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无信不立

人无信不立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见,“道”与“德”中有“信”,正是由于有“信”,所以“道”与“德”才会为万物作证明。

■ 原文

希言自然。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

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失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失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 译文

要少言施政顺从于自然。

狂风不会刮一整天,暴雨不会下一整日。

谁能这样做呢?是天地。天地的狂暴尚且不能令其永恒不变,又何况是人呢?

所以,按大道行事的人,自然与“道”结为一体;为道德修养而努力的人,自然就与“德”结为一体;与道德相失的人,自然就把道德丢失了。

按“道”行事的,大道也容易接受他;为道德努力的人,道德也乐于得到他;与道德相失的人,就什么也容易失去。

统治者的诚信不足,百姓自然不会相信他。

■ 活学活用:人无信不立

这一章,老子接续上一章“道”与“德”讲起,论证了人必须顺应“道”,合乎“德”,才能顺应自然,没有灾祸并因此得益。

老子告诉我们,天与地也不能违背自然之道的规律,天与地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人?只有我们人类按大“道”去行事,才能与“道”合为一体;为“德”去努力,才能与“德”融为一身,得“道”有“德”之人,自然不会导致痛苦和灾难。

上面所说的规律,是真理。由此可见,“道”与“德”中有“信”,正是由于有“信”,所以“道”与“德”才会为万物作证明。

按照老子所说:“信”仿佛就是道德的标志,正如古人所说“德无信不行,人无信不立”。事实也在确如此,你答应了别人什么事情,对方自然会指望着你;一旦别人发现你开的是“空头支票”,说话不算数,就会产生强烈的反感。“空头支票”不仅仅增添了他人的无谓麻烦,而且也损害了自己的名誉。对别人委托的事情既要尽心尽力地去做,又不要应承自己根本力所不及的事情。华盛顿曾说过:“一定要信守诺言,不要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这位先贤告诫他人,因承担一些力所不及的工作或为哗众取宠而轻诺别人,结果却不能如约履行,是很容易失去依赖的。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中华民族历来把信用、信义看得很重要。

孔子说:“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墨子说:“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还有“一诺千金,一言百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强调一个“信”字。清代顾炎武更是以“生来一诺比黄金,哪肯风尘负此心”表达了自己坚守信用的处世态度。因此,中国人历来把守信做为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基本品质,言必行,行必果。自古以来,人们便欢迎和赞颂讲信用的人而反责和唾骂无信用的人。李白曾在他的《长干行》中写道:“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所谓“抱柱信”是说一个叫尾生的男子和一个女子在桥下约会,女子没有来,河水就涨了。尾生为不失信用,还是不走,女子还没有来,尾生就抱住桥柱,一直到被水淹死。诚然,尾生的行为有些过于迂腐拘泥,但是我们却称颂他表现出的守信精神。

只有守信,才会有人信任你。只有做到一诺千金,你的事业才会蒸蒸日上。也只有信守,你才能有“道”、有“德”,才会少有灾祸,而多有得益。

断章取义:

言必有信是做人的起码准则,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不诚实守信,都将被人们所唾弃。诚信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品质。养成诚信的习惯,是为人处世的基础,是我们成大业必备的要求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