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汽车工业的发展

汽车工业的发展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汽车虽然诞生在欧洲,但是美国依靠优越的资源、自然条件及宽松政策,使汽车工业迅速崛起,其中以美国的福特和通用汽车公司最为典型。汽车工业缺重型车、少轻型车的矛盾得到缓解。在1994年2月,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颁布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作为指导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纲领,标志中国汽车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可以说这是由于中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刻变化,使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健康发展阶段。

(一)国外汽车工业的发展

1885年10月,德国人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Karl Friedrich Benz)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油汽车,并于1886年1月26日取得了汽车发明专利权。人们便把1886年称为汽车诞生年。同年戈特利布·戴姆勒(Gottlieb·Daimler)也发明了一部四轮汽油汽车。本茨和戴姆勒因此也有了“汽车之父”的美誉。

汽车虽然诞生在欧洲,但是美国依靠优越的资源、自然条件及宽松政策,使汽车工业迅速崛起,其中以美国的福特通用汽车公司最为典型。1903年亨利·福特成立了福特汽车公司,在之后的20年期间他致力于普及型轿车T型车的开发生产。T型车可以说是20世纪美国甚至是全世界,让汽车成为大众交通工具的先驱,当时的媒体一致推选福特T型汽车为20世纪最重要的汽车发明。1916年美国汽车销量首度突破100万辆,1920年超越200万辆。1908年,威廉·杜兰特创建了通用汽车公司,兼并了别克、奥兹莫比尔、凯迪拉克、雪佛兰等30多家公司,进行集团化生产,分工协作,成为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在这期间,欧洲忙于战乱,致使汽车工业停滞不前。以福特公司为代表的美国汽车公司,采用CKD(Completely Knocked Down)方式,在英国等欧洲建立大量装配厂,产品向欧洲市场扩张,汽车产销量超过欧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日本汽车工业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规模小,但在20世纪60~70年代,依靠技术的引进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迅速崛起,汽车产量从1963年的100多万辆迅速增加到1970年的400余万辆,出口汽车达100多万辆。1985年日本出口汽车达到675万辆,特别在1980~1993年年产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汽车生产能力过剩,但汽车企业还在不断新建,到90年代末期,据统计全世界汽车年产量已超过5000万辆,在美国每1.3人就有一辆汽车,在欧洲每1.5人有一辆,在日本每2人有一辆。发达国家汽车保有量趋于饱和,世界各汽车大公司为了在激烈的竞争市场环境中力求生产和发展,纷纷通过参股、控股、转让、兼并,加速了汽车工业国际化发展。比如:德国的戴姆勒·奔驰公司与美国的克莱斯勒公司合并;在2008年年底之前,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持有日本马自达汽车公司33%的股份,这些将影响着世界汽车工业的发展。

(二)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

我国汽车工业的建立是从1953年兴建第一汽车制造厂开始的,发展至今,大致经历了基本建设、探索成长、高速发展3个阶段。

1.基本建设阶段(1953~1978年)

这一时期,我国汽车工业在高度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行,产品的生产、开发、销售均带有浓厚的计划管理特征。国家用行政手段对有限资源进行配置,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建设,先后建成了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二汽车制造厂(现为东风汽车公司)及一批零件厂,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当时国家对汽车制造业实行计划管理,企业缺乏市场观念和竞争机制,在革新和发展上既无内部动力,也无外部压力,因此我国汽车工业在这时期形成两个鲜明特点,一是在产品结构上,形成“缺重少轻、轿车几乎是空白”的局面,中型载货卡车占有很大生产比例,使得中国汽车工业只能靠独腿单行;二是生产布局上,形成了较为分散的格局。

2.探索成长阶段(1979~1993年)

这一阶段,在“改革开放”的正确方针指引下,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管理模式被逐渐打破,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逐渐增强,市场需求对汽车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拉动作用。在中央、地方积极的推动下,一批生产轻型、重型载货车的地方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一汽、二汽、重汽、南汽、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汽车生产基地。汽车工业缺重型车、少轻型车的矛盾得到缓解。同时也出现了整车生产厂家数量多但产量较小,同一产品生产分散、规模经济性差的局面。在这一阶段中,通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和建设改造,汽车工业有了明显的进步。大规模轿车制造业体系开始建设起来,并先后在全国形成了数个轿车生产基地。至1993年,国产汽车产量达到129.7万辆,跃居世界第12位。同时产品的结构得以改善,汽车品种逐渐丰富起来。当然,在汽车工业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乱、低、差、慢”上,即汽车工业投资乱,整体水平低,产品品质差,技术水平落后,干扰了我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主流。

3.高速发展阶段(1994至今)

在1994年2月,国家经济计划委员会颁布了《中国汽车工业产业政策》,作为指导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纲领,标志中国汽车工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其背景是中国的经济体制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汽车工业面临着更为广泛的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国汽车市场已由单一的公费购车转向多元化结构,私人购车明显上升。到1998年,汽车产量达162.8万辆,世界排名第10位,其中商用车生产112.1万辆,世界排名第3位;轿车生产50.7万辆,世界排名第14位。1994~1998年,全国生产汽车累计984.7万辆,其中轿车234.8万辆,基本满足了国内快速增长的汽车需求。另外,中国汽车制造业基本车型形成了6大类120多个品种的较完整体系,各类改装汽车、专用汽车有750多种。到1998年全国商用车(货车加客车)的轻(包括微)、中、重型比例为78.5∶17.8∶3.7,轻型车和微型车比例大幅度上升;全国载货车产量的轻(包括微)、中、重型车比例为67.0∶27.7∶5.3;全国货车和乘用车(轿车加客车)的产量比例为40.6∶59.4,基本上扭转了改革开放初期汽车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局面。可以说这是由于中国汽车工业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刻变化,使汽车工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健康发展阶段。据统计,1998年,中国汽车的产量不过163万辆,而到201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800万辆大关;私人汽车保有量在2010年已达到5500万辆,是1998年的11倍,这一数据不仅蝉联世界第一,且创全球历史新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