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庭在现代的意义

家庭在现代的意义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一个是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相对占有优势,使得全世界的家庭主义在瓦解,个人主义在不断地兴盛。应该说,在一个社会中,有一个从家庭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谱系。家庭是个人之间的合约。这种个人主义的合约会带来很多家庭悲剧,如家庭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借贷,他们之间有矛盾了要对簿公堂,等等。

十一、家庭现代的意义

问:家庭作为主体,流动性会弱一些,这会影响人力资源的配置效率。从时间这个维度看家庭可能会有效率一些,但从空间这个维度来看,家庭可能效率差一些。

答:应该讲,流动性,你讲得对,是一个重要的维度。但要将空间流动性加进来思考可能比较复杂,不能简单讲流动一定好于不流动,是因为一个人要去判断,比如做远程贸易会带来一些收入增量,但是不流动的好处与他的家族效用有关。可以来做一个均衡分析,就是流动性好还是减少流动性好,各带来多少损失,或带来多少收益。但是我要强调一点,即使在家庭主义社会中,也不是像有些人夸张的那样缺乏流动性。在传统中国流动性也是很强的,尤其宋以后的商业是很发达的,流动性也很大,比如有很多人到异地去经商。他们会模拟家庭制度的一些做法,比如建立商会。所谓商会就像流动的家庭宗祠,只是这种家庭宗祠包含的人更多,比如同乡,同乡的概念实际上是同族同宗的概念,所以这是一种替代。当然我同意你的说法,可以去思考空间上的流动性。

问:家庭和家族在概念上是否不同?在城市里有家庭,但一般没有家族。有计划生育,过几代以后,就更没什么家族了。

答:家庭和家族的概念是有区分的,但我现在觉得家庭和家族之间没有公认的权威区分,所以我在研究里也没有特别严格的区分。一般来讲,我们现在说家庭指的是核心家庭,家族是家庭之外的由多个核心家庭组成的这样一种关系。核心家庭也有延续性,一个核心家庭往后走的话,就变成了家族。一个人有几个子女,子女再生孩子,成员就更多了。所以我认为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不是特别重要,大家面临的一个困难就是家族和家庭的边界在哪儿。又得去找,又有“宗族”“乡族”“乡党”这些词,这些词又得去辨析的话,很困难。我们在这里不去这么技术化地讨论问题,所以对家庭也不特别深入地分类。

问:对于家庭的边界,有没有更客观的划分方法,而不用在丧礼中的位置去说明?这样才能与经济学的方法对接。

答:我这里用的就是经济学的方法。我前面用的也是经济学的方法。不要以为经济学就不是观念。经济学的主观效用是什么概念?主观效用就是“我认为它值这些”,如果我认为我的子女的生命延续就是我的生命的延续,就是我认为的效用。不要以为经济学好像就有一个客观的依据,不是的,它最重要的概念就是“主观效用”,主观效用是基础。凡高这幅画值多少钱,完全是人的主观观念,所以这在经济学的逻辑上是非常一致的。说白了,我有一个过继的孩子,我认为他是我的孩子,他就是我的孩子。在传统中国最有意思的就是,人们很多时候就是一种观念上的继承。为什么过继?我后面有香火延续就够了。只要举行过仪式,观念上认为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不见得就是生理上的。这很有意思,而这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不矛盾。

问:家庭很重要的功能是养老,如果养老功能由保险市场替代了,家庭是否就没有存在价值了?

答:这个观点,陈志武教授提过,他把文章传给我,让我提意见,我就跟他说,其实在家庭和金融市场之间不可能存在完全替代。毫无疑问,如果有养老保险市场的话,成本就比较低,它可能会部分替代家庭。它和家庭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它们之间会有一个均衡点,就跟市场和企业的边界、市场和家庭的边界是一样的,取决于边际交易费用孰高孰低。同时也不能把现在的保险市场看得很完善,因为现在的保险市场有很多问题,像逆向选择、道德风险,还有大保险公司的垄断等一系列的问题,其实它也有相当高的成本。应该说,现代的保险市场发展起来以后,可能部分地替代了家庭的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而且家庭和市场可以互为利用,互为工具。比如说,一个人可以给他的父母买养老保险,你说这是家庭的还是市场的?就和他直接照顾他父母,在经济学意义上是可以替代的。他给父母雇一个人来照顾他们,和他自己照顾他们是不一样的,但是部分地替代了。我们只是说在经济学的分析上,这两者不冲突。

问:在古代,家庭是主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是社会的主角;现代社会中,企业是主要的生产者,消费者也多样化了。在现代,家庭应扮演什么角色?

答:近代以来,有两个因素在发生变化,一个是中国社会人口越来越多,它已经逐渐地变成一个个人主义的社会,人和人之间不可能都是亲戚。十三亿人你怎么和人家说亲戚?另一个是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相对占有优势,使得全世界的家庭主义在瓦解,个人主义在不断地兴盛。这是一个背景。但是,我觉得,现代社会可能犯了一个错误,就是走向另一个极端。这个极端就是,假定这个社会就是个人主义的社会,这是错的。应该说,在一个社会中,有一个从家庭主义到个人主义的谱系。

这张图,纵轴就是亲属血缘亲疏关系,或者叫浓淡关系,越往上,血缘越浓,越往下,血缘越淡。横轴是时间和空间,什么意思呢?就是随着时间和空间的扩展,血缘越来越淡。可以说,这个社会变得越大,人和人之间血缘越淡。

但是在这么大的社会中,仍然有我们最亲近的人,仍然有我们的家庭。可能街上的人我们都不认识,但家里人还是最亲近的。人们并不否认家里人这种关系是存在的,但是现在无论是西方社会,还是中国社会都犯了一个毛病,以为这个社会的所有关系都是个人关系,人和人之间互相独立,没有任何效用互动的,这种假定是大错的。所以在西方社会中有很多问题,问题之一就是将个人主义概念套到家庭上。在他们看来,家庭是什么?家庭是个人之间的合约。这种个人主义的合约会带来很多家庭悲剧,如家庭婚姻关系的不稳定,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要借贷,他们之间有矛盾了要对簿公堂,等等。其实这个问题严重地瓦解了西方的家庭。

在西方很多人是没有家庭感的,没有亲情,只有一个替代,就是教堂。西方世界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一方面它很早就产生了犹太教、基督教,这些教是用来替代家庭的,他们有一种深深的对家庭的依恋。为什么呢?你能从宗教中的称呼看出来。在基督教机构里,所有称呼都是家庭称呼,如mother,father,brother,sister,神父就是father,mother就是嬷嬷或修女,如特雷莎嬷嬷(Mother Teresa)。他们有一种深深的依恋,但是没法实现,只有到教堂实现。我有一个朋友,他在珠海开了一个英语学校,他说他那儿有好几十个国家的教员,“他们到我这来是为了什么?他们觉得这是家。”有一个西方的老太太,她给她的女儿出飞机票钱,让女儿来看她,她女儿都不看,好几年了。所以说,这是一个失误,这是很大的问题。另一方面,我们说现代社会是更大,又有很强的流动性,家庭已经很淡了,但是家是存在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其实人的一生接触最多的人还是和他最亲近的人,最近的人最多,次近的人次多,越陌生的人越少,很简单的逻辑。如果把人和他的家里人看成是个人主义之间的关系的话,是有很大的问题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在现代要考虑的。

这个问题很好,就是个人主义和家庭主义怎么去结合。我觉得实际上还是要有一个借助,比如家庭,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还是要给人以家。美国在克林顿总统时期有点儿衰退,有很多的城市出现暴力和骚乱,主要是一些十几岁的孩子,他们出身单亲家庭,没人教育,在外面,成群结伙,小流氓打架,整天死人,然后就发现一个问题,本来以为学校能够替代家庭,才发现是替代不了的,家庭的功能很完整,包括对孩子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所以克林顿说“要回到家庭”。那种个人主义的视角,把家庭看成一个个人间的合约,把婚姻合约看成性合约,造成很多单亲家庭,当家庭变得不完整时会带来一大堆问题。所以在现代社会中,也要以家庭为基础,尽管是核心家庭。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其实家族制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家族制的前提是相对稳定,不是太流动,但是这个社会有流动的一面,也有不流动的一面,尤其在中国农村,就不太流动。借用现代的技术,我觉得不是不可以形成在流动的社会中的家族联络,即使一个人远在天边,在外国,也是可以通过互联网来联系。

第三点,当然要承认现在的社会是更趋向于个人主义的,最重要的是我刚才讲的,家庭主义的宪政原则可以更多地吸收和借助家庭主义的文化。这些宪政原则是抽象的,一般化的。比如把“孝”提高到很普适的含义上,提高到张载的《西铭》里讲的那样,全人类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以天下为一家,这样的概念可能更实用。这是我现在能想到的,大家如果有更多的想法,可以再进一步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