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何言哉”和“惠而不费”

“天何言哉”和“惠而不费”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再回头读一下儒家的经典。孔子主张政府“惠而不费”,“惠”就是“优惠”的“惠”,就是有利,“费”就是“费用”的“费”。这是对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一种取向,这也是儒家治理取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儒家学说主导的两千多年以来,这一直都是基本原则。

这个内容,我们其实在前面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中讲到了,但是我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强调,儒家的一个基本的哲学精神是什么。我前面讲了儒家有“格物致知”这样一种传统,大家知道,格物致知,尤其到了宋代,这些宋儒强调《大学》里的格物致知,也正心诚意,他们有正心诚意这样一种传统,但是他们最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们对所谓格物致知的有限性有深入的理解,他们对非经验部分、不知道的部分,非常谨慎,保持着一种敬畏。我们若没有把握,就去敬畏它。那么这种态度导致了自然秩序哲学,我们说这是儒家的一个基本精神,其实这也是经济学的基本精神。这两种精神是一致的,它们在历史上的文化交流中曾经互相沟通过、互相启发过,形成了一个相对一致的基本精神。所以我觉得,我们在理解儒家采取什么样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的取向时,首先要知道这一点。

而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各种文献中读到。应该说,儒家中比较经典的表达是《论语》中的一段:“子曰:予欲无言。(孔子说,他不想说什么了。)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以述焉?(老师要是不说的话,学生怎么记述它?)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孔子说:老天也没有说话呀,天没有说话,但是四季照样变换,万物照样生长,天没有说话。)”这段对话非常精彩。实际上孔子在讲,其实我们说什么都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这些知识都是片段的,自然秩序照样在运转,他不想说什么。子贡作为学生说,老师必须告诉他。孔子回答说,其实老天没有说话,自然秩序照样在运转。这种态度很接近道家的态度,叫作“至言无言”。所有的话都是废话,一旦说出来,它就有局限性,它变成了一个有限知识。其实我不知道它,它也照样运转,我敬畏它就够了。

据说,老子当时也是这种情况。大家知道老子出关时,把关的那个官说,他不能走,他得写个东西再走。老子不想写,但当官的说,不写就不能叫他出关。然后,他就写了五千字的《道德经》。但实际上他是不想写的。这些看透了的智者,认为这个没有意义。孔子说,他不想说什么了,没什么好说的,自然秩序在那里,遵从它就够了。所以,这是儒家的一个自然秩序哲学的基本态度。这种态度,应该说,导致了儒家对治理社会的一个基本思想。当然,我们这里侧重讲的是经济制度,也就导致了我们用现代的语言去评价,叫作经济自由主义的倾向。孔子这样的话,我在很多年以前,都觉得很惊讶。儒家怎么会有经济自由主义?这是很奇怪的。但是,我当时确实看了一本书的名字,我也给大家列在参考书目中了,是侯家驹的《先秦儒家的自由经济思想》,比较冷静的学者会看到这一点。

我们再回头读一下儒家的经典。由于它有这样的自由主义的自然秩序哲学的取向,应该说,必然导致经济自由主义的取向。具体我们还可以讲几个方面。这种自然秩序的原则到了社会中,其倾向就是让这个社会自己运转,政府不要干预。这种取向,孔子也讲过一句话。孔子主张政府“惠而不费”,“惠”就是“优惠”的“惠”,就是有利,“费”就是“费用”的“费”。说白了,就是收益大,成本低。孔子有一个学生叫子张,“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我们怎么能做到惠而不费呢?什么叫惠而不费呢?怎么做才是收益大成本低呢?)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老百姓认为什么有利就让他们去做,这不就是惠而不费了吗?)”老百姓认为市场有利,老百姓就去交易,他们之间进行平等的谈判,自愿达成一些契约,他们自己去做,政府不要去管。这是对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策的一种取向,这也是儒家治理取向中的一个基本原则,在儒家学说主导的两千多年以来,这一直都是基本原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