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简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简评《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现在,这本书终于与我们见面了,它就是赵馥洁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该书的重要性在于首次以专著的形式,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问题,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赵著通过价值论的研究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论思想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处于核心的地位。

李锦全 严书翔

早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中,就有人提出,单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问题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我们一直期待着这样一本书的问世。现在,这本书终于与我们见面了,它就是赵馥洁先生最近出版的新著——《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以下简称赵著)。该书的重要性在于首次以专著的形式,集中讨论了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问题,填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白。赵著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和贡献:

(一)以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点、基本材料及其历史发展为背景,探索与把握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结构特征,建构中国传统价值论的理论体系

作者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原理、学派取向、范畴系列这三个侧面去分析中国传统价值论的结构特征和理论体系,以此把全书的结构分为相应的三篇。在“价值原理篇”中,着重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对价值本质、价值分类、价值评价等关于价值的一般问题的观点;在“学派取向篇”中,主要考察了传统哲学儒、墨、道、法四家的价值取向问题,并按照“价值根据论”、“价值取向论”、“价值理想论”、“价值标准论”、“价值选择论”、“价值实现论”等框架,勾勒了各家的价值论体系;在“范畴系列篇”中,初步整理了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范畴,共筛选出八对又三个(真、善、美)范畴进行讨论;书中关于范畴的排列顺序体现了这些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

通过对中国传统哲学中各种价值论思想的挖掘、分析、整理,赵著把中国传统价值论的特征概括为“重视规范”、“多元取向”、“道德主导”、“内在冲突”、“相成互补”。通过对各种价值论的差异与一致、对立与统一、冲突与融合的辩证把握,撇开非本质的因素,而将矛盾中同一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本质特征抽象、提炼出来,形成对中国传统价值论的整体的、一般性的认识。若把作者对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的特征的认识概括起来,其结论便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特别重视价值规范,但对价值的取向是多元的,各家重视的价值不一,儒家尚道德,墨家重功利,道家以自然无为为鹄的,法家以权力法治为目标。而且在每一家内部,各派也是同中有异,争论不休。多元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内部的冲突。其中义利之辨、德力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群己之辨、天人之辨等等是价值论史上长期冲突的表现,这些冲突从先秦到清末连续不断,源远流长。取向的多元化不但导致了内部的对立和冲突,而且也促使了各元的相互补充、相互转化。从总体上看,儒家“义以为上”的道德取向事实上占据主导地位,道德成为多元中的主导的一元。作者的这种考察,不仅纵向清理了各种价值观在中国哲学中产生和发展的历史线索,而且横向辨析了各种价值观的实质、内涵以及相互关系。在纵向的考察和横向的辨析中来把握中国传统价值论的总体特征,成为此书方法论上的一大特色。

进而,作者深入到理论的层面,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论是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为主导,以功利和权力为两翼,以“自然无为”为补充,以群己和谐、天人和谐为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境界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个体系,通过学派来表现,就是以儒家(道德取向)为主导,以墨家(功利取向)和法家(权力取向)为两翼,以道家(自然取向)为补充;以范畴来表现,就是义利、德力、义生、德智、理欲、公私六对表示具体价值取向的范畴和群己、天人两对表示崇高理想的范畴,以及真善美三个表示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的美好境界的范畴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括六大基本观念,这就是:“人贵于物观念”、“义重于利观念”、“德高于力观念”、“群己和谐观念”、“天人和谐观念”、“善统真美观念”。此外,还有“义重于生”、“德高于智”、“理贵于欲”、“公大于私”等从属观念。作者认为,这六大观念和从属观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它站在人的价值基地上,从重义、重德出发,经过义利之辨、德力之辨,以及由其派生的义生之辨、德智之辨、理欲之辨、公私之辨,最后达到群己和谐、天人和谐的目标,实现了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换句话说,由“求善”开始,中经“利”、“力”、“生”、“智”、“欲”、“私”等否定环节,最后到“至善”终结,经历了一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理论上的概括与总结、思辨与架构,描绘了中国传统价值论的总理论图谱。

(二)从价值论的研究入手来重新审视和认识、评价中国传统哲学,开辟了中国传统哲学研究的一条新路子,拓出了一个新领域。

赵著通过价值论的研究来反观中国传统哲学,指出,中国传统哲学中价值论思想不但十分丰富,而且处于核心的地位。从各家哲学的主题来看,儒、墨、道、法虽然旨趣有异,但却殊途同归,百虑一致,都把致思的最终趋向确定在世界对人的意义上,归结到价值理想的追求上。从哲学的理论体系看,传统哲学的本质论并非以宇宙的本质为认识的根本目标,而是借“天道”以明“人道”;传统哲学的认识论并非以认识的来源和规律为探讨的最终归宿,而是借“知行”以说“道德”;传统哲学的辩证法并非以世界的运动过程和规律为研究对象,而是借“阴阳”以言“治平”;传统哲学的历史观也并非以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思考的终极意义,而是借“理势”以论“至治”。通过这种以价值论为轴心的解剖,作者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与人伦合一,知识与道德融合,宇宙法则与治世规范统一,“必然”原理与“应然”判断贯通,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说,价值论渗透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哲学问题环绕的核心。

赵著通过价值论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核心地位的研究,得出了“中国传统哲学基本上属于价值哲学”这样的新结论。这种认识比以往的所谓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政治哲学、伦理道德哲学的认识又前进了一大步,深化了对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本质、形态的认识。在方法论上突破了以往把中国哲学肢解为“四大块”来孤立地研究的搞法。作者通过价值论而贯通各家各派和哲学的四大领域,建立了各家各派、各个哲学领域相互沟通,过渡的中介、桥梁。通过价值论这一中介和轴心而达到了整体把握和透视中国传统哲学,并对其重新认识、重新评价、重新规定的目的。这条路子、这种方法无疑是颇为新颖的。

(三)值得指出的是,本书不是为研究价值论而研究价值论,而是为了开拓中国哲学史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深化,丰富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的内容,和为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观念提供历史借鉴而研究中国哲学的价值论。作者既注意到这种研究的学术价值、理论价值,又关心这种研究的时代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这种研究反映了作者强烈的时空意识、文化责任感和远大的学术理想。

当然,哲学的价值论问题是一个深奥的理论问题,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的研究领域和课题,我们不敢说,也不能说此书已穷尽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我们也不一定都同意本书的观点。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论还有很多有待研究的课题,如中西哲学价值论的比较、中国传统价值论与国民性的关系(赵著对此涉及甚少)等都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我们同样是把此书作为探路之石、引玉之砖加以评介的,我们愿以此书为起点,与作者和学界同仁一道来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并期待着新的研究成果的不断问世。

(《哲学动态》1992年0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