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辅导员政治思想对照检查材料

辅导员政治思想对照检查材料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这一制度培养了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也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干部,使他们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根本宗旨。各项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学生存

一、高校辅导员制度设立的意义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思想政治教育制度,这一制度培养了千千万万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也锻炼了一大批政治干部,使他们成为各条战线的领导和骨干,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有助于把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设立,首要的意义在于有助于把对大学生教育与管理紧密结合起来[47]。辅导员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又是大学生行为和日常事务的管理者,他们集教育与管理于一身,既能增强教育的实效,又能提高管理的效果。

2.有助于把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相结合

集体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集体教育个体;个别教育是面向个体,因材施教。个别教育比集体教育更有针对性,但不能替代集体教育。在大学中设立辅导员,不仅有助于个别教育的开启,更有利于学生集体建设,把面向个别的教育和面向集体的教育相结合,更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3.有助于有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责和任务,是受学校的委派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指导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提高智能素质;引导学生参加体育健身活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操。高校辅导员制度,适应了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将德智体美劳等教育因素渗透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当中[48]

二、高校辅导员制度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制度作用的体现是在高等学校的办学中所发挥的独特功能上,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49]

1.保证与维护功能

第一,保证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是关系到高等学校坚持什么样的办学方向和怎样坚持这样的办学方向的问题。从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容来看,尽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的工作的中心任务不同,反映在教育方针上的具体表述不同,但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以贯之的培养目标。要坚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首先是思想政治素质的全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任务的落实,除了课堂内的理论教育以外,辅导员则是具体的组织者和承担者,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保证者。

第二,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改革与发展是时代的主旋律。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改革是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客观要求。高校改革发展的实践表明,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主体,是高校改革的推动者、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解放使大学生成为高校改革的推动力量。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就必然存在着各种矛盾与问题。面对这些问题,高校辅导员坚持贴近大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深入广大学生当中,通过座谈、讨论和个别谈心等方式,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教育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短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坚定了大学生对改革的信心。

第三,维护高校与社会的稳定。在推进改革发展的进程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政治任务。改革是前提,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关键。没有一个稳定的环境,任何形式的改革都不会成功。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各种矛盾和社会问题凸显,高校不稳定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为高等学校是各种社会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因此,自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一直把维护稳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高校辅导员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努力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教育的第一线,紧紧跟踪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形势政策教育、思想引导、情绪疏导、心理辅导与就业指导、困难救助等途径,有效地疏导了大学生的思想情绪,化解了一系列矛盾与危机,维护和保证了高校与社会的稳定。

2.教育与发展功能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辅导员制度的根本宗旨。经过几十年的实践,为适应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在不断拓展,涵盖了学生教育与发展的各个方面。

第一,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使受教育者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及其思维方式的教育。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方法论的教育,既要让学生在科学的世界观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又要让学生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最终实现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先进的价值观与价值思维能力的统一[50]

第二,政治教育。政治教育是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培养政治能力的教育。当代中国的政治教育核心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观教育,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民族历史教育、中国国情教育、党的基本路线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教育、国防与国家安全教育等,使大学生确立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献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

第三,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道德人格以及道德行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要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高校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主线,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广大青年学生深入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大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四,学风与纪律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态度和行为倾向,具体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上。学风对大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为了加强学风建设,各高校从加强纪律教育入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并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台了如“大学生守则”、“大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大学考场纪律”等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端正了学习风气。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所面临的各种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凸显。心理健康问题已经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各项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呈增多趋势,众多诱因导致大学生成为心理弱势群体,在这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各高校普遍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训,提高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和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

第六,就业指导教育。就业指导教育关系到大学生人生的发展,因而越来越受到关注,成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面。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还处于一种茫然状态。据一项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的调查显示,大部分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如何晋升、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51]。同时,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不仅加剧了这种茫然,而且也带来了极大的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为了加强就业教育,高校普遍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辅导员结合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了就业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3.文化建设功能

校园文化是大学教育与管理的重要载体。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大学办学的重要任务。高校辅导员制度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一,政治文化建设。政治文化建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大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高校辅导员通过系统的、持久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教育,使大学生建立了良好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并自觉为之奋斗,从而形成了良好的政治文化并发生着持久的影响和教育作用。

第二,学术文化建设。学术文化建设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学术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成才非常重要,关系到大学生的学风是否端正,态度是否严谨,学术是否诚信。特别是在实施素质教育,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建设浓郁的创新文化氛围。辅导员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展学风教育,创新思想与创新精神的教育,与专业教师共同配合,纠正大学生学习以及学术活动中的一些不良倾向,从而形成清新、健康、诚信、创新的学术文化氛围。

第三,行为文化建设。校园行为文化是教师、学生和职工在教学、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所形成的活动文化,是教师、学生和职工在这些活动中的行为倾向。辅导员通过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和养成教育,使大学生建立科学的行为规范,习得正确的行为方式,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四,环境文化建设。环境意识、环境伦理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环境知识、环境伦理教育,使大学生正确认识人与地球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认识人与其他物种的关系,进而深刻认识人的生存本质,从而确立爱护环境、保护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投入生态文明建设之中。

第五,网络文化建设。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15日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5.64亿人。大学生是高校的主体,也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构筑一个健康、绿色、和谐、文明的网上世界,抵御不良文化的泛滥,优化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当前,各高校已经把网络文化建设摆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地位,采取各种途径维护网络秩序,净化与优化网络环境。

4.培育与开发功能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培育与开发功能是指辅导员制度在人才资源开发、党政领导干部后备队伍培养方面的特殊作用。最早发现这种制度功能并具有这种远见卓识的是清华大学校长蒋南翔同志。早在20世纪60年代,在总结辅导员制度十年实践的基础上,蒋南翔同志在一次党员干部学习会上深刻地指出:“政治辅导员制度不仅是我们培养学校党政骨干的主要方式,而且是学校为国家培养党政干部的有效途径,将来在清华毕业生中会出现一批部长、省委书记。”[52]正是辅导员岗位工作的全面锻炼,培育和提升了辅导员的素质,开发了潜能,增长了才干,在实践中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高校和社会各方面干部的后备力量。2006年4月,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在高校辅导员这个岗位上,既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也走出了一大批勇攀科学高峰的学术大师,同时也不乏在共和国建设事业中发挥骨干作用的兴业之将、治国之才,有的还担任了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实践证明,辅导员制度直到今天依然焕发着蓬勃的生命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成功实践[53]

三、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启迪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对辅导员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是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的充实和拓展,还需要辅导员自身素质和整体队伍的战斗力的提高和增强,更需要研究新情况,分析新问题,不断创新思维,大胆探索,做好新时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为学生成才服务。在新的阶段,要认真总结辅导员制度发展的过去,启迪我们进一步完善辅导员工作制度,为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保障。

1.建设高效能辅导员队伍尤为必要

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的特色之一,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支力量,活跃在大学生中,始终处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第一线,辅导员工作成为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他们的作用是不容轻视的。尤其在保证我国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保持高校稳定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既是教育者,又是大学生监护人,在与学校、社会、大学生家庭的联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对大学生的影响与制约举足轻重。因此,建设一支高效能的辅导员队伍,发挥高校辅导员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并顺应时代的发展要求,成为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亟须深入探讨研究并加以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2.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各种分歧与矛盾不容忽视

围绕着辅导员的作用发挥和队伍建设,在社会、高校、辅导员自身、大学生等不同群体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期望和冲突同在,辅导员的素质和发展要求的矛盾还非常突出。高校对思想政治工作放松的现象还比较明显,辅导员自身自我认识偏差,工作效能低,队伍积极性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当然,还有辅导员职业自身存在的一些矛盾以及大学生、社会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这些矛盾交织在辅导员身上,直接影响辅导员作用的发挥。这些矛盾反映出高校对辅导员实际角色认识不够,反映出高校辅导员的地位不高,反映出高校管理体制中的深层次矛盾。这些分歧和矛盾不容忽视,他们会影响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

3.正确定位辅导员角色更加迫切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的辅导员在新时期担负着更加神圣的使命和光荣的责任,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角度,给高校辅导员以何种定位是新时期的要求,正确定位和认识辅导员的角色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这既是对辅导员身份、地位、功能和职责的尊重和提升,也是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保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

4.深化认识辅导员内涵是辅导员制度发展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今,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崎岖不平,高等教育事业起起落落。作为高等教育制度中一部分,辅导员制度的发展,无时不受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制约和影响。从保障政治学习扮演大学生“政治领路人”到新时期扮演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以及大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从1∶100(1964年提出)到1∶120(1981年提出)再到1∶200(2005年提出)的三次师生比变化,从“双肩挑”到“专兼结合”再到“专家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出现,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立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独立评聘,我国辅导员制度及其辅导员队伍建设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教育的发展,走过了一条渐进式发展之路,对辅导员内涵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54]

四、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发展突破

进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迅速,大学扩招导致学生人数剧增,就业分配推向市场。高校学生工作除了思想政治教育之外,出现了大量的学生事务需要管理。这部分增加的工作基本上由辅导员来承担,也就使得辅导员的工作任务迅速扩张。2004年以16号文件的颁布为标志,辅导员制度发展拉开了新的序幕。为贯彻落实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配套文件。这些政策文件将辅导员制度发展、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1.辅导员的教师身份有明确定位

24号令《规定》中明确给予辅导员三个定位: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辅导员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这是《规定》在现实基础上给出的定位,目前辅导员有的是教师,有的是管理人员。但这会对辅导员的发展带来影响。在我国人事管理制度下,教师和管理人员两选其一,才更有利于职称职级的发展。对此,《规定》建议“高等学校应结合实际,按各校统一的教师职务岗位结构比例合理设置专职辅导员的相应教师职务岗位”,即将辅导员作为教师岗位来对待,这有利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既是教师又是管理人员的定位只是权宜之计,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教师身份,使得辅导员彻底避免身份不明的尴尬。

2.辅导员的队伍建设模式有变化

辅导员在清华诞生之初是“双肩挑”模式。“双肩挑”,意即“两个肩膀挑担子”,成员构成是“大多数人兼职、少数人专职”,少数专职人员主要是分布在校级党政机关。兼职辅导员由学生和业务教师组成,既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要承担学习或完成教学科研任务。为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延续性,辅导员工作一般应做满两年。辅导员实行有计划地轮换,但每年人员轮换率不超过1/2[55]。这种“兼职为主”的模式在1986年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继续贯彻执行,该文件明确要求辅导员应是“精干的专职人员和较多的兼职人员”。随着新时期辅导员的发展需要,辅导员队伍的建设模式逐步发生变化。2000年《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根据各高校的经验和实际工作的需要,影响较大,稳定工作任务较重的高校,原则上可按1∶120~1∶150的比例配备专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2005年1月《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足够数量的辅导员和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2006年《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辅导员的配备应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应当设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可以看出,辅导员这一角色经历了由兼职为主到以兼职为主的专、兼结合,再到以专职为主的专、兼结合的模式转变。

3.辅导员的岗位职责有详细界定

辅导员岗位是一个复合型的岗位,它集教育、管理、咨询功能于一身,思想政治教育、班级管理和咨询辅导职能相得益彰,相互补充,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本,同时通过管理和服务育人。2006年《规定》中对辅导员工作职责有较详细的规定,可以概括分析为以下四个方面[56]: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质教育;班级管理;职业发展指导和就业服务。辅导员这些岗位职责是根据辅导员长期工作经验和新形势辅导员工作需求综合而来。在形式上这样详细规定,在辅导员制度发展中属于政策创新,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不仅给辅导员具体开展工作提供了指导,也为加强对辅导员绩效考核提供了框架和依据。

4.辅导员的培养发展有新举措

加强培训、拓展发展空间是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表现之一,新时期国家和高校都非常重视辅导员培训工作。为了提高辅导员素质能力,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以及各类高校均加大了对辅导员的培训力度。《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承担所在区域内高等学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对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事政策、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以及就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各高校负责对本校辅导员的系统培训。高等学校要积极选拔优秀辅导员参加国内国际交流、考察和进修深造”。为了吸引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有关部门也在不断研究拓展辅导员的发展空间。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发展,高校所承载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任务更显重大。这对现阶段的辅导员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不仅需要工作内容和工作领域的充实和拓展,还需要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提高,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成长成才服务。

【注释】

[1]杜向明等著:《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2]许启贤主编:《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3]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04页。

[4]《井冈山斗争》,摘选自《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5]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

[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76页。

[8]范绪锋:《永葆生机的“双肩挑”——写在清华大学学生政治辅导员制度走过52年之际》,载《中国教育报》,2003年11月16日。

[9]田建国著:《现代大学新理念》,泰山出版社2005年版,第103页。

[10]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859页。

[1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5页。

[1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75)》,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286页。

[13]林泰主编:《大学德育新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思政工作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0页。

[14]林泰主编:《大学德育新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校思政工作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79页。

[15]注释:所谓“两个估计”,即“文革”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是“四人帮”炮制的错误论调。“两个估计”把“文革”前17年的教育战线说成一团黑,把广大知识分子打成“臭老九”,是为他们推行极“左”路线,篡党夺权制造舆论。

[16]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667页。

[17]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645页。

[18]王奕:《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发展》,载《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第167页。

[19]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08页。

[20]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171页。

[21]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196页。

[2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2232页。

[23]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8页。

[24]《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6页。

[25]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379页。

[26]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4页。

[2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edu.cn/edoas/website18/level3.jsp? tablename=208&infoid=3334

[28]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76~1990)》,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3545页。

[29]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9页。

[30]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页。

[31]《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36页。

[32]何东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98~2002)》,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第650页。

[33]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97页。

[34]教育部思政司编:《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1978~2008)》,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02页。

[35]胡锦涛: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http://www.moe.edu.cn/ edoas/website 18/21/info26221.htm,2005-01-17

[36]李卫红:《抓住根本,立德树人,切实把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载《思想教育研究》2007年第10期,第5页。

[37]陈海东:《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中山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38]林樟杰、万峰:《高校辅导员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理论定位》,载《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23期,第82页。

[39]胡金波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4页。

[40]秦在东主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41]张耀灿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42]王松等编: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主义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页。

[43]教育部:《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8月31日。

[44]牛德丽:《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研究》,中南民族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45]胡金波主编:《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研究》,苏州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2页。

[46]陈军绘:《论高校学生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47]刘艳:《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48]教育部思政司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个如何”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2页。

[49]杜向民等著:《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50]王玄武等主编:《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比较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6页。

[51]杜向民等著:《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52]杜向民等著:《嬗变与开新:高校辅导员制度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8页。

[53]陈至立:《在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4月28日。

[54]陈海东:《新形势下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研究》,中山大学2009年学位论文。

[55]林泰、彭庆红:《清华大学政治辅导员制度的特色及其发展》,载《清华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第85页。

[56]杨东:《高校辅导员的专业化及保障制度研究——基于上海高校的调查与分析》,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学位论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