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界胶束浓度()

临界胶束浓度()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溶液性质发生突变时的浓度,即为胶束开始形成溶液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浓度继续增加并超过CMC后,单个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不再增加,而胶束浓度或胶束数目增加。在临界胶束浓度附近,不仅溶液的表面能有显著的变化,而且其他的物理性质,如电导率、去污能力等也有转折性的变化,如图3- 所示。

研究发现,一种典型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随浓度会发生变化,当浓度增加到一定值时,所有物理性质变化均有一个转折点。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表面活性剂在溶液中超过一定浓度时,会从单个分子缔合成为胶态的聚集物,即形成胶束引起的。这种缔合的胶束具有特殊的结构,并且这些胶束和离子之间处于平衡状态。从热力学观点看,这种具有表面活性的缔合胶体溶液和一般胶体体系不同,是稳定体系。溶液性质发生突变时的浓度,即为胶束开始形成溶液时的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简称CMC)。胶束形成的过程称为胶束化作用。

当体系浓度极低时,表面活性剂主要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分布于溶液的表面,同时也有少数的分子存在于溶液内。单个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溶于水后,增加了体系的自由能,为了降低体系的自由能使体系稳定,表面活性剂分子倾向于在溶液表面吸附,其亲水基受到水的吸引伸向水中,亲油基受到水的排斥伸向空气。此时,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小于它在表面上的浓度,使溶液自由能减少,体系达到稳定。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后,溶液表面上吸附的表面活性剂分子也相当拥挤了,脱附速度变大,表面自由能已不能再有所下降,如果溶液浓度仍继续增加,则表面活性剂分子只有通过形成分子聚集体,使其亲油基向内,亲水基指向水相,以使体系的能量达到最低(即达到另一种新的平衡状态)。据研究,每 mol—CH2—基团发生缔合,自由能将降低2~5kJ。因而当表面活性剂浓度达到一定值后胶束开始形成,浓度越大形成的胶束数目越多。溶液中也有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与胶束之间成平衡状态。

用胶束理论可对表面活性剂溶液的性质做出合理的解释。当溶液浓度在CMC以下时,溶液中基本上是单个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表面吸附量随浓度增大而逐渐增加,直至表面上再也挤不下更多的分子,此时表面能不再下降,表面活性剂分子开始聚集,该浓度是开始形成胶束的浓度,这也是各种性质开始与理想性质发生偏离时的浓度。浓度继续增加并超过CMC后,单个的表面活性剂分子或离子的浓度基本上不再增加,而胶束浓度或胶束数目增加。因胶束表面是由许多亲水基覆盖的,故胶束表面不是表面活性的,因而不被溶液表面吸附,而胶束内部皆为碳氢链所组成的亲油基团,有溶解不溶于水的有机物的能力。胶束的形成使溶液中的质点(离子或分子)数目减少,因此依数性(如渗透压等)的变化减弱。

在临界胶束浓度附近,不仅溶液的表面能有显著的变化,而且其他的物理性质,如电导率去污能力等也有转折性的变化,如图3- 所示。

对于不同类型的表面活性剂,其溶液性质变化的解释如下: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离子形成的胶束带有很高的电荷,由于静电引力的作用,在胶束周围将吸引一些相反电荷的小离子,这就相当于有一部分正、负电荷互相抵消,使得溶液的电导率在CMC之后随浓度的增加而迅速下降。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水中不发生电离,没有像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那样的特殊导电性。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和浓度的关系也有转折点,这意味着也形成了胶束,存在CMC值。

picture

两亲性高聚物同低分子表面活性剂一样,由于水溶液表面吸附亲油基而使表面张力降低,在溶液内部缔合成胶束。高聚物链的非相容性排斥力,是形成高分子表面活性剂胶束的一个重要因素。

嵌段高聚物在一端为良溶剂而另一端为不良溶剂的溶剂中,溶液浓度在CMC以上时,能够形成胶束并产生相分离,显示特有的彩虹色。随着胶束的形成,大都发生黏度急剧上升,可利用这种现象制作水的增黏剂或润滑剂的增黏剂。在嵌段链的两种成分的良溶剂中,如果没有相当高的浓度就不能形成胶束,例如聚L-氨酸-γ-卞酯-乙二醇嵌段共聚物的二甲基甲酰胺溶液的CMC值是 %,而在其稀溶液中若加入去离子水,则能使聚L-氨酸-γ-卞酯链凝聚并形成胶束。另外,疏溶剂链越长、亲溶剂链越短,其CMC值就越低。

在高分子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亲油基凝聚成胶束,可使不溶于水的油溶性物质变成具有可溶性。在非水溶液中,因为亲水性链作为胶核形成反胶束,使水或水性物质可能具有可溶性。

以上所有这些能形成胶束的溶液,常被称作缔合胶体溶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