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家机关与海关

国家机关与海关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保局作出处理决定,认定××印刷总公司应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直接经济损失的30%,即21500元。红星新村居民不满印刷总公司噪声污染而状告该公司,因涉及面广难度大,法院未及时处理,引起广泛关注。印刷总公司应执行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及时对受损致病的H赔偿经济损失21500元。

(2000年2月26日)

一、资 料

某省某市红星新村5号楼居民H状告××印刷总公司的事情,历时一年多,始终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人们对此议论纷纷。这件事,关系到居民切身利益,涉及到方方面面,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省政府调研室经反复调查,全面了解了各方面情况,整理出如下材料。

1.1998年10月17日,50多岁的H在家中突发脑溢血,虽经抢救,还是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市医学院法医学系鉴定:H的后遗症达一级伤残,超标噪声是导致其脑溢血的诱因之一。于是,与红星新村大门距离不远的××印刷总公司便成了众矢之的,红星新村居民原有的不满越来越强烈。

2.红星新村,位于该市的城乡结合部。近十年来,这里日益成为人口密集的繁华地区。新村院内的5号楼,与××印刷总公司的车间大楼平行,相距仅1.8米,而且只隔一道砖墙。1997年2月,车间引进安装了四台最新设备,投产后,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但从那以后,沉重、刺耳的机器轰鸣声便令小区居民不堪忍受。

3.在机器开动时,居民们多次向110报警。干警对居民们的烦恼非常同情,多次制止车间夜间作业。但干警们也表示,对此类纠纷实在爱莫能助。一些住户纷纷想办法搬走,其中有的还是××印刷总公司的职工家属。

4.大多数搬不走的居民只好求助环保部门,不断向区环保局反映情况。区环保局在1997年6月和1998年9月两次实地勘测,都表明噪声严重超标。于是正式向××印刷总公司发出限期整改的通知,并限定夜22时至晨6时不得进行作业。

5.××印刷总公司很快将车间临近新村的窗户全部砌砖封闭,并提交了一份设置隔音墙的设想,但居民并不满意。他们反映噪声没有减少,车间生产还常持续到凌晨两三点,也一直没见过建什么隔音墙,噪声仍是每夜的噩梦之源。

6.1998年12月,H经抢救终于脱险,便与其爱人向市环保局提交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处理申请书》,提出要求××印刷总公司依照环保法赔偿其各项损失12万元的申请。环保局作出处理决定,认定××印刷总公司应承担部分责任,赔偿H夫妇直接经济损失的30%,即21500元。但H夫妇迄今未拿到任何赔偿。

7.由于不服环保局的决定,××印刷总公司于1999年6月首先诉诸该区法院,认为环保局的决定无事实依据,应予撤销。紧接着H夫妇也将诉讼状送到区法院,要求××印刷总公司赔偿各种经济损失74000元。

8.经过四个月的调查,区法院于1999年10月对H一案作出一审判决:××印刷总公司的噪声影响周边住户是客观事实,但被告已经有所整改,而噪声也只是原告生病的诱因之一,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故决定驳回诉讼请求。

9.H夫妇不服,立即上诉。他们的律师认为,区法院的判决是错误的。因为一个结果可能由多种原因造成,H的脑溢血就属这种情况,所以环保局的决定是合乎情理的;而区法院的判决存在矛盾,不能体现法律对公民的保护。

10.印刷总公司请的律师认为,红星新村地处市区,抛开印刷总公司来说,其他噪声有的也已超标,没有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印刷总公司的噪声与H的疾病有直接因果关系。要严格按照法律办事,就不能让居民只从印刷总公司一方找原因。该公司是国有大型企业,是经济改革的重中之重,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和支持。

11.H案判决时,合议庭考虑到,如果H胜诉,住在××印刷总公司附近的住户便会纷纷效仿,雪片般的经济赔偿要求可能会把该公司逼上绝路。该法院正受理一起小区住户状告小区内建停车场影响他们生活的案子,H案如胜诉,市区汽车停到哪里的问题可能立即会带来更大麻烦。

12.自1999年10月H夫妇向市中级法院提出上诉以来,又过去了三个多月。市中级法院感到此案难度很大,至今没有开庭审理。

二、申论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2.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就给定材料所反映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三、答卷举例

★第1题

红星新村居民不满印刷总公司噪声污染而状告该公司,因涉及面广难度大,法院未及时处理,引起广泛关注。此事暴露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无视群众健康和生活而盲目发展工业建设,导致居民不满,社会矛盾激化的问题。这反映出在城市规划和发展中没有处理好城市基本建设与环境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没有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评析】

循矛盾情况—→问题所在—→问题实质的递进思路来归纳主要问题,透过现象抓住了本质,比较客观、准确、深刻地抓住了给定材料的主要问题。语言严谨,言简意赅。优秀卷。

★第2题

针对红星新村居民状告××印刷总公司一案及其引起的反响,作为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提出如下建议。

一、市中级人民法院尽快开庭,本着依法办案,维护各方合法权益的原则,妥善处理此案。印刷总公司应执行市环保局的处理决定,及时对受损致病的H赔偿经济损失21500元。

二、印刷总公司应加强技改,尽快建设减噪防噪设施。尤其要停止夜间作业,以维护附近居民区的安宁生活。

三、市有关部门要以此为戒,组织力量全面调查全市企业和城市生活污染情况,制定分期分批治理污染的规划并认真贯彻落实。

四、实行环境保护评价制度,新建项目必须先经市环保局评价认可后,其他部门才能立项审批。对现有的污染严重企业,市政府要统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将其迁出居民生活区。市民对历史遗留污染问题的处置过程,也要给予必要的理解。

五、市环保职能部门设立环保监督热线电话,及时处理各方反映的问题。要通过新闻媒体加强环保舆论宣传,形成人人关心环保的良好局面。

【评析】

所提对策建议由直接到间接、主观到客观、微观到宏观、眼前到长远,针对性、可行性、可操作性都比较强。处理问题也比较周到、全面,注意到矛盾的方方面面。语言简洁、准确、质朴,不枝不蔓。作为定位对策要求,开头导入语和对策用语都有所体现,比较得体。不足处是超字数,应扣1~2分。(实际上350字难以把对策陈述完整,当时命题还没有经验。)优秀卷。

值得说明的是,本题定位为“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多有不当,一是政府是研究室而不是调研室(党委是政研室);二是涉及市里的工作,以省职能部门的角度来提出对策,似有为难之处,也不大好写。

★第3题·例卷一

经济与环境

某市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某小区居民与邻近一家工厂一直因噪声污染问题而存在矛盾。一位居民因脑溢血而住院并留下了后遗症,经查那家工厂的噪声便是罪魁祸首之一。事后该居民申请赔偿并得到批准,工厂不服,将批准方环保局送上法庭,而后该居民因不服法院作出的撤销决定又进行了上诉,双方“你来我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居民认为厂方的噪声污染使其致病,赔偿理所应当;而厂方认为两事无因果关系,而且为了国家经济发展,居民也应理解支持。一时之间,法院也难下结论。其实事情并不复杂,可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活环境谁应该先行一步呢?这还真是个难题,合理的观点是两者应该和谐统一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的主要目的是发展生产力,而发展生产力就难以离开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但发展经济就可以将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置之不理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先从发展经济的目的说起吧,发展经济,发展生产力归根结底,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而人民的生活环境如果是恶劣的,人民的心情不是愉悦的,人民的生活质量、生活水平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这样的教训世界上曾有过许多。60年代的日本,畸形儿的比例很高,原因就是不注意保护环境,水中含有过量的重金属元素,现在日本好多中老年人还在谈“汞”色变。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也是经济转型的时期,完善法律法规,保障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十分重要。

环境如此的重要,是否为了保护环境就一定要牺牲经济呢?那也未必。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大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产业也都找到了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新方法,就拿冬天的取暖来说吧,已经经历了从烧木头到烧煤再到烧油几个阶段,现在北方的一些城市甚至还采用了天然气、电等无公害能源,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太阳能、核能说不定也会融入我们的生活当中。

另外,从另一个角度看,优美的环境本身就是一种经济资源,古代有人“归隐山林”,现代人热衷于外出旅游,热衷于花钱买健康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良好的环境能使人精神愉快,身体健康;会以更充沛的精力、更饱满的热情投身于经济建设中,这样说来,清新的空气、静谧的氛围、优美的环境本身就是带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一种保证。

那么,如何解决现实中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矛盾,使它们和谐统一呢?首先,要使保护环境的思想深入人心。一方面要加强保护环境的教育,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更加普及,使人人具有保护我们周围环境的意识;另一方面要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使环境保护有法可依,同时也要加大执法的力度。其次,要积极发展有利于环保的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出现更多的环保产业、无污染产业,尽快淘汰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再次,要推动环境产业化的进程,利用环境发展经济,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等无公害经济。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环境的保护,这就好像人的双腿一样,只有共同发展,共同努力,我们才会少跌跟头,少走弯路,大踏步地奔向美好的未来。

【评析】

本文抓住了应该申而论之的中心论题——正确处理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发表见解,立意较高。文章采用了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递进思路,从实例提及主题—→剖析发展经济离不开保护环境—→进一步阐述保护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促进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作出结论进一步强调主题,条理清晰,逻辑严谨。多种论证方法使内容充实,说服力强。有一定的使用语言的技巧。标题尚可更鲜明地显示主题;“解决问题”的举措可更全面些。优秀卷。

★第3题·例卷二

试论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国综合国力蒸蒸日上,人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含糊地说,没有改革这场革命,就没有当前我们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然而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观点,我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应当一分为二的,改革也不例外。改革使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经济发展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便是在有些地方、某些领域,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失调的问题,这些问题表现在:

(一)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所产生的矛盾。

一些地方急功近利,只顾眼前的经济效益的提高,而未制定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其合理布局,而且也没有考虑到工业生产区与居民居住生活区的合理划分问题。伴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工厂数目的增多以及人口数量的不断膨胀,势必会导致工业区和居民生活区界限模糊。如前文资料中的红星新村,原本位于城乡结合部,后来由于当地政府未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方案,导致错综复杂的H一案。

(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所产生的问题。

改革在我国是一场全面的改革,既包括经济体制改革,也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两者之间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经济的平稳、快速、健康发展,可以为我国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各项政治制度的不断充实、完善又能积极引导、保障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因此,我们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中心环节,各项法规、政策应与经济发展相配套。而现在在我国有些地方,法制仍很不健全,法制的完善步伐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一方面是企业、人民群众的法制意识仍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是各项法律配套措施仍不健全,人民法院在处理涉及到经济改革中的新问题、棘手问题时往往无恰当、准确的法规予以运用。

以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我国某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所失调的主要表现。我国社会主义改革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其必然的原因,也有其偶然的一面。首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事物的发展进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螺旋式的上升、波浪形的前进。改革过程中也是这样,难免会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与改革总的成就来讲仍是微不足道的,这便是此问题产生的必然性原因。其次,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处理问题缺乏长远的眼光,急功近利,是导致此问题的偶然性因素。而这些弊端都是可以经过我们的努力去克服的。

综上所述,解决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的关键在于:

(1)通过教育、培训,增强有关部门人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的大局观。切实落实各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按部就班,克服贪图眼前利益的狭隘眼光。

(2)在社会上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性的认识,使人民群众在改革进程中自觉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3)完善各项法规、规章制度。对各地区经济布局结构、发展规划进行严格审查,努力消除经济与社会失调发展的现象。

只要我们切实积极行动起来,采取严格有效的各项措施,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诸如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调等改革进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将我国的四个现代化建设推向前进!

【评析】

同例卷一一样,本文还是在重论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同样运用了递进思路,显得条理清晰,但这是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推进来组织结构的,且重点在提出问题部分。尽管我们强调这类递进思路文章的重点一般应放在解决问题部分,但也应从实际出发,从考生把握材料的优势出发。本文这一重点部分,夹叙夹议,对存在问题的剖析是较有深度的。语言简洁、准确、严谨。美中不足的是标题和标有(一)、(二)的条首句的使用,尚可改进。如果标题用“经济和社会必须协调发展”,条首句改为“(一)经济发展规划中的盲目性与城市不断扩大化产生了新的矛盾”、“(二)经济发展与社会法制建设不同步产生了新的问题”,那主题就更为突出、观点就更为鲜明了。此外,涉及本文论题的“社会”的特定外延,文章应在开头处简要陈述其含义。优下卷。

★第3题·例卷三

经济发展!环境污染?

二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二十年的历程。在这二十年中,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切,都让我们自豪。

但从另一方面看,却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工厂喷吐出的浓烟、排出的污水,污染着天空、湖泊、河流和土壤。城市中各种各样的噪声、粉尘、汽车废气,无时无刻不在侵蚀着人们的健康。难道经济发展一定要以环境污染为代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经济发展固然重要,但这一片明净的天空更值得我们去珍惜。

有些地方的领导对环境保护不重视,认为用环境被破坏来换取经济快速发展是值得的。岂不知这样正是在重蹈发达国家五六十年代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其结果只能使以后的环境治理与保护难上加难。发达国家曾为了经济快速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环境,当他们意识到这一点时,又对环境下大力气予以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甚至不惜放弃一部分经济利益。既然发达国家已为我们作出了榜样,我们又为什么要重走这条老路,不从一开始就对环保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呢?经济利益只是暂时的。好的生态环境才是人类永远的利益所在,也是我们可以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最好的遗产。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这两者难道没有办法共存,必须舍弃其中的一个吗?

当然不是,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给予了高度重视,把环境保护作为工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来抓。这从政府下大力气治理淮河、太湖的举措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也为本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它们生产工艺差,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淮河,造成严重污染。政府没有局限于经济利益上,而是从环保的角度出发,坚决关停淮河流域没有污水处理能力的小造纸厂,还淮河一片清澈。这一举措,体现了党和政府边发展、边治理的决心。

所以说,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完全可以同步进行,而且环境保护应该处于较之经济发展更为重要的地位,必要时还应不惜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世界各国政府都把环保工作列为政府工作中重要的事务而给予足够的重视。人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如今任何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都会遭到社会的谴责、法律的制裁,这在客观上对环境保护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边发展经济,一边保护环境,这才是我国能够长期快速发展的根本之所在。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说是对这一关系的最好诠释。我们要的是可持续性的快速发展而不是毁灭性的开发。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真正重视对环境的保护,把对环境的保护放在第一位,这样我们的经济发展才有意义,才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如果我们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保护,我们就必须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评析】

同是论证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本文的设想和结构安排的逻辑性,都有可取之处。把我国和世界发达国家的环保状况进行比较论证,效果也很好。多处论述都比较深刻。但语言表达有些问题,以致因言害意。第一段是典型的“学生腔”套话。用语要特别注意“平衡”的“度”,说过了头,反而不能把问题搞清楚。第二段开头“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句就超过了应有的“度”,出现了严重的失实和片面性。紧接着又写道“这一片明净的天空”,与上句自相矛盾,后语不搭前言。题目有模糊性,设计得也不好。因此降为及格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