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与责任竞争力

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与责任竞争力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社会责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要不断更新社会责任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转型创新相结合,还要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缺乏有效的国家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战略整合薄弱,则成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应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行业导向,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及应用的能力,建立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激励和惩处机制。

社会责任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背景下,要不断更新社会责任理念,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不仅要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实现转型创新相结合,还要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相结合。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变革进程的加快而越来越多地被各界关注的热门话题,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中国企业不断提高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优秀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不断涌现,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更多企业积极地披露各类社会责任信息,企业与公众在这方面的沟通呈现出一些新的态势。

当前,全球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了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对企业社会责任诉求的差异化。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又有其特殊的紧迫性。首先,中国传统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需要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其次,中国经济全球化需要企业建立与国际标准相配套的企业社会责任体系。最后,随着全球经济社会结构转型,以企业社会责任为导向不仅成为企业新的增长点,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举措。缺乏有效的国家战略、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和战略整合薄弱,则成为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所面临的主要挑战。应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上升为国家战略和行业导向,加强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及应用的能力,建立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激励和惩处机制。

社会责任作为企业处理自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新范式以及一种新的社会资源配置机制,能够有效提升一个国家的组织资源,促进国家竞争力的提升和推动社会持续进步。

1.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推动现有组织充分发挥综合价值创造功能和提升社会凝聚力

一方面,通过推动企业转变运营方式、沟通方式和管理模式,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充分激发广大员工和利益相关方合作创造综合价值的潜能与优势,促使组织发现新的综合价值创造领域和更有效的综合价值创造方式,持续提升综合价值创造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通过推动组织负责任地对待每一个利益相关方及全面提升运营透明度,持续增进利益相关方对企业发展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进而促进全社会提升运营透明度和不同组织、不同个体之间的相互认同,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2.企业社会责任能够催生更多数量和更多类型的组织及组织形式

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离不开利益相关方的识别和参与,这客观上会促进新的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等新的组织的产生。企业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角色,促使人们思考不同类型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推动企业内外的各种组织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创新的合作方式,相互合作,共同释放综合价值创造潜能和优势,这不仅会催生新的组织形式,进而带动社会组织形式创新,而且可能会催生大量新的组织和现有组织的演化升级。此外,实践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也往往要求企业进行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这一过程中也经常带来新的组织的形成。

3.企业社会责任能够推动形成使组织的社会功能发挥得更为充分的社会环境

通过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企业的社会功能形成合理预期和制度演进,确保形成有利的内外部制度环境,促使企业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和综合价值创造潜能,促进社会进步(10)

制度是重要的社会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有效率的制度能促进经济的增长,而一个缺乏效率的制度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的发展。制度由三个部分构成:非正式约束、国家规定的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它既可以是某项具体的制度安排,即某一特定类型活动和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可以是一个社会中各种制度安排的总和,即制度结构。社会责任是重要的制度资源,核心体现在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促进制度演进和制度创新。

1.履行底线责任,推进法制化进程

底线责任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企业要通过对利益相关方遵循基本的社会规则和社会正义共识来创造社会福利。从这一界定可以看出,一方面,底线责任中的基本社会规则和社会正义共识很大一部分属于法制化的,企业对底线责任的履行将能强化这些规则和共识的法制化,并通过履行责任实践的反馈促进这些已有法律的完善;另一方面,企业对于底线责任中尚没有法制化的规则和共识的遵守将会形成社会监督,进而使得这些规则和共识可能在未来被法制化。当前企业社会责任中很多“软约束”内容逐步转化成“硬约束”内容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

2.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企业的微观制度创新

着眼企业管理视角,不同于传统的利润最大化目标管理模式,企业社会责任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价值目标驱动下的新企业管理模式。与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相比,它在管理框架、管理目标、管理对象、管理价值和管理机制上都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创新企业管理模式必然推动企业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持续演进,包括企业的治理机制、利益相关方管理机制、激励约束机制、业务管理制度等。

3.促进其他组织的制度创新

尽管企业社会责任的主体是作为经济组织的企业,但其核心思想和主体内容都可以延伸适用于其他非经济组织,进而形成了组织社会责任概念。比如,社会责任国际标准ISO26000就明确提出社会责任适用于任何形式的组织,不论其性质、规模、经营所在地。与此相一致,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必将带动组织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带动组织管理制度的深刻变革和持续演进。

4.促进宏观层面的制度变革

企业社会责任的兴起和演进会促进和带动宏观层面的制度变革,从而推进经济、社会转型升级。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及组织社会责任所引致的组织管理制度创新,必然引起“组织型社会”的宏观制度变革和演进;另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势必深刻改变社会环境,引致宏观体制和机制的变革,包括市场运行机制、宏观调控机制、社会道德机制等的变革。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12日在北京闭幕,社会各界对全会精神及其可能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会议公报明确了未来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任务。其中,经济体制、市场体系改革的总体方向进一步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地位,为企业公平竞争、快速发展勾勒了美好前景。同时,全会对社会治理结构和生态保护方面的改革路线,关于企业角色转变提出了要求,即应转变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和环境影响的认识,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全会对创新社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提出要求,即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从而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在公共管理的理论视野下,“治理”不同于强调监管和管控的政府单向度的管理,它强调以政府为核心的多元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维护。除政府外,社会组织(NGO)、企业、公民应参与社会治理,即参与到推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生态可持续的过程中。

社会治理体系的创新,要求企业价值观从单纯追求自身盈利到兼顾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转变。而履行社会责任,恰恰提供了企业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途径。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要求企业在经济、社会、环境上的全面发展。企业通过公益项目支持贫困学生教育、推动贫困地区医疗卫生发展,通过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减小环境影响,通过提高劳动安全保护、提供培训以促进劳工权益等来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同时,这也是企业积极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表现。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深化了“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再次强调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改革,进一步丰富生态文明建设内容,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等。根据三中全会的精神,环境保护方面的制度将会更为严格,对企业的环境责任履行将会有更高的要求。企业不仅要依法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同时也需要从长远的视角将环境保护和生态资源合理利用等因素纳入企业运营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考虑,这不仅是满足高层次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在“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生态文明就像一条“红线”将其他四个方面紧密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站在“五位一体”高度上进行的发展规划,是对生态文明进行的顶层设计。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变现有的“唯GDP至上”的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评价体系,把单纯的强制性环境约束指标转变为有效衡量生态文明发展的考核标准。这些制度建设体现了国家对生态文明的高度重视。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我国的总布局从“四位一体”上升到“五位一体”,三中全会在此基础上,继续丰富了生态文明发展的内涵。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同时强调了全面深化改革、提高治理能力需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狭义上的社会组织,即非营利组织,在经济、教育、卫生、体育、文化、环保、社会福利等多个领域,往往承担着宣传教育、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其功能的发挥对助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重要作用。

1.社会组织在志愿者管理、提供社会服务方面更具专业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往往通过支持社会组织的方式,来完成自己支持社会公益事业的社会责任。另外,社会组织承担着宣传教育和社会监督职能。在现实中,企业常为了追求眼前利益而违反环境法规、劳动法规,或在守法合规的基础上没有更多的作为。面对这一问题,就需要在政府监管之外,由社会组织向企业进行宣传教育,同时监督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行为。因此,依全会精神,社会组织在未来继续迸发出的活力,将帮助企业提高在公益项目的执行能力,监督企业履行在劳工权益、环境保护上的责任。环境公益诉讼主体范围较窄,是社会组织监督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2014年修订后的环保法,明确将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扩大到“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1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影响力和作用力。

2.企业积极履行对消费者的责任,实施社会责任战略

为了维护行业、企业的声誉,使企业健康发展,在消费者协会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下,行业和企业积极对消费者履行社会责任,这一诚信自律行为成为近几年的热点之一。国内一些大中型企业越来越认识到,诚信自律是企业发展壮大之本,严格按照法律规定,提高产品质量,做好问题产品的召回和消费者纠纷的解决等方面的工作。目前,在企业对消费者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社会责任战略及责任竞争力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得到运用,反映企业把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社会责任战略的实施改变了企业的经营方式,改变了企业的市场和竞争环境。众多的企业已经接受了企业应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的观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在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方面达成了共识,认为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同时应该考虑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其实是通过该国企业的竞争力表现出来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力的强弱突出表现为其对利润的追逐能力,并且实现企业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企业在追求长久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既要实现经营目标,确保市场地位,又要使企业在已经领先的竞争领域和未来的扩展经营环境中保持优势持续盈利。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因为企业按照自己的经营目标和价值,向有关政策靠拢作出相应的对策,采取理想的具体行动,运用社会责任战略来引导企业的经济行为,将会为增加长期经济收益提供好的机会。

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包括两类: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和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是目前学术界泛指的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源于发达的欧美金融市场,具体是指金融机构的投资决策,是一种为投资组合设定特定价值的应用方法或投资理念,是一种将投资目的和社会、环境以及伦理等方面的问题相统一的投资模式。从企业角度来看,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属于筹资行为,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要求企业作出投资决策前不仅要对投资对象短期内的经营绩效进行考察,还要结合社会、环境和伦理方面对投资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综合考察,要将资金投向符合社会责任理念的项目。内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行为遵循社会责任原则,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大程度地传播给社会和股东,从而为企业筹集更多的外部资金,带来企业更进一步的发展和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投资强调企业的营利行为必须建立在尊重伦理道德、雇员、社区以及生态环境等基础上,投资行为必须对社会和环境等问题给予更多关注,以避免产生无形风险,否则,从长期来看无利可图。这样,通过社会责任投资,企业能够获得社会公众的信任,保证盈利的可持续性,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同时社会能够从企业的贡献中获益,从而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由此可见,社会责任战略和内部社会责任投资对接,构成了战略型社会责任的理念。企业社会责任投资是一种全新的投资理念,更是一种战略型社会责任理念。社会责任投资已从纯粹基于价值的投资,开始转向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在投资时,企业不仅追求经济效益,而且更加关注环境、生态效益和节能降耗,更多地履行社会责任,这样做符合外部企业社会责任投资者的要求,企业不仅可以获得充足的资金进行更大规模的投资,而且可以获得社会的充分信任,从而获得了一个健康的社会经济环境,实现了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长期而言,追求社会责任与投资收益的正向关系更为明显,社会责任感强的公司将获得更大的长期稳定的经济收益。两者的结合点是企业的责任竞争力,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与企业社会责任投资都重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关系,着眼于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提升。追求以社会责任为内核的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责任竞争力的价值实现(见图2-2)。

图2-2 社会责任战略、社会责任投资、责任竞争力三者的关系

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是指寻找能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包括价值链上的创新和竞争环境的投资,即新做法:企业社会责任应该支持企业目标。对任何一家企业而言,战略都不仅仅是一个最佳实践的框架,而是关乎如何选择一个独特定位的问题,即如何采取不同于竞争对手的经营方式,以更低的成本更好地满足某种顾客需求。这条原则既适用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也适用于企业与客户和竞争对手的关系(12)

履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不只是做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也不只是减轻价值链活动所造成的不利社会影响,而是要推出一些能产生显著而独特的社会效益和企业效益的重大举措。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既包括由内及外的维度,也包括由外及内的维度,两者相辅相成——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恰恰蕴藏在这里。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还包括投资于竞争环境中某些能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社会因素,发挥出企业与社会的共享价值,并由此建立起企业与社会的共生关系:企业越成功,社区就越繁荣;反之,社区越繁荣,企业就越成功。通常而言,某个社会问题与企业的业务关系越紧密,利用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造福社会的机会就越大。

在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短期效益”“长期利益”和“社会公益”这三个要素,好比是企业的“三个轮子”,即使不实施社会责任战略,企业也在从事公益行为。只有介入“责任竞争力”这个理念后,企业才能自觉地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实施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三轮”驱动时,“三轮”能否在同一时期保持同样的半径,并坚持稳定和谐,这是企业立足社会、长久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见图2-3)。当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体系中里引申出“责任竞争力”概念的政策架构,以及相应的制度建设完善时,才能保证“三轮”平稳驱动,最终获得社会利益与企业利益的动态平衡,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也可能形成很好的核心竞争力,当企业真正形成这种核心竞争力时,别人就“学不会、偷不走、买不来、溜不掉”。

图2-3 以责任竞争力为基础的三轮驱动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是指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的独立审查和评价活动,它自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国家产生以来,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以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目标,相关组织和个人委托独立的审计机构,审计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促进企业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13)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西方国家出现了环境污染、社区关系紧张、就业不公、职工保健不佳、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能源短缺等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和恶化不仅危害了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而且也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和持续发展。因此,企业开始注意到自己的社会价值,履行应尽的社会责任。

那么,企业究竟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呢?美国会计师协会(NAA)所属公司社会绩效委员会于1972年发布的研究报告对此作了权威性的说明。该报告指出,公司承担的社会责任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社区贡献,如参加慈善活动、协助社区交通建设、资助社区教育、美化社区生活环境;2.职工就业、福利,如保障职工就业(包括吸收少数民族、妇女、残疾人就业),实行合理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健全培训和晋升制度,改善职工工作环境和条件,丰富职工生活,协调人际关系等;3.保护环境,合理利用稀缺资源;4.维护消费者权益,如保证产品标签和包装的清晰、完整性、积极对待消费者意见,提高产品售后服务水平,对消费者进行教育和指导,等等。由此可见,现代西方企业应负的社会责任是非常广泛的。

从内容上看,目前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涉及最多的是环境审计,其次是对社区关系和劳资关系的好坏、产品售后服务水平、能源和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公益项目(如银行对落后地区企业的资助)的效果等社会责任事项进行审计。

从审计主体上看,目前西方国家的政府审计机关、内部审计部门和民间审计组织都程度不同地涉足了社会责任审计领域。如美国审计总署、加拿大审计长公署分别于20世纪80年代末、1990年代初就已开始对国有企业遵守环保法规的情况和政府规划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审计。事实上,开展环境审计已成为西方国家政府审计机关的一个共识。1992年10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第十四届大会通过的《华盛顿宣言》明确建议:“环境审计应作为将于1995年召开的下届最高审计机关国际大会的一个主题。”还有一些企业为了满足投资者、债权人等利害关系人基于降低投资和经营风险而对信息的特殊需要,开始聘请民间审计人员对财务报表以外的特殊报告,如环境影响报告、社区或劳资关系报告等进行审计。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1991年还就民间审计职业在环境审计中的作用发布了一个公告,支持、指导审计人员积极从事这项新的审计业务。与政府审计机关和民间审计组织相比,内部审计部门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则要重要得多,可以说是担任着“主角”。这是因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与企业的继续经营能力和长远发展息息相关。在确保企业能顺利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的前提下,管理当局迫切需要内审部门对本企业各部门履行社会责任的状况进行审查和评价,并就存在的缺陷和弱点提出改进建议,从而协助企业履行应负的社会责任。正因为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目前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的,因而其形式还基本上是一种任意审计,而非强制审计。

美国《财富》杂志2008年11月公布的“2008全球企业社会责任评估”排名中,几家榜上有名的中国企业排名靠后,分别是排名第55位、第84位和第87位的国家电网公司、中石化、中石油,这与三者在财富500强排名中第24位、第16位和第25位的排名位置极不相称。其中,国家电网排名较2007年度提升了14位,获得中国企业历史最好排名,中石化、中石油则分别较2007年下降了27位和7位(14)。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大型企业已在披露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信息方面有所实践,但另一方面也凸显出中国企业在此方面工作的不足和缺失。由于社会责任的非强制性特点,国内外学者担心企业借社会责任之名行为己牟利之实。“口惠而实不至”“说一套,做一套”甚至“道貌岸然”的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和现象屡见不鲜,典型表现包括道德伪善、社会责任商业作秀、夸大性公益营销、“漂绿、漂白、漂红”等。1991年以来,“漂绿”现象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越来越多的企业“漂绿”行为被曝光。根据《南方周末》从2010年起连续4年发布的“年度漂绿榜”,一大批知名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企业被指涉嫌公然欺骗、故意隐瞒、双重标准、空头支票、前松后紧、政策干扰、本末倒置、声东击西、模糊视线、适得其反等各种“漂绿”行为(15)。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合并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和单独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公司均未发布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指的是企业将其履行社会责任的理念、战略、方式方法,其经营活动对经济、环境、社会等领域所造成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取得的成绩及不足等信息,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向利益相关方进行披露的方式。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是企业非财务信息披露的重要载体,是企业与利益相关方沟通的重要桥梁。社会责任报告信息的平衡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不能正确认识负面信息的披露价值,存在报喜不报忧的问题,甚至少数企业编造谎言,粉饰社会责任业绩。《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3》显示:报告实质性进一步增强,但关键绩效数据披露存在明显不足。报告普遍对出资人、员工、客户、社区、环境和政府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披露较多,但对同行、社会组织、媒体等利益相关方的信息披露则相对较少,对利益相关方的责任绩效指标覆盖率降低6.2%。绩效可比性得分率略有降低,且在披露绩效信息时,定性描述偏多,定量数据偏少。

报告重视披露利益相关方评价,但负面信息披露存在明显不足,报告信息可信性在近三年呈现下降趋势。尽管有超过七成的企业披露了利益相关方的评价,但只有17.1%的报告披露了负面信息,报告可信性得分率由2011年的30.27%降至2012年的28.32%,直至2013年的25.89%(见图2-4)(16)。因此,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所积累的经验,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提高社会责任报告的可信性,对于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2-4 2011—2013年社会责任报告可信性得分率

资料来源:根据《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3》数据绘制。

社会责任报告经第三方独立审验,可以提高报告使用者对报告内容的可信赖程度。2010—2012年,虽然经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报告数量连续递增,但相对于报告整体数量增幅,则略显缓慢。2012年,经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报告在整体报告中占比为3%,较2011年下降2个百分点(见图2-5)。2013年初至2013年8月31日,经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报告为48份,占已发布报告总数的4.6%(见图2-6)。

图2-5 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审验统计

资料来源:《商道纵横:2012—201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

图2-6 2010—2012年社会责任报告独立审验数

资料来源:《商道纵横:2012—2013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

低碳经济下社会公众在关注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越来越关注企业的社会效益,越来越重视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及其对外发布独立社会责任报告的审计研究。低碳社会责任审计自然成为社会责任审计的重点。低碳经济下一般要求企业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结构低碳”,即利用高新技术特别是低碳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结构;二是“基底低碳”,即利用新型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从源头上实现低碳经济;三是“方式低碳”,即在企业整个生产周期链中推行低碳经济方式。另外,由于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比较宽泛,以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在不同行业评价标准不尽相同,所以在建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时,一定要统筹兼顾,与时俱进(17)。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应当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1.企业低碳政策、法规执行情况审计

具体来说,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主要包括节约能源与提高能效、发展绿色低碳能源和开展国家低碳省区与低碳城市试点四大方面。在节能减排方面的法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节约能源法》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制定的《中央企业节能减排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也进一步加强对重点企业的能效管理。在发展绿色低碳能源方面,我国修改后的《可再生能源法》要求设立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完善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全额收购制度和优先调度办法,为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这些规定确立了企业利益相关者要求的全面低碳发展责任及希望达到的温室气体减排水平的总目标,是实施和改进企业低碳管理体系的推动力,同样具有保持与推进低碳行为的作用。

2.企业低碳管理系统建立、健全情况审计

企业低碳管理系统应当是企业整个管理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主要包括为制定、实施、评价和保持低碳发展方针所需要的组织结构、计划活动、职责、程序和资源。通过对企业低碳管理系统的审查和评估,可以找出低碳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并随时改进。

3.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效果审计

企业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效果评价应当包括三大方面: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企业低碳相关技术和国际减排项目应用情况以及温室气体排放量情况。其中,生产经营活动低碳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审计必须对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循环活动进行评价。企业低碳相关技术和国际减排项目应用情况审计主要是指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运用减排项目打造企业的低碳核心竞争力。低碳技术的社会责任审计应主要关注低碳技术资金的使用情况,低碳投资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及通过低碳技术的采用而产生的具体减排效果。企业可能参与的国际减排项目包括CDM和碳排放交易,主要评价由于这些项目带来的风险及参与项目产生的效益及最终的减排效果。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审计主要包括企业产品碳足迹的计算和评价企业低碳发展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采用温室气体核算和评估准则,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进行审计(18)

————————————————————

(1) 李健:《SA8000贸易壁垒与蓝色贸易制度》,《江汉论坛》2006年第5期。

(2) 梁碧波:《SA8000制度背景、性质判断及应对策略》,《商业经济文荟》2005年第4期。

(3) 陈蒙蒙、刘厚俊:《SA8000标准的贸易壁垒特征及对我国的影响》,《生产力研究》2005年第8期。

(4) 刘新民:《“社会责任标准”对我国的影响及对策》,《经济参考报》2005年4月5日。

(5) 孟昭丽、刘佳婧、刘晓莉:《讨薪受辱一怒连杀四人 农民工王斌余的生死挣扎》,《楚天都市报》2005年9月5日。

(6) 黄乐桢:《企业公民运动》,《中国经济周刊》2005年第41期。

(7) 钟宏武、张唐槟:《政府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角色定位》,《人民论坛》2010年第2期。

(8) 本刊编辑部:《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企业社会责任进程》,《WTO经济导刊》2008年第7期。

(9) ISO26000互动百科,http://www.baike.com/wiki/ISO26000。

(10) 李伟阳:《企业社会责任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WTO经济导刊》2012年第11期。

(11) 参见201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

(12)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link?ur。

(13) 扶玲玲:《关于我国企业实施社会责任审计的思考》,《企业导报》2012年第6期。

(14) 《〈财富〉2008年全球100强企业社会责任排行榜公布》,《WTO经济导刊》2008年第12期。

(15) 肖红军、张俊生、李伟阳:《企业伪社会责任行为研究》,《中国工业经济》2013年第6期。

(16) 参见《2013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

(17) 张凤元:《低碳经济下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探讨》,《对外经贸》2013年第1期。

(18) 周兰、郭芬:《低碳经济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