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科学家在海边寻找了一个小东西,被称作“有孔虫”

中国科学家在海边寻找了一个小东西,被称作“有孔虫”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海面上冰层还在不断地冻结,形成冰排在岸边和浅滩越堆积越多,冰排横竖相互重叠,犬牙交错蔚为壮观,形成渤海独有的北国海冰奇观。就在这冬日渤海某地的海滨,寒风中有一位瘦小的老婆婆依然寻觅在海滩上。这为渤海的形成创造了前期条件,此时海水中的生命也随着海水北侵向北迁移。在距今6000万年至2亿年期间,渤海周围大部分地区上升隆起,渤海地区下沉而逐渐形成了渤海盆地的雏形。
话说渤海_寻梦中国海

在这里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从渤海说起。

冬天就要来了,一群斑海豹结束了半年多的太平洋迁徙生活要回家了,它们的家在中国海。

斑海豹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一种特有的海洋哺乳动物。它背部呈黑灰色,伴有白色花斑向腹部进伸,所以称之为斑海豹。斑海豹腹部全是白色,流线型的身体在水中灵活敏捷,陀螺体式的头上闪动着一对晶亮的大眼睛,十分逗人喜爱。

雌海豹在雄海豹的陪伴下,告别了其他海洋动物玩伴,离开太平洋,先是绕过台湾岛,然后穿过冲绳海沟,又与钓鱼岛擦肩而过进入了东海。它们不能停歇,要赶在12月底渤海辽东湾冰封之前回到那里养息,这是它们的回游路径。待到次年的春天时,雌海豹将在辽东湾的海冰上产仔,产仔后将在次年四月时带上幼海豹再次踏上迁徙之路返回太平洋里去生长。

2009年12月中旬,由于西伯利亚寒潮提前到来,使渤海和黄海北部的气温骤降,冰期提前来了。

也许是贪玩耽误了行程,或许是为寻觅食物误入浅水区,十几只斑海豹未能如期返回渤海,被阻隔在了山东烟台外的黄海海域。一天清晨,在一个浅水湾,有人突然发现海岸不远处已冻结的冰面上,有十几只斑海豹在哀叫。人们赶快报警施救,把它们重新放回了海里。

大多数斑海豹都能不分昼夜,不惧狂风恶浪,一路穿越东海、黄海,游回渤海。

斑海豹生性喜寒,主要食物以小鱼虾为主。

进入冬季的渤海,沿岸已是一派肃杀的景色,海滨已无夏日游人如织的喧嚣。

北风频繁地袭击辽东湾,海上逐渐开始结冰。随着冰层的加厚,海冰在潮汐的作用下在不断地崩裂、破碎,而后顺着潮流堆上岸边。海面上冰层还在不断地冻结,形成冰排在岸边和浅滩越堆积越多,冰排横竖相互重叠,犬牙交错蔚为壮观,形成渤海独有的北国海冰奇观。

就在这冬日渤海某地的海滨,寒风中有一位瘦小的老婆婆依然寻觅在海滩上。无论冬日还是夏天,这位老婆婆都会时常来到中国四个海的各处岸滩,她在岸滩的泥沙里寻找一种属于她的宝贝。

这个小东西叫有孔虫,海洋里的活化石,沧海桑田的指向标。

有孔虫是人们十分难得见到的一种海生动物,正是这一海生单细胞动物,寄托了一位老科学家毕生的心血和追求

这位老婆婆叫郑守仪,她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认识她的人都尊称她郑先生。

年逾80岁的郑先生研究有孔虫已50多年了。她每当说起这个小东西时总会滔滔不绝:有孔虫一般约1毫米大小,它的个体虽然微不足道,但身后却承载了无可替代的巨大的远古信息,被科学家喻为“大海里的小巨人”。有孔虫告诉我们,古海洋变迁的边界到哪里它就到哪里;有孔虫活着的时候在海的边界处繁衍、嬉戏,死亡以后就埋葬于此。有孔虫是海洋中重要的环境指示生物,已有5亿年历史,有孔虫的遗壳保存在不同地质时期的海相沉积层里,这些遗壳在生物地层、古海洋、古生态和油气勘探开发研究中被广泛用作标准化石……

每当对着她自己亲手制作出的精美标本,郑先生都会像个孩子一样高兴地说:“多美啊……”

有孔虫不但有重要的研究价值,而且形态优美多样。经过科学家们的研究证明,有孔虫在哪里出现,古海岸线就在哪里。正是有孔虫的引导,科学家找到了古海岸的遗存。

掸去历史的尘埃,根据沧海桑田变化痕迹透露的信息,海洋地质学家准确地勾画出了沧桑变化的来龙去脉,恢复了早已逝去了的海陆原貌。

1977年的秋天,国家海洋局的一艘“曙光”号海洋调查船日夜兼程地在黄海上进行海上地质调查作业。这次调查前后历时近两年时间,首次获取了黄海海底70米深处的泥炭层。此前,日本、美国和韩国先后对黄海进行过地质勘探调查,均未有所发现。这一泥炭层的发现引起了国外海洋科学家们的普遍关注,这是因为泥炭层的发现,使得黄海发育史上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迎刃而解。这一泥炭层告诉我们,6000多万年前,黄海最初曾是植物的故乡,之后又成了猛犸象、野驴、野马、原始牛、羚羊和棕熊的天堂。黄海在经历了几次漫长的沧海桑田变化,直至距今3至1.2万年时,才开始逐渐变成了鱼虾的摇篮。

在那次海上调查的一个夜晚,夜幕笼罩着黄海,这时唯有“曙光”号海洋调查船上的灯光给漆黑的海面带来了一点光明。“曙光”号船舷外,地质调查柱状取样在紧张地进行,震动活塞取样管不时地把一管一管的海底泥沙样品取上船。科研人员仔细地在灯下观察、分析样品,忽然有一段柱状泥样中露出了乳白色的光泽,这一发现令科研人员十分兴奋,这是什么?

原来,这是一段厚度30厘米左右的贝壳层。之后在不同海域又多次发现。这一重要发现证明:沿今天黄海70米等深线的海底下2.5米深处,在距今4万年之初,曾发育过一条蜿蜒百里的贝壳堤。

贝壳层的贝壳像无数的“白骨”,记载了逝去的年代海洋贝类家族的生命在黄海的兴旺与毁灭。

有孔虫是沧海桑田变迁的脚注。在沧海桑田的变化中,所有的生命都没有停止,生命与人类伴随着黄海的沧海桑田的变化同时在演进。

黄海经历了6000万年的变迁,直至距今约200万年时,东海水第一次完全涌入“黄海湖”,使“黄海湖”的淡水全部变成了海水成了真正的黄海。经过几次变迁的黄海终于形成后,海水又沿着中国大陆北部边缘继续向北侵入,把北京平原也变成了大海湾,那时称之为“北京湾”。这为渤海的形成创造了前期条件,此时海水中的生命也随着海水北侵向北迁移。

时至今日,科学家发现了这次海水北侵留下的海洋沉积物和在海水中生活的生物化石有孔虫。

在距今6000万年至2亿年期间,渤海周围大部分地区上升隆起,渤海地区下沉而逐渐形成了渤海盆地的雏形。渤海的形成经历了沧州海侵、献县海侵、黄骅海侵的地质变迁后,在距今220多万年时,古渤海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