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而不达

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而不达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也是一个企业和品牌巨大的无形资产和长盛不衰的精神资源。信誉之重要,可以说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无信不存”。这件事立即传开了,轰动了全国。要使“民信之”,“不信民不从也。”诚信对于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更是如此。这一切都是因为“信誉”二字,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不可能赢得市场。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车兒,小车无车兀,其何以行之哉?”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也是一个企业和品牌巨大的无形资产和长盛不衰的精神资源。信誉之重要,可以说是“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无信不存”。孔子把“信”列为儒家伦理的“五常”(仁、义、礼、智、信)之一。“信则人任焉”,可见孔子把“信”作为五德之一,并且认为,诚信就能得到任用。孔子还提倡“谨而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没有办法在世上生活的。在历史上,被人们所称颂的诚实守信的人可谓数不胜数,虽然他们没有大富大贵,但他们的诚实守信却被传为佳话。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诸侯国落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后,决心变法图强。为此,他首先招揽人才。商鞅就在这时来到了秦国。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重农业,奖励将士;要把国家治好,必须赏罚分明。赏罚分明,国家有了威信,一切改革措施就容易执行了。”

由于一些贵族和大臣的竭力反对,变法没有立即开始;直至两年后,秦孝公才正式拜商鞅为左庶长,开始了艰难、饱受非议的变法历程。商鞅起草好了新法,为了首先取信于民,就策划了一个“徙木立信”的活动。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镒金子。”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去搬木头。商鞅把赏金增加到了五十镒。有一个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木杆搬到北门,果然获得了奖赏。这件事立即传开了,轰动了全国。

商鞅知道,他的命令已经起了作用,就把起草的新法令公布了出去。新法的所有法律条文都直接而实用,毫不含糊。但同时一些条款过于严厉,近乎残酷无情。结果触犯新法的人比比皆是,有时一天就要处死七百余人。但为了使国家振兴,秦孝公全力支持新法。而商鞅也像铁了心一样果决异常,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新法执行了十年。通过新法的执行,秦国废除了原有法令的很多弊端,使秦成为先进、富强的国家,为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在变法的实践中,以“徙木立信”为起点建立了法制的信用。为以后雷厉风行的执法行动树立了标杆,在整个变法过程中做到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发展,是需要很多条件做基础的,有些条件可以缺少,但唯独不可没有的是一个“信”字。正如韩国现代集团创始人郑周永所言:“一个企业发展受挫,可以爬起来再干,还有复兴的机会,而一旦名誉扫地,丧失信用,就永远翻不了身了。”

孔子认为,个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必须讲求“诚信”,为政者、国家的管理者更要取信于民,“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治理一个有千乘兵车的大国,要严肃认真地对待工作,要信实无欺。要使“民信之”,“不信民不从也。”孔子的学生子夏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作为管理者,必须先取得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去号召百姓,不然百姓会认为你在折磨他们。孔子还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管理者讲信用,他所管理下的人们没有敢不说真话的。可见,在儒家看来,诚信在人际交往和国家管理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诚信对于个人而言至关重要,对于企业更是如此。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渐完善,市场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产品本身之外的区别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经历过价格竞争、质量竞争、服务竞争、形象竞争之后,企业信誉的作用正逐渐凸显出来,消费者希望市场上的产品是放心的,值得信赖的,市场也需要真正公平的竞争。所以,在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后,人们对国家免检产品失去了信心,消费者对中国名牌产品心存芥蒂。这一切都是因为“信誉”二字,一个没有诚信的企业,不可能赢得市场。

在今天,“诚信”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现代管理、市场运行中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企业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公众之间关系的最重要的行为准则。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也是人本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上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如果没有诚信,不讲信用,后果简直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讲诚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难想像,一个没有信誉可言的企业,是不能够取得成功的。企业成功的经营之道是什么,笔者以为,就是企业的诚信之道。因为,经营的信誉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必然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信誉经济。在经济社会的今天,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企无信不存!

1995年,格力董事长朱江洪到意大利考察,遇到一个客户抱怨格力空调噪音大,要退机。工作人员将空调机打开一看,发现原来空调外壳里的一块小海绵没有贴好。这个由于工人操作不严谨而引发的质量事件,让朱江洪感觉遭受了“奇耻大辱”。尽管当时空调可以说是供不应求,他还是下令开始整顿质量。也正是这一块小海绵带来的“奇耻大辱”,使格力人萌发了“狠抓质量,打造精品”的念头。自此,格力人开始像修炼生命一样修炼质量。

尽管已隆冬时分,但在珠海格力电器的生产车间呈现的却是一派紧张忙碌的生产场面。记者看到,每个工作台上都贴有醒目的《总裁十四条禁令》。企业抓质量不稀奇,但由公司总裁针对质量下禁令记者却是第一次看到。

“保证空调质量关键是要控制住几个重要环节,格力对生产过程中容易发生问题的操作程序制定出苛刻的规定。任何员工只要违反其中的一条,一律予以辞退或开除。在这道‘高压线’面前不容有半点讨价还价的余地!”公司副总裁黄辉告诉记者。

为了控制零部件的产品质量,格力建立了行业独一无二的零部件筛选分厂,这个分厂对进厂的每一个零配件都要进行质量“过滤”,连最小的电容都不漏过。为此,格力还成立了“质量宪兵队”,由公司董事长朱江洪亲自担任宪兵队队长,专门监督检查各环节中的质量问题。朱江洪要求质控部对于质量不合格的空调产品用大锤砸烂,他把一柄大锤挂在质控部门口,以示警醒和提升产品质量的决心。“要让消费者觉得买格力的产品就是买放心、买舒心。交到消费者手里的产品一定是百分之百放心的产品,我们绝不能把消费者当实验品!”这是经常挂在朱江洪嘴边的一句话。

从1999年开始,格力投入百万元巨奖推行“零缺陷”工程,不久后又率先引进“六西格码管理法”。

百年大计,质量为本。美国一家企业订购了4万台格力空调,结果发现有问题的只有4台,也就是万分之一的维修率!凭着可靠的质量保证,格力还在空调行业破天荒提出“整机六年免费包修”,这令许多空调品牌惊叹莫及,也在竞争激烈的空调市场上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

人无信而不立,企业无信而不达,然而奸佞者不顾信誉利用假、骗、诈、欺、赖等手段攫取钱财,使诚信失衡,秩序混乱。当信用危机威胁到行业发展的时候,诚信就不仅仅是道德准则了。一个企业如果不守诚信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这样的企业在丧失诚信后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小到一个整体,大到一个行业,正所谓失诚信易,守诚信难。在今天的商业社会中,诚信已经成为了一种“稀有资源”,那么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诚信”将成为一个巨大的聚宝盆和品牌。

哲学的意义来讲,“诚信”既是一种世界观,又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对于一个人而言,“诚信”可以说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对于一个企业而言,“诚信”就是自己的立业之本。“诚信”作为一项普遍适用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建立企业与顾客之间互信、互利的良性互动关系的道德杠杆。只有把这条杠杆一碗水端平,才能最终赢得别人的信任,走上更广阔的发展之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