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

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东方礼仪就是指东方人在社会交往中制定或历史发展中所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由行为、表情、服饰、器物这四大基本要素构成。西方礼仪起源于中古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宫廷中,以国王为中心,向社会高层人士传播,辗转传入英国后,经过英国官方去粗取精,整合之后的礼仪规范经由“五月花号”传入美国。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对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十分必要。

三、东方礼仪与西方礼仪

(一)东方礼仪及其特征

东方,在地理概念上指东半球的东半部,包含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数百个民族。东方礼仪就是指东方人在社会交往中制定或历史发展中所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规范,由行为、表情、服饰、器物这四大基本要素构成。东方礼仪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由官方专门规定并要求人们遵守执行的行为规范;另一种是社会公众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约定俗成的各种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国家、地区和民族不同,内容有所差别。

古老的东方是人类历史的发源地之一,东方传统礼仪具有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无穷魅力。东方礼仪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特点:谦虚含蓄,心态平和,满足现状,重视共性而忽视个性,重视血缘和长幼尊卑。主要表现在:

第一,谦恭。东方礼仪蕴涵着热情、亲切、谦逊和文雅。在中国,比如称呼他人为“您”,而对自己则多使用谦语“愚”、“鄙人”、“学生”等。与他人交谈多使用尊敬的语汇,比如“贵姓”、“几位”等,而不用更直接的语汇“你姓什么”、“几个人”等。请客时,即使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一顿丰盛筵席,也要谦虚地说:“今天没有怎么准备,请随便用,招待不周,请多包涵。”向客人馈赠礼物时,习惯于谦逊地说:“小小礼物,不成敬意,只表达一点点心意,请您笑纳。”

在日本,人们接触时常用“您好”、“拜托您了”、“请多关照”等;第一次见面时行鞠躬30度的“问候礼”,分别时行鞠躬45度的“告别礼”;特别尊重残疾人,忌谈别人的生理缺陷,称盲人为“眼睛不自由的人”,称哑巴为“嘴不自由的人”。

泰国人对待交往对象友善亲近,与人交谈低声细语,若有尊者、长者在座,其他人只能坐地或蹲跪,头部不得超过尊者、长者的头部。

第二,含蓄。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做事和处事上表现得委婉和含蓄,强调运用礼貌与客气的方式处理有关问题。如一般不当面做出否定的回答,往往是“研究研究再说”。一方面,维护了对方的面子,避免对方尴尬;另一方面,也保全了自己的面子。例如,曾有一位比利时人到中国谈生意,在两周时间里,同中方谈判了数次,呈递了设想和计划,迫切等待中方商量后给予答复,可是在他临上飞机前也没有得到一个肯定或是否定的回答,这使他感到纳闷。回国后,他的一位研究汉学的朋友告诉他,中方没有答复,十有八九是否定的。后来事实证明,这位研究汉学的朋友的判断是正确的。

第三,深沉。特别在处理一些棘手的问题时,既坚持礼节,又运用智慧,以理服人,表现出特别的机灵和睿智。

第四,注重外人的评价。东方民族具有较强的民族感,社会生活中强调集体主义原则,个人服从集体,因而较为注重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大注重自身的感受。在人际交往中也反映出这样的倾向。

(二)西方礼仪及其特征

西方,指地理上的西半球、东半球西部、北美和欧洲。西方礼仪起源于中古世纪欧洲大陆的封建宫廷中,以国王为中心,向社会高层人士传播,辗转传入英国后,经过英国官方去粗取精,整合之后的礼仪规范经由“五月花号”传入美国。当时编著的《德行学校》迅速成为社会的礼仪经典。随后,美国国父华盛顿等人亲自撰写生活礼仪相关手册,取得教化社会的良好效果,并成为后来美国社会长期遵循的基本礼仪原则。其中主要部分已成为今日世界国际礼仪的重要依据和组成部分。

西方礼仪不同于东方,尤其强调个人行为,注重良好的教养,如尊重女性,讲究绅士风度,强调自由、平等、开放等,主要体现在:

第一,大方。西方人讲究文明礼貌,思想开放,举止大方。比如美国人讲文明礼貌,但又不拘礼节,见面时常直呼对方姓名,有时只是一笑,说声“Hello”。又如意大利人热情、爽快,友人相见通常行拥抱礼,男女见面通常贴面颊,女士穿戴不仅全露出颈背,而且可以半露胸部。

第二,直率。西方人大多性格开朗,秉性直率,待人处世一般情况下直来直去。如美国人喜欢直率,反对“拐弯抹角”;德国人善于直来直去,并善于纠正他人的错误和不当之处;法国人喜欢直截了当,洽谈业务时直接面对主题。

第三,幽默。幽默是智慧、爱心、灵感的结晶,是一个人良好教养的表现,体现说话者的风度、素养,使人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赢得对方的好感。幽默是西方礼仪的一个鲜明特点,也是大多数西方人的性格特征。

第四,尊重女性。“女士优先”是体现西方礼仪的重要特点之一。无论是走路还是进餐,无论是进入轿车还是步入电梯,都要体现这一原则。比如进入餐厅时的顺序是:餐厅领位员、女士、男士。待侍者替女士安顿好座位后,男士才可以坐下。若没有侍者服务,男士应该先走到女士座位旁,替女士拉出椅子,摆好餐巾后,方可走向自己的座位坐定。如席间有女士要离席,其身旁的男士要立即起身为其拉开椅子,为女士提供方便,女士返回时也同样如此。这在东方人看来好像很麻烦,但在西方人看来,如果哪位男士端坐不动,一定会被视为粗鲁无礼和没有教养。

(三)中西方礼仪的差异

由于东西方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文化环境及发展历史不同,产生了一系列不同的哲学、宗教、审美、民俗等基本文化观念。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传统,反映在礼仪的许多差异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礼仪上有不同的认识和需求,如中国人请人吃饭不停地劝吃,本是热情的表现,而外国人却难以接受。了解东西方礼仪的差异对于从事旅游服务工作十分必要。

在中西方不同文化环境下,常见的礼仪差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东方礼仪是含蓄的,讲究中庸之道。表现在交往上,中国人给亲朋好友准备礼物时十分讲究,但在送给对方时却要表示适度的谦虚,包含“礼轻情义重,只是代表一点心意而已,请您笑纳”之意。受礼者出于礼貌,一般不当面打开和赞赏。而西方人则不同,西方人会为此而感到奇怪:为什么不值钱的东西要送给我呢?西方礼仪表现出更为直接的特点。他们送的礼物也许没有经过精心准备,也许并不贵重,如鲜花、普通酒、贺卡、领带等,却说成是经过精心挑选和准备;而受礼者则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并表示出惊喜的神色和赞赏的心情。

其二,东方礼仪更讲究细节。其中婚礼最为典型。西方人不明白为什么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也抵不上媒妁之言和父母之命。礼在西方是简单的,在教堂里举行婚礼,则代表着幸福家庭的建立。

其三,东方人重视血缘和亲情,尤其是中国人,自古就信奉“血浓于水”,传统的家庭观念很强,家长在家庭中具有相当大的权威。在这样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对亲朋好友进而对“熟人”的人情味较浓,关系密切并给予关照。比如在排队时熟人可以插队,但是生人一般是不可以的。而西方人则不同,一般而言,西方人人情淡漠;但在另一种场合,即在陌生人之间,则与中国人相反,会做到一视同仁。在美国走进陌生的环境,可能会听到这样的问候:“CanIhelpyou?”或“WhatcanIdofor you?”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差异,其原因在于,首批英国清教徒来到美国大陆后,在一个陌生而到处充满艰险的环境中,只有互相帮助才能生存和发展。这样的习惯形成一种风格,一代代流传下来。

其四,时空观念差异。西方人赴约很准时,尤其是德国人几乎分秒不差,因而也难以容忍对方迟到,迟到5分钟为忍耐的最大限度,如果迟到超过10~15分钟就得设法通知对方,否则就会被视为极度的失礼。西方人把时间视为金钱,视为形象。做事严格遵守已建立的计划,守时准确。目前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已经有所加强,但在处理事情时有时表现出使用时间的多向性,同时进行多件事情,往往出现中途打断或中止的现象,难以做到守时,轻易改变预约。

德国人很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空间距离,排队时注意保持与他人的身体距离,不碰及他人,也不愿意他人碰及自己。而中国人在这方面则不太讲究,尤其体现在排队拥挤上。羡慕“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而不大在乎住房上的“私人空间”。

西方人不轻易在家请客,约会、会晤等通常在咖啡厅或餐厅,而家是私人领地,假如能到西方人家里做客,则表明友谊的加深。在西方人家里做客,也缺乏在东方人家里做客的那种随意和自在,显然东方人更热情好客。

其五,习俗差异。比如在饮食上,美国人喜欢“生”、“冷”、“淡”的食物,一般以肉食为主,讲究营养搭配。法国人讲究食物的含热量,以肉食为主。而东方人则以面食为主,菜肴品种繁多且讲究清淡、味鲜。餐桌上,西方人无劝吃、劝喝的习惯,而中国人十分热情。

今天,全球拥有200多个国家,50多亿人口,不同人种、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字的人们分居在世界各地,但讲究礼仪是共同的,而且形成了庆典仪式、问候、称呼等世界通用礼仪,进而形成国际礼仪。但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其历史文化传统、心理素质特征及活动区域等诸多方面的差异,礼仪必然带有本国或本民族的特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