题答案说出来;③根据学生的课堂作业来检查全班学生的理解状况。

(七)适时给予反馈——强化

反馈能让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进展或有关的结果。要给学生提供反馈,使其整合新旧知识,加强对正确反应的记忆。学生反应的反馈线索既可以来自自己,也可来自教师,尤其是知识的学习,还可以通过作业和谈话而获得反馈。

(八)评定学习结果——再强化

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或者课堂小测验,或者其他课堂问答,教师能够了解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给予一定辅导。

(九)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提示提取

当确知学生获得了所教知识技能之后,就要教学生如何记住知识,并给予复习的机会,以便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还可以提供一些问题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迁移。

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教学方法是整个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常常要用到以下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课堂问答;练习;指导法;讨论法;实验法;游戏;参观法;实习作业。下面介绍一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三)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五)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六)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讨论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组进行。

(七)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关学科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条件。

(八)启发法

启发教学可以由一问一答、一讲一练的形式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教师的生动讲述使学生产生联想,留下深刻印象而实现。严格来讲,启发性是一种对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都具有的指导意义的教学思想,启发式教学就是贯彻启发性教学思想的教学。所以说,启发法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或者可以说,无论什么教学方法,只要是贯彻了启发教学思想的,都是启发式教学法,反之,就不是启发式教学法。

(九)实习法

实习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精神,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特别是实际操作本领具有重要意义。实习法,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这种方法和实验方法比较起来,虽有很多类似的地方,但它在让学生获得直接知识,验证和巩固所学的书本知识,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技能和技巧以及能力等方面,有其特殊的作用。

三、教学媒体

(一)教学媒体的含义及作用

在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所采用的媒体称为教学媒体,它是指在传播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过程中,储存和传递教学信息的载体和工具。

使用教学媒体有如下作用:

1.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的过程,学习是否发生,关键在于学生是否主动学。因此,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认知的主体,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通过学生这一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教学媒体的运用,目的之一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机会积极参与,真正做到动脑、动口、动手,自己探索未知,这样才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2.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

教学媒体,特别是现代教学媒体主要使用声音、画面等手段直观地显现教学信息,加上动画效果、艺术手法以及交互性的使用,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感知。有别于传统的学习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且能增加感知深度,提高学习效率。

3.使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更加灵活多样

教学媒体的特性之一,就是它的灵活性和广泛的适用性。由于媒体的介入,特别是现代电子媒体的使用,使集体的、小组的、个人的学习方式可成为现实,而且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随时随地地学与教提供了形式和内容上的便利。

4.减轻教师的重复性体力劳动

这样教师一方面可以有精力来研究、鉴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又可以研究、设计和开发新的教学产品来解决问题;同时,还可为教师的自我再提高、当好学生的咨询者和指导者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精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二)教学媒体的类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媒体越来越多。依据不同的标准,教学媒体可分为多种类型。

(1)按照媒体使用时用“电”与否,可分为传统教学媒体和现代教学媒体两大类。

(2)按照媒体的制作方式,可分为印刷和非印刷两大类。

(3)按照媒体的物理性能,可分为光学投影媒体、电声媒体、电视媒体和计算机媒体等四类。

(4)从传递信息的范围来看,可分为有限接触和无限接触等两类。

(5)从能否及时反馈信息来看,可分为单向和双向两类。

(6)从传递信息与现实事物的关系来看,可分为实物型、模拟型和符号型等三类。

(7)从使用者对媒体的可控性来看,可分为可控型、基本可控型和不可控型三类。

(8)根据使用方式不同,又可分为教学辅助媒体和学生自学媒体。自学媒体是指教师不在场的情况下,学生可进行自学的媒体。

一般来说,学校中的教学媒体包括:①非投影视觉辅助,如黑板、实物、模型、图形、表格、图片等;②投影视觉辅助,如投影器、幻灯机;③听觉辅助,如录音机;④视听辅助,如电影、电视、录像;⑤综合操作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等。各种媒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三)选择教学媒体的原则及应考虑的因素

英国著名教育技术专家罗密斯佐斯基提出了一个影响媒体选择的因素模型,揭示了影响媒体选择的主要因素,既有来自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选择方面的因素,又有来自学习者的特点,还有教学环境因素等。因此,媒体的选择必须考虑众多因素。一般来说,选择教学媒体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目标性原则

目标性原则要求教师在选用教学媒体时,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从教学的主体目标要求出发,宏观上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以保障总体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从具体的教学内容出发,微观上考虑教学媒体的选用,保证具体教学要求的实现。因此,不同的教学目标决定不同媒体的选择。

2.内容符合原则

学科内容不同,使用的教学媒体也不同,即使同一学科,各章节的内容不同,对教学媒体的要求也不一样。

3.对象适应原则

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其认知特征有很大的差别,在进行媒体选择时,不能套用某种固定的模式。一般来说,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重点放在实施形象化教学,在小学高年级,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完成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在中学阶段,着重引导学生学习抽象概念,逐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首选性原则

首选性原则是指运用不同种类媒体表现同一种事物时,强调媒体的效果,不要一味追求媒体的先进性、豪华型,否则就有装门面、摆阔场之嫌,要以效果作为媒体选用的出发点,追求实实在在的效果和事半功倍的效率。一般说来,在表现效果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媒体首选时应遵循就低不就高、就简不就繁、就易不就难的原则。

5.顺序性原则

顺序性原则通常是指几种不同媒体先后出现在同一教学时段内时应考虑的一般要求。它提醒人们关注的是一种顺序化概念。往往有这样的情形,面对相同的教学任务,不同的执教者可能会同时选择种类、数量相同的教学媒体参与教学过程。然而,不同的人对所选择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设计却不尽相同,由此便产生了效果上的明显差别。这说明,不同档次的教学媒体为同一时段内的教学内容服务时,其选用顺序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总习惯于把几种媒体中较先进、较复杂的媒体选出来首先亮相,其他手段次之,以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然而,事情往往与设计者初衷相反。道理很简单,这种媒体选用结构的设计违背了心理学的兴奋抑制原理。高档媒体较一般媒体对学生大脑皮层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兴奋,对教学进程起促进作用。但同时也必须看到它的两个负效用。其一,负诱导时学生大脑皮层其他区域发生了相对抑制,学生注意力有可能受强刺激信号影响而偏离教学设计轨道。其二,当低档媒体相继出现时,刺激信号相对薄弱,不能引起学生足够注意,大脑皮层相应部分难于兴奋,学生情绪懈怠。造成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活力,综合教学效果出现较大偏差。

总之,教师在选择教学媒体进行教学时应正确处理好影响媒体选择的各个因素,将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教学媒体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其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四、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教学环境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课堂社会环境将在后面课堂管理一章中有专门介绍。课堂物理环境除了自然条件,如光线、温度、空气以及色彩等外,课堂物理空间资源的安排是心理学家们比较感兴趣的,因为教师如果能根据教学目标和活动而配以相应的物理环境,将大大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一般说来,教师组织课堂空间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按领域原则来安排课堂空间,即将课堂空间划分成一个个领域,某些领域只属于某个人,直到教师重新改变某人的位置为止,这种安排特别适合面向全班的课;第二种是按功能安排课堂空间,即将空间划分为各种兴趣范围或工作中心,每个人都能达到各种区域,这种安排最适合于小组同时进行各种不同的活动。当然,这两种方法并不互相排斥,可以组合使用。

学生座位的安排会影响课堂教学和学习。有研究表明,坐在教室前面几排以及中间几列的学生似乎是最积极的学习者,教师大多时间站在这些座位的前面,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大多集中在教室的这一区域,其他位置尤其是后面的座位的学生则难于参与,并且更容易走神。因此,教师要经常变换学生在课堂中的座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