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今天,我们向杜威学什么

今天,我们向杜威学什么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力。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说教育不要目的,而是教育本身就是目的。杜威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在做中学”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杜威身上学到很多。

今天,我们向杜威学什么——读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有感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有很大的影响力。 《民主主义与教育》是系统全面阐述他的教育思想的一本经典著作,对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理解近百年来美国及众多国家教育演进的钥匙。杜威20世纪20年代曾应邀来华讲学,并在中国待了两年多的时间,对当时中国的教育界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在浙江大学教育系求学时就知道这本书,该书的译者是浙江大学教育系资深教授王承绪。说实话,这本书还是比较难啃的,当时我只是稍微浏览了一下。随着自己教育工作年限的增加,我也有了认真读一读这本书的念头。

2012年6月,我专门购买了此书,开始啃读这本大家都认为比较难读的书。 《民主主义与教育》可以称得上是一本教育哲学著作,理论性比较强,而且内容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的确是一本系统理解杜威教育思想的经典著作。仔细阅读这本书,我们就会发现这本书并非杜威的一家之言,他是在系统研究卢梭等教育思想家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这本书可以引发我们很多的思考。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之。认真读了这本书后,“教育无目的”的目的论,“儿童中心论”和“做中学”的教学论给了我很多的思考。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的,那么教育的目的在哪里呢?放眼当下,升学率成了基础教育的目的,就业率成了高等教育的目的,其实,这样的教育目的是违背教育的本意的。所以,朱永新教授倡导教育要回到原点,回到育人这一原点上来,是非常切中时弊的。

杜威认为,如果家长或教师提出他们“自己的”目的作为儿童生长的正当目标,这和农民不顾环境情况提出一个农事理想,同样是荒谬可笑的。教育这个抽象概念并无目的,他们的目的有无穷的变异,随着不同的儿童而不同,随着儿童的成长和教育者经验的增长而变化。

杜威认为教育无目的论并不是说教育不要目的,而是教育本身就是目的。他进一步阐述,一切良好的教育目的应具备的几个特征: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与受教育者的活动进行合作的方法;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一般和终极的目的。此外,他从“按照自然发展”“社会效率”“文化或个人财富”这三个方面来阐述教育本身的目的,这样的说法,对今天的教育而言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在现实中,家长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把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的身上的现象也并不鲜见。一些教师以“为了学生好”的目的却做了伤害学生的事。因此,我们要记住,教育的目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家长和教师不要一厢情愿。

杜威提出的“儿童中心论”,把儿童的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儿童是教育的中心,学校活动以儿童为中心,教师是活动的参与者、领导者和组织者,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和真诚合作的过程。他提出的“儿童中心”取代“教师中心”和“教材中心”,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其实,今天的“以生为本”就是“儿童中心”的具体体现。

即便坚持“儿童中心”,也不能忽视教师的正确引领。镇海区精英小学是我校的结对学校,多年来坚持“儿童为本”,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2011年9月,该校准备把10年的探索成果汇编成一本书,我也一起参与了编写工作。原先该书书名暂定为“童心的回应”。后来,在一次交流会上,宁波市教科所前所长庄允吉认为,童心需要回应,但是儿童同样需要教师的引领才能成长得更好。大家都觉得非常有道理,该书出版的时候就定名为“童心的回应与引领”。

当然,杜威也是认识到这一点的,尊重儿童和教师引领是不能顾此失彼的。他在强调“儿童中心”的同时,并不同意教师当“甩手掌柜”。他认为,教师如果放任儿童,实际上就是放弃他们的指导责任,教师应该是教育的指导者、组织者和领导者,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就是为学生提供一种教育性和发展性的环境。

尽管“以生为本”作为口号,对教师而言是耳熟能详的,但是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能否真正做到从学生的兴趣、个体差异等出发,很多教师做得还是不够的。

杜威明确指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的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这样,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来,从经验中学习”。他认为,生活和经验是教育的灵魂,离开了生活和经验就没有生长,也就没有教育。

“在做中学”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和教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他的“在做中学”,倡导让学生在“经验”中学习,在实践操作中学习,让学生融入对知识的发现和探究的过程中去,在“做”的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知识。同时,在“经验”中学习,也是从经验中积累和发现知识。

现在我们在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开设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做中学”的具体体现。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做得很不够。尽管在第八次全国课程改革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以国家课程的面貌出现的,并被誉为本次课改最具亮点的地方。遗憾的是,尽管相关部门对此有很高的期望,但在具体的实践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推进还是亟待改进。

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比积累知识更重要的是选择并学习有用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并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和积累有用的知识,让学生学会善于思考,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

当然,杜威的教育理论也不是十全十美的,也有一定的不足。好好研读这本书,对于提升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改进自身的教育实践,是很有意义的。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杜威身上学到很多。

(《民主主义与教育》,杜威著,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

延伸阅读:

1. 《爱弥儿·论教育》(上、下),〔法〕卢梭著,李平讴译,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出版

2. 《理想国》,(古希腊)柏拉图著,杨林、宋淼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3. 《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程》,〔日〕佐藤学著,李秀湄译,长春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4.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日〕佐藤学著,钟启泉、陈静静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

5.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杜威》,〔爱尔兰〕弗兰克· M ·弗拉纳根著,卢立涛、安传达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6. 《在与众不同的教室里——8位当代美国名师的精神档案》,李茂编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7. 《教育的目的》,〔英〕怀特海著,庄莲平、王立中译,文汇出版社,2012年10月出版

8. 《什么是教育》,〔德〕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3月出版

9. 《童年与解放》,黄武雄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出版

10. 《最棒的学校》,〔美〕托马斯·阿姆斯特朗著,陈佩正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