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握手与致意礼仪

握手与致意礼仪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现代人的握手礼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义,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社交礼节。所谓致意,是指向他人表达问候的心意,由礼节、行为举止表示出来。常见的致意礼节有点头礼、注目礼、举手礼、鞠躬礼等。这是一种人们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致意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

一、握手礼

握手礼是在一切交际场合最常使用、适用范围最广泛的见面致意礼节。现代人的握手礼表示致意、亲近、友好、寒暄、道别、祝贺、感谢、慰问等多种含义,是世界各国通用的社交礼节。

(一)握手的场合

使用握手礼的场合有:迎接客人到来时;当你被介绍与人相识时;久别重逢时;社交场合突遇熟人时;拜访告辞时;送别客人时;别人向自己祝贺、赠礼时;拜托别人时;别人帮助自己时等。

(二)握手的次序

握手的次序是指谁先主动伸出手,一般来说以主动伸手行礼的一方为尊。握手的基本规则是:上级在先,长辈在先,女士在先,主人在先;而下级、晚辈、男士、客人应先问候,见对方伸出手后,再伸手与他握手。在上级、长辈面前不可冒然先伸手。

【小思考】

在宴会、宾馆或机场接待宾客,当客人抵达行握手礼时,是主人先伸出手还是客人先伸出手呢?在客人告辞行握手礼时又应该由谁先伸出手呢?

(三)握手的方式

标准的握手方式是:握手时,两人相距约一步,上身稍前侧,伸出右手,四指并齐拇指张开,两人的手掌与地面垂直相握,上下轻摇,一般两三秒为宜,握手时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简单地用言语致意、寒暄,这是一种自然而平等的纯礼节意义上的握手方式。

(四)被握手方体悟

不同的握手方式、力度与手势,可以测定双方之间的感情距离与表达的意思。当对方久久地、强有力地握着你的手,且边握手边摇动,说明他对你的感情是真挚而热烈的。当对方握你手时连手指都不愿弯曲,只例行公事式地敷衍一下,说明对方对你的感情是冷谈的。

(五)握手礼的其他要求

握手要以右手相握,握手时双方一定要凝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目光他顾,心不在焉,并加适当的问候语或敬语,如“见到您真高兴!”“您好!”“幸会”“再会!”等。多人同时握手时,要注意别人握完再握手,不可交叉握手。握手时不能戴手套(女士戴薄手套是许可的)。握手时应掌握力度,时间以3~5秒钟为宜。男士与女士握手,一般只轻握对方的手指部分,不宜握得太紧太久。男士之间可握得较紧较久,但不能握力太大,使对方有疼痛的感觉。此外,握手后切忌用手帕擦手。

小资料

美国著名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曾以自己独特的感受描写与人握手的经验,她说,“我接触过的手,虽然无言,却极有表现力。有的人握手能拒人千里,我握着冰冰的手指,就像和凛冽的北风握手一样,而有些人的手却充满阳光,他们握住你的手,使你感到温暖”。

商务人员在交往活动中应从手心处开始交流,摈弃专横、傲慢和盛气凌人的恶习,传递亲切、热情及和睦友善的气息,构建水乳交融的和谐氛围,铺就人际关系的成功坦途。

二、致意礼节

所谓致意,是指向他人表达问候的心意,由礼节、行为举止表示出来。常见的致意礼节有点头礼、注目礼、举手礼、鞠躬礼等。

(一)点头(颌首致意)礼

点头礼即颌首致意,表示对人的礼貌,通常用于比较随便的场合,在碰到同级、同辈或有一面之交、交往不深的相识者的时候,点头致意即可;遇长者、贤者、女士时应礼貌地点头致意。

(二)注目礼

原为军人的特殊礼节,现已成为社交场合较广泛使用的礼节之一。行礼时双目始终凝视对方,并随他们的行走而转移,它一般在介绍、握手、点头、举手的同时使用,以示敬重。

(三)举手礼

举手礼也是军人施行的礼节之一,现已演变为日常交往时的一种礼节。通常是在公共场合遇到相识的人时或迎送时所用,在彼此相距较远、行走急促时可举起右手向对方招呼致意。招手时一般手中不能持有物品。

(四)鞠躬礼

这是一种人们用来表示对别人的恭敬而普遍使用的致意礼节,既适用于庄严肃穆或喜庆欢乐的仪式,又适用于一般的社交场合。鞠躬礼有两种:一种是三鞠躬,又称最敬礼;另一种是一鞠躬,适用于社交场合,行礼时身体上部向前倾斜约15°~20°,随即恢复原态,只做一次。受礼者应以鞠躬礼还礼,但长者、贤者、宾客、女士还礼时可不鞠躬,用欠身、点头、微笑致意,以示还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