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刺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刺绣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刺绣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皇家组织刺绣佛像将其供养于大慈恩寺。刺绣随丝绸运往古罗马、波斯等西方国家,同时也将他们的文化带回中原,开始了东西方的贸易文化交流。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刺绣随着集体改制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民营刺绣企业多年来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

刺绣作为人类物质文化的创造活动,它的艺术表现形式往往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风俗习惯、社会意识等因素的影响,反映出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在为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物质美化的同时,它创造了一种精神审美文化,并且由于与人们生活消费需求相关联,它也具有消费文化的基本特性。

1.刺绣与政治文化

刺绣可以说是较早参与政治文化活动的重要物件,远古华夏传说中十二章服被帝王用来彰显威仪和归正统治,还用于地方向朝廷的贡奉、朝廷与他国之间友好交往的赐赠等。《汉书·匈奴传》记载,汉孝文帝六年(公元前174年),赠与匈奴“绣十匹,锦二十匹”作为与匈奴国的政治交往礼品。此外刺绣还用于官制的服装、仪仗、车马来明示官员的等级尊卑。在《元史·舆服制》中记载元代服制规定:“一品至三品,许用金花刺绣花罗,四品、五品用刺绣纱罗,六品以下用素纱罗。”明代的文武百官的官服补子更是区分文武职别和等级的显著标志。

2.刺绣与宗教文化

欣赏绣源起于魏晋南北朝的佛教信仰,到唐代供养人绣制佛经、佛像“成就了善男绣女的功德大事”[1]。皇家组织刺绣佛像将其供养于大慈恩寺。唐高宗时送到大慈恩寺高达十二丈的佛像被赞誉为“纷纶含七映之光,布护列九华之彩”。[2]唐代苏鹗在《杜阳杂编》中记载的南海(今广州)卢眉娘也因地方将她刺绣的飞仙盖贡奉朝廷而被请入宫中做绣,所绣经书《法华经》七卷被称为一绝。唐人还认为:“若追荐冥福,绣像优于铜铸和彩绘[3],可能是因其所耗绣制时长和绣制时的心境而言吧!历代名绣中,多见宗教题材,既有以佛陀、菩萨、罗汉、高僧等人物为主题的,也有表现情节性佛传故事的,如韩希孟的《十六应真图册》等。

3.刺绣与文学作品

成语“黼黻文章”泛指古代礼服上绣的华美花纹,后比喻华美的事物,常用于诗词歌赋之中对华美刺绣服饰、装饰的描写,对华美的赞叹或是对华丽奢侈而发的嫉俗感叹。《诗经·国风·秦风·终南》:“终南何有?有条有梅。君子至止,锦衣狐裘。颜如渥丹,其君也哉!终南何有?有纪有堂。君子至止,黻衣绣裳。佩玉将将,寿考不忘!”汉乐府民歌中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南朝徐陵《玉台新咏》中的《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其中有对女主人公的描写:“妾有绣腰襦,葳蕤(wēi rui)自生光……”白居易的《秦中吟》中写道:“红楼富家女,金镂刺罗襦。”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写道:“才性异区,文体繁诡。辞为肌肤,志实骨髓。雅丽黼黻,淫巧朱紫。习亦凝真,功沿渐靡”,将雅丽、黼黻作为文体的风格,阐释写作风格与作者性情的关系。

4.刺绣与风俗文化

中华民族自古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按照自然季节的变化和农业劳作的经验总结出二十四节气的时序安排,形成与季节物候、农事活动密切相关的岁时节日,并围绕着这些岁时节日形成了一些特定的风俗习惯。刺绣的很多物件和题材可以说是应这些风俗而产生。立夏、中秋、端午等节日,给孩子佩戴绣制的香囊、肚兜等。香囊内有艾草、雄黄等中草药,据说可以避邪防虫等。

中国古代的传统习俗对人的诞生和寿诞特别重视,尤其是为老人祝寿,富裕家庭祝寿的形式多样,做寿桃,送礼品替寿者“暖寿”。从大量的传世刺绣作品中可以推测暖寿用刺绣寿图是商业经营中比较受欢迎的种类。这些寿图刺绣把各种祝福通过具有寓意或谐音的图形形象地表现出来。有象征长寿、有福、富裕的动物如鹤、鹿、蝙蝠等;有象征长寿的植物如松树、菊花、柏树、灵芝、佛手、水仙、梧桐等;还有山石、海等。当然,寿桃是图中必要的。动植物组合就有了松鹤延年、寿比南山、寿山福海等寓意了。在人物题材上有八仙、王母、寿星老儿、麻姑等,顾绣著名的刺绣《麻姑献寿轴》是用于祝寿的画轴。麻姑为传说中的女寿星,历经东海三次变桑田也依然年轻貌美,是为女性祝寿时的寿图形象。还绣有果实累累的桃树,五只蝙蝠谐音“五福”,上诗题有拜寿者的赞美颂扬和祝福,以及祝寿人的落款。(图3-4)

图3-4 清 麻姑献寿轴 南京博物院藏品

婚俗嫁女,娘家陪送的嫁妆中通常要有绣花龙凤被、床单、枕头一对。此外,北方地区嫁妆中还有一个绣上鸳鸯、彩凤的门帘,门帘还需要娘家人亲自挂上才行。富裕人家更是绣鞋、绣衣、绣帐一应俱全,不仅是娘家富裕的脸面,更能说明新娘的聪慧与能干。

中国的戏剧为风俗文化中的精神娱乐形式,除了京剧、评剧豫剧、越剧、黄梅戏五大剧种外,还有很多具有民间地域特色的剧种。刺绣因其光鲜亮丽、装饰性强成为戏剧服装、舞美道具的主要装饰工艺。不同剧种的服装形式各不相同,不同角色衣服上刺绣的纹样也不同,其布局形式也有一定的规范要求。京剧的服装品类极为丰富。袍服类包括蟒、帔、褶子、开氅、箭衣,以至斗篷、长背心、旗袍等,短衣类包括短衣裳、短褂子、裤子、裙子等。以及帽、巾、盔、冠、靴、鞋及水袖、翎子、靠旗、腰带等都见有刺绣。褶子是京剧中用得较多的便服,颜色和绣制纹样的多少却是依据身份的富贵贫贱有所不同。男子文人书生右衽交领,在前襟下角绣角隅纹样或大襟、肩部绣团花。大家闺秀在如意领、衣身处多绣对称的折枝花,贫寒家的女子角色只在衣缘绣些二方连续纹样,而武将的大靠服再配上靠旗却是华丽威猛,绣着花枝的小袄、裤裙是丫鬟的典型装扮。(图3-5、图3-6)

5.刺绣与商业贸易

汉代张骞西行,开辟了丝绸之路,开始了官方的东西方贸易。刺绣随丝绸运往古罗马、波斯等西方国家,同时也将他们的文化带回中原,开始了东西方的贸易文化交流。蹙金绣即为西域传入中原的绣法。明代正德年间(1506-1521年),粤绣经由欧洲商舶出口到葡萄牙、英、法等国,成为备受宫廷和皇室、贵族们喜爱的服饰品。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葡萄牙传教士克罗兹在《回忆录》写道:“广州很多手工业工人都为出口贸易而工作,出口的产品也是丰富多彩的。有彩色丝线盘曲的绣在鞋面上的绣花鞋……都是绝妙的艺术品。”20世纪30年代,珠绣的手提袋、钱包、鞋等,成为上海外商和洋行购买的热门货,出口到欧美各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刺绣随着集体改制发展为多元化经营,民营刺绣企业多年来在出口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机绣窗帘用料、床上用品、家居布艺等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产品。

图3-5 刺绣戏服褶子 《中国京剧服饰》

图3-6 刺绣戏服靠 《中国京剧服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