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文化精英

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文化精英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儒家的有关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培养文化精英。这是用经济学可以解释的。“君子喻于义”就是文化精英要超越个人利害,要着眼于社会的公正,着眼于公正的制度、有效率的制度。而君子,除了孔子提的标准以外,还有更早的一些文献讲到有关君子的道德标准。所以社会需要有相应的君子集团或文化精英集团。这些政治领导人的儿子要先去学习,然后成为文化精英。

六、怎样才能有更多的文化精英?

再讲美国的执政集团,是两党制中的所谓政治家族,或者是专门从事政治的政治精英,最后当选的也大致是这样一些人。除了美国的政府以外,还有一维就是美国的宗教。美国的宗教在社会中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教在道德教化上,在美国基本的立国精神上产生了更大的作用。以前我在美国,有个朋友带我去华盛顿。他说,华盛顿的设计结构就是一个十字架,他们的社会建立在这样的信仰基础之上。他带我到国会大厦,大厅旁边有个小门,他说这是最大的lobbyist,院外活动集团。这是什么?就是一个小的教堂,最大的lobbyist就是耶稣基督。这都是美国社会结构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大家不要仅仅看它显眼的部分,还要看到一般看不见的部分。

反观中国,大家知道传统中国的夏商周,一直到现在,三四千年的历史,加上黄帝就是五千年,有它自己的路径。当然它没有发展出民主制度,这是以后我要给大家稍微讲一讲的。但无论如何它要面对一个现实,以家庭为基础的统治集团,通过各种方式去更替,主要是以暴力的手段去更替,来形成政府。这是中国的文化精英和儒家所面临的一种政治结构。在这样一种政治结构中,它的巨大问题就是权力来源问题:它的权力来源不是民主。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儒家提出的那些治国理想、治国方案,最后实施的这套政治框架,包含了儒家对政治精英的理解,充分肯定了文化精英在这个社会中的作用、在政治结构中的作用,而形成这样的政治结构。这是大家要理解的。儒家的有关理论,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培养文化精英。

在儒家看来,社会中有两种人。对这两种人的分类,现在看来都是很精准的,一类叫君子,一类叫小人。君子的含义就是我说的文化精英,他们是重合的。小人是什么?不是今天大家说的“这个人真是个小人”的那种贬义,小人就是只考虑自己利害的普通大众。所以,在儒家看来,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标准。儒家从来没有否认小人的存在,从来没有说应该把小人消灭掉;而是说,君子有君子的标准,小人有小人的标准。这是儒家非常好的地方。如果你想做小人,你可以做,没有关系。但是还得有君子。所以儒家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小人喻于利”,很简单,就是没有超越自己的利害,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君子喻于义”就是超越了个人利害。有句话叫“义者利之和”,这个“义”就是大家的利益均衡,就是大家通过互动与碰撞,最后形成的一个均衡点。这是用经济学可以解释的。

“君子喻于义”就是文化精英要超越个人利害,要着眼于社会的公正,着眼于公正的制度、有效率的制度。所以,儒家就是这样分类的。你可以在《论语》里看到大量的什么是君子、什么是小人的对比,“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而君子,除了孔子提的标准以外,还有更早的一些文献讲到有关君子的道德标准。君子有标准,有一系列的原则。在这样一种结构中,儒家当然更侧重君子,是因为君子不见得天生就是君子,这是最重要的。大家知道,人在道德悟性上有三六九等,有些人是有很高悟性的。他们一生下来,就有超越感,像摩西、耶稣、释迦牟尼这些人,他们天生就有一种超越感,这不用教的。这是孔子讲的“生而知之”。

但是这种天分极高的人是很少的,那么大多数人怎么样才能成为君子?这就叫作“学而知之”。你得通过学习才知道,你要有道德,你要超越,就懂得这个道理了。这是为什么儒家,前孔子的儒家,讲了大量如何培养君子的道理与方法和有关君子的道德标准,是因为他们认为大多数人天生达不到做君子的这样一些境界,必须通过学习。那么这个过程就叫“修身”。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这个社会有很多公共职务需要君子承担,如中国需要十万个君子,天生的君子只有五千人,还差很多,这个社会就要培养这些文化精英。如果不培养,那么一个小人到了法官的位置,他肯定要以权谋私的,他要偏袒相关方,或偏袒贿赂他的人。所以社会需要有相应的君子集团或文化精英集团。如果没有这些人的话,这个社会就不能有效运转。所以就要修身。

修身对于任何一个个人来讲就是要通过学习提升自己,使自己在道德上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能够超越自己,能够有道德约束,成为一个君子,然后去担当公共事务的某些角色,或者担任公职,或者做公共知识分子。我觉得这是修身之所以必要的原因,当然这也是修身的目的。在这样一个框架下,修身就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合乎逻辑的结论。你必须修身。也就是说,修身是你个人需要做的事情。

对于这个社会来讲,修身,反过来说就是教育。社会要提供一些教育来使人们成为君子。至少在周的时候,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了。这一教育体系,早期是官学,就是政府开办的学校,它来培训人们。这是张岩那本书里讲到的问题。在那个时期,需要官学来培养君子。从“君子”这个词就能看出来,它可能和贵族有关,因为君是君君臣臣的君,是国王,是政治领导人。君子是国王的儿子,君子最初的含义就是这么来的。这些政治领导人的儿子要先去学习,然后成为文化精英。后来“君子”一词演变成“正人君子”和“文化精英”这样的含义。到了后来,到了孔子时期就有了私学和儒家的发展。这种教育不仅有官方的,也有民间的,这是两千多年中国的传统。宋代民间书院很发达,同时有一些官办的乡学也很发达,一直到翰林院,等等。这样一些学院的目的是要培养君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