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主题
何谓主题?主题就是作者与读者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主要对象)。“主题明确”的意思就是作者与读者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主要对象)要明显,不能隐晦;要确定,中途不能随意变换。
【例1】2010年度国考申论(A卷),(四)参考给定资料,围绕“海洋的保护与开发”,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思想深刻,观点明确;2.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畅达;3.总字数900~1100字。
【思路点拨】这个“海洋的保护与开发”就是作者与读者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主要对象),就是本文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再自选角度。
【例2】2010年福建省考(春季)申论试卷,(三)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思路点拨】这个“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就是作者与读者要讨论的主要话题(主要对象),就是本文的主题。围绕这个主题再自选角度。
二、自选角度的要领
申论作文题目往往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实际上命题者给了考生一定的自由发挥空间。如何自选角度?是广大考生困惑的问题。
(一)对任务驱动的题目,往往有多个角度可选,这些供选择的角度按照重要性程度区分,可以分为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次要角度、沾边角度。这四种角度显然有优劣之分。应该抓住核心角度、重要角度来立意。
【例1】2011年度国考申论(A卷),(四)请参考给定资料,以“弘扬黄河精神”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1)中心论点明确,有思想高度;(2)内容充实,有说服力;(3)语言流畅,1000字左右。
【思路点拨】围绕“弘扬黄河精神”自选角度,就是自己决定“黄河精神是什么精神,如何弘扬”。题目和材料并没有明确说明黄河精神的含义,也没有说明弘扬黄河精神的措施,含义存在多种解释,措施存在多种可能性,也就意味着有多个角度可选。考生要做的主要是抓住“黄河精神”这个名词定义黄河精神是什么样的精神,抓住“弘扬”这个动词论述“如何弘扬黄河精神(该怎么办)”。
核心角度是准确阐释黄河精神的含义,采取得力措施弘扬黄河精神,使黄河精神入脑入心,落地见效。如,弘扬和培育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
重要角度是阐释黄河精神的含义基本正确,弘扬黄河精神的措施有力,能起到较好的效果。如“黄河精神万古传”。
次要角度是能意识到要阐释黄河精神,但对黄河精神的含义理解不透彻,阐释有偏颇,弘扬黄河精神的措施泛泛而谈,效果有限。如“弘扬黄河精神促进民族复兴”。
沾边角度是与写作内容与主题有一定的关联,但对弘扬精神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的角度。如“治理黄河建设和谐社会”。
【例2】2010年福建省考(春季)申论试卷,(三)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思路点拨】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有多个问题待解决,也就意味着有多个角度可选。核心角度是能够解决关键问题的角度,能起到以点带面,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如“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关键在人才”。重要角度是能解决重要问题的角度,对解决全局问题能起到重要作用。如“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布局”。次要角度是能解决次要问题的角度,对解决全局问题能起到辅助作用,效果有限。如“要大力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沾边角度是与主题有一定的关联,但对解决问题起不到作用或作用很小的角度。如“建设文化强国”。
(二)对任务驱动型题目中的问题导向的题目,审题和读材料要多找“待解决的问题”。围绕一个主题,有时有几个子问题(子问题1、子问题2、子问题3、子问题n…)待解决。一个子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角度。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自选角度就是从这些待解决的子问题(子问题1、子问题2、子问题3、子问题n…)中自选“文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例如,选定子问题2)”。选定子问题2了,行文的方向无非是围绕子问题2遵循《张氏五段论》展开“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
【例1】2010年福建省考(春季)申论试卷,(三)参考给定资料,围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50分)要求:观点明确,论证有力,语言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思路点拨】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缺乏创新人才、技术支持不够、对东西方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产业链未能成型、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文化事业单位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等问题亟待解决。按照问题导向的思路,自选角度就是从这些待解决的子问题中自选“文章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说,选定“缺乏创新人才”这个问题写“发展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关键在人才”;选定“对东西方优秀文化资源挖掘利用不够”这个问题写“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选定“产业链未能成型”这个问题写“要完善文化创意产业链布局”。
(三)审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原因1、原因2、原因3、原因4、原因n,于是立意角度产生了。一种原因实际上就是一个角度,选定了角度再按《五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的思路展开。
(四)审题要多问几个“该怎么办”。措施1、措施2、措施3、措施4、措施n,于是立意角度产生了。一种措施实际上就是一个角度,选定了角度再按《五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用、该怎么办、预期目的”的思路展开。
(五)因为受到字数限制,可写的角度又很多,必须有所取舍——有所写,有所不写。自选角度,本质上就是取舍——决定写什么,不写什么。
(六)自选角度决定了立意,决定了中心思想,居于基础地位,极其重要。角度选得好,文章容易脱颖而出。角度选得不好,终归于平庸制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