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瞿塘峡口风光奇异

瞿塘峡口风光奇异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奉节县城东的瞿塘峡,又称夔峡或夔门,在三峡地理位置上位居第一峡,全长8公里。②郭沫若也用诗歌“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来赞美瞿塘峡口的奇异风光。其中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景观,它们排列于瞿塘峡两岸,令过往行人目不暇接。三峡工程竣工,瞿塘峡粉壁墙摩崖题刻大都被淹没,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了措施予以抢救,有的将摩崖石刻拓片下来在其他崖壁上进行复原,有的采取切割的办法迁移,使这一中国书法艺术珍品得以留传后世。

奉节县城东的瞿塘峡,又称夔峡或夔门,在三峡地理位置上位居第一峡,全长8公里。它因为最短、最狭、最雄伟而著称于世,自古就有“夔门天下雄”的美誉。进入峡口,南北两岸峭壁千仞,像刀砍斧削一样,江水汹涌奔流在仅100米宽的狭窄江道之中,呈现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壮观景象。顺江而下,水流更加湍急,云天一线,船在高山中驶过,人会有“峰与天关接,舟从地窟行”的感受。古人说:“便将万管玲珑笔,难写瞿塘两岸山。”郭沫若也用诗歌“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来赞美瞿塘峡口的奇异风光。的确,在瞿塘峡内,南岸有“瞿塘摩崖石刻”“孟良梯”“凤凰泉”“犀牛望月峰”,北岸有“七道门”“风箱峡”“瞿塘栈道”等壮丽景观。其中有人文景观,也有自然景观,它们排列于瞿塘峡两岸,令过往行人目不暇接。

瞿塘摩崖石刻

有诗云:“笛声接天高,飞舟行地窟,举目眺白盐,碑刻铭千古。”说的是人们乘船进入瞿塘峡,视野便被紧紧束缚在地窟一样的狭窄天地里。举目眺望,夔门南岸白盐山上有一块巨大的斑白的石头,高几十米、宽千余米,壁立江畔,如同一块粉白的墙壁。上面满是摩崖题刻,行、楷、隶、篆,各色字体应有尽有、风格各异、姿态纷呈。这就是著名的粉壁石刻,又叫“粉壁墙”。因其题刻满壁,像是一座展览我国千年书法珍品的大厅堂,又被雅称为“粉壁堂”。粉壁墙上存有的从宋朝现代的题刻,充分展示了我国书法、石刻艺术的高超水平。船过峡口,人们首先看到的“夔门”“瞿塘”两组大字。“夔门”二字富有汉隶特色,兼含魏碑笔意,是清人刘心源所书;“瞿塘”二字笔锋遒劲,于圆熟中见秀润,是清人张伯翔所书。题刻中字体最大的要数孙元良的隶字“夔门天下雄,舰机轻轻过”和李浩端的篆字“雄哉夔峡”,每个字三尺余见方。字体最小的有南宋书法家赵公硕书写的《皇宋中兴圣德颂》,其字体清秀、端凝,笔力雄健。全文共计949个字,刻在高3.6米、宽6.7米的范围内,正书49行,每行26~27字不等,每字直径10~13厘米,是一方罕见的巨型壁刻。它不仅书法令人赞叹,而且小字的石刻技艺超群,令人叹为观止。抗日战争期间,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先生面对半壁江山落入日寇之手,在这个地方题刻二处,其中一处:“踏出夔巫,打走倭寇。”读着这题刻,眼望着夔门,我们能深刻地感受到冯玉祥那正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心中油然而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2003年6月4日当水位达到116.33米时,夔门摩崖石刻向游人展示出告别前的景观。三峡工程竣工,瞿塘峡粉壁墙摩崖题刻大都被淹没,文物保护工作者采取了措施予以抢救,有的将摩崖石刻拓片下来在其他崖壁上进行复原,有的采取切割的办法迁移,使这一中国书法艺术珍品得以留传后世。

孟良梯与倒吊和尚

过白盐山东行一里地左右,在长江南岸的绝壁上,依稀可见许多人工开凿的方形石孔。它们多为碗口大小,一个接着一个,整整齐齐地排列成“之”字形,从岩脚斜向山腰,形如阶梯,人们叫它孟良梯。关于它的来历,有一段神奇的传说。

石孔伸往的山顶上有一个平台,叫“望乡台”。相传,北宋著名的武将杨令公杨继业被奸臣潘仁美陷害,死于李陵碑,其尸骨就埋在那里。潘仁美又悄悄地把老令公的遗骨从千里迢迢的雁门关外转移到白盐山巅的“望乡台”上,还派了个恶和尚来看守。

可是,这件事被杨家将中忠勇耿直的孟良打听到了,于是奉元帅杨六郎之令前来盗尸。恶和尚对他说:“你如果在天亮之前搭好梯子上来,我就让你把老令公的尸骨带走。”孟良答应了和尚的条件。他一手握铁钎,一手挥大斧,奋力敲打,不到半夜,就在石壁上凿成了一排石孔,插上木棍,搭了一道云梯,眼看就要攀上望乡台顶了。恶和尚在崖顶看见了,心里又惊慌又害怕,连忙憋着嗓子学了几声公鸡叫。孟良在半崖上听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觉得自己已经没有成功的希望,就放弃了。在返回途中,他听到其他地方鸡没叫,知道是恶和尚捣了鬼,盛怒之下,一把抓起恶和尚往岩石上一摔,从此,恶和尚就被倒悬在峭壁之上。天长日久,恶和尚变成石头,形成了“倒吊和尚”这一奇特的景观。

当然,这只是传说。关于孟良梯的形成有一些不同的说法。有人说,这些石孔是古人为了上山采药而凿的,但没有文献可供考证;有人说,这列石孔是古栈道遗迹,有一个石孔至今仍残存一根木桩。古代夔门外长江南岸的白盐山上,曾经有过一座古老的城镇——阳口城,这条栈道很可能就是由此通向瞿塘峡口、白帝城上的要道。石孔只凿到山腰,是因为石孔以上可以通过悬索攀登。更有人根据孟良梯崖壁上发现的碑刻资料,说这是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朱元璋的部将汤和等人在进攻四川时,碰到元朝官兵的抵抗。为了打通入川的通道,他们凿孔架梯,企图翻越白盐山,后因故终止,留下了这些遗迹。

圣姥泉与凤凰泉

瞿塘峡中有很多泉眼,有一种泉水时流时停,命名为“间歇泉”。宋代诗人陆游在乾道六年(1170)入蜀到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在日记中这样说:“……圣姥泉,盖石上一罅,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可怪也。”陆游看到这种泉,以为泉应人声而出,觉得很奇怪。其实,这是山泉间歇现象,是由于水源过长、时断时续造成的。瞿塘峡中的间歇泉,以北岸的“圣姥泉”、南岸的“凤凰饮泉”最为闻名。

相传赤甲山上有一眼“圣姥泉”,是天上的圣姥在这里布施的“圣水”。从这里路过的人走得口干舌燥时,只要对“圣姥泉”呼一声“圣姥圣姥,口渴了”,泉眼立刻叮咚响,泉水汩汩流出来;行人喝够了,泉水就没有了,泉眼也随着干涸了。俄而再呼唤时,泉水又再喷出。清冽甘甜的泉水,给在栈道上拉纤的纤夫和过往旅客解暑止渴,是名副其实的“圣水”。

在南岸粉壁墙以东、孟良梯下,有一块巨大的钟乳石,长20多米、直径6米左右,从悬崖上直垂于地面,形状很像凤凰。石头上面密集的水麻柳树、藤萝苔藓,极像凤凰丰满美丽的羽毛。“凤头”引颈上翘至半山岩壁,上有一股清泉喷出,恰巧顺着“凤凰”长长的脖颈缓缓流下。人们把自然界这一妙景称为“凤凰饮泉”。每到春天,这只饮泉的“凤凰”就显得格外美丽,苍翠的藤萝和斑斓的野花给它穿上华丽的外衣,泉水淙淙犹如它悠扬的鸣叫,时而飞来几只彩蝶翩翩飞舞,又像是百鸟朝凤,煞是好看。过往游人看了,无不叫绝。

间歇泉不仅为雄伟险峻的瞿塘峡平添了几分清幽和雅趣,而且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甘洌可口,煮茶尤佳。

七道门

瞿塘北岸还有一个著名的天然溶洞,这就是七道门。它洞深曲折、钟乳悬吊、怪石林立,内有七道天然险隘,故名“七道门”。七道门内的洞室各异、宽窄不一,大者如广场,窄者仅容一人弯身穿行。每进一道门,都别有一番胜景,到处怪石峨嵯,各种石笋千姿百态、琳琅满目;清泉滴翠,涓涓细流如细乐轻奏,颇助游兴。尤其是第二道门内,洞室幽暗不明,顶部有一个天窗,射入一线阳光,俗称“一线天”。

盔甲洞和黄金洞

著名的盔甲洞和黄金洞在瞿塘峡南岸。盔甲洞在孟良梯的最高处,雄踞天外,俯视大江。据说大破天门阵的杨门女将穆桂英,曾经把一套金盔银甲藏在此洞中,因此而得名。现已探明洞内有岩棺数具,发现有青铜剑、黑漆梳。

黄金洞在瞿塘峡南岸的绝壁上,顾名思义,就是堆满黄金的山洞。所以,民间也流传着黄金洞内遍地黄金珠宝的神奇传说。还传说有一位夔州知府,贪得无厌,搜刮了不少民脂民膏,还想到黄金洞里去发大财。他想,此洞既名黄金洞,洞中必藏有金子。于是,他要当地一个樵夫引他找到黄金洞洞口,自己带着一群侍从进洞寻金觅宝,结果迷失其中而不得返。这更加增添了黄金洞的神秘色彩,引人无限想象与神往。

1949年以后,考古工作者攀悬岩、登绝壁,进入洞中,却并未发现传说中的黄金和珠宝,但见洞内到处都是杂乱无章的古代兵器、家用器皿以及相互叠压的骸骨。岩壁上红色的象形文字,图像、线条却清晰可见。象形文字表明,有一族巴国人在一次战争失败后,扶老携幼合族逃入洞中。走到江边洞口,发现是一条绝路,便用赭石写下了他们的不幸,以传后人,然后全体在洞中殉难。黄金洞遂成一国之墓! 从此,这个民族的神秘命运便不再有人知道了,成为千古不解之谜。

原来,黄金洞是春秋战国时代巴国著名的遗址。

犀牛望月

峡江南岸,有一块突兀昂立的巨石,孤峰直刺云天,似一头巨大的犀牛侧头西望,人们称它为“犀牛望月”。“犀牛”山色铁青,在蓝天的衬托下,如同一幅剪影悬挂在峡中。

每当秋高气爽的夜晚,一轮皎洁的明月,从赤甲山后冉冉升起,仿佛是神女的一双玉手捧出来的银盘,水银似的光辉,立刻撒遍瞿塘峡幽深的峡谷。天上有一轮明月,水中也有一轮明月,江水在闪光,两壁青山也在闪光,整个瞿塘峡成了一条涂满银辉的长廊,形成了瞿塘峡的一大绝景——夔门秋月。“夔门秋月”不独人赏,峡中灵石也要来欣赏,两相辉映,更增情趣。据有经验的三峡人讲,观赏“犀牛望月”的最佳点在出瞿塘峡东口不远处,从那里回首西望,孤石兀立,形似犀牛,在遥望天际的一轮明月。若值明月东升、烟云弥漫之际,于扑朔迷离、若明若暗之中,品“犀牛望月”,则景与境融为一体,效果尤佳。

风箱峡

在瞿塘峡北岸,与孟良梯遥遥相对的是风箱峡。在黄褐色石壁山岩上,有几条断岩裂缝,这些裂隙宽窄不同、深浅各异。在裂隙里面,有东西酷似风箱,传说那是鲁班存放的风箱,所以人们便称这段峡谷为“风箱峡”。这些洞在上不到顶、下不到江的峭壁上,崖高物小且悬于半空之中,鲁班是怎样把他的风箱放上去的呢? 在1971年,有两个采药人合力登上“风箱”处,终于向世人掀起了“风箱”神秘的面纱,解开了“风箱”之谜。原来,所谓的“风箱”,其实是战国或秦汉时的岩棺。棺内有巴式铜剑、铜斧、木剑鞘、草鞋、汉初四铢半两钱等珍贵文物。关于峡江人为什么要将棺材放在半山腰的岩缝内,又是怎样放上去的,历年来众说纷纭。当然,科技发展到今天,我们能够作出种种科学的推测,但时间老人给风箱峡留下的秘密,正是古巴人的神秘之所在,多少年来吸引着众多的游人去想象和探索。

瞿塘峡,不仅以雄而闻名天下,它奇趣的传说更是动人心弦。

相关资料

毛晓丽(1976— ),女,奉节县人,奉节永安中学一级教师、重庆作协会员、奉节作家协会副主席

注释

①选自杜甫《长江二首》。

②选自清代诗人张问陶《瞿塘峡》。

③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课后思考

1.作为一个夔州人,你游览过夔门瞿塘峡吗?

2.“夔门天下雄”,被世界公认,“夔门天下奇”是否也为世人称道呢?

3.你对夔门系列风景中的哪一处印象最为深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