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机制

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及机制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①出胞;排出细胞的过程。②入胞;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②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④双向传导,动作电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细胞的基本功能近10年以来共考过11题,其中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相关题目3题,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相关题目6题,骨骼肌的兴奋传递相关题目2题,细胞的基本功能为每年必考考点,题量基本为1~2题。

一、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物质(O2和CO2等气体分子)顺电-化学梯度从细胞膜一侧向另一侧被动转运的过程。不需要代谢供能和膜蛋白的帮助。

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被动转运的过程。不需代谢供能,需要膜蛋白的帮助。包括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

3.主动转运 细胞膜通过生物泵和代谢供能,将小分子物质、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由膜一侧向另一侧转运的过程。特点:依靠膜上的离子泵、逆着浓度差进行、耗能。钠泵活动的意义:①造成细胞内高K+,为许多代谢反应所必需;②防止细胞水肿;③建立势能储备,供其他耗能过程利用。

4.出胞和入胞 大分子物质或物质团块通过形成质膜包被的囊泡,以出胞或入胞的方式完成跨膜转运。①出胞;排出细胞的过程。②入胞;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进入细胞的过程。

二、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

1.兴奋性和阈值 ①兴奋性:机体对刺激发生反应(或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或特性。②刺激引起机体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③阈值(阈强度):引起组织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阈值越高,兴奋性越低,反之兴奋性越高。

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1)静息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①概念:细胞在安静时,存在于膜内外的电位差,数值稳定。②原理: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动作电位及其产生原理 ①概念: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②原理: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锋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分,包括上升支(由Na+内流产生)和下降支(由K+外流产生)。

3.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电位的概念 细胞安静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称为极化;膜内负值增大,称为超极化;膜内负值减小称为去极化或除极化;细胞受到刺激后,细胞膜先产生去极化,再向静息电位的方向恢复,称为复极化。引起Na+通道大量开放.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膜电位数值,称为阈电位。

4.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①“全或无”现象,电位一旦产生,幅度不会因刺激的加强而增大。②不衰减性传导,动作电位大小和形状不随传导距离发生改变。③有不应期,因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融合。④双向传导,动作电位向两侧未兴奋部位传导。

三、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

1.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1)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电压门控性钙通道),而化学物质Ach释放到接头间隙,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受体结合后受体结构改变导致Na+内流和钾离子外流增加,使终板膜去极化。

正常情况下,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是一对一的。

(2)传递特点:①化学传递;②单向传递;③时间延搁;④易受药物和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3)影响因素:影响递质合成,释放及消除的因素包括:①细胞外液的钙离子浓度降低或镁离子浓度升高,可降低乙酰胆碱释放;②肉毒杆菌毒素可选择性阻止释放乙酰胆碱,引起接头传递阻滞;③黑寡妇蜘蛛毒素促进释放乙酰胆碱,引起接头传递阻滞;④美洲箭毒和α-银环蛇毒与乙酰胆碱竞争结合位点接头传递受阻;⑤有机磷农药和新斯的明使乙酰胆碱不能及时水解,大量堆积,导致肌肉颤动等;⑥重症肌无力体内产生N型乙酰胆碱受体,引起受体功能障碍。

2.兴奋-收缩偶联 ①概念:肌膜的电变化引起肌细胞收缩的机械变化的过程。②过程:动作电位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基础)传递信息,肌质网(纵管系统)对Ca2+(偶联因子)的释放和再聚积。

历年考点串讲

细胞的基本功能近10年以来共考过11题,其中细胞膜的物质转运相关题目3题,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相关题目6题,骨骼肌的兴奋传递相关题目2题,细胞的基本功能为每年必考考点,题量基本为1~2题。

其中,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为每年考试的重点,应熟练掌握。

常考的细节如下。

1.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物质在膜蛋白的帮助下,从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被动转运的过程。

2.主动转运,细胞膜通过生物泵和代谢供能,将小分子物质、离子逆电-化学梯度由膜一侧向另一侧转运的过程。

3.静息电位的产生原理: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4.兴奋在同一细胞上传导的特点:“全或无”现象,不衰减性传导,有不应期,双向传导。

5.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内流(电压门控性钙通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