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休闲消费发展趋势

休闲消费发展趋势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休闲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已有二十余个定义。如果没有主体的认可或选择,就不可能产生休闲。再次,休闲是一种活动。最后,休闲表现为良好的心理状态。综上所述,休闲就是受内心驱动、在快乐中发现自我的过程。休闲是人内在本质的表现,而追求快乐则是休闲的本质。休闲活动都以快乐为导向,以实现自我为最终目标。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一、休闲与消费

(一)休闲

对休闲现象的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出现了。威尔(A.J.Weal)指出休闲一词最早出现于希腊文学,其希腊语schole意指休闲及教育活动,暗示从事休闲活动和教育活动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关系,也就是说休闲活动是以接受一定的教育为前提的;反义词A‐schole指劳动、奴隶状况。在拉丁语中,同样能找到这种排斥关系,因为otium(休闲,闲逸)的反义词为neg‐otuim(事务,商业,劳动);而英语休闲leisure一词源于古法语leisir,意指人们摆脱生产劳动后的自由时间和自由活动;该法语又出自拉丁语licere,意为合法的或被允许的。

在我国,“休闲”最早作为一个词语出现的时候,指的是农田在一年或一季里不事耕作以恢复地力的措施,作者在农闲所构成的闲暇时空基础上衍生和创造一系列节庆、集会活动(文崇一,1995)(1)。在我国一些诗词辞书中,也有不少关于“休闲”的释义。“休”,乃“人依木而休”,在《诗·商颂·长发》中释“休”为吉庆、美善、福禄。在《康熙字典》中被解释为“吉庆、欢乐”的意思,这一含义至今还在使用,如“休戚相关”。随着汉语言的发展,“休”的字意也有所扩展。《汉语大辞典》解释“休”,一指休息,《诗经·大雅》中有“农亦劳止,沱可小休”;二指休假,《后汉书》中有“臣使吏张宛长休百日”;三指停止,《世说新语》中有“二贤若穆,则国之休”。“闲”最早指的是道德、法度。《论语·子张》中有“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其次,有限制、约束之意。《易·家人》中有“闲有家”。另外还有止息一意,《庄子·杂篇·寓言第十二七》中阳子曰:“夫子行不闲。”逐渐地,“闲”开始向现代人们常用的意义靠近,指娴静、思想的纯洁和安宁,闲暇、悠闲,或是指没事做的状态。诗人王维的“我心素已闲,清川淡如此”,欧阳修的“无穷兴味闲中得”,杜牧的“草色人心相与闲”,表达的就是这层意思(2)

任何一项休闲研究的系统性展开,都是从对它的定义开始的。休闲概念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论较多的一个问题,目前已有二十余个定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1)休闲研究的鼻祖凡勃伦(Vablen,1899)把休闲定义为“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费”。(3)他强调休闲动机不同于工作,休闲是社会地位的象征。

(2)美国著名休闲研究学者布赖特比尔(Brightbill,1960)认为:“休闲是需应付生存之外的时间,做完必须做的事情,生物上维持生计……及谋生必须做的事情后……它是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根据个别的判断或选择而利用的时间。”(4)

(3)法国学者杜马兹迪埃(Dumazdeier,1967)则认为,休闲应包括“一系列在尽到职业、家庭与社会职责之后,让自由意志得以尽情发挥的事情,它可以是休息,可以是自娱,可以是非功利性的增长知识、提高技能,也可以是对社团活动的主动参与。”

(4)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戈比(Gobdye,1999)教授对休闲的定义是:“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5)

(5)美国《里特莱辞典》对休闲的解释是“离开正规的业务,在正规的时间里进行娱乐和活动”。

(6)我国著名休闲研究专家马惠娣对休闲的理解是:“休闲是人生命的一种形式,一般意义上是指两个方面:一是消除体力上的疲劳,二是获得精神上的慰藉。”

(7)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广瑞、宋瑞(2001)对休闲下的定义是:“休闲是人们在可自由支配时间内自主选择地从事某些个人偏好性活动,并从这些活动中获得惯常生活事务所不能给予的身心愉快、精神满足和自我实现与发展。”(6)

(8)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雅林则认为:“休闲是人们在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中用于满足精神生活之需要所从事的各种活动。”(7)

(9)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邓志阳教授给休闲下的定义是:“休闲是工作、学习活动之外的一种以文化为主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活动。”(8)他强调对休闲的界定应包括四个方面,即休闲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休闲主要是人类的精神需求;休闲是一种经济行为:休闲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从上述定义可见,学者们分别是从时间、活动、存在方式或心态等不同语境来阐释休闲的。也可以说,休闲实际上在三种意义上被使用。其一是“闲暇时间”,即人们脱离工作约束、家庭社会义务、睡眠和其他基本需要得到基本满足时个人可以自由利用的时间。其二是“休闲活动”,即人们在常规从事事务以外的时段所从事的个人偏好性活动。其三是“一种生存状态或心态”。在这种语境下,休闲是一种心智的、精神的、灵魂的要件。

尽管休闲的定义千差万别,但从广义上讲,其基本思想包括以下几点:首先,休闲必须具备自由时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自由时间都是用来休闲的,人们可能占用自由时间来处理个人事务,甚至兼职。其次,休闲是个人自由意志的产物,是在经济和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自发参与的活动,是一种主动的选择。如果没有主体的认可或选择,就不可能产生休闲。贫困潦倒的失业者、卧床不起的病人、苟延残喘的老人,就不是休闲者,因为他们是“闲”而不“休”。再次,休闲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包含的范围很广,可以是室内的,也可以是室外的;可以是剧烈的,也可以是轻松的;可以是集体的,也可以是个人的。总之,形式可以是多样的。通过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活动来得到享受。最后,休闲表现为良好的心理状态。休闲是人们处于“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的心无羁绊的状态”(亚里士多德语)。约瑟夫·皮柏也认为:休闲是心灵的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心无羁绊,自由自在,获得极大的愉悦和满足。台湾休闲研究学者也坚持认为,休闲的标准只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由、愉快幸福、轻松专注、自我满足、创造性强、有成就感等,特别是人的自由感是休闲与否的内在标准。

综上所述,休闲就是受内心驱动、在快乐中发现自我的过程。休闲是人内在本质的表现,而追求快乐则是休闲的本质。休闲活动都以快乐为导向,以实现自我为最终目标。

(二)消费(9)

“消”字在有据可查的范围内,最早出现在《诗经》中,《诗经·角弓》中有:“雨雪瀌瀌,见!曰消。”指消融、融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消”解释为“尽也”。至元朝,“消”开始有“享用、受用”之意,如乔吉《李太白匹配金钱记杂剧》第一折中有:“没福消轩车驷马,大纛高牙。”“费”字在先秦两汉时期就表意为“大量花费”、“浪费”等。如在《论语·尧曰》中有:“君子惠而不费。”《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中有:“施而不费,取而不贪。”

“消费”一词,出现在汉朝时期,可解释为“消磨、浪费”之意。如王符《潜夫论·浮侈》:“此等之俦,既不助长农工女,无有益于世,而坐食嘉谷,消费白日。”唐宋时期泛指“开销、耗费”,唐姚合《答窦知言》诗:“金玉日消费,好句长存存。”《宋书·恩幸传·徐爰》:“比岁戎戍,仓库多虚,先事聚众,则消费粮粟。”

在《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消费(consumption)的字面含义是“对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耗”。14世纪英语中出现消费,刚开始它含有“摧毁、用光、浪费、耗尽”等贬义,18世纪中期消费成为与生产相对应的概念。近代以来,消费转变为使用物品和享受服务。大多数人通过劳动获得作为工资的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商品,从而把本来作为个人生活过程的消费纳入巨大生产系统的一部分。这种过程重复地进行着,于是千百万人能够通过消费拥有他们希望得到的工业文明产品,能够享受到由这些产品带来的方便和安逸。可见,消费逐渐由带有贬义色彩的“浪费”过渡到了具有中性含义的“耗费”。

今天在《汉语大词典》中对消费的定义变为“为了生产和生活而消耗物质财富”,已成为一种经济行为的描述,而不再有贬义性质了。

关于消费的概念,不同学科、不同语境往往有不同的阐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经济学中消费的概念界定

经济学是比较早对消费进行系统研究的,对消费研究得也比较深入和全面,目前已经形成消费经济学这一分支学科。经济学认为消费是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生产消费一般指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和消耗;生活消费指人们为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对各种生活资料的消耗。通常说的消费即指生活消费。也有学者将消费定义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通常说的消费指个人消费。其实两者只是表述形式不同而已。

《经济大词典》将消费定义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要素和生活资料的消耗”(10)。这里的消费包含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是广义的消费,而《消费经济辞典》对消费的解释是:“人们通过对各种劳动产品的使用和消耗,满足自己需要的行为和过程。”(11)这里的消费是指狭义的消费,即生活消费。人们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中,对消费的理解也往往多集中于经济层面。《现代汉语词典》中关于消费的解释可以从侧面佐证这一现象。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消费是指:“为了生产和生活需要而消耗物质财富。”消费品是指:“供消费的物品,通常指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物品。”关于生活资料的解释是:“供人们生活需要的那部分产品,如食品、衣服、住房等。”(12)辞海》对消费定义为,人们消耗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必不可少的条件。显然这些定义主要是从经济学角度进行解释的,主要体现经济学的内容。

从经济学的定义中,我们可以发现消费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消费的对象是食品、衣服等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消费是一种手段,通过人们各种需要的满足,被用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在经济学中,消费被看成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消耗和使用,用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欲望。消费作为生产产品的去处,是整个经济过程的一个环节。消费同生产一起,构成了经济流程必要的一个部分。但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它还是一种社会的、文化的、生理的、精神的行为。正如马克思所说:“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13)

就是说,消费不仅是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范畴,还是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哲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

2.社会学中消费的概念界定

社会学关于消费的定义,多指消费的符号意义、社会象征意义等。社会学学者通过对消费资料的符号意义、象征意义的分析,认为消费表面上是对产品、服务的使用、消耗行为,但产品、服务只是一种媒介,产品、服务所表征的社会身份、社会地位才是消费的本质。波德里亚指出:“消费亦是如此:财富和产品的生理功能和生理经济系统(这是需求和生存的生理层次)被符号社会学系统(消费的本来层次)所取代。”“这并不是说需求、自然用途等都不存在——这只是要人们看到作为当代社会一个特有概念的消费并不取决于这些。因为这些在任何社会中都是存在的。对我们来说具有社会学意义并为我们时代贴上消费符号标签的,恰恰是这种原始层面被普遍重组为一种符号系统,而看起来这一系统是我们时代的一个特有模式,也许就是从自然天性过渡到我们时代文化的那种特有模式。”(14)

人们“在商品中识别出自身;他们在他们的汽车、高保真音响设备、错层式房屋、厨房设备中找到自己的灵魂”。(15)

显然,社会学家更看重消费的符号意义、象征意义,以及与之伴随的社会地位、社会阶层等的划分,社会学家也正是通过消费的符号意义分析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批判。

3.生态学关于消费的概念界定

面对消费社会呈现出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如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环保主义者、生态学者从维护生态的角度提出了生态消费、绿色消费等。1977年,伦敦国家社会研究委员会和联合国国际科学学会发表了一个有关消费的联合说明,将消费定义为:“消费是人类对自然物质和能量的改变,消费是实现使物质和能量尽可能达到可利用的程度,并使对生态系统产生的负面效应最小,从而不威胁人类的健康、福利和其他与人类相关的方面”。(16)

国内学者对绿色消费也进行了阐述,尹世杰认为,绿色消费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人们对物质消费品(包括吃、穿、住、用、行等)的消费,要求无污染、无公害、质量好的、有利于人健康的绿色消费品。”(17)也有人指出绿色消费、生态消费不仅是对绿色产品的消费,还包括有利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消费,同时还是超越自我的高层次理念,是一种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现代消费哲学、消费伦理思想。(18)“所谓‘绿色消费’,是以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统一为基础,以人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一种全新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不仅能够满足当代人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而且能够满足子孙后代的生态需要、消费安全和健康。”(19)

生态消费、绿色消费的概念侧重从生态保护、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阐述消费,更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4.法学中消费的概念界定

在法学界,对于消费和消费者的理解也是有争议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在司法实践中,往往认为消费者是为了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消费也被界定为因生活需要而发生的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行为。虽然在法律上消费有清晰的界定,但此界定又有点狭窄,容易产生关于例外事件的争论,如知假买假以获得双倍赔偿的行为算不算消费行为,知假买假的人算不算消费者等等。

5.心理学关于消费的概念界定

在心理学中,消费被看成一种心理行为。消费不仅是一种物质行为,在消费中始终伴随着各种情感的投入。如,消费是摆脱因匮乏而导致心灵痛苦的行为,还是为了追求快乐的行为,而且消费过程本身就因驱走匮乏而产生了快乐的心情。消费过程是一种快乐的激发、快乐的流逝过程。愉快、高兴、爽的感觉是消费过程的常客。然而,因羡慕、嫉妒、虚荣等情感的活动,消费也经常引起恼怒、怨恨和失望的情绪。有关消费心理的《消费心理学》等著作具体阐述了人们在消费中的种种心理,如贪婪的业主们为了倾销过剩的货物、赚取更大利润而对消费者进行心理探密,以便让消费者在受骗之后还要感激他们。

二、休闲消费(20)、行为与结构

(一)休闲消费

休闲消费是指以一定水平的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托,由休闲消费主体(休闲者)、休闲消费客体(休闲对象物)和休闲消费媒体(休闲产业)互为条件、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多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可以根据两个标准对休闲消费进行分类,一是可以按消费地点把休闲消费划分为居家休闲和离家休闲,居家休闲通常以拥有一定的休闲商品为基础,消费地点在自己家中;而离家休闲则是在家庭以外的地点开展休闲消费活动,最典型的离家休闲消费活动就是外出旅游。二是可以按消费内容划分,把休闲消费分为商品密集性休闲和时间密集性休闲,商品密集性休闲是指需要消费大量商品的休闲活动,而时间密集性休闲是指休闲投入中时间比例较高的消费活动。

休闲消费活动多样,内涵丰富。节假日出境旅游、打高尔夫球、去乡村俱乐部度假等高消费和集中消费活动当然是典型的休闲消费活动。工作之余,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去看一场电影或球赛,与三五知己在茶馆品茗小酌,或去酒吧、网吧、卡拉OK厅、舞厅、咖啡厅放松精神等,也是日常较普遍的休闲消费活动。此外,带着悠闲的心境逛逛商店或公园,吃点点心,也不失为一种休闲消费。甚至,在日常工作与生活的非正式场合,穿上一套称心的休闲服,配以与之协调的休闲鞋、背包、帽子及手表等各种饰物,同样可以体现人们轻松、潇洒的生活态度。据此,一些学者按内容把休闲消费划分为七大类型,即保健性消费、美容性消费、餐饮性消费、娱乐性消费、情感性消费、增智性消费和综合性消费。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休闲消费的品种更加丰富。特别是一些大型主题公园、游乐场所的建设和崛起,国外知名休闲企业的介入和竞争,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休闲消费品市场的繁荣,从而为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和选择空间,进而也不断满足了不同层次休闲消费者的需求。

休闲消费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不同于其他消费活动的特殊外延。这些特殊外延主要指以下5个方面:

1.休闲消费是以精神消费为核心内容的消费

从大类上划分,消费支出可分为基本生活消费和休闲消费两大类。基本生活消费以生存型消费为核心内容,是消费者为满足基本生理需要而进行的消费。而休闲消费是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活消费之后发生的一种旨在追求享受和发展的高层次消费,并受到预期收入(或永久收入)的限制。当然,休闲消费不会完全超脱于一般的基本生活消费。然而,从消费的导向和构成以及各部分的意义上看,休闲消费确有大不同于基本生活消费之处,突出地表现在重视精神内容、追求审美体验。“因为休闲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时间的填补,而是在于充实和满足人生;不在占有个人,而在于使人精神愉快;不在鼓励人们逃避自我,而是在于帮助人们发现自我,肯定自己”。由此看来,现代意义上的休闲是基本生活得到满足之后更高层次的需求,是追求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表现,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休闲消费的核心内容是精神消费。

当然,休闲消费的精神消费特点并不排斥其以物质为载体。正如陈惠雄教授所言,“人类的任何消费活动都是以对一定客观对象的利用、吸收为基础的,一切看似精神性的消费,实际上都是以相应的物质为载体的”。休闲消费也不例外。休闲消费是以一定的物质形态为载体而达于消费者内心的消费活动。

2.休闲消费是一种知识限定性消费

马克思曾说过:一个人“要多方面享受,他必须有享受能力。因此,他必须是具有高度文明的人”。休闲可以使人怡情悦性,获得生理和心理机能的恢复和发展。但反过来,它又往往以休闲消费者具有健全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智为前提。在知识经济时代,休闲消费知识化、智能化是一个必然趋势。不少研究表明,休闲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着他的休闲能力和取向。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收入水平也相应较高,因此具有较强的休闲能力,同时还表现出对高层次休闲活动的较大兴趣。可见,休闲经济是典型的知识支撑型经济,即休闲经济下的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知识限定性特征,将一部分“无知识”的消费者排除在外。休闲绩效不仅是休闲时间、休闲产品的函数,更重要的是支持休闲活动开展知识厚度的函数。“当人们熟练掌握高级的‘玩儿’的技能之后,更容易从高雅的休闲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感受,这种‘雅趣’将促使人们放弃低级趣味。如花鸟鱼虫、琴棋书画、收集珍藏、体育运动、冒险挑战,这些活动将不仅占据人们的闲暇时光,使生活乐趣百生,并能起到怡情养性、磨练品质的诸种功能”。

3.休闲消费是一种体验消费

休闲消费过程是消费者不断与外部世界发生联系和互动,并获得心灵愉悦的过程,因而是一种体验消费过程。高质量的休闲体验给消费者以预期甚至超过预期的休闲满足,是休闲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长久基础。在体验过程中,由于生命现象本身的复杂性、休闲者个体心理的复杂性以及所追求目标的多元性,使休闲消费中的体验内容极其丰富,具有综合性体验的特征。消费者既可以在休闲消费过程中享受世俗之乐,又可以在休闲中观赏美景,与人交往,享受多彩的人生,获得审美愉悦。但总体而言,休闲体验是一种以追求愉悦为目标的体验,是一项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之大成的综合性审美实践活动。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休闲消费过程中需要的不仅仅是一种物质上的享受,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走过了数量满足时代和质量满足时代,进入情感满足时代,购买休闲产品更多的是为了一种情感的需要,消费者对休闲产品的总体认识不仅包括质量、价格等理性层面的理解,而且越来越强调以文化、知识、个性、品位为主要内容的感情思考,并得到一种心理体验——一种快乐的体验。从本质上看,休闲消费是一种乐趣导向消费。

4.休闲消费是一种个性化消费

个性化消费首先表现在休闲消费的效果存在极大的个体差异。虽然休闲者进入了同一个娱乐点或景点消费,但其关注点可能截然不同,其评价也可能有天壤之别。这是由休闲消费的特点决定的。

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休闲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就越明显。传统的休闲消费仅限于泡茶馆、看戏、收藏古玩等活动。如今,休闲消费正成为普及的消费形式进入寻常百姓家,旅游度假、珍品收藏、文化娱乐、美容美饰、健身保健、继续教育等不同形式的休闲活动为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个性、经历各不相同的消费者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从消费主体角度考察,休闲消费突出地表现为高收入、高学历、高信息量的消费者掌握了休闲的主动权,他们要求休闲企业按照自己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开发能与他们产生共鸣的个性化休闲产品。即使是那些收入水平较低的消费者,也千方百计地在休闲中体现自己的独特风格,显示自己与众不同。越来越多的休闲消费者要求休闲消费品根据他们的需要定制,每项休闲服务都要根据他们的要求单独提供。

5.休闲消费是时间约束硬化消费

休闲消费有其特点:个人购买休闲消费品不仅受资金预算的制约,而且,特别受时间预算的制约,即个人购买休闲产品取决于有可能用于休闲的时间。而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时间正成为最稀缺的资源。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力的加速发展,社会经济环境的改变,拓展了时间资源的利用,时间的价值在升华,变得弥足珍贵和稀缺。休闲消费是沿时间轴进行的,消费者需要一定的时间单位来消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时间单位价值越来越高,从而使消费者的时间约束硬化程度大于收入约束硬化程度。

休闲消费的多涵性和特殊性无疑强化了城镇居民休闲消费行为的层级性。以物质为载体、以精神消费为核心内容的休闲消费不仅能被高收入阶层所接受,而且也能被一般的工薪阶层甚至低收入阶层所接受。同时,休闲消费体验化、个性化、知识约束和时间约束的特征又为层级性休闲消费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休闲消费行为

休闲消费行为是指居民在理解休闲功能价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和条件,寻求、购买和使用休闲用品、劳务或服务的过程。休闲消费行为过程既是休闲消费主体的思维、心理过程,也是不断采取行动、产生方案、解决问题的过程。

收入水平的差异使城镇各阶层在休闲消费价值观、休闲需要的内容等方面迥然不同。高收入阶层是休闲消费领先者,他们经济实力强,追求休闲生活的高质量,崇尚高档和个性化的休闲产品和服务;中等收入阶层是休闲消费居中者,他们一般受教育程度较高,有比较固定的职业,对旅游等休闲产品有强烈的需求,但对休闲设施和休闲服务的档次不刻意追求;低收入阶层是休闲消费滞后者,他们十分注重休闲价格,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花费达到最大的效用,因而他们的休闲花费不高,讲究实惠。

休闲消费的层级性表明我国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正走向多元化。在多元化休闲消费时代,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行为千姿百态,异彩纷呈。休闲消费行为出现分化,主要有四类:

1.观望性休闲消费行为

近年来,随着休闲供给范围的扩大及休闲企业竞争的加剧,消费者逐渐形成了休闲价格下跌的强烈预期。于是,一部分低收入消费者的休闲欲望逐渐减弱,观望心理逐渐强化,越来越舍不得在休闲商品上花钱。

2.理智性休闲消费行为

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中等收入的消费者对休闲价格的涨跌变化已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因而他们能较为理智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购休闲商品。以有限的时间和支出换取最大的休闲效用成为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

3.谨慎性休闲消费行为

由于对未来预期收入增加缺乏信心,对未来预期支出增加深感担忧,再加上传统消费习惯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城镇居民的休闲消费心理趋于保守,休闲消费行为十分谨慎。他们崇尚“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忌讳“寅吃卯粮”,因而除去基本生活支出后的即期收入成为当前消费的最大极限。为了遥远的未来,他们尽可能地节制自己的休闲消费行为。

4.攀比性休闲消费行为

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开始注重休闲生活质量和休闲品位的提高,欣赏交响乐、打高尔夫球、出境旅游等逐渐成为他们生活的重要内容。他们的休闲消费也开始从千元级向万元级,甚至10万元级消费发展。这种休闲消费行为对其他群体起到了示范作用。于是,尽管一部分城镇居民的收入不足以支撑大额休闲消费,但由于高档休闲消费对他们而言具有象征符号的功能,因此,其休闲消费水平也节节攀高。

(三)休闲消费结构

休闲消费结构(21)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人们在休闲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构成或比例关系,休闲消费资料包括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两种。休闲消费结构是反映居民休闲消费的质量变化状况以及内在构成合理化程度的重要标志。

郭鲁芳(2006)把休闲消费结构界定为四种类型,即简朴型消费结构、粗放型消费结构、集约型消费结构和舒展型消费结构。简朴型休闲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消费者收入水平较低,休闲方式单一;(2)绝大部分休闲花费集中于大众化休闲消费,个性化的休闲项目和产品所占比例很小,甚至空白;(3)休闲消费主要以低档项目为主;(4)休闲消费频率低、支出少。粗放型休闲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消费者收入水平不高,休闲方式有限;(2)消遣性、娱乐性休闲消费比例有所上升,但发展性休闲消费比例偏低;(3)休闲项目和产品在量上有粗放型增长,但质量档次并未提升;(4)休闲消费频率较低、支出较少。这种类型消费结构中,休闲消费水平的提高主要表现为外延型量的扩张,而不是集约型质的提高。集约型休闲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休闲方式呈现多样化;(2)发展性休闲消费在休闲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与享受性休闲消费大致相当;(3)休闲项目和产品在量的增加的基础上,质量和档次有所提高,中高档休闲产品出现;(4)休闲消费频率上升,休闲消费支出增长较快。舒展型休闲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是:(1)消费者收入水平较高,主动性休闲消费日益普及,人们为了自己的快乐而休闲;(2)除了常规休闲类型外,还出现了能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个性化休闲产品;(3)享受性休闲消费比例下降,发展性休闲消费所占比重较大;(4)休闲项目和产品的消费在量上保持稳定,在质上提升较快,高档休闲产品已被一部分人接受;(5)闲暇时间较多,休闲消费频率较高,消费行为的支付约束弱化,休闲支出较高。从简朴型消费结构到舒展型消费结构,休闲消费结构呈梯度推进的态势。简朴型休闲消费结构和粗放型休闲消费结构属于低层次和较低层次的休闲消费结构,而集约型休闲消费结构和舒展型休闲消费结构则属于较高层次和高层次的休闲消费结构。

目前我国居民休闲消费结构呈典型的“三重三轻”的倾斜型结构。即重娱乐性、消遣性休闲消费,轻发展性、智力性休闲消费;重非自主性休闲消费,轻自主性休闲消费;重被动性休闲消费,轻主动性休闲消费。

三、休闲经济(22)与休闲产业

(一)休闲经济

休闲经济是指建立在休闲的大众化基础之上的,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构筑的经济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众普遍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和剩余财富的社会时代而产生的经济现象。休闲经济是在旅游、度假、娱乐、健身等休闲产业基础上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它的发展水平是一个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休闲经济不同于传统的旅游业和娱乐业经济,也不是几个产业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传统的休闲形式同文化、知识传播等结合起来衍生出来的一种具有时代特征的全新的人类社会经济形态。休闲经济不仅体现着人们在闲暇时间的消费活动,而且也体现着休闲产业对于休闲消费品的生产活动,休闲经济是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的有机统一。

休闲经济是以人的休闲消费、休闲心理、休闲行为、休闲需要为对象,以满足人的自主性、多样性、多元性发展为目的的经济形态。休闲经济的表现形态更加侧重于人的体验、欣赏、情感表达等方式,以及由此传递出的各个个体不同的消费需求信息,使各类服务、市场、营销、产品生产、社会组织的出发点都能建立于这些方面之上。休闲经济发展强调突出人的价值中心地位,人是经济发展的目的,而不能把人作为手段,这充分体现了休闲经济的人文关怀特征。休闲经济注重用无形资源代替有形资源,强调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平衡。休闲经济是一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经济形态,是以追求人生价值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形态,是劳动型经济的一种变异性转型。休闲经济尤其注重人的内在品质的提升,使个人获得全面自由的发展,因为真正的社会财富是由所有个人发达的生产力和他们的价值观合成的。在休闲经济时代,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将从劳动转向休闲,人类的价值观也将由劳动本位主义逐渐向劳动与休闲有机统一的价值观过渡。休闲经济演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规律,使传统经济形态发生了新变化,由休闲经济的组成部分——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所构成的资本形态将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休闲经济是建立在高度物质文明基础之上的经济形态,休闲时间的增加是发展休闲经济的前提条件。改善休闲供给条件,提高休闲供给效率,促进制度类公共物品的供给充足是推动我国休闲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休闲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拓展消费市场,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

(二)休闲产业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要密切相关的行业领域,主要表现为以旅游业、娱乐业、服务业为龙头形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休闲产业是一个产业集群,主要包括旅游业(如旅店饭店、旅游景点等)、艺术传媒和娱乐业(广播影视业、话剧院、艺术馆、歌舞厅、酒吧等)、体育业(体育赛事、体育场馆、运动器械、运动服装等)、博彩业(赛马、彩票等)、文化事业(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出版业等)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交通、通信、会展、餐饮等)。这一产业集群是通过某个龙头产业,融合其他产业,为人的精神、物质方面的需求提供服务。在休闲产业集群中,各产业之间存在彼此交错、互相支撑的关系。休闲产业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休闲工业与休闲体育四个主要产业,它们形成了休闲产业的主体;第二层次是与每一个主体产业关联密切的产业,这些产业是休闲产业的支撑体系,显示出休闲产业具有非常强大的产业关联性和带动功能。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休闲工业与休闲体育四个主要产业之间既存在一定的关联性,也有彼此支撑的关系。休闲旅游和休闲农业可彼此交叉,形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休闲农业与休闲体育交叉,出现野营、钓鱼等休闲项目;休闲工业为其他三个产业提供技术和设备支撑。

在现实生活中,休闲产业几乎辐射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休闲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辐射到其他产业的力量也越来越强。休闲产业的主要特征是:产业形态多种多样;大部分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相对较低,就业容量大;个性化产品服务要求较高;是精神产品的重要生产领域,是人类文明的推进器。

休闲产业是提供各种休闲产品和休闲服务,以便满足人们休闲消费目的的产业,是从事休闲产品生产(包括服务)活动的厂商集合,是与人的休闲消费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群或产业链。休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变迁而逐步形成的,发达国家走上产业无烟化、生活休闲化是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和必然结果。休闲产业是一种新兴产业,它是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休闲产业是以人为主体的服务型的产业,是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发展的现代产业,是社会交际与交流的舞台,它通过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促进整个社会关系的融洽与和谐。随着休闲在人们生活中地位的上升,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活动和服务活动正日益成为地区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大中城市,休闲产业已经成为新的区域经济增长点,各类休闲活动已经成为经济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在一些发达国家,休闲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或主导产业,其增长率已经超过石油、汽车等传统优势产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