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促进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

促进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职业性向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进行职业选择和探索职业发展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使其获得个体最适宜的职业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职业性向投入。比如,要指导学生针对所心仪的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要求,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应的职业性向,包括适应所有职业岗位的核心素质和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的职业性向要素,并有目的地进行塑造和培养。

职业性向理论研究探讨职业价值观、职业兴趣、职业人格和职业能力等构成要素,其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养成、锻炼与强化过程。职业性向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进行职业选择和探索职业发展能力。从职业教育者角度来说,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选择和职业设计,引导他们进行职业模拟选择,“择己所爱,择己所能,择世所需和择己所利”(刘威,2004)。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职业性向的培养,使其获得个体最适宜的职业情境并给予最大的职业性向投入。特别是注重自身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认识和有意识地发展自己的职业能力。职业能力与职业选择或职业转换是相关联的,尤其是在人们有多种职业选择的现代社会。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当今世界发达国家,每个人一生平均有4~5次的职业转换。美国的产业工人一生中岗位流动平均达17次之多;日本人一生中岗位转换也有6次以上,我国目前就业人员的岗位转换平均也有3~4次(陈淑睿,2006)。在职业的多种选择中,强调的是个人首先要具备职业岗位转换能力,才能在职业变动时较快地适应新的职业。对于形成职业能力的学生来说,要了解自己所学专业及相关职业群对职业能力的要求。了解本专业的知识结构、了解所学专业对应的职业群有哪些岗位适合自己,这些岗位对职业能力有哪些具体的要求,这些岗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才能取得就业资格等,从而为自己的专业学习确定一个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增强学习动力,并努力缩小自身职业能力与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为此,职业院校要通过职业性向理论研究,以及要素的测验与分析,帮助同学明确职业目标和方向,找到科学合理的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晋升方式和职业行为模式。比如,要指导学生针对所心仪的专业对应的职业群要求,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通过有计划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培养自己相应的职业性向,包括适应所有职业岗位的核心素质和胜任岗位的职业能力。职业院校要运用职业性向理论研究,紧紧围绕“人职匹配”来培养学生的职业性向。要让学生了解自己职业的职业性向要素,并有目的地进行塑造和培养。学校要为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提供不同的实践平台,如专业技能实习实训、技能大赛、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课余勤工俭学等实习、实训和锻炼机会,帮助学生完成相应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储备。对于学生来说,只有提升自己的职业性向水平,将专业融入社会职业需求中,强化个人综合素质与职业发展能力,才能够在长度、宽度和速度上确保自己职业规划目标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