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正确认识吝啬的心理

正确认识吝啬的心理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社会隔绝的影响。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吝啬的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吝啬,俗称小气,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行为。

吝啬心理的特点

(1)自私性。吝啬的人都很计较个人的得失,总怕自己吃亏,贪小便宜,守财小气,又很贪心。

(2)冷漠性。这种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产,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更是显得冷漠无情,没有一点怜悯之情。

(3)封闭性。这种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他们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他们多数有自闭倾向。

吝啬心理的成因

(1)从外界因素来看:

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是不均衡的;

社会存在欺诈行为;

社会价值观念的导向,社会价值观念就是社会风气;

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的邻里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有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也滋生了人的吝啬、冷漠之心。

(2)从主观方面看:

吝啬是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体制。精神分析学家们认为:焦虑是人的行为的基本能力。有些人将现实生活风险估计过高,对自己的能力与实力估价过低,为了应付焦虑,就建立起这种自我防御机制。冷漠、吝啬、无责任感就是这种机制的表现。

吝啬是个体早期人际关系的产物。这种人从小很少甚至从未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怀,他们也就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他们很少与父母有情感上的交流,因此对他人的艰难处境不会引起心理共鸣。

个人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人自私、冷漠,对社会、他人乃至亲属不负责任,或者只站在狭隘立场来看待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吝啬行为的表现

(1)不愿借钱借物给人;

(2)不赡养老人;

(3)遗弃女婴;

(4)重衣食不重教化;

(5)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

吝啬行为的危害

吝啬作为一种自私、冷漠的病态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

它破坏了人类所固有的仁爱之心、同情之心。

吝啬的人极度自私,不给别人任何帮助,将人的本性降格为动物般的本性。吝啬破坏了人类美好的社会关系、伦理关系和道德关系。

物质与精神上的吝啬心理将会对一些社会成员造成精神及肉体上的伤害。

吝啬心理的自我调整

(1)领悟法。从思想上、领悟吝啬的错误。应记住,人活在世上,需要钱,但更需要亲情与友谊。

(2)皈依宗教法。几乎所有宗教提倡扬善除恶。宗教是一种信仰,具有助人的暗示作用,能消除人的吝啬心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