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的含义与发展

礼仪的含义与发展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对礼仪颇为重视。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抑或是旅游、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接待服务工作,都离不开对礼仪的遵守。在大多数情况下,礼仪是礼节、礼貌、仪式的统称。纵观礼仪的发展,可分为原始社会礼仪、奴隶社会礼仪、封建社会礼仪和现代社会礼仪四个阶段。现代社会是中国现代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时期。

任务一 礼仪的含义与发展

【任务引入】

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自古以来,人们对礼仪颇为重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说过,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荀子说过,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仪不仅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形象的表露,同时也是一个公司或企业的名片与窗口,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素质体现。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乃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抑或是旅游、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接待服务工作,都离不开对礼仪的遵守。那么,什么是礼仪?礼仪起源于何时?不同的社会形态礼仪又有何不同?

【任务布置】

比较不同形态的礼仪。

【任务分析】

(1)查找资料,分析礼仪的内涵,查找礼仪共同的特性。

(2)查找资料,明确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的礼仪。

(3)比较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现代社会的礼仪的不同之处。

【知识链接】

一、礼仪的含义

在大多数情况下,礼仪是礼节、礼貌、仪式的统称。但从内涵上来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不可简单地混为一谈。

据《辞海》解释,礼的本意为敬神,后演变为表示敬意的统称,这可从礼的造字法得到验证。礼的繁体字为“禮”,左边是“礻”字,意为祭祀敬神;右边是img1,意为祭物;合起来就是表示把盛满祭物的祭具摆放在祭台上,献给神灵以求福佑。

礼节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表示尊敬、祝颂、哀悼之类的各种惯用形式,是礼貌在语言、行为和仪态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如问候、握手等。经常作为书面规范语言出现,如“外交礼节”、“常用礼节”。

礼貌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良好的言谈和行为。侧重于表现人的品格与修养,经常出现在口语之中,如“有礼貌”、“讲礼貌”、“待人要礼貌”。礼貌是人的道德品质修养的最简单最直接的体现,也是人类文明行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现代社会,使用礼貌用语,对他人态度和蔼,举止适度,彬彬有礼,尊重他人已成为日常行为规范。

仪式指行礼的具体过程或程序,它是礼仪的具体表现形式。

礼仪包括“礼”和“仪”两部分:“礼”表示敬意;“仪”是指“法度标准”,即表现“礼”合乎社交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方式。礼仪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自始至终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完整行为。

二、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1.礼仪的起源

根据对人类学、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礼仪起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两大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类处于愚昧无知状态,对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无从解释,于是将自然的力量神秘化、人格化,按照人的形象想象出各种神灵作为崇拜的偶像,并以一定的程序来表达人类的敬意,以求吃饱穿暖,免天灾人祸,保岁岁平安。因而,礼仪是原始人类祭祀天地神明、保佑风调雨顺、祈祷祖先显灵、拜求降福免灾而举行的一项敬神拜祖的仪式。

2.礼仪的发展

礼仪的历史漫长而久远。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前进。纵观礼仪的发展,可分为原始社会礼仪、奴隶社会礼仪、封建社会礼仪和现代社会礼仪四个阶段。

原始社会是礼仪发展的萌芽期。原始社会的礼仪简单,主要内容为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靠“天”吃饭,把“天”、“神”作为宇宙间最高的主宰,对之顶礼膜拜,这时就产生了最早的也是最简单的以祭天、敬神(即“图腾”)为主要内容的“礼”。当时只有简单的人际交往,只要不违背“图腾”,就可以继续交往下去。

奴隶社会是礼仪的形成时期,“礼”开始打上阶级的烙印,礼的含义也有所变化。这一阶段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的夏商周三代时期。从夏朝建立起,中国社会就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在这一阶段,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修订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和制度,提出了极为重要的礼仪概念,如“五礼”等,确定了崇古重礼的传统。《周礼》、《仪礼》、《礼记》礼学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周礼已达到系统完备的阶段,礼仪的内涵已由单纯祭祀天地、鬼神、祖先的形式,跨入了全面制约人们行为的领域。

礼仪知识

礼学三著作

《周礼》、《仪礼》、《礼记》统称“三礼”,西周出现的礼学三著作。《周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人们通常认为,《周礼》和《仪礼》是周公的遗典,《礼记》是其释文,是关于各种礼制的百科全书。其中,《周礼》偏重政治制度,《仪礼》偏重行为规范,《礼记》偏重对礼的各个分支做出符合统治阶级需要的理论说明。由这“三礼”所涉及的各种礼制的总和,涵盖了中国古代“礼”的主要内容。

封建社会是礼仪进入发展、变革的时期,这一阶段大约从秦、汉时期到公元1911年,形成了以儒家学派学说为主导的正统的封建礼教。这一时期礼仪的重要特点是:尊君抑臣、尊父抑子、尊夫抑妻、尊神抑人。西汉唯心主义思想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定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并提出了“三纲”、“五常”的学说。以三纲五常、三从四德为主体的礼仪逐渐成为统治阶级进行封建统治的工具;有些还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形成“礼制”,成为束缚人们行为的工具。

礼仪知识

三纲五常

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纲”和“五常”是“天”的意志的表现,“三纲”的主从关系是绝对不可改变的。在漫长的封建历史演变过程中,董仲舒的这一学说一直是人们的礼仪准则。它一方面起着调节、整合、润滑人际关系的作用,作为一种天形的力量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循规蹈矩地参与社会生活;另一方面,它又成为妨碍人类个性自由发展、阻挠人类平等交往、窒息思想自由的精神绳索。直到清朝末年,尤其是民国时期,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传统礼仪制度和规范逐渐被时代所抛弃,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迅速深入人心,新的价值观念和礼仪标准才得到传播和推广。

礼仪知识

三从四德

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妇女的道德礼仪标准。

三从是指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

四德是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妇德:一切言行要符合忠、孝、节、义。

妇言:说话要小心谨慎。

妇容:容貌打扮整齐美观。

妇功:将侍奉公婆和丈夫当做最重要的事情来做。

现代社会是中国现代礼仪的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大约从1911年直到现在。这一时期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礼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封建礼仪加上西方资本主义的道德观,形成了独特的“大杂烩”式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礼仪。二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确立,标志着中国的礼学和礼仪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人民当家做主,人与人之间的同志式的互助合作关系代替了对抗关系。虽然在一段时期内,优良的民族传统、良好的礼仪礼俗曾被作为“封资修”扫进了垃圾堆,但是,改革开放的大潮使礼仪获得了新的生命,人们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礼仪的同时形成了现代礼仪。

【任务操作要点】

(1)将全班同学分组,4~5人为一组。

(2)组织小组同学商讨任务的解决方式。

(3)小组同学分工合作,查找资料,解决问题。

(4)小组同学再次商讨,将问题的答案要点记下。

(5)小组选代表上讲台发言。

(6)老师、其他组员打分。

(7)老师总结任务的完成情况,强调学习重点。

【任务考核】

表1-1 评价指标

(一)考核方式

(1)小组自评占30%。

(2)评审小组评价/小组成员互评占30%。

(3)教师评价占40%。

(二)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见表1-1。

img2

注:考评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60~69分为及格,70~79分为中等,80~89分为良好,90分以上为优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