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经济学分析中的伦理问题

经济学分析中的伦理问题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经济学家给生态环境问题开出的药方看,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在伦理上也是“最好的”。经济学家避免谈论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体的费用或效益。刘伟则认为,如果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导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偏好,而忽略了现实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伦理道德信条,这必然使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所构建的经济模型都很难具有现实的意义。
经济学分析中的伦理问题_环境伦理学概论

在自由市场经济学中有一个功利主义隐含的假设,要想知道一个人想要得到什么,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他/她放到自由市场里,观察他/她愿意掏钱买什么东西。从经济学家给生态环境问题开出的药方看,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在伦理上也是“最好的”。

有三个伦理假设支撑着市场方案:

(1)市场功利主义促进个人自由;

(2)对私有财产权的共识;

(3)市场激励(对自私的激励)。

从第1章中对伦理道德的本质含义的论述出发可以看到,伦理本身是对社会性的人的约束,社会中的人不可能有不受约束的自由。市场再自由也是在一定的秩序下自由。失去了秩序的市场无法正常运作。推崇自由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在鼓吹个人自由的同时忽视了市场是建立在人类社会性约束前提下的假设。

另外,市场中有买方的自由,同样有卖方的自由。在卖方形成垄断(如国家林业局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市场价格显然是朝着有利于卖方的一侧倾斜。

因为市场经济从其哲学基础上说是功利主义的,功利主义的老问题同样不可避免:是否所有的价值观和目标都能用经济语言来表达?空气、水或濒危物种值多少钱?经济学家避免谈论动物或其他自然物体的费用或效益。更直接地问题是:谁最欣赏这样的市场经济理论?是拥有资本的人还是普通大众?其他的物种,如动植物,它们欣赏吗?

马克·塞格夫(Mark Sagoff, 1990)反对将经济分析作为环境政策制定的主要工具,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学中严重混淆了需求偏好和信仰价值这两方面的问题,忽略了人是思考性的和理性的这个事实,从根本上否认伦理学基础。刘伟则认为,如果经济学对人的行为导向的理解仅仅局限于偏好,而忽略了现实社会中个人和群体的伦理道德信条,这必然使任何以经济学为基础的所构建的经济模型都很难具有现实的意义。(刘伟,梁钧平,1999)

把梳子卖给和尚的故事到底是谁编出来的不重要,但是它从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嘴里讲出来其影响就很大了。从厉以宁教授所举的让和尚卖梳子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倾向。对香客而言,梳子不仅满足了他们的使用方面的功能,同时还满足了信仰方面的需求;对和尚来说,卖梳子不仅满足他们传播信仰的目的,还满足了寺院的经济需求。寺院中所谓“开光”梳子会因为有了某种神秘的信仰内涵而价格高于市场,这部分差价实际上是香客用钱买了某种精神需求。这样,和尚变成了不那么纯粹的和尚,寺院也成为市场的一部分。信仰就这样被当做了商品。我们再一次看到,从一个专业人士的眼中,他更容易看到他这个专业的东西。经济学家在寺院中看到了商机。正如等在路边擦皮鞋的,他更关注的是路人的鞋子是否干净,有没有可能来擦鞋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