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三段式思维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根据上述对三段式思维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些特点是完全可以利用的。
首先,由其广泛性,我们可以知道,所有的文章都要使用这种思维方式。
所有的文章都是先提出问题,然后是对问题的分析。分析之后,必然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这里不再举例。因此,我们就有了理解、认识一种思想、一部书、一篇文章的基本思维钥匙。不管什么样的文章,我们可以先看看它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然后再看看它是怎样进行分析,分析之后的解决办法是什么。这样看来,所有的文章不过如此,申论亦不过如此。
其次,由其完整性,可以解决逃避问题的倾向。
该解决的问题早晚要解决,必须解决,而且要相信,无论什么样的难题总能被分析出来,总会有办法。比如,有的人只是因为不爱写申论,就只看行测,对申论不去学习研究和练习,或者看得很少,甚至置之不理,准备靠运气取得高分。这样,最后吃亏的只能是你自己。
再次,由其连续性,可以解决遇事紧张问题。
绝大多数人遇到急难险重的事情都会表现出紧张,这属于正常心理反应。但过于紧张、持续紧张就十分不利了,有可能导致考试失败。就公务员考试而言,这只是整个人生当中很平常的一次思维过程,没什么大不了的。无论考上还是没考上,考完之后都要进行下一次不知什么内容的三段式思维。生活要继续,事业要追求,思考就不能停止。有人说不管什么事都要“淡定”,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我们要学会从高处,从远处,从多角度看问题、看申论,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最后,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深入性的利用价值。
关于问题,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问题有大小,有难易,有内外,有前后,几乎无所不包。有的是我们生活当中随时遇到的问题,叫不期而遇。有的是我们在问题没出现之前预先提出来的问题,并事前有了分析、答案,可以叫先见之明。还有的是别人给提出来的需要你回答的问题,比如申论。只要想进机关,就必须学习研究申论。申论里面有问题,里面的问题还有问题。比如,民生问题——环境污染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食品生产执法检查责任问题。
这里面有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事前如何提出、确定问题。这需要我们动脑,根据事物发展的运动规律,判断发展趋势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然后根据判断,组织制订相应的预案,使得在问题出现之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俗称“提前量”。并且,处理完一个问题之后,另一个问题也早已成竹在胸。总是牢牢把握主动权,始终牵制问题,而不是被问题所牵制。这就是很多人能够保持不败纪录,而我们总是遇到挫折的一个根本性区别。在考公务员问题上,我们是不是把申论的规律研究明白了呢?估计绝大多数人不敢说:我搞清楚了,就等考试了。要想做到有“先见之明”,我们不仅要把申论搞清楚,而且,要把考上以后的事也有个大概的打算。这可能同下象棋差不多,要多看出几步。
关于分析,包括分析问题的过程,问题的特点,问题的组成,问题的趋势等。但主要是分析问题的原因。问题的原因也是多种多样,有深有浅,有直接有间接,有主观有客观,有内部有外部等。有的人搞不清楚,不知从何处下手分析。还有的人陷入“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循环往复之中。关于申论中的问题分析,笔者在后面的问答中再详细解释。
关于解决,就是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办法有多有少,有简单有组合,有快有慢,有复杂有简便,有全面、准确、及时,有片面、错误、迟缓等。
根据三段式的深入性特点,我们在申论之中的应用至少可以解决很多人写文章写一写就不会写的问题。比如在作文写作中,我们确立了一个论点,又设置了一些分论点。写分论点时往往不知该如何去写,甚至无话可说。
一个论点是一个问题,分论点也是一个问题。两个问题虽然属于从属关系,但又相对独立,可以分别应用三段式思维进行分析论证。这就自然有了更多的内容需要去阐明。
比如,地方政府科学决策问题。其主题应当是提高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水平。答案的内容主要应该是两部分,即为什么要科学决策(或者说必要性)与如何科学决策。这是第一个三段式思维分析的结果。就如何科学决策来说,可以有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建立决策程序、制定决策制度、形成监督制约机制等对策措施。那么到了这一层该怎样进一步阐述呢?比如,建立决策程序,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就此再应用三段式思维进行分析阐述,即为什么要建立决策程序和如何建立决策程序。这样,使得问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入,论点得到了进一步的论证,文章丰满,有血有肉。如果照这样写下去,1000字肯定不够用,写作思路中断、下笔无物的问题早就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