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输出输入地农民工培训的联动机制

创新输出输入地农民工培训的联动机制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引导和鼓励输出、输入两地的就业指导服务、教育培训和劳务派遣等机构在互惠双赢、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入)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农民工培训与输出(派遣)的良性互动。加快推进输出、输入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连接和远程可视系统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劳务派遣活动。因此,开展农民工岗位适应性培训是用人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鉴于农民工属于跨地区转移的就业劳动力,农民工的培训在输出、输入地应该互动,以提高培训的整体效益。因此,构建两地联动的培训协作机制是大势所趋的工作,“平台共建、资源共享、质量共管、信息互通、证书互认”原则是创新两地互联协作机制的基本思路。

(一)建立出入两地农民工培训合作平台

1.搭建协议订单培训平台

引导和鼓励输出、输入两地的就业指导服务、教育培训和劳务派遣等机构在互惠双赢、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入)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农民工培训与输出(派遣)的良性互动。这种平台的建立必须通过两地政府牵线搭桥,找准突破口,从易到难逐步推进,在合作中建立互信合作基础,并通过两地间的培训就业协议明确权利义务,搭建制度化的长期性共赢互补、优势共享的合作平台,实现培训输出和就业安置的有效对接。

2.建立培训就业信息沟通平台

加快推进输出、输入地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连接和远程可视系统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劳务派遣活动。重点支持劳动力市场和农民工培训相关的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可在农民工主要输入行业企业建立农民工的需求数据库和输出地劳动力供给信息库,加强相互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及时收集整理农民工和就业岗位供求信息,建立全国范围的培训信息网络,为农民工输入地和输出地之间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和实现劳动力输入地与输出地企业与农民工的多赢局面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二)建立输出、输入地农民工培训分工机制

1.输出地侧重开展引导性和通用资格证培训

(1)输出地普及性地开展引导性培训。引导性培训是重在文化知识、法律知识、安全知识、文明素质和市民道德教育方面的培训。农村和城镇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生活方式、行为习惯、文化观念方面的碰撞和磨合。因此,输出地在农民工进城前对其开展引导性培训是很有必要的。

(2)强化通用资格证培训。所谓通用性职业资格培训是根据行业普遍要求的持证上岗、主要输入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大规模、针对性地开展普适性职业资格培训。实际操作可以在完成全员化的引导性培训之后,对即将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按进城后的职业倾向、如输入地的主要产业和农民工就业结构,以及农民工本人的爱好特长等进行大类培训。这样可以帮助外出务工的农民工更好地就业,使其掌握一定的通用职业技能并取得相应的培训证书或从业资格证书,提前为农民工进城就业准备“敲门砖”,增强其就业信心,减少其就业麻烦,提高其就业机会。

2.输入地着力加强专业技能和岗位适应性培训

农民工在输出地实施普惠的引导性和通用从业资格证培训后,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劳动力市场谋到一份理想的职业,必须增强其岗位工作能力。因此,输入地仍需对其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专业技能培训应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技术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设置培训课程。输入地应根据本地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阶段性产业战略布局,统筹协调和分工合作,开展诸如家政、餐饮、酒店、保健、建筑、制造、机电和计算信息技术等行业的专业职业技能培训,还要根据输出地互惠协议、地方产业发展和就业结构以及农民工本身的基本素质进行甄选,使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内容标准切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切合出入两地联动协作机制的需要、切合农民工本身发展的需要。

对于岗位适应性培训,主要由输入地用人单位承担责任。一方面,引导性培训、通用技能培训和专业性培训使得农民工“胚子”得到良好铸造,对两地经济社会发展人力资本提升良多,用人单位是直接和最终受益者。另一方面,农民工已在单位务工,已在岗位就业,岗位工作是否适应,怎么进一步使培训符合岗位要求,也只有用人单位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开展农民工岗位适应性培训是用人单位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用人单位要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的性质和特点,制度化开展农民工不同工种的岗位技能培训,以满足企业生产经营对技术和员工的需求,提高农民工岗位所需的劳动技能水平,使之胜任较高技术等级的职业工种,从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