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申论题型的发展变化

申论题型的发展变化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我们分别从上海和国家申论试题的变化来做分析比较。实例一:2003年与2010年的上海申论试题及其变化2.国有单位人才外流是流失,还是流动?(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申论题型的发展变化

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发展,试题的数量和形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且题型灵活多变,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下面,我们分别从上海和国家申论试题的变化来做分析比较。实例一:2003年与2010年的上海申论试题及其变化

2003年上海申论试题

试题要求:

1.有条理地概述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字数不超过250字。(20分)

2.国有单位人才外流是流失,还是流动?专家认为,对国家是流动,对单位是流失。比如齐红儿。假定你是国有单位的管理人员,请你就国有单位人才流动(流失、引进)的问题,提出应对意见。从虚、实两方面考虑,尽可能全面些。(30分)

要求:(1)意见合理,具体可行。(2)条理清楚,语言简明。(3)字数不超过300字。

3.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1000字左右的文章。(50分)

要求:联系实际,观点鲜明,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这套题设计的比较简单,一共三道试题,除了第二题要求“从虚、实两方面考虑,尽可能全面些”(这也只能算是提示考生如何更好地解答,并不是为难,而是帮助)之外,也没有过多的具体限定。

2010年上海申论试题

试题要求:

(一)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符合给定材料的内容,对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对不符合的选项,在括号内打“×”,对于你认为不符合的选项,分别说明理由。字数不超过200字。(15分)

A.在涉密领域,纸介质载体只能用以承载国家秘密。(  )

B.当今世界各大国无不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如美国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信息安全和保密工作,即物理设施保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和网络安全保密管理。(  )

C.OA系统保护被攻破,造成涉密文件泄露表明: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器放入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也不得在未采取保密措施的互联网及其他公共网络中传递国家秘密。(  )

D.为防止手机成为泄密源头,一般不允许带入涉密会议场所,或保密要害部门、单位,如因特殊需要,应将手机关机后带入。(  )

E.党政机关是国家秘密生成的重要源头和运转枢纽,机关工作人员是国家秘密信息及载体制作、使用和处理的主要承担者,我国保密工作领域中的涉密主体由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两方面构成。(  )

以上五项的说法都错误,这不符合选择判断题的常规做法,但事实又客观存在。这只能说明试题灵活多变、“陷阱”重重。

(二)概括资料第2,3,4段的中心意思。(10分)

要求:语言精练,层次要点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层次要点”就是答案要点,你能答出几个应答的层次就得几个层次的分。

(三)根据给定资料,归纳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中信息审查方面的内容和要求。(10分)

要求:文字简明扼要、条理清楚、字数不超过200字。

这里面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关系?笔者认为是一个概念、一个意思,《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内容不是要求又可能是什么?所以,不要被两个词语所迷惑。

(四)请仔细阅读给定资料,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5分)

1.南方某市网上泄密包括哪些泄密事件,问题和原因是什么?(15分)

2.阐述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关系。(10分)

(五)请以“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为主题写一篇文章。(40分)要求:

(1)参考给定资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

(2)观点明确,联系实际,分析具体,条理清楚,语言流畅。

(3)全文字数1000~1200字。

本次作文的主题给限定了,又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这需要我们清楚文章主题与文章题目的关系,不然将会陷于迷惑当中。

第二条要求“联系实际”,就是说理论不联系实际,主要观点没有事实作依据,就没有达到试题要求,就不会得高分。

实例二:2000年与2009年、2012年(省以上)的国考试题及其变化

2000年国考申论试题

试题要求:

1.请用不超过150字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说明: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2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40分。

2.以省政府调研室工作人员的身份,用不超过350字的篇幅,提出解决给定资料所反映问题的方案。要有条理地说明,要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就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1200字左右的篇幅,自拟标题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有说服力。

说明:报考中央、国家机关(含海关总署机关、国家行政学院,公安、安全、海关直属院校、中办电子科技学院)的此题50分;报考海关、公安边检系统的此题60分。

这套题也比较简单,分别是概括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自拟标题论证。具体要求也很简单,都是原则性的意见,比较笼统。

2009年国考申论试题

试题要求:

(一)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巨大成绩,也面临许多问题,请概述“给定资料”反映的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20分)

要求:紧扣给定资料,全面,有条理,不必写成文章。不超过300字。

实际上,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远不止给定材料所列内容中的问题,但这个问题的要求界定非常明确,而且是两重要求:一是试题明确限定“概述‘给定材料’反映的”;二是后面又提出“紧扣给定材料”。因此,决不能脱离材料内容。

(二)本题仅限报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这道题不是要求所有考生都作答,而是要求某一个方面考生作答。现在看起来比较好区分,而在考场上经常会有一部分人不看前面的要求,直接进行下面的问题解答。下面的第三题也是分考生类别而设计的。

实际上,这样设计试卷很具有迷惑性,不知有多少考生会在此浪费时间。好在从2010年开始不再是这样了,而是设计了两套试题,各做各的。

1.对“给定资料3”中林老板的心态进行分析,并指出他的心态所反映的本质问题。(20分)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恰当,不超过200字。

分析心态,还要指出本质。这是两个部分,缺一不可。

2.“给定资料11”提出了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策略,认为提高粮食价格是关键之策,不必担忧对低收入人群的影响,他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请谈谈你的理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400字。

这道题一共是两问,即“有没有道理”与“为什么”。一定要注意,后面的“你的理解”不是问题,而是过渡语,在考试中一定要辨别清楚。

(三)本题仅限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作答

1.“给定资料5”对内地省区“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口号提出质疑,请对它进行分析,谈谈你的见解。(20分)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恰当,条理清楚,不超过300字。

这与上一题的第二小题是一样的,也就是说“分析”与“见解”应该是一个意思,分析就是见解。如果分开作答,你会觉得很难完全清楚地予以界定区分。

再一个问题是分析什么?有的人可能会就“欢迎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进行分析,有的可能对“提出的质疑”进行分析。按照逻辑关系,应当是后者,但看这道题的本意又应当是前者。这是出题者的毛病。作为考生应准确判断,不然很可能答对了也是错误的。

2.某学术团体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就我国粮食问题召开研讨会,在关于解决问题对策的讨论中,有人发表了“四点对策”:

其一,建议加大农业投入,以使粮食产量满足人类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粮食生产有很大潜力,只要持续加大农业投资,我国的粮食产量就不仅完全可以在长期内满足国内需求,而且可以保证出口。

其二,建议科学地分配全球粮食,近年随着全球能源供需矛盾凸显,石油价格上涨,一些国家把粮食加工生产成生物燃料。当欧美一部分人填满他们油箱的时候,很多人正为如何填饱他们的胃而苦苦挣扎,要优先满足人类最基本的需求,科学地解决全球有限粮食合理分配的问题。

其三,建议大力倡导粮食节约,某市场调查显示,该市饮食行业及单位食堂的就餐者,平均每人每天浪费大米14克,每天浪费大米多达7000公斤,如果在全国调查,粮食浪费一定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要厉行节约,这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的重要保证。

其四,建议切实加强国际合作,发达国家、国际组织要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相关政策和指导,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向受到粮价攀升冲击严重的发展中国家提供近期紧急粮食援助,并对如何促进发展中国家在长期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给予切实帮助。

这“四点对策”,内容上,表述都存在问题,请指出这份“对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20分)

要求:

1.明确提出存在哪些问题;

2.写出相关的修改意见(包括写出需要补充的内容); 3.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400字。

这道题的重点在前两条的要求。特别是要注意括弧内的要求,试题当中一旦出现括弧,一定要注意,不可忽视,因为那也是要求,而且往往是具体要求。

(四)胡锦涛总书记到河南、安徽考察,引发我们许多思考,请联系“给定资料”整理自己的思考,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

2.报考省级(含副省级)以上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要深入思考,紧密结合“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写一篇视野开阔、见解深刻的文章。

3.报考行政执法类、市(地)以下综合管理类职位的考生结合“给定资料”

中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见解比较深刻的文章。

4.全文字数1000~1200字。

这道题又出现了分类作答的要求,可以先阅读两者的具体区别,这样就会进一步明确两类作答的准确界定。然后找准位置进行解答。两个要求根本就没什么区别,谁能说清视野开阔与见解深刻的具体区别呢?估计只有试题设计者自己才明白。

2012年国考(省以上)申论试题

作答要求:

一、认真阅读材料,简要回答下面两题(20分)

1.“给定材料2—6”反映了市场经济背景下社会生活中的种种问题,请对这些问题进行概括和归纳。(10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不超过250字。

本题是这次申论考试的第一题,要求却是“给定材料2—6”的内容,越过了“给定材料1”。一般情况下,“给定材料1”往往是整个试卷的开始,起到引领作用,因此,也应在作答本题之前阅读“给定材料1”。

2.“给定资料8”介绍了最近社会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事迹,某单位党委决定编印一期《内部学习资料》,宣传他们的事迹,号召本单位全体人员向先进人物学习,请你为这期《内部学习资料》撰写一则“编者按”。(10分)

要求:概括全面准确,揭示各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实质,200字以内。

本题实质上是概括题,但是要事先对几个先进事迹进行准确分析,在分析基础上才能准确概括。

还要注意的是,题目要求从党委角度起草。下面的第二题、第三题分别要求从网民、政府角度作答。也就是说,在本次考试中,明确提出三个不同角度,很可能导致一些考生不知所措。就答案内容来讲,党委是要表彰、宣传先进事迹;网民驳论对方观点;政府是解决具体问题。这样看来,只要按照试题要求,着重准确总结先进事迹、驳倒对方观点、解决问题即可,其形式倒不必过多考虑。

二、“给定资料5”中提到,某网站曾组织网民进行了一场讨论。请你根据“给定资料”,反驳“网民A”的观点。(20分)

要求:

(1)观点明确,分析透彻,论据真实;

(2)语言流畅,层次分明,有说服力;

(3)不超过400字。

本题属于驳论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在后面关于驳论写作的问答中将专题详细说明。

三、“给定材料1”中反映的问题需要妥善处理,假定你是市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领导安排你处理此事,请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20分)

要求:条理清楚,所提措施具体,有针对性,不超过400字。

本题是典型的对策题,但与以往常规的对策题又有一定的区别。过去的对策题主要是对一个主要方面的问题提出对策,而本题是一个具体问题、具体事件提出解决对策。

四、“给定材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

(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

这道作文题需要分析、判断之后才能确立主题。后面有关问答中还会对此题详细分析。

以上是地方与国家的五套申论试题,从中不难发现,从公务员招考以来,申论试题题型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第一,题型由简单逐渐发展为复杂。

刚开始的试题比较简单粗略,就是几个主要的题型,包括概括题、分析题、对策题和作文,答题的自主性、选择性也比较大。而现在的试题虽然仍以这几个主要题型为主,但提问的角度、广度、深度都发生了较大变化,更加广泛、细致、具体和灵活。仅题面的文字量就翻了两倍以上,仅此可见一斑。如果不认真审题,确实很难把握出题者的真实意图。

第二,由多个单个题发展为大题套小题,甚至一题多问。第三,花样翻新,由没有附加发展为增加更多限定条件。

第四,由过去不太注重身份要求,发展为要求从多种身份、多种角度回答问题。

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一句话,那就是“更加深化、难度更高。”申论本身就是个难度较大的考试科目,又通过这些变化来不断地增加难度。

很多考生在考场上不注意审题,但遗憾的是,有的考生本来对所有试题都会答,结果该答的没答,不该答的却答了不少,损失了时间,也丢了应得的分数。出现这些情况,从考生主观角度看主要是由于下列原因。

第一,遇事紧张,慌不择路。

在考场上考试,本身就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一场竞争有可能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命运,出现紧张情绪也属正常。人们在紧张的情况下,特别是怕做不完所有的考题,就急于作答,这中间就很容易忘事、落事,从而丢掉了很关键的细节,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第二,做事急躁。

有的人做事毛草,不注意细节,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无论参加多少次考试,也不吸取教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不管参加多少次公务员考试,自然都是当了别人的“分母”。

第三,缺乏判断力

有的人入题困难,对考试题看不明白。一方面可能是对某一方面的问题不了解,从来就不感兴趣,自然就弄不清楚,甚至最后干脆放弃作答。另一方面可能确实水平有限,缺乏最基本的理解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